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英国文化选本(第2版下英汉对照)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目前国内唯一英汉对照的英国文化选本。

本书旨在为文科学生和社会读者提供一部比较全面的英国文化选本,具体说来就是以文为主,兼顾史哲。把英国从文艺复兴到现今历代人文科学思想家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和代表散文作品收集在一起。全书共收五十余位历代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五十余篇,包括少数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阵营内均卓有建树的人物。

内容推荐

本书选收了约翰逊、雷诺兹、吉本、怀特海德、伯林等五十余位名家的文章。涉及人文学科诸领域,折射出英国文化之精华。选文皆富于思想与文辞,为历代传诵之精品,大都系国内首次译介。译文多出自陆谷孙等知名学者、翻译家之手。堪称名作佳译,相得益彰。

本书有助于提高英语修养,有助于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启发思想、增进文化素养。

目录

1.古典文学和文学家

2.内圈

3.什么是科学?

4.迷惘的童年

5.两种文化

6.论读书

7.科学与情感

8.丘吉尔与罗斯福

9.维特根斯坦

10.思考作为一种业余爱好

11.启蒙运动时期

12.致命罪孽——泛滥的创造力

13.一片暗黑:评卡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14.论真诚

15.《小天地》趣谈

16.哥伦布与克鲁索

17.当代文化的危机

试读章节

古典文学和文学家

李赋宁译

前些时候,一位知名的作家在发表他个人关于这次大战后教育的前景的意见时,曾不嫌费事地宣称在未来的新秩序中仍将有希腊文的地位。但是他却又限定他的话,补充说明希腊文的研究是一门和埃及学具有同等尊严的学问,他还说了一些其他的专门化的研究。他认为在任何开明社会中,应为少数对这些学科特别感兴趣的人们提供这些方面的研究机会。上面的意见是我在一本期刊里读到的,是我在应用科学专家的接待室里等待接见时随手翻阅到的。我还没顾得上记下来该文的出处就被某专家召见,因此我不能准确引证该文,也就姑隐该作者的姓名。但是这位作者的话,虽然不带反语嘲讽意味,虽然完全出于一片开明的至诚之心,却使我不禁浮想联翩,因而我愿在此继续谈谈我就这个问题的想法。我很感谢该文的作者给我以启发,使我能够在今天这个场合以唯一可能扮演的角色出现在观众面前。在我以往的岁月里,我既凭狡猾,又靠厚颜无耻,还出于幸运,在轻信的人们当中获得了博学和学术成就的名声(由于我不再需要这种名声了),我一直想摆脱它的干扰。自己的弱点早晚肯定会被揭发出来,与其由后代暴露这些弱点,还不如自己坦白承认:但是我却发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获得自己不配享有的博学的名声比取消这个名声容易得多,但是这个问题无关紧要。我的论点是如果我为古典文学作辩护所提出的理由只能用学者的学问来支持,或我提的理由只能由今日我们称之为教育家的人们正式提出,那么我就会冒败诉的危险。这是因为有些比我高明得多的学者并不像我这样看重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研究,还有一些教师能够很好地证明我想要提倡的这些研究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如果我仅从文学家的观点提出为古典文学作辩护的理由,那么我将不会冒什么风险,我想你们大家会同意自认为是一个文学家,根本说来,还算是个比较谦虚的自我估计。但是我必须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我用了这个相当笼统的名词,以及我用的这个名词的含义是什么。

如果我更具体,用了“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或“批评家”这一类的字眼,我就会在你们头脑中唤起一些特殊的考虑,使你们的注意力离开了“把文学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的观点,而这个观点正是在现在这个场合我想让我们大家都牢记在心的观点。比方说,如果我们用“诗人”这个字眼,它就立即唤起一些不同意的看法。我们通常都愿意设想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仅仅依靠有天才的作家偶尔的、难以预料的出现;设想天才不能随心所欲地降落人间;设想一旦天才果真出现,很可能会打破一切常规,它不是任何教育制度所能培养的,也不是任何教育制度所能够扼杀的。如果我们把文学看作仅仅是一系列先后出现的伟大作家群,而不把一种欧洲语言的文学看作就其本身来说,既是一个形成了的重要的整体,又是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这样一个观点就很有可能是我们所采取的观点。采取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就把每一位伟大作家都孤立起来看;把他孤立起来看,我们就不可能相信如果他受的是另一种教育,他就会是一位更优秀的或次一等的作家。一位伟大作家出身当中的缺陷和有利因索都解不开地纠缠在一起;正像他性格中的缺点和他的光辉美德不能分离地结合在一起,也如同他的物质上的困境和他的成功也时常联系在一起一样。例如,难道我们因为法朗索瓦·维永不愿和社会上更体面的人物来往,或因为罗伯特·彭斯没有受过和约翰逊博士同样的教育而感到遗憾吗?一位有天才的人的生活如果和他的著作联系起来看,就会带上一种必然的模式,即使是他的一些缺陷也似乎对他是有用处的。

用这种方式来看一位伟大的诗人或小说家、剧作家,只是看到一半的真理:这就像当我们观察一位作家和又一位作家时,我们没有拿我们这个观点去和另一种观点,即把一国的民族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对比。我一开始就想说明我并不主张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天才作家是必不可少的:除非我能使你们明白一个伟大的文学不仅是一些大作家加起来的总和,使你们明白这个文学有它自己的特性,不然的话我的大部分论点将会被你们误解。正是因为我不想让你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天才的人身上我才使用了“文学家”这个字眼。这个字眼包括第二流或第三流,或更低阶层的人,同时也包括最伟大的人,这些次要的作家们作为集体或个人,在不同程度上为伟大的作家提供他的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他提供最早的读者群,为他提供最早的欣赏者、最早的批评纠正者,或许还有最早的贬低者。一国文学的延续性对它的伟大是必需的;次要作家的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在于维持这种延续性,并且提供一套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不一定被后世的读者阅读,但它们却在很大程度上为那些继续被后代阅读的大作家起了一个纽带作用,把他们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不过这个延续性主要是在不自觉地进行着,只有在历史的回顾中才能显示出来:我只需要介绍你们阅读雷·威·钱伯斯教授写的虽短、却极为重要的《英国散文的延续性》一文,作为我的论点的证明。为了达到说明我的论点的这个当前的目的,单个的作家必须放在这种延续性中、放在这个总的环境中来加以考虑和研究。当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观察他们,我们就会看到在这些大作家当中,即便是那些最正规最谨严的作家队伍中也有一些人是革新者,甚至于是叛逆者,但是另一方面,即便是那些最革命的作家队伍中,也会出现一些人继续进行着他们力避受之影响的作家的工作。

要集合一群大人物,他们具有极少的教育优势,但却成为大作家,要把这些人集合起来成为一个名人队伍的确并不是一件难事。班扬和亚伯拉罕·林肯仅仅是较为经常被引用的两个名字。这些人,还有其他人,主要从英文《圣经》里学会如何运用英语:这是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就是有了《圣经》、莎士比亚和班扬的知识(我还可以加上《公用祈祷书》),就能教会一个有天才的人,或一个有第一流才能但还够不上天才的人,他所需要的一切知识,以使把英文写好。但是我想说的是,首先这一点也不是毫无关系的事,即那本英文《圣经》的翻译者们都是当时的大学者,也是当时的大文豪;我们不仅要问一问,莎士比亚和班扬所读过的都是哪些书,而且还要问一问那些用他们的作品熏陶了莎士比亚和班扬的英国作家们都曾经读过哪些书。其次,我想说,那种传授给莎士比亚,或传授给班扬,或传授给林肯的教育,对今天来说,恐怕是最难获得的一种教育。人们更有理由期望那种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诗人会具有像本·琼森或像密尔顿那样多的学问,而不是具有像莎士比亚或班扬那样少的教育优势的诗人或散文家。今天任何一位中学校长都不会愿意担当起造就出来的学生像莎士比亚和班扬那样知识装备不足的恶名。今天世界上要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可能期望任何人只熟读并且只相信少数几个作家;更别提,在学校外面,四面八方都向学生施加压力,促使学生写作拙劣,语无伦次,思想混乱。

此刻大家应该明白,在考虑文学家所受的教育时,我们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确定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的数量,确定他接受教育过程的年限,或他所达到的学习优秀的程度:首要的考虑是他在校学习期间所接受的训练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教育。最富于启发性的例子就是我国文学中两位最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和密尔顿所提供的同一教育类型中教育程度的巨大悬殊。关于莎士比亚,我们可以说,从来没有任何人像他那样将这么少的知识派上这么大的用场;我们必须把密尔顿和但丁并提,说从来没有任何像他们那样有学问的诗人像他们那样充分地证明了他们获得这么多的学问完全是合理的、应该的。莎士比亚的教育,他所受的那一点点教育,属于密尔顿所受教育的同一个传统:它基本上是古典文学教育。衡量一种类型的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在同样大的程度上要看它所删去的东西和它所包括的内容。莎士比亚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似乎主要是从各种翻译作品里吸取的。但是莎士比亚生活在一个古人的智慧仍受人尊敬、古人的诗歌仍受人景仰和欣赏的世界中;莎士比亚没有他的同事当中许多人的教育程度那么高,但他受的却是同一种的教育——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即他所来往的人应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这甚至比他自己要受到良好教育更为重要。标准和价值就在他身边;莎士比亚自己具有从翻译作品中提取尽可能大的好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的。在这两个有利的方面,莎士比亚都得天独厚。

如果说莎士比亚的知识是片断的和第二手的,那么密尔顿的知识却是全面的和第一手的。一个次一等的诗人,如果有了密尔顿的学问和多方面的爱好,就会陷入变成仅仅是一名用诗体卖弄学问的学究的危险。理解密尔顿的诗歌需要熟悉好几门学科,其中没有一门是今日读者所十分喜爱的:圣经的知识,不一定读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原文,但必须读英文译文;古典文学、神话和历史的知识,拉丁文句法和诗歌韵律的知识,以及基督教神学的知识。具备一些拉丁文的知识是必要的,不仅为了理解他谈论的内容,而更是为了欣赏他的风格和他的音韵美。并不是说密尔顿的词汇由于用了拉丁词而变得过分沉重:这种情况更多出现于前一个世纪。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并且接受他的错综复杂的句子结构,如果我们企图听出来他的诗行的全部音乐效果,那么我们必须熟悉拉丁文。当前这一代的读者在他的诗篇里可能找不到El语体的风格,听不到日常谈话的声音,也感受不到需要用更朴素的语言来表达的心绪和感情,而这些东西是我们不应该期望从密尔顿那里得到的。读者有时还会发现他的句法过于曲折、别扭。密尔顿曾受人指责(在这指责后面还是有一些真理),说他写英文就好像在写一种古文字:这话似乎是兰德说的,而兰德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批评家。密尔顿的风格对模仿者来说的确是一种灾难性的风格:这句话也适用于詹姆斯·乔伊斯的风格。因此一位大作家对其他作家的影响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损他自己所应受到的荣誉。我的论点是密尔顿的拉丁文风格对他的伟大是必不可少的,我选择他仅仅作为整个英国诗歌的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可以不懂任何拉丁文而用英文写诗;我却不敢说,没有拉丁文的知识你能不能完全理解英诗。我相信,而且我在别的场合也说过,这个事实,即英诗蕴藏丰富的巨大潜力——这些潜力尚未用尽~在很大的程度’上归功于不同的种族血缘给英诗带来了多样化的口语节奏和诗行节奏,英诗还应大大归功于这个事实,即希腊文在三百年问,拉丁文在更长的时间内,帮助了英诗的形成。我所说的关于诗歌的情。况也适用于散文,但或许少一点必然性:除非我们至少对塔西陀有一知半解,否则我们很难体会克莱仑登的风格;除非我们能够稍微意识到吉本身上所受到的巨大影响,否则我们很难体会吉本的风格。吉本受到的影响来自那些古典和后古典编年史编者,来自早期教会领袖写作时期和这个时期以后的神学家们,这些人为吉本提供了他所需要的材料。

如果古典文学教育是过去英国文学的背景,我们有理由强调说,不仅讲授英国文学的人应至少具有较好的拉丁文的知识(如果希腊文暂不要求的话),而且研究英国文学的人也应具备一些拉丁文的知识。但是,这个问题并不完全是我想讨论的方向。我在这里谈的不是文学教学的问题,我只谈有关那些打算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们如何学习文学的问题。许多代以来,我国大多数文学家都来自那些曾受过以古典文学为基础的教育的人当中:这句话绝不是说,我国大多数文学家都是来自少数有限的社会阶层。我认为这个共同的教育基础曾起过一个很大的作用,使过去的英国文学具有一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我们有权说我们不仅产生了一系列的大作家,而且还有了一个文学,这个文学是一个杰出的、被称为欧洲文学的统一体中一个杰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有理由要问~下,一旦古典文学和我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完全中断,当古典文学学者变得像埃及学家那样完全专门化了,当过去一位诗人或批评家的智力和审美力通过拉丁文学和希腊文学受到了锻炼,而这种锻炼将变得非常特殊,甚至手比一个剧作家通过细心研究光学、电学和声学物理来为完成他的剧场任务而训练他自己的做法还要特殊,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那么这将对我们的语言和我国的文学可能发生什么影响呢?你可以选择两种态度的任何一种,要么欢迎这种变革,把它看作是解放的曙光,要么哀叹它,把它视为文学的没落时代;但至少你会同意我们期望这种变革将标志着过去的文学和未来的文学之间将出现某种巨大的区别——区别或许会如此巨大,以至于它标志着从一个旧语言变成一个新语言的过渡阶段。

P19-23

序言

本书旨在为文科学生和社会读者提供一部比较全面的英国文化选本,具体说来就是以文为主,兼顾史哲。所以从内容上看,这部选本的篇目显得有些驳杂,和国内现有的一些文学读本或散文选本有所不同。从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来看,文史哲本来是一家,比如从杜诗可以管窥唐史,老庄哲学义理玄妙而斐然成章。过去学文科的总要读一点经史百家的典籍,说受益无穷并不为过。编者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因此本书的编选原则便是基于文史哲相通这一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虽然在介绍外国文化方面,目前看来这种方法的运用似不多见。榷而论之,今日教育中追求实用之风颇盛,形而上者多为形而下者所取而代之,其得失利弊当由时间作出回答。再则,当今之世,学科划分日益精细,由博返约的治学之道难以薪传,由是专家辈出,而大学问家寥若晨星。究其原因,恐怕一是时代需要使然,二要归之于八十年代的西学东渐造成的风气。以目前教育现状而论,似乎需要提倡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现在强调与国际接轨,其实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治学方法并且沿用于外国文化的翻译介绍,也未尝不是国际文化交流所需要的。唐代李善半世讲授《文选》,业有传人,后世有“《文选》学”之号。李氏在《上文选注表》中称“后进英髦,咸资准的”,可见优秀选本影响之深远。

当世英国一代名家查·珀·斯诺,科学家与作家兼于一身,有感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营垒日趋分化乃至互不相通,于是奋笔疾书,在影响较大的《两种文化》中痛陈文化上两极分化所造成的莫大损失。读书光讲学以致用未免片面,格物致知有时更为重要。《礼记》上把“博学”列为做学问的首位,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认真体味。当今人文科学领域内,教育与文化相脱节的现象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姑以外语教育为例,在有些院校里,语言已经成为职业化和技能化的学科,比如秘书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等等。编者以为,倘若外语专业的学生不知《利维坦》的作者为何人或怀特海为何许人也,未免令人遗憾。

英国文圃之大,明珠翠羽俯拾即是,单凭一部或几部选本,固然颇难周览,但也可窥其一斑。编者自愧谫陋,只是爱读文史哲方面通俗易懂的好文章,久而久之,熟悉的作者和文章自然有一些,于是兴之所至,斗胆尝试,稍加搜访,略尽拾翠之力,本着古今不可偏废的态度,将手边现有的各种文本筛选一番,编成了这部《英国文化选本》。全书共收五十余位历代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五十余篇,包括少数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阵营内均卓有建树的人物。王充在《论衡》中称“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又说“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从文选的角度来看,不妨说文章只有优劣之别,并无古今之分。任何一国的经典都是跨越时空国界的。有些名家名篇早已收入国内各种选本,因此编者有意避免重复。有些文章不一定是名篇,也不十分讲究辞藻,但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所以文采稍逊者也搜罗不弃。当然,文章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个别观点或有偏颇,读者自能加以鉴别。编者的意图和选文原则设若能为读者所理解,相信这个选本也能为读者所接受。

编者考虑到所选篇目要顾及欣赏和思考这两方面的需要,因此采取了节选和全文收录两种编选方式。以欣赏为主的文章不怕撷取片断,而以思考为主的文章则不然。总体说来,长文比例仅为全书篇目的十分之一,所占篇幅不大,读者不必望而生畏。

至于本书采用英汉对照版式的理由,我想主要有两点:一来便于读者学习英语,二来有助于青年学人养成研读原作的良好习惯。

由于是文化性质而非语言学习的选本,因此对于我国一般文科学生来说,原文的语言难度不必讳言。编者就语言难点和文化背景的问题适量加以简单注释,同时也有一些难点留待读者自己解决,或者可以不去理会。不求甚解有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关键在于把握基本内容和意蕴,如果由于存在一些语言问题而舍弃不读,其实是很可惜的。

注释兼顾语言和出典、人物、地名,用语不求一律,根据具体需要而定。大致说来,内容方面的注释用汉语,文字上的难点或用英语或用汉语注解。注文力求简洁。

翻译工作得到各位译者的帮助,在此谨表谢忱。同时应予说明的是,个别同志在翻译上是新手,译文或有不尽人意之处,希望得到读者的理解。文学翻译需要一个磨炼的过程,我之所以约请新手,为的是看到有更多年轻的译者。

本书的完成首先得力于诸多师友和同仁的支持,理应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承蒙恩师陆谷孙先生推荐译者并校阅了部分译文,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和上海社科院瞿世镜两位先生也提供了译文,在此一并申谢。

杨自伍

一九九六年春节

于上海

过去的版本在坊间流传十余载,虽然屡次刊行,也渐渐沉寂了,不过尚未完全绝迹。如今书市的景象空前繁荣,铺天盖地的卷帙,或许可以形容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编者欣慰外教社乐于重刊旧编,并期望面貌有所变化。踌躇再四,选文更换十余篇,基本考虑依然不改初衷,人文主义思想是任何一个时代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需要含英咀华的养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日新月异,而人文思想则不可同日而语。牛顿的发现可以为后人视为落伍,而柏拉图和罗素的思想光芒却与日月同辉。

杨自伍

二○一○年春节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选本熔文、史、哲于一炉,也就是说打通了所谓“词章”、“考据”和“义理”三种学问,把英国从文艺复兴到现今历代人文科学思想家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和代表散文作品收集在一起,因此称得上是一部“比较全面的英国文化选本”。

——李赋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英国文化选本(第2版下英汉对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自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617505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7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G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