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
内容
编辑推荐

绝版五年的巨著,垮掉一代文化的权威作品,绝版五年的巨著,500张稀缺图片全面记录摇滚被缚与抗争的历史。国内比肩《在路上》的经典巨作!

这是一本并不晦涩的摇滚乐理论读物,它涉及早期摇滚乐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了一些至今没有得到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涉及音乐、社会、学术背景较深,所以妨碍了十年前那批读者的理解,但看来它正适合今天的读者。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西方垮掉一代文化最优秀的作品。近500副稀缺历史图片,规模宏大,材料丰富,从摇滚与革命,摇滚与极权,摇滚与高雅,摇滚与民族,摇滚与秩序,摇滚与性,摇滚与宗教,摇滚与毒品几个方面讲述了摇滚在发展历程上的被缚与抗争。

目录

《伤花怒放》是怎么出笼的?

绪 言 摇滚何为

第一章 命运风景: 去势或毁灭的星辰

第二章 革命(一): 温柔的颠覆之声鸣响

第三章 革命(二): 快感冲锋

第四章 铁壁清音:刀丛中起飞的希望鸟

第五章 拒绝高雅:缔造新经典

第六章 世界音乐:让柔情粉碎喧嚣

第七章 激情之旅:自我的废墟

第八章 上帝也疯狂:神圣反摇滚十字军

第九章 毒与噪: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之争

结束语 永不遁世:摇滚在操练中

附 录 摇滚麻烦大事记

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许多摇滚乐队都曾被视为“堕落”和“不道德”的象征,“披头士”和“滚石”首当其冲,他们所到之处,卫道士们便一片惊恐,各种诅咒纷至沓来,不一而足。这已经众所周知。但“披头士”和“滚石”的遭遇绝非偶然,几乎所有的摇滚乐队都曾有过这样的历险记。其中可与“滚石”所遭到的猛烈抨击相比拟的就包括“大门”、“感恩而死”、艾力斯·库柏、“何许人”、吉米·亨德里克斯。

“大门”乐队的吉米·莫里森同“滚石”的贾格尔一样一向是个极不安分的家伙,他的拿手好戏是在台上做出一些难以入目的动作,这自然是为坚持摇滚“不道德”论者提供了证据。他一生之中最大的污点莫过于在1969年的迈阿密演唱会上脱下裤子,当地检查机关为此签发了六张逮捕证,其中一张将莫里森的行动定为重罪。愤怒的公众纷纷谴责这一“极不道德”的行为,并举行了一场“恢复道德礼仪示威”,各色人等纷纷参加,“打倒色情摇滚”之类的标语随处可见,一个在场者对当地报纸记者说:“如果可能的话,他们肯定会把莫里森钉在十字架上。”

“大门”乐队的许多演出合同在此之后被取消了,即使偶尔同意他演出,组织者也不准他穿“流里流气”的皮夹克,更不准做“下流”动作,警察在舞台上时刻监视着他的行为。当“大门”试图在费城演出时,该市市长援用一项1879年的法案行使禁演权,根据该法案,他可以禁播“本质上不道德的或令人厌恶的、有伤风化的”演出。在拉斯维加斯的演出中,该城行政司法长官亲自到场并警告莫里森说,如果有任何色情言行,他将当场签发逮捕证。莫里森只好照办。但当他开始唱起一首当时最为热门的歌曲时,在观众的热情欢呼之下,他又忘乎所以了,警察马上切断电源并架走了他。

美国联邦调查局有关莫里森的档案越来越长,其中除了酒后开车、斗殴之外,最多的便是“色情淫荡演出”。1970年,莫里森终于被一家地方法院以“在公共场所使用亵渎性语言和裸露身体”而被审判,当检查官问及莫里森是否真的暴露身体时,莫里森回答说,他当时酒喝得太多,神志不清。其律师试图用言论自由条款为其辩护,但莫里斯最终还是被判有罪,被罚款500美元,并入狱六个月。虽然他以5万美元保释出狱,但“大门”从此一蹶不振,莫里森本人和乐队不仅在演出合同上不断遇到麻烦,而且陷进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谴责声中。这场卫道大合唱终于在1971年暂时收场,当年莫里森死于一场突发的心脏病。许多歌迷用一则传言来表达心情,他们说,莫里森是被联邦调查局弄死的,目的是消灭摇滚代表的左派和“不道德”势力。(在詹尼斯·乔普林和吉米·亨德里克斯也于盛年早逝后,同样的传言也曾四处飞扬。)

艾力斯·库柏也是被斥责为“不道德”的摇滚乐手之一,因为他总是涂上极黑且大的眼圈,身着紧身衣裤,有时还用活蛇缠在膝盖上才登台。他在台上常常干的事是把布娃娃一把一把地撕烂,还用刀子将布娃娃的头一刀斩掉,他甚至在台上装着自己登上了绞刑架而被绞死。因此,他被谴责为“堕落分子的代表”,“将青少年引上道德死路的人”,他的音乐被视为“丑恶祭仪”、“畸形摇滚”、“异装癖摇滚”、“堕落摇滚”。英国上下议院的议员们曾致力于在英国全面禁止库柏的音乐。一位议员指出:库柏是在“贩卖集中营文化,具有让我们的子女向仇恨和死亡认同的邪恶企图”,因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背叛”。

“何许人”的彼德·汤森也曾因在舞台上砸吉他而受到过类似谴责;吉米·亨德里克斯也因为台风怪异而被抨击;詹尼斯·乔普林曾因在舞台上过于激动而被报纸称为“女疯子”,“杰弗逊飞机”的格雷丝·斯里克曾因在演出时露出乳房而被视为“色情狂”;洛德·斯特沃德被家长们认为是“败坏孩子们道德的最大凶手”;大卫·鲍伊被老师称作“引导学生堕落的超级流氓”……

自6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摇滚乐手们越来越自觉地将自己的作品视为艺术而非单纯的商业产品,他们力图使唱片封套的设计也能反映出自己的艺术个性,体现自己的包装概念或展示自己的幽默感和各式艺术感觉。但许多人并不欣赏这一套。

最早被迎头痛击的是“滚石”的幽默感。他们1965年推出的《“滚石”第二辑》上印上了这样一段话:“搜遍你的腰包来买下这张最过瘾最精彩的唱片吧。如果你没有钱的话,看见那个瞎子了吗?给他脑袋上来一下,把他的钱抢来。你瞧,你不就有钱了吗?如果你真这样干了,那好,咱又卖掉一张。…‘滚石”和发行该唱片的德卡公司都公开声明这只是为强调唱片精彩而开的玩笑,只是个“噱头”,但公众对此类黑色幽默和玩世不恭深恶痛绝并视之为典型的“不道德”行为。英国议院要求收回此一封套并大加谴责。“滚石”1967年的专辑《丐帮盛宴》的封套也曾遇至0麻烦,这一封套表现的是一面厕所的墙壁,上面满是涂鸦,既有“莱顿热爱毛”、“约翰爱洋子”、“上帝摇滚自己”等词句,也有一小幅女裸体的草图。连即将发行此唱片的德卡公司也认为其“品位低劣”。但贾格尔拒不修改,因为他认为“我们认为其中没有任何淫秽成分,所以我们要捍卫它……如果我们允许他们在包装上指手画脚横加干涉,下一次他们就会来教我们应该唱什么歌了”。但“道德”力量强大,当该唱片发行之时,上面除了标题之外只是一片空白。1971年,“滚石”的《脏手指》专辑的封套更是别出心裁,它清楚地展示了一个女性的胯部,而在这幅图案的裤子上,安着一只可以打开或拉上的真拉链。虽然该设计在发行上没遇到什么麻烦,但被多家新闻媒介指责为“引发不道德的联想”。

列侬和“披头士”的封套设计也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在1966年的《昨天与今天》的封套上,他们身着屠夫围裙,四周是被肢解的洋娃娃和血淋淋的大肉块,虽然列侬明言强调那是对越南的比喻,但还是难免受到指责。《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也曾备受责难。但最为正人君子们所不齿的无疑是列侬和大野洋子1968:~专辑《两个处女》的封套。该封套的一面是他们俩正面的全裸像,另一面则是其裸像的背面。发行该专辑的EMI公司一开始便坚持必须换掉此设计,该总公司总裁质问列侬和洋子“你们究竟想干什么”,洋子回答道:“艺术。”EMI公司另一负责人接着指出,“人体本身是无所谓淫秽不淫秽的,但唱片行和家庭的道德标准却难以接受它。”在英国和美国,批发商们都将它装进了一只深色纸袋中,而纽瓦克的警察干脆没收了在该地区出售的3000张唱片。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为“新左派的道德堕落”震惊不已,要求禁止该专辑发行上市。

同年,吉米·亨德里克斯推出的《电动女士》封套上也出现了两个女裸体形象,在英国同样引起了一片抗议之声……

正如许多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在60年代的“性解放”浪潮中,摇滚的这些小花样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摇滚也曾在歌词中反映时代在道德上的蜕变,但这种反映也深为卫道士们所反感。

P86-89

序言

摇滚何为

形态各异的扬声器巨墙之后,变幻莫测的聚光灯罗网之中,鼓手鬼斧天工般地敲打,吉他扣人心弦地拨响,舞台英雄或嘶哑或高亢的声音唱起,千万歌迷的狂呼响彻云霄——摇滚张扬登场!

如果说90年代之前的中国,摇滚还只是崔健孑然独立的呼喊,是青年们从《伊甸园之门》出发萌生的向往和想象,如今,它却响彻在每一家舞厅、每一部随身听,探头于每一家电台、电视台和大报小报,甚至成了最为大众化的口头禅,成了任何一个时髦青年表明自己不曾落伍的口头招贴。而与此同时,无数的人依然在疑惑何为摇滚。

如果非要用定义来限定摇滚,其结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让我们看看那些“摇滚专家”的把戏:

格雷尔·马库斯是闻名遐迩的摇滚名著《神秘列车》的作者,他认为摇滚无非是“一种美国文化”,比如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无非是“把作为美国人的感受戏剧化,把这种感受的含义、价值和美国生活的利弊作形象表达”。

卡尔·贝尔兹则在他那本《摇滚故事》中视摇滚为“民间艺术”,一种下意识的俚语表达方式。

查理·勒特称摇滚为“城市之声”,认为它是都市少年们创造的新音乐呐喊。

乔纳森·艾森则在《摇滚时代》中称摇滚为“对西方文化伪善的反叛……是一种深刻的颠覆形式”。

戴夫·哈克在《物有所值》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摇滚,认为它是“工人阶级文化”;而保罗·约翰逊则在《新政治家》中视摇滚为资产阶级的阴谋,其目的是招安潜在的革命者,使他们“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懒散不堪并脱离实际”。

理查德·戈尔德斯坦在《摇滚之诗》中则认为,摇滚最重要的特点乃是对青春活力的肆无忌惮的挥霍……

同样,当问及摇滚乐迷为什么迷上摇滚时,你也可以听到花样百出乃至矛盾重重的回答:

“我喜欢这种节奏”;

“我喜欢这种声音”;

“我喜欢这种调调”;

“它让人坐不住”;

“我觉得听起来过瘾”;

“我觉得听起来舒服”;  “我不听歌词,只听那种感觉”;

“不听歌词就听不懂摇滚,摇滚的可取之处就在于介入生活”;

“摇滚就是自由”;

“摇滚就是叛逆”;

“摇滚就是狂野”;

“摇滚就是狂热”……

应当说,所有这些都是摇滚,因为多元本就是摇滚的特性。从摇滚的所有定义、专著(仅仅是有关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书籍就已接近百种)或乐迷感觉中挑选一种摇滚含义,无非是一种盲从;而自造一种定义,也至多是一种任性。

如同任何一个稍微接触过摇滚的人都会感觉到的那样,摇滚固然首先是一种音乐,但这种音乐之中并不存在什么完整的音乐要素可以使人有绝对把握地将它同其他音乐形式完全区分开,它的节奏、乐器、音量、旋律、声音都可以从其他音乐形式中找到。但这些四处存在的要素的组合形式却使人可以断定某一首歌是不是摇滚,这不完全取决于音乐要素,毋宁说更多地取决于历史,取决于摇滚包容万象的气概,取决于崇尚摇滚者的信念。

而任何一种“标准”的摇滚定义,则可能会把摇滚之外的东西当作摇滚,而将真正的摇滚排斥在外。

因此,我尊崇并践行在那些最为典型的摇滚歌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意识,自作主张地选取摇滚的精华或糟粕。尤为重要的是,我自然首先强调摇滚是一种音乐、一种乐趣,但我也坚持认为,摇滚绝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它也是判断、测试时代和人心的最佳手段之一。高唱军歌行进的战士和由情歌伴随成长的恋人会在多年以后告诉你,他们虽然再也记不得其他一切,却记得住当年陪伴自己的歌声。如果说这是音乐力量的见证,则摇滚的力量更加强大,因为它比军歌和情歌更深地与社会和文化相连,从它产生之日起,它就不仅造成了音乐领域的剧变,而且引发了语言、发型、衣着、生活方式和全部文化、政治、思想方式的剧变,这一切曾经发生在西方,在今天的中国也已初露端倪。

由此,我们如同不过多沉溺于摇滚定义之争一样,同样不过多沉溺于摇滚本身的历史;我们关注的是摇滚同社会、历史、思潮一并搏动的情景,而正是从对这一情景的关注中,我们又可以真正更深刻地懂得什么才是摇滚。即由摇滚何为明了何为摇滚。

那么,摇滚何为?最好的视点便是观照摇滚的阻力和压制来自何方以及摇滚对它们作了何等样的抗争。由此,我们判断:

摇滚要求自由。这一自由绝非让许多人谈虎色变的为所欲为,而是对人类和社会完善性的另一类刺探。当摇滚的自由得以保全,人类的自豪感才不至于依然是伪善而色厉内荏的幻术;所谓文化,也才得以成为人类形形色色境况的无羁观照,成为人类心灵往来无碍的操场。

摇滚参与革命。这是一种号召的参与,它用狂放或温柔的形象、轻快或强烈的节奏、考究或急就的歌词,粉碎异化和现实,使不满如同蒲公英种子四处飞散。但摇滚恪守艺术和文化本分,只为争做吉他英雄或舞台英雄而殚精竭虑,只赤膊上阵不披挂上阵,只和平吟唱不诉诸武力,并时时将吉他做梵音飘向迷途者,将鼓点做木鱼敲往偏执狂。

摇滚超越道德。习俗和卫道士往往对摇滚大施杀手而反被肢解,其原因不在于摇滚的道德雄辩而在于它干脆无视辩论的存在。以创造力做剃刀的摇滚战士在革命途中毫不在乎地将道德法眼作为肿瘤切除,心中没有半点犹豫。

摇滚躲避意识形态。它在那些神圣立场的夹击之下如同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这就使它意识到倚门卖笑的危险和呆滞,它宁愿在一个巨大的社会迷宫之中以政治直觉为诉求东游西窜,而不愿身陷哪怕是温暖如家的囹固,漂流是一种痛苦,但有时也是一种幸福。

摇滚挺身反抗贝多芬。它坚信音乐不是身份或地位、教养的表征,不愿让生性可以自然起舞的灵魂只对音乐囿于憧憬。它一只一只地解放艺术小脚和束胸,使音乐“解放脚”和“天乳”满地欢快飞跑,满世界愉悦震颤,使音乐终于重新向生命河床奔涌不息。

摇滚无视国界。它深知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天下一家的情怀相比,实在是可以通向丧心病狂的坦途。于是它无视四周缭绕的氤氲毒气,遥想着蓝色地球上各式花环淹没了坦克,全世界的少女们奏着各式鼓点昼夜起舞,不再有种种基因口实之下的生灵涂炭。

摇滚崇尚激情。它用游移难定的火热焚毁种种堂皇和伪善,使艺术意味放纵的意象倍加清晰强劲,它是那种已经喷射出地面的动荡岩浆。在这种激情之中,由于蕴含了与其诅咒者同样的频率和狂喜,使它纵然歼灭了四周麻木不仁却贻然自得的面具脸孔,却也在狂喜之中不辨南北。

摇滚反抗上帝。这种反抗与其说是同上帝的儿女们对阵叫板,不如说是让上帝分身百处,用摇滚的浅唱低吟取代唱诗班的虔诚敬颂,用电贝司和聚光灯使木鱼青灯销踪匿迹,用前呼后拥的世界巡演淹没寂寞难耐的云游四海。而在不经意之间,人们却又可以瞥见摇滚歌迷们令人难以置信的顶礼之姿,这是摇滚之光下的惨淡一隅。

摇滚质疑理性。它固执地窥探人类的灵魂机密,不惜用狄奥尼索斯使人头晕目眩的酒剑斩剁大脑,让生命中的快慰和悲苦尽情向极致迈进。于是,摇滚大道之上的跋涉也开始有了歧路徊徨,所幸,摇滚从不因寻找归宿而枯萎,它永远在操练中常青。

看哪,这就是摇滚!

后记

那天在山上吹着风喝酒,一个小朋友说,知道吗,我那时候看完《伤花怒放》还给你写过信,那时侯我才17岁。

我突然想起了在写这书的时候,我也写过几封信,其中有写给Anti-Rock的作者的,这人让出版商回了几句,说是他的书都是引用别人的,每段都要经过许可,所以我最好也是如此,不要间接引用云云,现在想来,除了代序里说的那些原因,心里憋气,也是当时花了许多冤枉钱的原因之一。另一封信是写给一个叫James什么的作者,是好几本传记的作者,此人能把几个最充满激情的思想家(我当时的心头好)都写成冷冰冰的格式,我那信也有质疑的意思,不出所料,回信冰冷之极,呵呵。我至今保留的只有一封,就是我认为不可能有回音的一封信,它来自我当时心目中的圣人——以赛亚·伯林,他客气地感激我对他的赞美,其实我只是用蹩脚的英文写了他的作品对一个东方热血青年的激励。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北京四中,我当时单位的办公室,由于宿舍太远,我在办公室过夜,北风呼啸,其声清晰无比。在一张红横格信纸上,我写下那些现在已经记不清的呓语。伯林回信的信签干净无比,我印象极深,但信里真正让我动心的,是他说他的作品能让远在东方的我心动,应了一句话: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当时我不清楚这是句西方的老话,但是他冷静而亲切的风格,让我从此对每本书有不同的体认,对自己写过的东西,既多了一份感情,却添了一种旁观似的冷静。

我从来没有想过十年之后还会有这书的再版,那时候不可能预知时代的变迁会如此纷繁,但至少知道自己的思想总会发生变迁。这些年来,有人批评过我太看重哲学,也有人说我后来写的很多东西没像这书那样有“深度”,或许你们都对,只是现在我想要做的,是让看这新版的人不觉得自己的钱花得冤枉。所以这些图片真的是经过精心挑选,如果论找过图片的图书和杂志,的确是车载斗量,花的时间跟当时写这书差不多了,其中有些图片及说明,也有针对原作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否定的影子在里头,但愿苦心没白费。

要感激的人太多,除了当年帮我买书印书和现在继续激励我的亲朋,书前书后费心夸奖这书的各位朋友,批评这书的同志也要感激,没把你们的意见印在书上,但记在心上了;感激我的读者们,毕竟,书在你们手中才真正有了各自的命运。

郝舫

ecstasyfun@sina.com

2003.7

书评(媒体评论)

无疑,郝舫是我们中间眼光和思维走得最快的一位,《伤花怒放》和他多数乐评文字一样,明显超前于中国读者——或者说乐迷——的听觉和思考准备。

这是一本并不晦涩的摇滚乐理论读物,它涉及早期摇滚乐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了一些至今没有得到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涉及音乐、社会、学术背景较深,所以妨碍了十年前那批读者的理解,但看来它正适合今天的读者。

《伤花怒放》的主题,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说,是摇滚乐的被缚与抗争,这是任何人理解摇滚乐都不可绕过去的主题,其中的悖论、矛盾、希望,以及论题展开的整个文化问题,都值得用十倍于此书的篇幅去论述。所以说,它应该被再版,在今天这个中国音乐界期待着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关口引起更多思考。

——颜峻(作家、乐评人)

商人是批评家,艺术家是发明家,批评家才是艺术家。《伤花怒放》正是这样的著作。若要当好这三者中的任何一者,郝舫的《伤花怒放》是不该错过的。

——左小祖咒(名乐人)

极简,作者精妙地将错综庞杂的摇滚资料典故,灵活且成功地运用在意有所指的“恶可恶,非常恶”之哲学与社会学理趣的写作向度中,在国内堪称独步绝学。

——方无行(台湾名制作人)

在中国摇滚乐的黄金时期,和那些被传唱的摇滚圣歌一样,《伤花怒放》也温暖着一些人的心,它使我们的音乐理想有一个不那么虚空的人文背袱。这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通俗的音乐文化读本,在今日中国仍然缺乏这样严肃而又落到实处的音乐文化。它讲的是摇滚乐,却不单单是摇滚乐的事情,似乎它触及到一代不甘落后的文化青年的软肋,因为那些同样仇恨但却无奈的眼神是那样的狭窄和无助。当中国摇滚乐和其他严肃艺术继续在娱乐和斗争上自我矛盾时,《伤花怒放》再次提供了一些愤怒青年在文化思维上的理性范例,重申却不废话。

——彭洪武(《非音乐》杂志主编)

对于那些一直想要搞清楚摇滚到底是什么的执著乐迷,如果没有看过《伤花怒放》,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这本最早将摇滚乐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含义用汉字呈现在国人面前的书,深入、翔实、严谨、精彩,值得每个愿意认真对待摇滚乐的人去读。

——李宏杰(《通俗歌曲》杂志执行主编)

十数年间,在乐队创作上历经模仿借鉴进展之后,郝舫的《伤花怒放》代表着中国摇滚文字的新高度。对这位未曾谋面的文字工作者,想象中,他是一个沉静淡泊睿智,胸中不断有火苗蹿起的人。《伤花怒放》言辞精辟,语言生动不乏诙谐之处。对于那些依然在憧憬中想象摇滚和“从事”摇滚的青年来说,《伤花怒放》不仅仅是资料性的,也富于指导甚至是欣赏性,更为危险的是:它显然富于某种煽动意味……

——吕玻(名制作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888613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53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0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