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博览杂志社面向8—14岁的少年儿童,以“传播知识、引导人生”为办刊宗旨,融教育性、 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现代意识和科学思维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很多教育工作者和专家认为,《少年博览》是一本让孩子开心、家长省心、老师放心的杂志,是一本值得向少年儿童推荐的好读物。
本书为“少年博览丛书”之《地的传奇》。探索地球、生命、人类等多重奥秘,仿佛一场穿越不同时空的精彩旅程。希望少年朋友能徜徉其中,感受到成长的愉悦和知识的魅力,升腾起“激扬少年,博览天下”的情怀。
地的传奇=化石公园+酷谜城堡
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地球:成群的恐龙在陆上横行,巨大的鲸群在海中游弋,始祖鸟尖叫着从低空掠过,还有那五彩斑斓的奇花异草……《化石公园》打开了一扇通向史前时代的大门,让化石讲述动植物的前世今生,让你我了解生命演变的无穷奥秘。
这是一个充满问号的地球:到底有没有诺亚方舟?UFO是幻觉还是现实?谁在麦田里画了怪圈?人类存在第六感吗?《酷谜空间》又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共同寻找不解之谜的真相。
太多太多的故事需要讲述,太多太多的问号需要解答。
《地的传奇》,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神奇……
等待亿年,只为花开
植物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过程,由无生命力到有生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才出现了今日万紫千红的植物界。
早安,地球
最早向地球母亲打招呼的生命体,是现在名声似乎不太好的蓝藻,它可以说是地球母亲最初的婴儿,也是在生命史上贡献最大的一位。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蓝藻正是诞生在汪洋大海之中。当然,和现在最简单的生物相比,它的构造都要简单得多。它没有细胞的结构,连细胞核也没有,因此被称为原核生物。已知最早的蓝藻类化石,发现在南非的古沉积岩中。这是34亿年前,在地球上已有生命的证据。
蓝藻繁殖很快,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像真正的植物一样,蓝藻细胞内有了叶绿素,能利用水、二氧化碳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并能释放氧气,从而在改造大气成分上作出了惊人的成绩。氧气越多,地球上的生机也就越旺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绿藻出现了。比起蓝藻,它的内功大大增强,有了细胞核,等于有了强大的内核,不断向外喷射着生命的活力,喷射着进化的欲望。单细胞绿藻在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为多细胞藻类。
藻类在地球上曾有过一个几万世纪的全盛时代,它们植物体的组织逐渐复杂起来,达到了更完善的程度。它们被称作“为生物圈默默贡献了几十亿年的有机物的生产者”。
其中,褐藻值得一提。褐藻家族的大型种类,如海带可长到7~8米长,巨藻可长到300米长,素有“海底森林”之称;而马尾藻聚生的海区构成马尾藻海,船只航行都不得不避开它。附看在岩石上生长,能够产生石蕊酸,使岩石表面逐渐分解成为土壤,为其他陆生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因此,地衣可能为陆生植物由水上陆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别了,恐龙
由于气候变迁,生长在水里的一些藻类,被迫接触陆地,逐渐演化为适应陆上生活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
现代的蕨类植物的叶子都长得像羊的牙齿一样,因此最早研究它们的科学家就形象地称之为“羊齿植物”。与藻类、苔藓等低等植物不同,蕨类植物已经有了真正的根、茎、叶和维管组织的分化发育,是地球上最早的高等植物。在遥远的石炭纪,蕨类植物大都为高大的树木,有的可高达20~30米。
石松是蕨类植物中最古老的一个种群,鳞木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鳞木又名“大石松”,它的树干像柱子,但大部分没有分枝,其高度达40米或者更高,呈螺旋形排列的草形叶布满上枝,梢部长有雪茄形球果。一般生长在炎热潮湿的沼泽地中。
那时候,鳞木、芦木、封印木等大型蕨类植物遍布地球,形成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森林,像禁卫军那么阵容整齐,像角斗士那么威风凛凛。
当然,在这些巨人的脚下,也生活着一些矮小的精灵,像工蕨、阴地蕨、荷叶蕨等,身高只有几十厘米,但也活得有滋有味。
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早二叠纪晚期至晚二叠纪早期,我国云南等地分布着一种叫做六角辉木的树蕨,属于真蕨类,有十几米高,羽状复叶型的叶子很大,有两三米长。其树干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到外部的皮层和极为复杂的维管束。维管束的直径约为10厘米,由七个同心环组成,最里面的一个呈圆形,其余的呈条带状。因此,这样的树干横切面看起来就形成了五光十色的六角形,这就是“六角辉木”名称的由来。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大个子蕨类接连遭受厄运,大多数被深埋地下变为煤炭,真可谓“生前装点了地球,身后造福了人类”。反倒是小个子蕨类幸免于难,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它们挥泪与自己的大个子兄弟告别。在随后的中生代里,这些蕨类植物因为含有较多的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便成了当时草食性恐龙等动物的食物之一。又过了许多许多年,它们又挥手与大个子恐龙说再见,而自己继续留存在地球上。
现在的蕨类植物仍然有1万余种,绝大部分是较矮小的草本植物,只有极少数的木本品种。桫椤是硕果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之一,极其珍贵,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
有种,真好
当蕨类植物形成地球上第一次原始森林的时候,比蕨类更加进步的裸子植物已经在泥盆纪晚期悄然出现了。但是当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潮湿,蕨类植物的发展更为顺利,裸子植物还未能获得发展优势。到了二叠纪晚期,气候转凉而且变得干燥,蕨类植物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逐渐退出了植物王国的中心舞台,裸子植物就这样后来居上。
裸子植物不开花,种子外露,以风传粉,是地球上最早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的植物,在此之前出现的藻类和蕨类则都是以孢子进行有性生殖的。裸子植物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用种子繁殖上。
二叠纪晚期之前,蕨类植物之所以能够得到大量繁殖,主要依靠其孢子体产生大量孢子,飞散到各处,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很容易萌发成为配子体;配子体独立生活,在水的帮助下受精形成合子,合子萌发后形成新一代的孢子体。但是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孢子很难萌发成配子体,而配子体没有水更是不能受精,这就使蕨类植物的繁殖不能正常进行。
裸子植物的配子体不脱离孢子体独立发育,而是受到母体保护;它的受精不需要水作为媒介,而是采用干受精的方式。受精卵在母体里发育成胚珠,形成种子,然后脱离母体。此时如果遇到不利条件,种子可以不马上萌发,但却继续保持着生命力,待到条件合适时,它们再萌发成为新的植物体。因此,裸子植物保存和延续种族的能力就大大增强了。
裸子植物起源于既有真蕨类特征,又有裸子植物特征的植物,其中包括古羊齿类和戟枝蕨类。后来,裸子植物分化出了苏铁类‘和松杉类两大类,并在中生代得到蓬勃的发展,成为爬行动物王国里植被中的主力军。
我们现在称水杉、冷杉、银杏等植物为“活化石”,因为它们是古老的裸子植物,已经有几亿年的历史了。如果说植物的发展过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那么这些优雅的树种就是其中最秀丽的诗句,至今看起来,仍然有着从容的格调和高贵的诗意。
大约1亿年以前,在地球上爆发了一个植物界最大的家族——被子植物。它们快速发展起来,整个植物面貌与现代植物已非常接近,直到现在,还是被子植物的天下。
被子植物为什么能够成为植物界的“宠儿”呢?原因就在于“被”和“花”这两个字上。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一样是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裸子植物的胚珠是裸露的,以后发育成的种子外面没有包被,也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胚珠包在子房里,以后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种子被果实包在里面而不再裸露。这样的差别,就成为了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各自名称的由来。而这种差别本身已经体现了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进步,因为具有保护的种子更有利于传播和发育成新一代的植物体。
裸子植物的孢子叶球看起来很像是它们的花,但是与被子植物的花比起来,它们就原始得多了。一个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花冠由花瓣组成,花瓣则是由小的孢子叶退化而形成。花瓣的的细胞内含有多种花色素和芳香油,因此花朵才色彩鲜艳、姹紫嫣红、香气四溢。花瓣的基部还有蜜腺,能够分泌甜蜜而芳香的汁液,这更增添了花朵的芬芳。花朵的这些艳丽色彩和芳香气息,能够招致各种昆虫光顾;昆虫在从花朵中寻觅、采撷或汲取养料的同时,就为植物进行了受粉工作。从此,植物界的有性生殖过程中除了靠风力的传粉之外,又多了~种有效的途径。这一途径也体现了植物与昆虫之间互利关系的建立,这种互利使得植物和昆虫能够共同进化,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为被子植物和昆虫的进化发展都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此外,被子植物在遗传、发育的许多过程中以及茎叶等结构上都体现了进步性。进入新生代以后,地球不再是均一的热带、亚热带气候,逐渐变成在中、高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的多样化气候,蕨类植物因适应性的欠缺进一步衰落,裸子植物也因适应性的局限而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这时,被子植物在花朵等“硬件”上表现出的巨大进步性发挥了作用,使它们能够通过本身的遗传变异去适应严酷的环境条件,反而发展得更快,分化出更多类型,到现代已绎有了90多个目、200多个科。正是被子植物的花开花落,才把四季分明的新生代地球装扮得分外美丽。
等待几十亿年,只为花开。而开花之前那些漫长的忍耐、准备、劳作和展示,同样也是迷人的风景。
P2-9
花季少年,想要去体验的滋味实在太多,但切不可错过其中一味,那就是阅读。
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传统的阅读精神却有失落的危机。表面上看,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大,但实际上却离真正的阅读越来越远。因为里面装着的大多是应试升学的教辅教材,还有一小部分空间留给了消遣性或猎奇性的流行读物。另一方面,网络等电子媒体造就了所谓的“吞一代”,使一部分青少年满足于快速浏览各种繁多的海量信息,胃口很大但消化不足,甚至使他们丧失了“精读意识”,弱化了专注力和学习能力。与传统阅读相比,网上阅读很容易导致阅读的无目的化和求知的泡沫化,如果说传统阅读是一种路径和目的都很明确的精神之旅,那么网上阅读则往往是一种路径不明、收获不清的迷宫之旅,耗费了大量时光却收获甚微。此外,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所具有的信息“共时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也容易使得未成年人快速跳过成长期,直接面对一个复杂、多元化的成人世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少儿的成人化和成长的模式化,导致他们在号称最讲个性的网络时代纷纷失去个性。
真正的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也是高度精细化的;是从容不迫的,也是冷暖自知的;是童年愉悦的放大,也是成长年轮的记录;是对自然和历史的探究,是与伟人和智者的对话,更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接受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过程。
当前全社会都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如何构建青少年文化,也就成为一项意义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构建青少年文化的目的,正是为了在青少年当中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和建设者。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要通过物化、具体化和有形化的形式,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才能深入人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品牌的意义和价值,寻找适当的文化载体,摸索新颖生动的形式,更好地向青少年传播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
共青团安徽省委主办的《少年博览》,是一个在安徽乃至全国都有着较高美誉度的文化品牌。自创刊以来,《少年博览》不断锐意进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带孩子看大世界,为孩子造小世界”的文化眼光,以“贴近时代、贴近校园、贴近读者”的文化姿态,以丰富的内容、精良的品质和创新的活动,成为青少年文化领域里的一股清新的力量。
新近推出的这套《少年博览》丛书,是对既有品牌的一次有效拓展,是对多年来办刊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编辑队伍的一次综合检阅。丛书的作者有的是杂志社的资深编辑,有的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生力量,他们在繁重的采编工作之余,每人选定一个专门课题进行钻研并且笔耕不辍,丛书中的这些文字就是他们精心劳作的结晶。这种敬业精神和开拓意识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这套丛书更是一次分享,和广大少年朋友分享阅读的滋味。犹太人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书本上涂上蜂蜜,以此向孩子谕示“书本是甜的”。的确,阅读是甜蜜的,阅读是丰盈的,阅读是深沉的——这是我们每一个都应该认识到的真理,而且认识得越早越好。
(作者系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