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往事回眸
内容
编辑推荐

《往事回眸》是杜联坚同志的回忆录,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成长史、奋斗史。

杜联坚同志为人正派,作风严谨。他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在机关内营造起良好的风气。对于身边的同志,他既严格要求,又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从而造就了一支作风正、守纪律、能开拓、有作为的队伍。在杜联坚同志的带领下,高校工委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省委交给的任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内容推荐

《往事回眸》简介:杜联坚同志是广东普宁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怀有进步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年仅18岁就投身革命队伍。他先后在文化团体、学校、党政和人大、政协等机关工作。他在革命队伍里成长,一步一个脚印,从干事到科长、处长、部长,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实。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他历任广东省委文教办副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等职,并曾担任省纪委委员、省政协常委、省人大常委。离休前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

每个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通过《往事回眸》,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杜联坚同志在人生旅程上的脚步声。无论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的脚步声都能让人感受到他人生的充实与坚定。

目录

一、童年的时光与失学、失业/1

 童年/1

 求学与失学/2

 就业与失业/7

二、参加革命队伍/8

三、初进省委机关/19

四、到中南局组织部/23

五、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广东人民艺术学校(学院)和

 广东省革委会科教办公室/28

六、改革开放,再进省委机关/32

 参加平反“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工作/32

 在探索改革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沿/34

七、跟随广东省委副书记谢非同志调研,总结推广潮州市德育工作经验/46

八、记广东省教育工作领导小组/51

九、在广东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的岁月/54

 组建广东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54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的广东高校与清查工作、党员重新登记工作/56

 进一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59

 加强高校党的建设/63

 推进高校统战工作/66

 组建广东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68

 创办《师道》杂志/69

 争取解决高等教育发展困境的一桩往事/74

 推进高校改革/76

 同舟共进的伙伴/79

十、担任广东省政协六届常委/82

十一、在广东省八届人大常委会和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工作/84

十二、担任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95

十三、参加广东省教育基金会的两项募集基金活动/100

 92南粤教育跃进跑马省港对抗赛/100

 应曾宪梓先生邀请,赴香港募集教育基金/102

十四、体育情缘/107

 参加第一届全运会/107

 参加第三届全运会/110

 参加第一届“省港杯”足球比赛/112

十五、离休后的新生活/115

 参加创建潮汕学院/115

 参加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工作/125

 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12年/132

十六、情系教育/161

 对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来一次再认识/161

 建设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163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针/166

 加快发展广东教育的几点思考/169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74

 勇于探索,为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而努力/180

 解放思想推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185

 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192

十七、晚霞——我这一家/202

十八、怀念/209

 我的母亲/209

 怀念罗天同志/215

十九、同伴话当年/219

 相知一甲子/219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22

附录/226

 关爱事业/226

 闪亮在平常心中/226

 友人贺寿/230

 诗一束/231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文化工作团成立50周年感赋/231

 秋日会故友/232

 潮汕老区行感怀(三首)/233

 凤凰山行/235

 读《我歌普宁》/236

 普宁二中广州校友会寄怀/236

 贺母校普宁二中建校85周年/237

 海外掠影/238

 日本兵库县的中小学教育/238

 日本的终身教育/243

 从日本的成人教育所想到的/245

 美国的一个社区学院——山谷学院/249

 美国建在珍珠港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52

后记/255

试读章节

一、童年的时光与失学、失业

童年

我的家乡普宁市流沙西陇,是个贫穷的乡村。祖父在父亲两三岁时就去世了,祖母克勤克俭地把父亲抚养成人。父亲在十六七岁时离家外出打工,祖母一个人在乡下种几分薄田,住在仅有九椽(大约15平方米)的小屋里,过着简朴的生活。

父亲聪明、勤俭,做事认真,为人忠厚、诚恳、直爽。他外出打工赚了一点钱,后来在族叔的提携下,到惠来县隆江镇与人合伙经营木材商行。隆江镇紧靠隆江河左岸,当年是个水陆交通方便的小商埠,抗日战争时期是附近乡镇和毗邻县市的商品集散地。隆江河上溯可到葵潭等地,山区的木材、山货可船运或扎成木排漂流而下;下流航运可达神泉港,从而与汕头、香港以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港口相连接。因此,附近生产的花生油等物品经隆江外销,来自海外的煤油、火柴等物品也经隆江转往国内销售。那时隆江镇天天有集市,每天一早大街小巷摆满了各类商品,各地商家云集,使隆江显得分外繁荣。父亲合伙经营的木材商行也开展多种业务,生意很兴旺。

父亲与母亲在家乡结了婚,婚后一两年,母亲就来到隆江照顾父亲生活,料理家务。父母希望祖母到隆江一同生活,祖母去过隆江多次,但每次没住多久就说不习惯,回家乡了。

我于1931年出生在隆江镇。父亲合伙经营的木材商行面向隆江河畔的大沙滩,沙滩洁白柔软,连绵数百米,河水清澈深蓝。童年的我几乎每天都跟随母亲到河边洗衣裳,在河边戏水或在沙滩上玩耍。夏天的夜晚,和母亲在沙滩上乘凉、看星星,听母亲讲故事、唱民谣,过着温馨、幸福的生活。

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跟随父母在隆江度过的,只是在过年过节时才随父母回家乡探望祖母。祖母居住的房间很狭小,我和父母回到家乡时,就租邻居的房子居住。这间房子的主人去了东南亚,以后我家就长期租用下来。多次回到家乡探望祖母,对家乡的印象也慢慢地加深了。

家乡西陇人多田地少,一个人只有几分薄田。为了生计,村里大多数家庭都有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留在家的村民则边种田边做灯笼。做灯笼是西陇人祖传赖以谋生的手工活。每当夜幕降临,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煤油灯下制作灯笼:有经验的男人把从外地采购回来的竹子劈成细小柔软、长短不一的篾片,其他人则按各种不同的木模编织成各种样式的灯笼架,然后卖给装潢专业户。装潢专业户为灯笼架贴上油纸,写上“千子万孙”、“长命富贵”、“招财进宝”等吉祥字样,再销售到外地。西陇人晚饭后往往喜欢相聚在月光下,一面做灯笼,一面品尝工夫茶,话家常、唱潮曲、吟歌谣,那画面、那情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今偶回故乡,仍能体会到“月是故乡明”。

求学与失学

在隆江,我家附近有一间在胡氏宗祠开办的私塾,一位老先生在那里教书。我四五岁时,经常与邻居小朋友到祠堂外玩耍,听琅琅书声,有时也跟着念一两句。6岁时,父亲担心我会到大河里去玩水,就把我送人私塾读书。这问私塾只有二三十名学生,学生每天依次到先生书案前站着听先生授课。我开篇读的是《三字经》,跟着先生一句句朗读、背诵。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先后读了《三字经》、《千字文》和《中庸》等。祖母得知我读书了,就要求我回家乡去上学。就这样,我结束了一年的私塾学习,返回家乡西陇承先小学读书。

回到家乡后,祖母欣喜万分,专门做粉锞、买普宁特产炸豆千给我吃,带我到四邻亲朋家里探望,还带我到地里看她种的绿油油的蔬菜。我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新学年开学了,祖母送我到学校,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听先生的话,努力学习。学校里的先生和同学倒也很喜欢我这个学业还不错的回乡孩子。到我读二年级时,祖母又为我买了一把小锄头,做了一对小粪桶,让我在假日(有时是下午放学后)跟她到地里去松土、锄草和淋菜。那时与我一起在学校读书的同学,也都帮家里干农活,我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新生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的烽火燃遍全国。乡亲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青年抗敌同志会,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那时西陇承先小学的校长庄明瑞是共产党员,他在学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做救亡报告,引领我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1941年,我转到邻乡乌石的普宁简易师范学校附小读五年级,小学毕业后升人普师附中读初中。1944年,人侵潮汕地区的日军经常到普宁一带进行掠夺烧杀,学校因此被迫停课。我离开学校后来到惠来神泉港,在大哥供职的渔行做杂工,负责打扫卫生、煮水、泡茶和洗碗。一开始做这些杂活时,我感到很辛苦,还偷偷掉过眼泪,但慢慢也就习惯了,而且还忙里偷闲看了《三国演义》、《三侠五义》等小说。

神泉有很多名胜古迹。在海滩旁边,有一口淡水井。明代潮汕文人苏福曾到此游览,为水井题写了独脚联“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清乾隆年问,人们在井边建亭,并将此联刻在亭子的一根石柱上。我看后内心暗暗思量:“将来我有学问,也要题上一联。”但离开神泉后也就慢慢淡忘了这对联大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这年冬天我结束了做杂工的生涯,返回家乡复学。在神泉港经过一年多的劳动,既磨炼了意志,也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

P1-4

序言

《往事回眸》是杜联坚同志的回忆录,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成长史、奋斗史。

每个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通过《往事回眸》,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杜联坚同志在人生旅程上的脚步声。无论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的脚步声都能让人感受到他人生的充实与坚定。

杜联坚同志是广东普宁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怀有进步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年仅18岁就投身革命队伍。他先后在文化团体、学校、党政和人大、政协等机关工作。他在革命队伍里成长,一步一个脚印,从干事到科长、处长、部长,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实。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他历任广东省委文教办副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等职,并曾担任省纪委委员、省政协常委、省人大常委。离休前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

杜联坚同志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位干部,我们有着多年的合作共事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中共广东省委分管宣传教育工作时,杜联坚同志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负责教育系统党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工作和纪检工作。从那时起,我们共同为推进广东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学校的稳定而付出艰辛的努力。1988年,省委、省政府为加强对全省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广东省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杜联坚同志是副组长之一。他积极配合我和卢钟鹤副省长,承担了教育领导小组大量的具体工作。省教育领导小组在省委领导下,在加快推进我省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等方面颇有建树,其中,杜联坚同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89年,省委成立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杜联坚同志任高校工委书记,我们的合作更为紧密。这时,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也波及我省部分高校。对此,广东省委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根据省委的部署,杜联坚同志和高校相关同志一道做了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了大局。之后,全省大力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创新,分期分批组织全省大学生到基层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从感性到理性提高了对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较好地解决了深层次的思想困惑,增强了信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这是新时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全国开了先河,并受到党中央的肯定。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和杜联坚同志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共事,他离休后又在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继续工作,为我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奉献余热,拾遗补阙,配合补充,积极探索创新,获得社会好评。

杜联坚同志一贯忠于职守。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高等院校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结合理论和实践,求新求实,改进和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清查工作和党员重新登记工作中,又能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清醒地把握政策,与人为善,稳妥处置。

杜联坚同志是一位“闲不住的人”。为了工作他总是饱含热情,不知疲倦,不懈不怠,奋力进取。在领导岗位上如此,离休后依然如此。1997年离休后,他为创办潮汕学院不辞辛劳,殚精竭虑。

杜联坚同志为人正派,作风严谨。他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在机关内营造起良好的风气。对于身边的同志,他既严格要求,又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从而造就了一支作风正、守纪律、能开拓、有作为的队伍。在杜联坚同志的带领下,高校工委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省委交给的任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人们总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来体现人生价值。杜联坚同志的价值追求就是奉献——为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福祉奉献力量。为了这个追求,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不止。往事值得回眸!相信这本书对读者会有启迪。

方苞

2010年11月2日

后记

离休后拟对自己的经历写点回忆,但一直未曾下笔。去冬今春,在老领导、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文化工作团第三队队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许南明,以及老朋友、原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岳群的督促鼓励下,于今年3月下旬开始执笔写《往事回眸》,其间写写停停。8月,初稿出来后,送请许南明、张岳群和与我较长时间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李修宏、欧俊全及省教育厅关工委梅树德、叶春平审阅并征询意见。之后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省教育厅关工委杨来春为书稿打印。《往事回眸》现在付梓了,对同志们的热情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

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和原广东省委副书记王宁、蔡东士题词鼓励,原广东省委常委、省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苞为本书作序。对老领导的热情关心,我深为感动,在此,谨致以衷心的谢意。

《往事回眸》是对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生涯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未有详细的叙述,它说不上是回忆录,只是检点自己人生足迹的一个小册子。

回眸往事,心潮起伏。少年时期,我亲历了旧中国政府腐败、民不聊生、路有饿殍的悲惨情境。参加革命工作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建设新中国的艰苦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经过坎坷的途径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从贫穷落后到小康社会,成为当今有较高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其间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过程中付出了不少代价,才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庆幸自己在各个时期一起工作的领导同志,都是一些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有本事、有作为,廉洁正派、刚正不阿的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的带领,才使我在风雨交加的岁月中,循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怀念他们,感激他们。

时代在发展。当前我国虽然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全国人民期盼的,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展现于世人面前。

杜联坚

2010年11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往事回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联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140738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9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