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变形的陶醉(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变形的陶醉》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写于1931至1934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是奥地利某小镇上的一个邮政局的女职员,名叫克莉斯蒂娜。小镇上的生活单调沉闷,邮局里的工作枯燥乏味,菲薄的薪金,寒碜的环境,缺乏生活情趣,毫无生活享受,注定了在贫困中苦熬岁月,瞻望前途,黯然神伤,突然间飞来意想不到的佳音:她的阔气的姨妈和姨夫将从美国前来。克莉斯蒂娜的生活于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丑小鸭一夜之间变成了小公主,不仅地位发生变化,吃穿用度也随之改变,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用品,高级衣衫,豪华饭店,乘车兜风,全都顺理成章地进人了克莉斯蒂娜的生活。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顿时大变,这样令人惊愕出人意料的变化怎能不使她心醉神迷,恍若置身梦中。……

内容推荐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以擅长中篇爱情小说和名人传记而闻名于世。《心灵的焦灼》被认为是作者唯一的长篇小说,在作者逝世40年后,人们才从他的遗稿中发现了他的这本第二部长篇小说《变形的陶醉》,小说甫一出版在德语文坛引起轰动,并立刻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在欧美风靡一时。

出身寒微的邮务员克丽丝蒂娜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跻身上层社会,让众多纨绔子弟为之倾倒,她本人也沉醉于这飘忽的美梦之中,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十天她的富贵梦便破灭了。在苦闷彷徨中她结识了穷困潦倒的退伍兵费迪南。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钟情。然而这个世界对他们是无情的,爱情和幸福不属于他们。他们绝望了,决定一同自尽,可是在最后时刻,他俩却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准备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去同他们无形的敌人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变形的陶醉》显示了茨威格杰出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译本。

试读章节

奥地利的每个乡村邮电所都差不多:知其一而尽知其他。它们都是在弗兰茨·约瑟夫时代仰仗同一笔经费、用同样寥寥可数的陈设装点起来或不如说划一起来的,处处显示出官府财政衙门那种不耐烦的神气。就是走到极为偏僻的、嗅得到冰川气息的蒂罗尔山村,也处处清一色地散发着一闻便知的奥地利旧衙门气味:冷冰冰的烟草味和积满尘土的文牍霉味。到处是千篇一律的布局:一道中间装着玻璃板的木板墙把房间按严格规定的比例分成两半:一边谁都可以进来,另一边则是公务重地。国家不怎么欢迎它的公民在人人可以进入的那一侧滞留较长时间,这一点从那里既无落座处也不提供任何别的方便上看,就一目了然了。在公众区域内,惟一的家具多半只是一张颤巍巍的、瑟瑟缩缩倚墙而立的斜面写字台,铺在上面的那块破旧不堪的油布,被不可胜数的斑斑墨迹染成了乌黑色——虽然谁也记不起那嵌进桌面的墨水瓶中除了积满灰尘、干得无法蘸写的一团浓浆之外还见过什么别的东西。如果这张桌上的笔槽里偶尔放着一杆钢笔,那也肯定是断了笔尖的,根本无法书写。对于美观,节俭的国库也像对陈设一样毫不关心:自打共和国从墙上取下了弗兰茨·约瑟夫的肖像以来,现在顶多可以把贴在肮脏的石灰墙上那些刺眼的广告画说成是屋内的艺术装饰品了。这些大红大绿的招贴,还在那里为早已过时的展览会招徕观众,或者为彩票招揽生意;在某些边远局所,甚至还有宣传购买战时公债券的。这些廉价壁饰,充其量再加上一张无人理睬的“禁止吸烟”的张贴,便是国家在公众室内表现出的全部慷慨了。

界栅另一侧的景象,倒颇有几分令人肃然起敬。在这里,国家在一块小小的地盘上十分密集地、象征性地、清清楚楚地展示着它的权力和幅员。屋子一角放着一只铁钱柜,从加了铁栅的窗户可以推测,那柜里的确经常收藏着可观的财富。一架有活动底座、擦得锃亮的黄铜莫尔斯电报机,是室内的豪华奢侈品。相形之下,旁边那台放在黑色镍制托架上的电话就逊色多了。仅仅这两件为屋子增添着某种喜气和敬畏感的物品就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因为是它们接上铜丝以后把这个偏僻的小镇同全国广大地区联结在一起。不过这样一来,其他邮政用品和器具就只得委屈一下了。称邮包的磅秤、信袋、书籍、文件夹、账簿和登记册,还有哗啦作响的存放邮资的圆筒、天平、砝码、黑的蓝的红的和淡紫色的铅笔、回形针、夹子、绳子、印油、海绵、吸墨器、胶水、小刀、剪子和裁纸刀——这些邮政业务所需的五花八门的用具,乱糟糟地堆在写字台上两尺见方的小块地盘上。在那许多抽屉、柜子里放着多如牛毛的、不断更新的大叠大叠纸张和表格。然而这种表面的铺张和阔气,实际上只是眼睛的错觉罢了。原来,国家对于它这些不值钱的用品,每一件都是暗中记录在案。毫不含糊的。从用剩的铅笔头到撕破的邮票,从残破的吸水纸到铁皮洗手池中被水漂走的肥皂片,从公务室照明的灯泡到锁门的钥匙,无论是在使用着的还是已经报废的,国库都要求它的雇员一一登记造册,不得有半点马虎。铁炉子旁边挂着一张用打字机打印的详尽的物品清单,上面加盖了公章,再加上一个字迹潦草得无法辨认的署名,这就使它有了权威的力量,它用铁面无私的数字,将邮务所内哪怕最小、最不值钱的公务用品全部开列出来。凡是清单上没有的物品,一律不得放在公务室内。反之,清单上开列的任何物件,则必须放在室内,随时可以拿到手。这是公务、规章和法度的要求。

严格说来,这张打印的物品清单还应该包括一个人。这个人每天早晨八点钟推开窗口玻璃板,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用具活动起来。他打开邮袋、加盖邮戳、支付汇款、开收据、称邮包,他用蓝红黑各色铅笔在纸上书写那些稀奇古怪的符号,他拿起电话听筒、摇动莫尔斯电报机手柄。但也许是出于某种照顾吧,这位多半被公众称为邮政助理或邮务官的某君并未列入这张硬纸清单。他的大名记录在另一张公文纸上,放在邮政管理局另一个科室的另一个抽屉里,然而同样是经过严格审查、核实,有案可查的。

这间笼罩在雄鹰纹章的神圣气氛中的邮政办公室,从来也没有发生什么显著的变化。自然界永恒的生灭法则,碰到国库的围墙也会撞个粉碎;屋外四周树木从开花到秃枝,小孩长大成人,老人离开人世,旧房衰败坍塌,新楼拔地而起,可是公务所却以它永世不变的气派,昭示着它那超乎自然的神奇力量。你看,在这块领地匕的每样东西,不论是用旧了的或丢失的,还是磨损变形而报废的,经过向上司呈报之后又补发同样的一件,从而为变化多端的世界作出榜样,显示出国家的优越性。内容更换了,外形却依旧。墙上挂着一份日历。每天撕掉一张,一周七张,一月三十张,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变成一张薄纸。用完,就申领一本新的,同样纸型,同样大小,同样规格:这就是说,新的一年来到了,可日历还是原样。桌上摆着一本分栏结算账册。左边一页数字写满了,就在右边一页接着写上累计数字,这样一页页写下去。到最末一页写满,账册用完,便开始一本新的:同样类型,同样大小,同前一本毫无区别。今天消失的,明天又出现,千篇一律,就像每天上班那样。所以,那同一张木板桌面上总是摆着那些东西,毫无变化,老是那些一式一样的纸张、铅笔、直尺、表格,无休止地在更换,但始终是同样的东西。在国库属下的这间屋子里,既无所失亦无所得,主宰这里的是没有花开花落的、一成不变的生活,或者不如说是一成不变的、持续不断的死亡更为确切。在这批形形色色的物品中,所不同的只是损耗和更新的疾徐,而不是它们的命运。一支铅笔可使用一星期,然后便有一支新的、完全相同的取而代之。一本邮政记事册可使用一个月,一只灯泡三个月,一本日历一整年。为藤椅规定的更换期是三年,为坐在这把椅子上蹉跎岁月的某君呢,估计是三十至三十五年,届时将有另外一位某君被安插到这把椅子上。说到底,没有什么差别。

P1-6

序言

本书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写于1931至1934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当时只写出了初稿,题名为《邮务小姐的故事》,尚未完成便因有更加急迫的写作任务而中辍,被搁置下来没有出版。1940年,作者曾与另一位犹太血统奥地利剧作家兼导演贝托尔德·菲特尔合作,将这部一百二十页的手稿改编成为电影剧本,这一剧作在茨威格逝世八年后于1950年以((被窃取的年华》为名被搬上了银幕,在欧美风靡一时。至于小说的原稿,则直到1982年,才经由克努特·贝克先生整理、从书稿中抽出“变形的陶醉”几个字作为书名在联邦德国正式出版。译者1981年夏以访问学者名义到联邦德国作为期两年的进修,其时国内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文化文艺界开始引进大量长期被禁锢的外国文艺作品,掀起了一股“茨威格热”,《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及茨威格其他在国外早已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被纷纷译介过来,同一作品往往有好几种译本。被认为是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又译《爱与同情》)也出了几种版本。译者在德国见到了《变形的陶醉》德文原版,惊喜中迅速拜读之后便与国内联系译介事宜。经我的大学同班老同学、《爱与同情》和不少茨威格中篇小说的著名译者张玉书教授协助成功地联系了出版部门,我便在1983年夏归国之后利用教学和科研之余的时间着手翻译此书,1985年完稿后于198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欧洲又有一部以((变形的陶醉》为名的上下集电视文艺片问世。从以上对这部作品成书和接受过程的简短回顾,便可窥见其受欢迎和喜爱程度之一斑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茨威格已经是不少描写细腻语言精美的中短篇小说、一系列论述精辟、文辞隽永的世界文化名人传记以及几部名噪一时的剧本的作者,他还译介了大量法国和比利时文学巨子的作品给德语国家的读者,是一位蜚声文坛的德语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一出版便不胫而走,被迅速译成几十种文字,为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层面的广大读者争相阅读。比如在前苏联,1927年就出版了他的全集俄文版十卷,高尔基高度赞赏这些作品并亲为作序。那时他的声誉,在与他年龄相当的德语作家中并不多见,其受欢迎的情形似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托马斯·曼、卡夫卡和黑塞相比拟。他的小说—般没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他特别擅长于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的心灵,追踪和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神经末梢哪怕是最细微的颤动;他写人的感隋、同情、恋情、热情、激隋,总是那么动人、逼真,丝丝入扣,慑人心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茨威格正是紧紧抓住这个极其简单朴素的真理,倾注其才华于写“情”,佣他高超的叙述技巧和才能做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

《变形的陶醉》显示了茨威格杰出的艺术才华和匠心。

作者向我们叙述一个出身中下层平民的女子的际遇,将她的思想、情趣、欢欣、欲望、追求、苦恼、失意以至绝望等和盘托出,用饱含隋感的笔墨,挥洒自如的语言,娓娓道来,有如磁铁一般将读者的心紧紧吸住,让人们随女主人公一起,回忆战前那无忧无虑的愉快时光;为战争把她们全家投入苦海而揪心;为她有机会出国去见世面、补享被无情剥夺的青春欢乐而高兴;对“上流社会”以金钱门第评说功罪的虚伪和冷酷,对表面觥筹交错、歌舞升平,暗地里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权贵大亨们的花花世界深感痛恨;为她无端被逐感到愤愤不平;为她在苦闷彷徨中得遇知己而释怀、欣喜;又为她和男友被迫走上绝路而深感惋惜……等等,等等,读罢全书,掩卷回索,实感受到一次生动的情感教育,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

评判文学作品的优劣好坏,自然是首先要有好的,即宣扬真、善的内容,比如颂扬光明正义、鞭笞黑暗邪恶、赞誉健康向上等,但是好的内容必须寓于“美”的形式之中,没有艺术光泽的“文学”,只是干枯的说教而已。有了比较完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将“真、善、美”统一在作品之中,才能体现出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说,能使读者思想得到启迪,情感得到陶冶,内心得到净化,认识能力得以增强,审美意识得以提高。本书正是如此。

《变形的陶醉》和作者其他小说一样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性,最为突出的仍是那生动、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精彩的段落很多,略举数例,如:在邮务所,由于想到母亲责怪她对喜讯无动于衷而勾起种种联想及对流逝往事的追忆;赴瑞士途中,面对宏伟壮观的大自然胸中骤然腾起的感情波涛;初到异地,在车中、房内、街头、山上……时而顾影自怜、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清醒、时而迷醉的心态;莫名其妙地不容分说地无端被突然驱逐,激起她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潮翻滚、怒气难平那汹涌的情感波涛,等等。而所有这些又并非刁疋立的心理描写,往往穿插或映衬着对社会氛围、自然景物,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动人心魄。这样,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一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奥地利中下层青年女子形象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茨威格通过女主人公克丽丝蒂娜如实地再现了彼时彼地社会下层的一个相当典型的青年女性。她性格中的许多矛盾,正是现实中这一阶层人物的真实反映。请看:她憧憬美好的生活,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庸俗幻想:一个没有工作唯有享受的世界;她反感好逸恶劳、自私贪婪,却又对大资产者充满羡慕;她有强烈的自尊,不愿低三下四仰人鼻息,可又异常软弱,面对重压忍气吞声;她对穷苦人被剥夺了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愤愤不平,但又总是鄙视、嫌弃下层人民——实际上往往是憎恶自己,自暴自弃;她不满受压、向往光明,另一方面又心胸狭窄,一味沉湎于已然幻灭的梦境……

《变形的陶醉》与茨威格的其他小说相比较,可以说具有更为浓厚的政治和时代气息。作者是身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讲述一个1926年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读来有很强的时代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对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空前浩劫人们还记忆犹新,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剧烈,德奥法西斯利用普通人的不满情绪用手腕蒙蔽大众攫取了国家政权,野心勃勃向外扩张,新的战争灾难的阴影又笼罩着欧洲。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小说通过小说下半部出现的费迪南这个人物,发出了反对专制和战争的呼声,这一点应该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古往今来,从奥维德、吴承恩到卡夫卡,写“变”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如果说古代神话传说包括《西游记》写“变”是浪漫主义式的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卡夫卡的《变形记》是现代主义式的对人性异化所作的怪诞离奇的映象,那么,是否可以说茨威格《变形的陶醉》中所写的“变”,乃是作家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洲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过程一中下层小人物的彷徨苦闷、他们向上爬的幻梦的破灭通过他那艺术三棱镜做出的基本上是现实主义式的再现呢?穷公务员改头换面,披匕新装,摇身—变成为贵族小姐,不正是那个“人恃衣裳马恃鞍”的社会中的实情?而女主人公也的确有变化:同一个外部世界,在“变”前的她和“变”后的她眼里是那样地迥异!她是变了!可是细究起来,她的生活条件只是暂时改变了,从根本上说她的社会地位并无变化,她仍然是原来的她。在疗养地的大段心理活动,无处不表明她仍是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女性。既变了,又没有变,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另外,她的变过去和变回来,都不带随意性,而是各种内外条件作用的结果:自身的愿望、姨妈的心思、金钱、环境……诸多因素都起了作用,主要是金钱。变或不变,或朝某一方向变,一切均依条件为转移,否则岂不成了诡辩论!总之,茨威格对“变”的描写,都有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为依据,都蕴涵着生活中生动的辩证法。

赵蓉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变形的陶醉(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斯台芬·茨威格
译者 赵蓉恒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5226
开本 32开
页数 43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1
140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