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交汇、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它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李根蟠所著的《农业科技史话》从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对动植物的驯化、引进和利用,传统农具的创新和演进,中国传统农业科学体系等方面加以阐述,揭示了中国传统农业和农业科技的丰富内涵和巨大成就。
图书 | 农业科技史话/物质文明系列/中国史话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以多元交汇、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它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李根蟠所著的《农业科技史话》从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对动植物的驯化、引进和利用,传统农具的创新和演进,中国传统农业科学体系等方面加以阐述,揭示了中国传统农业和农业科技的丰富内涵和巨大成就。 内容推荐 李根蟠所著的《农业科技史话》从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对动植物的驯化、引进和利用,传统农具的创新和演进,中国传统农业科学体系等方面加以阐述,揭示了中国传统农业和农业科技的丰富内涵和巨大成就。《农业科技史话》以丰富的史料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中国古代农业多元交会的博大体系以及这一体系所孕育出来的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最深厚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当代中国和世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目录 引言 一 多元交汇源远流长——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发生的多源和发展的多元 2.长城内外:农区与牧区 3.淮河南北:旱农与泽农 4.从东北到西南:农牧交错 5.我国传统农业诸阶段及其农学遗产 二 海纳百川品类繁富——动植物的驯化、引进和利用 1.从“五谷”到新大陆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 2.日见兴旺的经济作物家族 3.琳琅满目话园圃 4.“六畜”、家蚕及其他 三 精巧实用简而不陋——传统农具的创新与演进 1.农具质料的几次重大变革 2.耕播整地农具 3.收割加工工具 4.农田灌溉工具 四 精耕细作天人相参——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1.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 2.对“天时”的认识和掌握 3.对“土”的认识和土壤环境的改造 4.动物生产中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善 5.良种选育与种子处理 6.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其他途径 7.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思想 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农业科技史话/物质文明系列/中国史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根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2187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1 |
出版时间 | 2011-07-01 |
首版时间 | 2011-07-01 |
印刷时间 | 201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S-092 |
丛书名 | 物质文明系列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36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