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山通梁山)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网络作家十年砍柴雪藏已久的蜕变之作:从明朝延展到清代,从《水浒传》移焦到《红楼梦》,一路“砍”进现代社会的钢筋水泥森林。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山通梁山)》用现代眼光观照,直指国民奴性,嬉笑怒骂的笔触,无处不在的冷幽默,让一部言情说史的《红楼梦》成为批判国民性的浮世绘。透析《红楼梦》中各等人物的命运,揭开大观园后门通向梁山的密码:解说大观园中的奴才是怎样炼成的,感叹红楼中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子”们,揭示边缘人“空隙”中的挣扎与归宿……

内容推荐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山通梁山)》——著名网络作家十年砍柴雪藏已久的蜕变之作:从明朝延展到清代,从《水浒传》移焦到《红楼梦》,一路“砍”进现代社会的钢筋水泥森林。

“鲁迅曾说,中国历史只有两种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古代的中国百姓,大多数人生活在‘大观园’里,企求好好地做奴才,被主子器重,如袭人等。另一部分人要么不想做奴才,要么连做奴才都不行,那么就只有造反上梁山了。”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山通梁山)》透析《红楼梦》中各等人物的命运,揭开大观园后门通向梁山的密码:解说大观园中的奴才是怎样炼成的,感叹红楼中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子”们,揭示边缘人“空隙”中的挣扎与归宿……

目录

宝遁黛死 浊世不容自由魂(代前言)

第一章 园林与人同命运

元春省亲:一束盛世焰火

大观园为什么非盖不可?

从《红楼梦》的过节说起

贾府的“大而全”之弊

守法因人而异的恶果

贾府女人当家的解读

贾府“转型”的失败

大观园的题字

从平安州不平安谈商人转型

贾府子弟失败的婚姻

无处不在的“八卦”

哪些人在看不健康文艺作品?

第二章 奴才是这样炼成的

傻奴才的悲哀

乖奴才的实惠

奴才的攀高枝和烧冷灶

袭人假赎身和晴雯真撕扇

贾府“扫黄”风暴的结局:群众斗群众,吃了自家女

不甘为奴的香菱是高贵的

说说平儿这个“老板助理”

鸳鸯作为贾母私人秘书的悲哀

没跟对主子的司棋

丫鬟对小姐:建在共同利益上的忠诚

知足和谢恩:合格奴才必备素质之一

贾府奴才的生活幸福吗?

从宝玉初试云雨情看以色事人的学问

第三章 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子”们

你是那块多余的石头么?

凤姐两副面孔的缘由

“傲”与“豪”:两个孤女的生存武器

癞蛤蟆最想吃天鹅肉

林家遗产处置和“木石前盟”

探春的“包产到户”注定失败

王熙凤为什么要设小金库?

那些小老婆生的

从乌进孝进贾府谈地主形象

两次寿筵的权与情

贾琏的底线和私有财产保护

贾雨村恩将仇报的必然性分析

王熙凤借的是一把“倚天剑”

贾母:既然无力回天,不如及时行乐

第四章 边缘人空隙中的生存

刘姥姥的智慧与善良

“以丑事人”的小品演员

求乞者与施恩者的角色转换

红楼的后门通梁山

三个穷青年的“出头之路”

尼姑道婆的“公关职能”

芸哥儿的“文才”

门子犯了什么错?

做清客帮闲的学问

从倪二谈“仗义多从屠狗辈”

附:演义红楼

迎省亲兴建大观园 恃权势强拆众民居

管理物业奴仆成主 维权无门贵胄为僧

葬花人已去,我的青春不再来

看不完的红楼(代后记)

试读章节

贾府的管事奴才赖大劳苦功高,他的儿子赖尚荣通过主人的运作,保举为一个县官。为表示谢恩,赖大家摆酒唱戏,请贾母带着王夫人、薛姨妈及宝玉姐妹过来赏光。赖大家也有一个园子,《红楼梦》中描绘道:“那花园虽不及大观园,却也十分齐整宽阔,泉石林木,楼阁亭轩,也有好几处惊人骇目的。”

赖家只是一个贾府家奴,但富裕以后也要盖豪宅,修园林,当然他家没有财力和胆量修个花园超过大观园。但不论主仆,家族的威风似乎都要用园林和豪宅来烘托,就如富贵人衣锦还乡一样,修建园林不仅仅是主人家用来享受的,而是向社会显示自己社会地位的最好方式。

所以说,园林不仅仅是自己看的,更是给外人看的——尽管那时候大户人家的园林不对公众开放,但用一堵高墙圈起一座园子,就是用无声的语言在说:咱家家运正隆,势力甚大,过往人等小心点。

贾府修大观园,和乾隆爷修圆明园,慈禧太后差修颐和园差不多;也和北方农村一个富了的老乡花钱修门楼一样的道理。

中国园林之胜,独步天下,虽然经过白云苍狗的世事变幻,许多园林成了废墟,“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供后人抒怀古之幽情。而另一些园林今天还存在,已经成了全体人民的财产,被有关部门圈起来向人民售门票赚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犹存的园林几番易手?当初的主人是谁?

以前我总以为中国人爱修园林是因为天性爱美,后来才渐渐明白,爱美之心对修园林的动机来说,根本不是主要的,主要就是来张扬主人家的气派。元春省亲就停留半天,贾府却要花巨资修那样一个豪华的大观园,尽管当时贾府财政情况已显窘境,然而大观园非修不可,这笔钱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下,不能节省。同样的道理,号称“十全老人”的富贵皇帝乾隆爷在位时,清朝国力强盛,他集中了能工巧匠修建了让国内外人士赞叹不已的圆明园;慈禧太后当国时,大清的国势一天不如一天,但为了老佛爷的六十大寿,哪怕挪用办海军的钱,也要重修颐和园;明清时扬州赚了大钱的盐商,苏州退休回家的大官,也大多不惜花巨款修建园林。

中国古代的政治其实真正是“以人为本”的,但这个“人”当然不是普通大众,而是拥有权力、一言九鼎的人,一切的活动都必须围绕他转,而修园林就如今天的妙龄女郎买时装一样,是一种给自己长脸添彩的奢侈性消费。因此,贾府就是东借西挪也要把大观园修起来,来显示贾府依然有公侯之家的气派,也显示对皇家的忠诚。大清哪怕内忧外患不断,当家人老佛爷的生日是不能简单了事的,因为老佛爷有面子就等于大清国有面子,这颐和园非得重修不可。而那些发财的商人、致仕的官员,要在地方显示自己的地位,获得别人尊重和艳羡,也是修园林。

世上是否真有大观园我不知道,但贾府败落后,它要么废弃要么落入新贵的手中。而京城里尚存的恭王府、明珠府等园子,它们的历史就是一个个显赫家族的败落史。乾隆的圆明园再美丽,也挡不住在他后代的手中,让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个干净;颐和园的太平景象也左右改变不了黄海上大清水师的败局。据说朱元璋带领淮西一帮老兄弟打下江山,定都金陵。各勋臣亲贵争相建豪宅、修园子,从龙首功之臣的徐达,家里人对建筑工人说:干活好一点,房子给我盖结实,别住着住着就塌了。一位老工人回答说:我参加修建的宅子数不胜数,没有一家是好好住着而房子塌了,大多是宅子还好得很,那家就败落了,大宅子换了主人。

杜牧当年面对西晋首富石崇的金谷园遗址,感慨万千地写了首绝句: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大观园和世上所有园林一样,它们的命运确与主人的命运关系甚大呀。P1-4

序言

2008年某天,我参加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栏目,充当嘉宾。那一期的话题是少年儿童要不要读《三国演义》。我认为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讲到四大古典名著的比较,我当时说,只有《红楼梦》具有现代性。

何谓现代性?显然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美国在建国时,尽管没有今天这样的高科技,蒸汽机还未普遍使用,但这个国家一诞生就具备现代性;同理,有飞机大炮火车互联网的社会不一定就是现代社会。就文学作品而言,所反映的现代性,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道主义的关怀,对普通人的命运要有大悲悯,尊重普通人的尊严和自由。《三国演义》里多讲权谋,价值取向乃是尊刘抑曹、汉贼不两立这样的宏大叙事;《水浒传》中讲造反,讲招安;《西游记》借神佛世界展示官场的规则。这三部小说固然各有各的精彩,有好的故事,有很好的人物形象,但和《红楼梦》相比,就是没有对生命特别是卑微者生命的尊重。在前三部小说里,普通兵卒、小喽罗、小妖怪的生命犹如草芥,只是大人物斗法的垫脚石。尤其是女性,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两部书里,几乎没有做人的资格。

《红楼梦》里的人,特别是当奴仆的小人物,活得也不好,他们为了生存必须忍受各种耻辱,但各色小人物,不像前三部小说那样,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曹公是以尊重、理解的情怀来写这些小人物的。心比天高,不甘于当奴才的晴雯固然值得尊重,但适应环境游刃有余的标准丫鬟袭人也并不讨厌。甚至赵姨娘、王善保家的等中年女人,属于宝玉超级讨厌的类型,其可叹可悲可怜亦有缘由。可以说,《红楼梦》中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尊重。

宝玉、黛玉作为《红楼梦》的男一号、女一号,在这部书里,他们是“大人物”。但这样侯门的金枝玉叶,在中国几千年的皇权史中,他们是小人物,他们挣脱不了大时代的枷锁。

宝、黛之所以能心心相印,这对恋人为什么那样可爱,是因为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灵魂是自由的,他们珍惜自己内心的独立与自由,不愿意受到俗世规则的羁绊,他们也尊重所有人的人格。宝玉眼里,没有主子和奴仆之分,只有可爱不可爱之分;宝钗八面玲珑,下人喜其宽厚,但这是她处世之术,她心中主仆畛域分明,一点也不能僭越。黛玉看起来刻薄多疑,但她待人不重其身份而重和自己是否志趣相投,她对自己的丫鬟紫鹃和薛蟠抢来的小妾香菱一片真心。

具有现代人平等意识的宝、黛,如果是今日中产者一员,他们在一个平等开放民主的社会,可以成为一对过着庸常幸福生活的小夫妻。因为有制度保障了他们自食其力,独立生活。但在前现代社会,无论他们内心多么独立,精神上何等自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么依附于官府,要么依附于家族。宝玉痛恨八股取士,痛恨官场的龌龊,向往纯净自在的生活。然而,他优渥的生活却须臾离不开他所痛恨的东西,贾府的繁荣建立在占有权力的基础上,贾府的衰落是因为权力场上的角斗失败了。贾府一旦丧失了宝玉、黛玉所不喜的权力,两人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只有一死去,一出家。这是宝、黛的人生悲剧,也是中国历史上那些精神自由却在现实中无法如愿的先知者的悲剧。比如明末的李贽,辞官后潜心于学术,可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他再不敢回泉州老家,一生颠沛流离,寄寓在僧寺或朋友家。

有一个和曹公同时代的苏州文人沈三白,写了一本被林语堂赞叹不已的《浮生六记》。沈三白和他的妻子芸娘相爱相知,犹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三白和芸娘比宝黛幸运得多,他们得以结缡,并育有儿女,两人有过一段幸福的婚后时光,芸娘曾女扮男装和夫君一起游虎丘。他们的世界,似乎要比宝黛所在的大观园宽阔得多。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追求自由独立的三白夫妇不容于大家族,几乎是被沈父赶出家门。三白未能入仕,那种性格又不是一个合适的师爷或西宾,最终生活潦倒,芸娘英年早逝。读《浮生六记》,最震撼我的便是《坎坷记愁》一章。宝玉、黛玉若真能走到一起,建立小家庭,他们还会有年少时“双玉读《西厢》”的快乐么?没有了大家族的庇护,他们的生存状况或许还不如沈三白与芸娘。

自由的精神,独立的生活,是需要一种合适的土壤承载的。宝、黛那个时代显然没有这样的土壤。我看《红楼梦》,为宝黛爱情悲剧而伤心,更为他俩所在的那块土壤而伤心。

至于宝黛之外的那些奴才,他们要追求自由和独立更是痴人说梦了。焦大这样年老功高的仆人,指责主子也是大逆不道的。晴雯、芳官这样的丫鬟更不能容于大观园。宝玉不能理解姑娘未出嫁冰清玉洁,一出嫁就俗不可耐。这是沉重的生活使然,少女时代暂居在娘家,可以有各种梦想,一旦出嫁就是“归”,归位于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晴雯要生存下去,迟早会变成刘姥姥或周大家的。而男性的奴仆呢?最好的结局是在大观园谋个不错的位置,当个顺奴了却终生。如果连这个愿望不能满足,那么在贾府衰败时,他们很可能和外面的强盗勾连在一起,打起主子的主意,比如卖了巧儿掳了妙玉。《红楼梦》中除了薛蟠转述在平安州遇险柳湘莲搭救那一段外,很少直接写到强盗的世界。在大观园内,花红柳绿,俊男靓女徜徉其间吟诗作画,可这个繁华平和的大观园外面,恐怕到处是“平安州”。所以我说,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连奴才都做不稳的人,他们只能做暴民。奴才没有自由,那么暴民有吗?除了当炮灰的暴民外,成功的暴民当了主子,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奴役原来的同道者,建造起属于自己的大观园。从大观园到梁山水泊,便是中国残酷的历史循环。

这本书的大多数文章,是在2005年应某报副刊之邀所写的专栏文章。这些文章存在电脑中已四个春秋,其间中国发生了许多事情,谈《红楼梦》的书也出了许多,我总觉得自己那些文章过于生涩,不敢结集出版。2008年年底,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动,告别了圈养的记者生涯,调入语文出版社,终于过上“四书”生涯:即读书、写书、编书、卖书。本来按照业界潜规则,编辑的书不应在本社出版,以避嫌疑。但承蒙社长王旭明先生不弃,一再鼓励我将这些文字留在本社出版。我想也算是古代武林里带艺投师吧。如果拙著出版后,没有辱没本社的声名,将不胜荣幸!

在《闲看水浒》的前言中,我说过要“告别梁山”,我也希望中国人能告别大观园。只有大观园外,不再是梁山水泊的秩序和规则,贾宝玉和林黛玉才能和那些可爱的男女,一起走出大观园,而不至于被残酷的人世吞噬。

十年砍柴

2008年12月9日

后记

(给《中国国土资源报》写了一年读红楼的专栏后,此文为结语)

从春及冬,整整四季十二月,我和大家一起看红楼,话红楼,此时得说声再见了。

当然,我想不必有“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凄楚,因为在一起话红楼总有结束的时候,而各自归家看红楼却永没有结束的时候。

曹雪芹写就《红楼梦》这部不朽的作品二百多年了,他并非是要靠这些文字名闻天下,从而赢得什么肥马轻裘,终其一生,他没有脱离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他生前是潦倒而孤独的,只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创造那么多美丽的生命,如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晴雯等,以抚慰自己。

两百多年来,多少王侯将相、巨贾大儒已在历史的尘埃中湮没不闻,而曹翁笔下那些虚构的人物,却有着比真正历史人物还要强大的生命力。尽管书中的黛玉焚稿断痴情,晴雯也含恨病亡,但在许多读者心目中,这些美丽圣洁生命还活着。当夜深人静之时,如果我们捧一卷《红楼梦》,对着孤灯独坐,我们似乎会真切地听到,黛玉葬花的歌吟;会看到,湘云醉卧海棠中的娇媚。

在寂寞中死去的曹翁,他创作的《红楼梦》时,恐怕没想到要给后来一些人提供饭碗,一些所谓的红学家将曹翁和他的《红楼梦》存进银行吃利息,甚至在“学术规范”等等的名义下,欲将一部属于全民族的文学作品,当成某种要有入门资格才能研究品读的禁脔。我想,这非曹翁本意,亦非宝哥哥、薛姐姐、林妹妹之意吧。

在和大家一起闲话红楼的时候,窗外有关“主流红学家”和“在野红学家”笔战正酣,如此笔战干曹翁何事,又干红楼诸人物何事?无非是一些靠此吃饭的学者们,自说自话地要代替贾府的管家、仆人,把自己当成大观园的守门人,凭他们的喜好来决定谁能进园子去看看林妹妹或薛姐姐。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许多美仑美奂的园林,如今被人圈起来,以保护的名义向游人收取不菲的门票;如今这座只存在于曹翁笔下的园子,难道也有人想收取门票?

我想自己和许多喜爱《红楼梦》的人一样,从来没想到要当什么“红学家”,只是因为爱里面一个个美丽年轻、千姿百态的生命,便想亲近他们。我们只就《红楼梦》的文本发表自己的感想,至于林妹妹和宝姐姐的原型究竟是谁,他们真正的归宿如何,我想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无关紧要。那么就文本发表自己的感想,哪个人又有资格来甄别谁是谁非呢?即使曹翁再世,恐怕也不会做此无聊之事。

那些谁代表正宗红学的争论与我和大多数读者无关,我们只想用心去感受,红楼中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无奈无力,以及青春将逝,繁花落尽的哀愁。

我以为,《红楼梦》中没有几个特别可恶的人,不用说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就是贾母、王夫人、凤姐这些对丫鬟们命运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人,也颇有可取之处。但贾府的败亡是一定的,和当家者的见识、能力以及品行没有太大的关系。即使诸葛孔明这样的人给贾府当家,也不能改变“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结局。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黄河青山》中写道:“少数的有钱阶级不论是土地或流动资产多,不论致富原因是在朝为官或财运特别好,都没有办法持久,因为他们无法以有秩序的方式进行多边贸易。政府本身也没有促进投资的收入或服务措施。”这就是黄氏以他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的结论,用在看《红楼梦》也很贴切。

说到底,大观园不是九霄云外不沾人间烟火的仙宫玉阙,宝哥哥和一群姐妹们结社饮食,聚会斗酒乃至争风吃醋也罢,他们这些快乐生活的存在必然依靠大观园以外的世界。大观园本身没有任何抗风险的能力,大观园中的姐妹们那就更是这样了。这个大观园毁灭了,另外的新贵族又在大肆建造另外的大观园,如此循环下去。因此我国百姓,特别有一种“看你起高楼,看你宴宾客,看你楼塌了”的宿命感。

我们关注大观园,我们更关注大观园以外的世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山通梁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十年砍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411166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9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