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强海外行医记--一个中国医学毕业生的赴美旅程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段普通中国医学毕业生的海外求职经历;一剂数千万医学生寻找“黄金就业机会”的良方。

最真实的海外求职生存体验,医学生职场的最佳修炼教材,让你触手可及的“医学版杜拉拉”。

本书所记录的是作者最近4年的个人经历,从一个国内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一步步完成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美国医院临床见习和实习、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申请,最后取得美国一所大学医院的住院医生职位。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作者的一段生活经历的真实纪录,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而详实的中国医学毕业生申请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的行动指南。内容包括英文培训、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复习、签证申请、美国临床见习与实习、住院医生培训申请、面试、旅行等,既有最新最准确的客观信息,又有生动而真实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此外,书中还讲述了作者在国内和美国所认识的许多同道和朋友的人生故事,使读者有机会看到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最优秀的医疗人才竞争的最全面而真实的图景。

在中国医疗改革和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本书向读者展示出一个崭新的思路:即通过个人努力,在医学职业生涯开始之初接受世界最先进的临床培训,在更高的平台上,构筑成功的事业与人生。并第一次向读者证明没有工作及科研经历的中国医学毕业生从国内直接参加USMLE考试并取得美国住院医生职位的可行性。本书希望鼓励更多优秀的中国医疗人才赴美接受最先进的临床培训,未来以各种方式为中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目录

小引/1

1 不一定要考两个99分的人/3

2 理想,表示不满意的方法/7

3 美丽的错误,从“尽信人言”开始/9

4 对付吃螃蟹的彷徨:自我闭关/11

5 语言对外国医学生的分量之重/14

6 无可奈何的期待/17

7 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20

8 与USMLE第一次亲密接触/24

9 离开的伙伴/29

10 权威的才是最有力量的 /33

11 黑色10月/36

12 求人不如求己/41

13 金猪年里的意外/45

14 考试时间,牵一发而动全身/49

15 三个快乐的“上班族”/54

16 美国之初体验/57

17 “可乐”的尴尬插曲/61

18 亲力亲为,永远是最好的选择/66

19 遭遇加州“歧视门”/70

20 临时换阵/76

21 学会被团队喜欢/81

22 牛气的犹太医院/86

23 想清楚追求的是什么/90

24 Rose的成功/93

25 迈阿密惊魂/97

26 “影子”见习/104

27 成功一定有方法/109

28 主动出击/114

29 Second Look 总是有用的/118

30 别想太多事情/120

31 第一封推荐信/125

32 要实干,别空谈/130

33 伤心不能当饭吃/134

34 没有竞争的想法太天真/141

35 绝不轻言放弃/145

36 细节时刻不能忽视/150

37 一周的战斗/154

38 性格定位人生/159

39 不放弃,不抛弃/163

40 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166

41 盯准最重要的目标/173

42 J1签证还是H1签证/184

43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191

44 我的朋友们/198

45 要同培训宗旨保持一致/205

46 和奥巴马一起胜利/211

47 尾声/215

附录A USMLE复习、考试及住院医生申请计划推荐/217

附录B B1/B2签证申请材料清单/220

附录C ECFMG学历认证/222

附录D 我的USMLE成绩单/223

附录E ECFMG认证书/226

附录F ECFMG签证函/227

附录G ERAS申请表格/228

附录H 我的个人陈述/236

附录I 见习证明及推荐信/242

附录J 常用网站/247

附录K Q&A/249

后记/263

试读章节

2 理想,表示不满意的方法

我26岁之前的人生极为顺利。或许真有一点小聪明,加之天生神经比较粗(说得好听点就是心理素质好),从小到大所有还算重要的考试我都轻松超过分数线不少。18岁进入医学院,23岁进入研究生院学习临床医学,一切仿佛都没费多少力气。

我相信,如我这般顺利长大,在研究生院里偶尔发呆的人并不在少数。我们都素质良好,对人礼貌,英文不错,书本知识也算扎实,每节课都去听,自习也没少上。但是骨子里懒懒的,从不去想任何比较大的问题,也从不去花心思考虑未来。

我常常宽慰自己,一切都会惯性地顺利发展下去,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常常陷入一种奇特的“机器人状态”——有人布置任务,就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绝对完美地完成;没人管,就自己“放鸭子”,使劲发呆。

我是我导师从美国回来后招的第一个弟子。入学之初他被我算是不错的英文及基本功所吸引,一个劲地对我啧啧称赞,还常和科室主任说他招到一个很好的学生。但渐渐地,他开始发现,在很出色地完成他布置的所有任务之外,我本身就像是一个很美好的空洞,既不怎么提问,也不考虑研究生期间要学什么东西,做什么课题,写什么文章。甚至直到2004年研二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毕业论文的选题都还没定下来。他终于失去耐心,给我布置好要做的题目,并反复唠叨着我缺乏主动性,浪费自己很好的能力,替我的未来很担心。

其实,我对自己整日里“无所事事”的状态也相当郁闷,但是在导师之前还从来没有人这么严重地指出过我的种种缺点。最糟的是连我自己都没有办法否认,我对学医有兴趣,却没有太多想法,只愿意或者说习惯于做一枚别人推动的棋子。

然而不久接到的一个通知,却让我不得不面对最不愿意去想的问题——我没有获得直读博士的资格。接下来的选择只有两个:考博士,或者找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我很快就决定不考博。我实在是厌倦了旷H持久的读书生活,盼着赶快找份工作,过上独立而洒脱的生活。

2004、2005两年,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一位同专业的博士师兄都没有找到同一城市三甲级医院的职位,而去了邻近的小城市。虽然一贯相当自信的我还坚持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但研三开始,我也被大环境逼迫得四顾茫然,觉得前途未卜。

2004年10月国庆假日过后的某天晚上。十点刚过,我正坐着发呆,死党小夏突然闯进宿舍,他这个人从来就是这样“乒乒乓乓”的。小夏刚听了讲座回来,作报告的是G培训公司的负责人,他们与美国加州的B医疗公司及我们学校合作,准备年底在学校开办USMLE培训班,承诺帮助学员办签证并在美国找工作,最理想的结局当然就是在美国做医生。

我第一次听说USMLE,第一次知道有可能通过这个考试去美国工作。小夏死命地鼓励着我:“哥们,我可是第一时间就来告诉你这个好消息。Come on,去美国当医生,那感觉多牛多爽!”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我一介凡夫俗子,经不住这么吹捧,当即真有些憧憬了。有机会去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接受临床培训和参加工作,对一个医学生的诱惑力无法形容。我们学校的参与合作,让我感到这是一个既安全又为我量身定做的安排。而且,我终于可以避开让我闹心的前途问题了,我只用读书、接受培训、去美国。一切似乎都有人安排,我要做的就是继续依着惯性顺利地滑过去。

我决定第二天就去报名。

3 美丽的错误,从“尽信人言”开始

第二天上午,我直奔G公司的办公室,学校学生区办公楼二楼。公司门口挂着某某海外就业培训中心的牌子。我踌躇满志,敲了门进去,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

秘书Lily小姐迎上前。坐定后,我发现这儿地方不大,分里外两间,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都在忙着回答咨询电话。

Lily小姐的口才很好,对公司的情况烂熟于胸。她娇柔宛转又麻利地介绍道:“专门针对这次培训,我们公司计划招收三类学员,分别在美国从事医师、药剂师和医学技术师职业。每个专业40名,主要招收本市及全国的高校毕业生。所有学员首先一起接受6个月的基础和医学英文培训,然后按照不同专业的执照考试要求分别进行培训。”

“药剂师和医学技术师专业要求通过TOEFL,口语50分以上。医师学员简单些,在国内通过USMLE的Step1及Step2CK再去美国考Step2CS,取得美国国外医学毕业生教育委员会的认证。全过程大约需要两年左右。一切顺利的话,2006年初即可赴美做住院医生。”

Lily小姐动听的声音在我耳边环绕:“一点不用担心USMLE,主要就是语言问题。只要学好医学英语,中国学生绝对没有问题。只要通过国内考试,我们承诺,帮助学员申请赴美签证。”

这时从里问出来一人,G公司的魏总经理。他热情地快步上前紧握住我的手,一脸真挚地说:“张同学,感谢你选择我们,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你实现美丽的理想。或许你已经咨询了在美国工作的人,或者上网查过了一些,也许你会担心,按美国制度,大部分申请做住院医生的人必须参加全美的Match系统,与各医院培训项目进行电脑互选配对。但我请你不要担心,同我们合作的B公司是美国加州的一个大型医疗人力资源公司,它与很多医院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凡是我们这的学员,都可以不参加Match系统,因为我们已经事前预留好了职位。”

魏总经理接过Lily小姐拿过来的G公司营业执照和B公司执照复印件,让我检查,同时不停地说:“我们公司负责招生和国内阶段的培训考试,B公司则负责美国阶段的考试和安排工作,两个公司都受到学校的监督。你不知道呀,在你们学校开班可难呢,我们差不多谈了近一年,才达成协议。”

这个倒是他多虑了,我完全是凭着一股激情找上门,昨晚根本没做任何“功课”。翻阅着印刷精美的介绍资料及详细的培训计划,心想反正有学校把着关呢,看来美国也有这种“定向培养”。我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立即相信了他们。

魏总经理又拿出一个心理测试卷,对我解释说:“未来你们这一批学员要在一起学习生活较长时间,我们要看看每个人是否合适群体生活。”

这些选择标准对我来说很是新颖,也加深了我对整个培训项目的信任感。

测试结束,我的分数不低,魏总经理很是满意,当场就告诉我:“12月1日正式开课,外教专门从美国请来,每天上半天,不会影响你最后一年的研究生学业。从培训到在美国开始工作大概需要10万人民币,可以分阶段收取,具体方案开课后再通知。”

走出办公室,我激情满怀,仿佛拨云见日一般,眼前的路一下子明朗开阔起来。我兴冲冲地回家告诉父母,他们也如我一般充满了不设防的喜悦。

如今回想当然有些后怕,但那时的天真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如果预知了未来4年的辛苦艰难,可能就会犹疑彷徨,因而错过一场美丽的冒险吧。P7-10

序言

2006年,在美国的902053名医生中,有228665名是美国和加拿大以外国家的医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来自127个不同的国家,占美国全体医生总数的25%。印度是向美国输送医学毕业生最多的国家(占总数的20%),而来自人口更为众多的中国的医学毕业生,却只占到美国国外医生总数的2%。造成这个不均衡现实的原因有许多,但可以明确的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医生对于美国的医学院毕业后教育系统缺乏足够的了解。中国医生常常追求博士学位,用多年的时间投入非临床的学术研究。但其实在美国,虽然博士学位有助于未来申请专科医学培训,可对于住院医生培训的申请来说,却是不必要的。而且,等到一名医生取得博士学位的时候,他(她)已经离开临床太久,从而不再被认为是临床工作职位的有力候选人。

为了帮助中国医生更容易获得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的机会,张德强医生写了这本内容丰富且全面的书。它是通往美国医学院毕业后教育的很好的指南。

中国医生给美国医学制度带来了一种全新而丰富的文化,以及在许多其他国家医生身上少见的热情与能量。对工作的全心投入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很容易克服自身在英语语言掌握上的一些不足。这本书正是为这些医生所写的。

Nayan Kothari, MD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强海外行医记--一个中国医学毕业生的赴美旅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德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56978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7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