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中国哲学史方面的通俗读物。共收90个问题,讨论的是有关中国文化在认识世界和社会时的洞见。这些问题涉及:哲学、科学、政治、道德、教育、宗教、形而上学、社会、经济、美与艺术、爱情与友谊以及人的话题。

内容推荐

要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不可回避的是揭示中西方文化在认识世界和社会时的洞见异同。在莫蒂默·J.阿德勒所著的《西方的智慧》书中一共讨论了107个问题,有些问题是中西方共有的,而有些问题是西方传统所独有的,诸如有关基督教孝义和希腊诸神之类;还有有些问题,在中国社会还没有形成或者还没有重要到为人们所关注,如自动化之类。与此对应,在《中国的智慧》讨论的90个问题中,只有70个问题,和阿德勒的全相同。其余的则是我根据中国文化的背景所设计的,这些问题有些是中国所独有的。从各自独有问题,不难看出中西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从共同的问题,则正好提示了我们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些线索。为了方便读者,作者还特制了一个中西智慧对照表,是对70个共同问题所做的提要,也可以当备查的观念索引使用。即使没有时间读整本的书,浏览一下对照表,也一样足以引发思考。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哲学、科学问题

 一 学的意义与哲学

 二 什么是真理?

 三 知识与意见

 四 知与行

 五 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 科学与技术

 七 科学时代中的伦理

 八 历史的意义

第二章政治问题

 一 个人与社会

 二 政治领导

 三 民本思想

 四 从贵民到民主

 五 法律的本质

 六 什么是正义?

 七 法治与礼治

 八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九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十 战争与和平

第三章 道德问题

 一 幸福的追求

 二 成功是必须的?

 三 什么是良心?

 四 基本德性

 五 目的与手段

 六 价值的相对性

 七 自然法的意义

 八 守法

 九 忠诚的要求

 十 道德义务的性质

 十一 人的尊严

 十二 现世的乐利

 十三 理智与感情的冲突

 十四 人的伟大性质

 十五 中庸

第四章 教育问题

 一 什么是学艺教育?

 二 一般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

 三 德艺在学艺教育中的地位

 四 智慧是学艺教育的目标

 五 手工在学习生活中的角色

 六 教学的艺术

 七 变化气质

 八 习惯的形成

 九 读书的方法

 十 如何阅读艰深的书?

 十一 为什么要读古老的伟大作品?

 十二 什么是伟大观念?

第五章 宗教与形上学问题

 一 信仰与理性

 二 天道存在的证明

 三 灵魂的性质

 四 不朽问题

 五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六 命运与自由

 七 政教分离

 八 悲剧的意义

 九 存在主义

第六章 社会问题

 一 人的平等

 二 进步的实质

 三 人口爆炸

 四 时尚是怎么回事?

 五 惩罚的目的

 六 赞成与反对死刑的理由

 七 家庭在历史中的角色

 八 离婚问题

 九 子女的养育

 十 老年人的安排

第七章 经济问题

 一 藏富于民

 二 贫求富

 三 金钱的正当使用

 四 消除贫富差距

 五 经济改革

 六 经济与道德

第八章 美与艺术问题

 一 艺术的本质与形式

 二 诗的真髓

 三 诗人—一工匠还是预言家?

 四 音乐的功用

 五 美的定义

 六 创造力——人与神的

 七 生活艺术

第九章 爱情与友谊问题

 一 爱的种类

 二 爱与欲

 三 爱物与爱人

 四 婚娴的形势

 五 友谊的衡量

 六 谈话的艺术

 七 观人的艺术

第十章 人的问题

 一 人的概念

 二 人性的不变性

 三 人与动物的差别

 四 生命的目的

 五 人生的机缘

 六 自由的意义

附录 中西智慧对照表

试读章节

十三 理智与感情的冲突

理智与感情的冲突,是人类讨论善恶问题的一个特殊形式。自古以来对善恶问题的讨论,不但没有提供清楚的答案,在众说纷纭之中,很难不使我们坠入五里雾中,理智与感情的问题亦复如此。因此,读者对哲学家们的意见,不必期望过高,因为他们至多能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给你一点提示,一个人陷于某一特殊情境,发生此种冲突时,往往不是服从定然命令就能解决得了的。

西方传统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主要的看法:

(一)理智应治理感情;

(二)理智应清除感情;

(三)感情应统治理智。

中国哲学家并不都认为感情必然与理智冲突,情有善有恶,恶情与理智冲突,至于善情——譬如恻隐之情,不但不与理智冲突,且认为二者乃一根而发,感者为理(或称性,或称心),感物而动者为情,这种情是主动的,自发的。恶情之起,是由于外在物欲的引诱,它是被动的。这是朱熹的看法。

主张以理智治理感情的,是荀子的“以心治性”说。荀子所了解的心,具有清明、平冲、富有抉择能力的特性,与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理智很相近。荀子就人的好利、好声色和疾恶说性,是性亦是情,性恶情亦恶,又同于宋儒所贬抑的欲。人要克制恶情的泛滥,必须学习礼,这是荀子伦理学所以主张隆礼并强调学习的原因。

属于第二种看法的是道家,庄子尤其是典型的代表。庄子认为人间一切情的表现,不能不依附人的官能活动,而人的官能活动,主要受制于外物的刺激:外物有声,则应之以耳;外物有色,则应之以目;外物有是非之别,则应之以心。所以要清除感情,必须先打破世人所执著的好恶、得失、美丑、是非等标准,使官能的蠢动,失其所依。庄子说:“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照这样说,庄子所要清除的,不只是感情,连带看辨别是非好恶的理智,亦不能免。他最向往的是既超越又自由的境界,一切感情、理智的活动,都是妨碍这种境界的,因此主张人生修养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要“居无思,行无虑”,要无知、无欲,然后能“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不藏是非美恶”,人生到此,才能彻底摆脱理智与感情的冲突,达到“豁然无滞”的自由境界。

代表第三种看法的感情至上论,西方是18世纪末期与19世纪初叶的哲学家谢林和作家诺伐利。中国能代表此一看法的哲学家戴东原(1723—1777)和诗人袁枚(1715—1797),恰巧也出现在同一时期,这是从事中西文化比较者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

戴东原是位反理学的著名哲学家,他虽生于反理学运动兴起百余年之后,这方面仍然有他独特的见解。理学家一个基本观念,是将天理与人欲视为对立,要体现天理,就必须排斥人欲,因而亦贱视感情。在理学家看来,欲与情,都是妨害天理的负面意义。东原的看法,完全相反,饮食男女之欲,不但不可排斥,且是圣人治天下必须满足的目标,他说:“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倘若为了实现天理,遂排斥此一目标,那无异“以理杀人”,这是受老、庄、释氏的影响,早期儒家并非如此。东原就根据这样的想法,建立了他的遂欲达情的理想。在此理想下看理与欲的关系,二者不但不对立,且认为理就在欲中:“理者,存乎欲者也。”“理者,情之不爽失者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这样他不仅不赞成以理来消除情,甚至也不以为二者之间是冲突的,而是主张以情来统治理的。

袁枚对情欲采取肯定的态度,以及把情欲理想化,与戴东原如出一辙。所不同的,在东原这只是一套理论,在子才,不只是理论,他和魏、晋时的知识分子一样,把理论在行为中付诸实践,子才的放荡与旷达,也的确与阮籍、嵇康有神似之处。袁枚的情欲观,从下面一段文字可见一斑:“天下之所以丛丛然望治于圣人,圣人之所以殷殷然治天下者,何哉?无他,情欲而已矣。老者思安,少者思怀,人之情者;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者,圣人也。好货好色,人之欲也;而使之有积仓,有裹粮,无怨无旷,圣人也。使众人无情欲,则人类久绝,而天下不必治;使圣人无情欲,则漠不相关,而亦不肯治天下。后之人虽不能如圣人之感通,然不至忍人之所不能忍,则絮矩之道,取譬之方,固隐隐在也。”

这种近情的思想,曾包涵在早期儒家的理想中。以宋、明理学和当时森严礼教所造成的社会风气为背景,东原和子才的思想,实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一意义,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后,透过胡适和林语堂,再度以较新的形式,复活于当代。

……

P80-83

序言

引起我写这本书的动机,实出之于偶然。去年底,读到周勋男译的、阿德勒博士的《西方的智慧》(Great Ideas From The Great Books),书中讨论的问题,和表达的方式,都使我感到兴趣。许多年来,我教书每一学期总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份参考书目,然后要他们写报告,并在上讨论课时提出问题讨论。我觉得阿德勒的书,非常适合我们的需要,我就介绍给学生,得到很好的反应。在上讨论课时,有学生提议,希望我能针对书里的问题,谈谈中国思想家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或思考,以资比较。就这样,激起了我写一本《中国的智慧》的动机。

阿氏的书,的确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今日西方人所感困扰的,也是我们东方人所感困扰的。阿德勒根据两千多年来的西方思想,对这些问题提出答案;我的工作,是要看看中国的思想家们,对这些东西方共同的课题,究竟有怎样的看法?这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性,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这本书的写作,对我个人也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因为这些问题是西方人根据西方的文化背景提出的,这等于是由别人出考题由我来答,逼迫着我没有遁逃的余地。但我深知,在这一方式下,可以使中国古老的思想,透过现代人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更新颖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藉此也多少有助于缩短当代好学深思的青年们与传统思想之间的差距,并增加进一步追求传统思想家们的经验与智慧的机会。为此,我全心乐意接受这次思想工作的挑战。

《西方的智慧》,一共讨论了107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西方传统所独有的,像有关基督教教义和希腊诸神之类。也有些问题,在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成为问题,如自动化之类。因此在我所讨论的90个问题中,只有70个问题,和阿氏的全相同。其余的则是我根据中国文化的背景所设计的,这些问题有些是中国所独有的。从各自独有的问题,不难看出中西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从共同的问题,则正好提示了我们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些线索。由本书所引征的中西思想资料,使我们知道,中西文化的比较,不但可能,且有必要,因为在此工作中,可以较为深入地认清自己文化的优点和短处,此极有助于选择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站在作者的立场,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有兴趣和学生们讨论问题的各级教师,能对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尽量根据自己所知道的予以补充。像这样广泛的问题,我一个人所知毕竟有限,传统思想家们一定还有很多更好的见解为我所不知,也希望大家热烈提出来,或写成专文专书,这对促使中国文化的振兴,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事。

对读者来说,本书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对每一个问题的讨论,都嫌太简略,这一方面是由于出版社在字数上的限制;另方面是我想到现代人都很忙,读书时间有限,就是常读书的人,也由于现代该读的太多,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读到完整的单元,本书的体例,是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一本讨论问题的书,它最大的目的,不在提供答案,而是希望能诱发读者自己的思考。假如读者也能抱这样的态度来读这本书,也许就不会嫌它简略。

为了方便读者,特制了一个中西智慧对照表,是对70个共同问题所做的提要,也可以当备查的观念索引使用。高明博学的读者,如果没有时间读整本的书,浏览一下对照表,也一样足以引发思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韦政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09484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1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