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说月报(风味小说天津卷)
内容
试读章节

“叮铃铃、叮铃铃……”

离办公室还老远,我就听见了电话铃响。人们挖苦掐着钟点上班的人是踩着电铃进厂门。我却是十天有八天是踩着电话铃进办公室。

这个钟点的电话,多数都是找厂长们的。在刚上班前后的这个时间,最容易把厂长们堵住。上班半小时以后再找厂长们就困难了。连我也不知道他们都干什么去了,更不知他们忙的是公事还是私事。

“叮铃铃……”秘书的耳膜是最厚的,不管电话铃叫得多么急,我照旧不慌不忙地开了门,挂好书包,拿出大饼油条先咬一口,然后才去接电话。

“喂,喂,是魏秘书吗?老魏,求你点事。我父亲昨天过去了,今个儿要火化。你跟厂长说说,能不能把厂里汽车给我用一下,帮帮忙,帮帮忙……”

我心里一惊:“你是谁?”

“我是大庞,庞万成。多麻烦你。”

我埋怨他:“你怎么不早打个招呼?”

“我也没想到他会死这么快呀!”

我作难了:“你也知道咱们厂就是一辆吉普,一辆‘解放’,昨天都到外县搞原料去了,一两天回不来,怎么办?”

大庞是个老实巴交的起重工,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向厂里张口的,就是有点死心眼儿。我把实情都告诉他了,他还举着电话不放,苦苦求我:“老魏,我跟骆厂长说不上话。不管怎么说你也是给厂长当了这么多年秘书,门路比我广。我现在没有别的路了,好不容易托人定好了火化时间,亲戚都来了,要是找不着车,去不了火葬场,叫我怎么办?魏秘书,我只好抱你这个坟头哭了……”

他死了老子拿我当坟头,我又到哪儿去找坟头呢?在一般老百姓的眼里,我这个当秘书的似乎权力很大,岂不知我只给厂长们跑腿学舌。但在这种时候,这些话是不能成为推托大庞的理由的。看来他除了认识我这个“头面人物”外,真的是一点没有别的门路了。

我举着电话正犯愁,一个敦敦实实的矮胖子,从我身后绕到我的对面(他什么时候进办公室来的我竟一点不知道),笑嘻嘻地冲着我说:“来,我跟他说几句。”

我有点纳闷,问他:“你……有什么事?”

矮胖子长着一张发面饼似的圆脸,极其和善可亲,一对鼓眼泡,一双又大又亮的金鱼眼,像碰见老熟人一样满含着笑意。

我似乎明白了他的身份,他很可能是哪个厂的供销员,到我们厂来联系业务。我用手指指左面,对他说:“左边第三个门是生产科。”

矮胖子摇摇头:“我叫金凤池,是化工局党委派我到东方化工厂来工作的。”

我一惊:他是新来的厂长?

我心里暗骂自己,当秘书最忌势利眼,我为什么今天竞以貌取人呢!

我把话筒递给金凤池,他举起话筒,语气变得严肃而又亲切:“大庞同志,别着急,告诉我你几点钟用车?”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圆珠笔,我递给他一张纸。他一边重复着大庞的话,一边在纸上记着:

“十点钟用车,好。你的家在哪儿?锦州道五条八号,好。你叫什么名字?庞万成,好。喂,我说万成,十点钟的时候,你在家门口等着,汽车一定准时开到你的门口。别客气,用不着说这种话。你还有什么事需要我办的吗?你就别管我是谁了,反正能解决你的问题。我倒还要劝你一句,老人去世是喜丧,你不要太难过,注意身体,多休息几天……”

金凤池把话筒倒到左手,又拨通了一个号码:“化工机械修配厂吗?你是谁?老杜哇!知道我是谁吗?哈哈哈……上任啦,不来没有办法,真舍不得离开你们,舍不得离开咱们厂。喂,我有个事得用一下咱们的大轿车,可以吗?好!十点钟,叫小孙把车开到锦州道五条八号,找一个叫庞万成的人。麻烦你了,有什么事需要我办的,就打电话来。”

他放下听筒,转头问我:“咱们有几部电话?”

我答:“咱们厂小,只有三部电话,这儿一部,生产科一部,传达室一部。”

他拉个凳子坐下来,掏出烟盒,硬塞给我一支,自己也点着了一支。一双鼓眼睛笑模悠悠地望着我,缓缓地说:“甭问,你就是咱们厂上下一把抓的魏秘书了!”

“我叫魏吉祥。是赶鸭子上架,将就材料。”我的语气告诉他,我对当这份秘书差事丝毫不感兴趣。

金厂长客气地说:“我刚来,情况不熟,还得请你多帮助。”

我连忙摆手,表示消受不起。

金厂长脸一绷,神情格外认真,说:“我说的是大实话。群众是干部的先生,秘书是厂长的老师。不管开什么大会,做什么报告,还不是秘书在下边写好,厂长到台上去念。秘书的水平高,厂长的水平就高;秘书的水平低,厂长的水平也高不了。所有的文件,你都得先看,然后再分给各个主管厂长。厂长杂七杂八的事务事,也得由你统着。你是厂长们的班长。厂长领导工厂,秘书领导厂长。”

我坐不住了,听着他的话,心里一会儿觉得很舒坦,一会儿又觉得很不自在,脸一阵阵发烧。听不出他是恭维我,还是挖苦我。在厂里我也算是个半路出家的知识分子了,今天竟叫新来的厂长给说得蒙头转向,连好坏话都分不出来了。

我还说不准对新来的厂长有什么印象,这个人至少是不窝囊。

中午,庞万成火化了老人,顾不得脱去孝服,从火化场直接来到厂里。一定要叫我带他去见新来的金厂长。

金厂长正由刘书记陪着在车间里熟悉情况。工人们一见我领着满身重孝的庞万成到处找新来的厂长,不知出了什么事,从后边围上了一大帮人。

大庞一见金厂长,扑上去,按天津卫的旧礼,跪在地上咕咚磕了个响头。“孝子头,遍地流”,竟流到工厂里来了。大庞这一手大出我意外。

金厂长也没有提防,慌忙扶他起来:“大庞同志,你这是干什么!真是,唉!”

大庞一肚子感激话,再加上见了新厂长有点激动,就结结巴巴地说:“金厂长,太谢谢你老啦,要不是你老派车去,我爸爸还不知要在家里停几天哪!停一天就多花几十块钱,弄不好人也得臭了。我爸爸在地下也得感谢你老,太谢谢啦……”

金厂长想拍拍大庞的肩膀,安慰他几句。可是矮墩墩的金厂长,够不着傻大黑粗的庞万成的肩膀头,只好使劲地抓住了他的胳膊,真诚地说:“大庞,快别这么说。现在是有门路的走门路,有权力的使权力,剩下既没有门路,又没有权力的工人怎么办?我就认为,一不能怪工人们和领导有对立情绪;二不能怪群众不像五八年以前那样积极了,埋怨他们净想自己的事,私心太重。眼看着他们有事没人管嘛。自己要再不管还怎么活?”我感到惊奇,金厂长倒真敢说话!他新来乍到,在这个群众场合,好像是随随便便地同工人们说点大实话。而且是用一种替群众抱不平的口吻。

P7-10

后记

据说,相声是分南北派的。北派相声名家刘文亨曾经在一段相声里以口音的地域差异为引,让听者笑声不断。其实何止口音,因地域的不同,而使得生活于此的人们在生活习惯、语言甚至思维方式上都有差距,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当然就形成了类似地方风味的写作特色。以这样的角度稍加分类,并编辑成集,让读者读一本而窥此风味之全豹是我们编选的初衷。

《小说月报:风味小说·天津卷》是本系列的第一本。之所以先从天津始,首先自然是因为《小说月报》坐落于此,《小说月报》创刊三十年了,三十年来选发的作品中,带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数不胜数,我们把其中的带有天津地域特色的作品精选之后结集,以当年选发的时间为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蒋子龙的《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晚至2010年武歆的《老工人谢瑶环》;既有反映清末民初故事的冯骥才的《神鞭》、张仲的《龙嘴大铜壶》,又有写天津名小吃的李治邦的《津门十八街》,还有出自龙一之手的因改编为成功的电视剧而广受关注的《潜伏》等等。可以说题材广泛,写作风格不一,是读者非常好的了解天津这个城市的往昔和今朝的路径。今后,我们还将继续编辑其他地域风味的作品集,呈现给您。

在此感谢著名评论家夏康达先生专门为本书作序,百忙中的夏先生为郑重计,不惜要求责编发电子版将所有作品重读之后才欣然命笔,老先生的认真态度令本书之序轻松而又具深意,读后余香满颊,不可多得。还要感谢入选本书的作者为这本书的编辑提供了大力协助。在此一并感谢长期支持本刊的各界读者,并真诚地请您一如既往地和我们并肩前行。

《小说月报》编辑部

2010年12月

目录

序                  夏康达

蒋子龙小传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          蒋子龙

冯骥才小传

神鞭                 冯骥才

张仲小传

龙嘴大铜壶              张 仲

林希小传

高买                 林 希

赵玫小传

偿还                 赵 玫

肖克凡小传

一九三五年的真相           肖克凡

王松小传

梅生                 王 松

龙一小传

潜伏                 龙 一

李治邦小传

津门十八街              李治邦

武歆小传

老工人谢瑶环             武 歆

编后记

序言

鲁迅先生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致陈烟桥》1934)。文学的价值,当然有其思想与艺术的人类普适性,否则就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而鲁迅在这里说的则是各国各地文学的异质性,倘不能独树一帜,在文坛也就没有立足之地。

我还是信奉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家必然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生活,有意也好,无意也罢,作品中难免带有他所在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鲁迅写人物,采用“杂取种种人”的方法,还“杂取各地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但是他的主要作品依然有着浙东的浓郁地方色彩,开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风气之先。周作人在1923年就宣称:“我相信强烈的地方趣味也正是‘世界的’文学的一个重大的成分。”我们姑且不说文学走向世界的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东西南北,纵横万里,十三亿人口,同国不同族,同族不同俗,体现于文学创作,各地风味如龙吟虎啸、燕语莺呼,百家齐鸣;似琪花瑶草、魏紫姚黄,百花争艳。仅以地方风味来归类,当代中国小说也必定如绚丽多彩的大花坛,绰约多姿,璀璨夺目。所以《小说月报》编辑了这套《风味小说》丛书。出版社地处天津,所以就首先编选了“天津卷”。

说到天津,我不是天津人,但来津四十多年,这里已是第二故乡了。近些年文艺界常常讨论天津地方风格,或者探讨“津味文学”,我是不大敢发言的。一则因为我不是天津土生土长的,再则近代以来的天津,历史地位太特殊,实在难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它的地域特色。研究地方文化的专家都争得不可开交,我能说些什么呢?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津冀之地当有此遗风,这应该是地域文化的一层底色。天津建城之初,又引入了一批“燕王扫北”时的江淮战士,这对天津历史文化的形成,不会没有影响。天津“方言岛”的成因,盖与此有关。时至晚清,天津从北京的“渡口”“大门”,又变成京城王公贵族的“后花园”;洋务运动的实施使天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令人瞩目的新兴城市,故有近代百年看天津之说;开埠以后租界林立,西方文化遂又有了一个登陆的“码头”。传统与现代,改良与保守,宫廷与市井,城厢与码头,南方与北方,东方与西方,林林总总,一起汇聚于天津,你说,天津地域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复杂到如此难以归纳与言传,或许正是天津的最大特色。在偌大的中国,能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城市吗?

如果把天津地域文化概括为多元,想必是没错的。但哪一个城市的特点是完全单一的呢?我无能宏观而又概要地叙说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不等于这些特点并不存在。我更不能无视天津作家追寻“津味”文学的巨大努力与明显成果。那么,我们就从天津作家的创作实绩说起。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思想的外壳。阅读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字语言。文学作品的地方风味,第一个层面就体现于地方语言。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就是用吴语写上海旧事的,外省人士阅读颇多障碍。中国文学适当而自然地融入乡土语言,影响最大的,当属“京味小说”。老舍可谓一代宗师,至今“京味”后继有人,延绵不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舞台语言表现京腔京调,比较完美地实现了北京地方语言的审美化。影响所及,“津味文学”也在文学语言的地方风味上很下功夫。请读冯骥才的《神鞭》,作家显然在着意尝试语言的地域色彩,这篇小说几乎可以用天津话朗读。在不同程度上适时地将方言词语纳入作品的叙事,是“津味文学”的共同特色。这样的语言外壳所表达的是浓烈的天津民俗民风。这种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真令人叫绝。老一辈作家林希、张仲为“津味文学”鞠躬尽力,造诣之深,几近炉火纯青。后继者承续前贤,发扬光大,不断探索,天津地域文学当有无限发展天地。

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而地域文化特点的形成,必定有长远的历史积淀,又是一个时间概念。地域特点时空交融,相对稳定,又流动不居,是历时的,又是共时的。时下“津味文学”更多反映近现代的市井风貌,而从文学创作的独异性与趣味性出发,这些作品大多具有“传奇”色彩。此“传”之“奇”,在他地或许匪夷所思,但在近代天津,由于前述种种复杂的历史成因,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可以说必然。它是扭曲的、畸形的,又是历史的、正常的。所以冯骥才把他的“津味”系列小说题为“怪世奇谈”。这些都是天津一个侧面、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它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有别样的审美趣味,而作家从中所体现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就是文学意义之所在了。

蒋子龙或许没有刻意探求天津风味,但细品他的作品,在不经意中,天津工厂、工人的乡土之风迎面扑来,试读《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赵玫等的作品大致也是这种情况。龙一的《潜伏》改编成电视剧后,不少外地观众,对天津的“五大道”产生很大兴趣,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作品的地域特点。我们对地方风味不妨看得宽泛些,那就是比较成功地表现了天津生活(历史与现实)、天津语言、天津民俗、天津性格、天津故事的作品,是谓之“津味文学”,可否?

内容推荐

据说,相声是分南北派的。北派相声名家刘文亨曾经在一段相声里以口音的地域差异为引,让听者笑声不断。其实何止口音,因地域的不同,而使得生活于此的人们在生活习惯、语言甚至思维方式上都有差距,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当然就形成了类似地方风味的写作特色。以这样的角度稍加分类,并编辑成集,让读者读一本而窥此风味之全豹是我们编选的初衷。

《小说月报:风味小说·天津卷》是本系列的第一本。《小说月报》编辑部把其中的带有天津地域特色的作品精选之后结集,以当年选发的时间为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蒋子龙的《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晚至2010年武歆的《老工人谢瑶环》;既有反映清末民初故事的冯骥才的《神鞭》、张仲的《龙嘴大铜壶》,又有写天津名小吃的李治邦的《津门十八街》,还有出自龙一之手的因改编为成功的电视剧而广受关注的《潜伏》等等。可以说题材广泛,写作风格不一,是读者非常好的了解天津这个城市的往昔和今朝的路径。

编辑推荐

《小说月报(风味小说天津卷)》是一部有着浓郁天津地方色彩的中短篇小说选,共计10篇。其中既有知名作家的新篇,也有实力小说家的力作,更有文坛新秀的小说精品,在作品题材、写作手法、表现形式、叙事风格等方面,代表了目前国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最新成绩和发展趋势。全书按照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每篇附有作者的近照和创作小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说月报(风味小说天津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小说月报编辑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8451
开本 32开
页数 4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6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9
145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