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说月报(2010年精品集)
内容
试读章节

齐鲁其实懂,懂吕蓓卡的偷梁换柱和反衬,也懂孟繁言此意彼的挑拨离间。

然而齐鲁不在意。房间朝南朝北有什么关系呢?比起南面明晃晃的房间,她更喜欢北面的阴暗。她向来忌惮明亮的东西,白天、太阳、玻璃,以及别人尖锐的注视,她都不喜欢,那些东西让人没有遮挡无处藏身。她喜欢更暗的感觉,至少要半明半暗。像鱼一样,有水的遮蔽;像藕一样,有荷和泥的遮蔽。小时候,她的那些小朋友们都渴望成为一只鸟,在天空飞,或者成为祖国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开放。可她想做的。却是一只蚯蚓,同学几乎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做蚯蚓呢?那种黑不溜秋的东西,过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老师可能也是疑惑的,也问她为什么,她不说——她那时也确实说不清楚。老师后来替她说了,老师说,齐鲁同学之所以想做一只蚯蚓,是因为蚯蚓能松土,让花儿茁壮成长。同学们恍然大悟,都热烈地为她鼓掌。她面红耳赤,十分羞愧。如果只是因为花儿的话,她为什么不做蜜蜂、不做蝴蝶呢?她想这样反问老师,然而没有。她打小就是个不喜欢反驳别人的人。不,应该说,她打小就是个不喜欢用言语反驳别人的人,她的反驳都在暗中完成,也就是在她的意念中完成。她面上对谁都百依百顺,暗里呢,却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所以,对齐鲁来说,和南相比,她更喜欢北;和东相比,她更喜欢西。总之和飞蛾相反,飞蛾趋光,她趋暗。她是飞蛾的史前,是居蛹者。

至于阳台,她亦无所谓。阳台到底有什么好?也值得孟繁用那么诗意、那么垂涎的语言来描述它?说白了,不过是半个戏台而已。卞之琳不是说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齐鲁可从来不想成为别人的风景。吕蓓卡看上去却是很风景的女人,既如此,换个房间,不是各得其所吗?

虽然吕蓓卡换房间的手段,有些不太磊落。

她也知道孟繁是好意,是好意的挑拨离间,是为她打抱不平。可她能做什么呢?莫说她本来喜欢北面的房间,即便不喜欢,她其实也没能力进行实际的反抗。所有的反抗,都只能是她的一篇意识流小说。在虚构的小说里,她像泼妇一样骂过街,也像鲁提辖一样,一拳把人的脸打成了颜料铺。她甚至还杀过人,不是用砒霜,而是用鱼肠剑,欧冶子铸的名剑,专诛杀王僚的那把,杀了一个十分英俊的男人,男人叫北。沈北,是齐鲁高一届的师兄。她在研二那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沈北,但沈北却没有爱上她,不仅没有爱上她,竟然还十分残忍地在她眼皮底下爱上了外语系的一个女生。她十分痛苦,然而还心存指望,指望那个外语系的女生会水性杨花,或者沈北水性杨花——男人不都容易朝三暮四移情别恋的吗?可沈北对那个外语系的女生却死心塌地,研究生一毕业,他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有妇之夫。她简直绝望,他怎么可以一点机会都不留给她呢?她本来是个在道德上极自律的人,为了他:已经有些破戒了,难不成还要她越走越远,和一个有妇之夫弄鸡鸣狗吠之事?挣扎了许久,她终于起了杀心,在一个花好月圆之夜,她用那把削铁如泥的鱼肠剑,结果了那个男人。

那以后,再看到那个男人和那个女人在学校里把袂而行,她就只当见了鬼。

但她不会杀吕蓓卡的,虽然她的反衬手法有些恶劣。可吕蓓卡的恶劣,不是主观故意的恶劣,而是客观后果的恶劣。也就是说,吕蓓卡的真正目的,不在贬低齐鲁,而在抬高自己。她无非随手借来齐鲁这面镜子,在男人面前,搔首弄姿一番。拉康不是说过,人和人的关系,其实是人和镜子的关系。这镜子理论,齐鲁以为,完全是为吕蓓卡这个女人量身打造的,吕蓓卡根本就是个镜痴。只是齐鲁不明白,那位1901年在巴黎出生的男人。怎么知道1975年才出生的东方吕蓓卡呢?  这有些荒诞了。齐鲁几乎笑出了声。齐鲁常常这样白娱自乐。这一点她和吕蓓卡截然不同。吕蓓卡是个事事依赖别人的女人,大事小事都一样,早点总是让齐鲁捎,作业总是让她的师兄师弟帮着做,窗户插销坏了,只要动动小指头就能张罗好的事,她会煞有介事地打电话找物管。甚至于她的快乐,也是寄生的,寄生于男人或者齐鲁这样的女人那里。男人谄媚几句,或挑逗几句,她立马激动得面若桃花眼若秋水身若飞燕口若悬河——真是身若飞燕口若悬河,即使男人走了,她还会在305飞来飞去飞半天,且喋喋不休半天,不,不止半天,应该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但齐鲁却不是这样的女人,齐鲁极自立,尤其是精神层面,她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想吃鱼了就养鱼,想穿绫罗绸缎了就种桑养蚕,偶尔想抽几口了,就种植。

当然,也有些东西是种不了养不了的,比如男人。

如果和《山海经》里的“类”一样,就好了,因为能自为牝牡。

或者干脆做南瓜、玉米、小麦也行。

这是齐鲁在调侃自己了。偶尔齐鲁的思想或情感陷入困境时,会用这一招,给自己解围。

然而这一次的困境,齐鲁亦无可奈何了。

三十岁应该是女人的分水岭,至少齐鲁的父母这么认为。齐鲁的父母说,在博士毕业前,齐鲁无论如何也要给他们弄个女婿回去,当然也得是博士,而且还是英俊的博士,齐鲁的母亲补充。不然,没法在左邻右舍和同事面前言语呀。人家的话音儿里,现在已经有些绵里藏针了。可不要绵里藏针吗?这么些年,齐鲁给人家带来了多少沉重的打击呀,又是考重点大学,又是考研究生,又是考博士,没完没了,简直连环腿一样,踢得他们晕头转向一身乌青。

人家能不恼吗?能不恨吗?能不专找齐鲁的死穴点吗?

齐鲁的父母十分理解别人的情感,他们都是人民教师,虽然只是中学教师,可依然具备教师善解人意的基本素质。

所以,当别人不怀好意地问起齐鲁的个人问题时,他们总谦虚地说,不急,不急,这孩子。一门心思还在学业上呢。

可暗地里他们急,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早在齐鲁读研究生时,他们的教育方针其实就有些改变了。但那个时候的改变还在改良阶段,有些优柔寡断左右为难,有些犹抱琵琶欲说还休。一面要齐鲁在学业方面再上一层楼,一面又暗示齐鲁可以开始恋爱了,前提当然是和十分优秀的男生。前面的意思是由父亲慷慨表达的,后面的意思是由母亲婉转表达的,合起来解读。就是要齐鲁双管齐下,鱼与熊掌都不耽误。这当然是很有难度的要求,对齐鲁来说。中文系的男生倒是热衷恋爱的,却不是热衷和齐鲁这样姿色平平的女生恋爱,而是和那些长相十分风花雪月的女生。也不管自己是风流倜傥,还是歪瓜裂枣,都胸怀大志,且矢志不移。可学中文的女研究生尽管内心个个风花雪月,但长相呢,多数和齐鲁一样,正好是风花雪月的反义词。男生们于是不惜舍近求远,纷纷到外系去发展,或者发展那些刚入校门的本科生美眉。有些骁勇的男生,甚至会降贵纡尊地去发展学校美发店的女孩子。

齐鲁父母鱼与熊掌兼得的愿望落了空。父亲要的鱼她是抓住了,但母亲要的熊掌她连一个手指头也没碰着。

齐鲁的父母着急了,齐鲁已经三十岁了’淳情变得迫在眉睫,从前改良的方式对书呆子女儿看来过于温和含蓄了,非要通过激烈的革命才能拿下熊掌。老两口重新调整了教育齐鲁的格言,从前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他们不要齐鲁上下求索了,改走老庄路线:“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简直有劝齐鲁放弃学业的意思。

他们以为,齐鲁之所以如今还形单影只,不是因为找不到,而是因为她不找,她的心思还在学业那儿呢,只要180度转身之后,不,哪怕是60度转身,找个理想的女婿,那不是易如拾豆拾芥?。

门口书报亭里老顾家的小铃子,高中还没读完呢,还给老顾找了个在图书馆上班的大学生,人也长得十分精神。何况他们家博士齐鲁呢?

后面那句反问,是齐鲁加上去的,齐鲁知道父母的逻辑,依此类推嘛。齐鲁的父母都是中学语文老师,最习惯演绎思维。

可齐鲁最怕父母依此类推。

P11-13

后记

安于小说

多数人会承认,现今已很难想象会有一篇小说像多年之前那样,成为充满话题性的文化事件了。然而对于小说本身的处境与未来,人们并没有失去讨论的兴趣:有人将一切归咎于外力的冲击与环境的改变,有人主张先反思写作者自身的立场与姿态;有人替小说的前途忧心忡忡,有人却认为不妨以平常心处之……这样一系列正题与反题,仿佛季节轮换时的伤风感冒,隔段时间便流行一阵。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又有一个新话题,如传播迅速的新型变种“病毒”,一时间激起强烈的反应,让不少人眼红耳热、口干舌燥,那就是所谓“数字出版”——席卷全球的数字出版热潮中,有人宣称中国也已进入“数字出版元年”,在这个新的纪元里讨论小说的命运,无疑给上述正题与反题的支持者们增添了新的论据。有人甚至借此机会迫不及待地预言了中短篇小说的死亡,因为中短篇小说的主要传播媒介,即传统文学期刊,在数字出版大潮的冲击下,据说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在关于数字出版与小说命运的讨论中所迸发出的热情与想象力,不禁让人联想到年初数字立体电影《阿凡达》上映后对于电影未来走向的热烈讨论。这部凭借高新技术带来划时代视听感受的影片同样被宣布“开启了全新的纪元”。可是仅过了几个月,《盗梦空间》的上映从另一个方向修正了对于电影未来方向的畅想。有人这样总结道,如果说《阿凡达》的成功基于革命性的新技术,那么《盗梦空间》则回归电影的源头,回归影像叙事的基本手法,用错综复杂又自圆其说的剧情令观影者长久回味,不能自拔。我们无意介入关于两部电影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不想望文生义地将电影的技术革命类比于数字出版带给小说的影响,只是尝试提出一个思考的角度:投身于划时代的新技术,对艺术形式进行革命式的改造,与回归艺术自身最根本的“手艺”,是否是数字化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者要面临的两种选择?

媒体在讨论电影《盗梦空间》时,常引用导演诺兰的一段夫子自道:“我不想让电影铺张到让人人都把注意力放在画面上,而停止对角色和故事的关注。”这样的说法并不是空谷足音。在众多新技术、新思潮的策源地美国,媒体意味深长地将目光投向了一位颇为传统的小说家。2010年8月,美国《时代》周刊数十年来第一次把小说家选为他们的封面人物,那篇题为《乔纳森·弗兰岑: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的封面报道中,多次强调,小说家弗兰岑的写作没有卷入新世纪的种种潮流,而更像是一种十九世纪的样式,类似于狄更斯与托尔斯泰,他关心的,始终是“让人惦念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位一时间成为公众人物的小说家,选择的却是远离公众视线的生活方式。为了创作最新小说《自由》,弗兰岑长时间离群索居,苦心打磨小说,连用来写作的电脑都封住了网线接口,正是在这样接近于自我囚禁的生活状态下,他的创作与笔下的人物一起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而对于自己回溯到小说源头的写作手法,他无意过多表白,只是淡然自述:对我来说,创新并不意味着开创一种前所未有的小说形式,创新只是作为一个个体和一位公民,关注当前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并以简单连贯的文字记录下来。

与弗兰岑类似,意大利画家莫兰迪也是个甘于在安静退隐的生活中专注技艺本身的艺术家。他具有个人风格的静物画往往可以一眼认出,画作通常尺幅很小,需要凑得很近来观赏,主题多半是几个平常乏味的瓶瓶罐罐以不同方式堆放在一起,构图简化至极,色彩近乎晦暗,然而整幅画作却充满了光泽和力量。就是这些平淡的静物画,让人们在多年之后重新发现了始终处于艺术潮流边缘的画家莫兰迪,其影响力甚至扩散至绘画圈外,赢得不同艺术领域工作者的关注。2010年有人将一篇莫兰迪静物画的评论译为中文,光是题目就耐人寻味:“安于有限”。文中提到,莫兰迪在作画时先会涂一些鲜艳的色彩,然后再用一层素淡的颜料覆盖上去,以“压低”画作的声音,让观赏者不得不俯身凑近,倾听这些平凡、琐碎、微小的静物中暗藏的“希音之声”。  和往年一样,本刊编辑部在2010年岁末从《小说月报》(含中篇小说专号)2010年度所选发的九十二部中篇小说、七十二篇短篇小说中,从多个角度反复比较鉴别,遴选出中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十三篇,编成了这本《小说月报2010年精品集》,奉献于读者面前。在我们看来,将这些作品编辑在一起可算作对《小说月报》2010年工作的一种总结,希望也能打开一扇窗,让读者诸君了解到国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最新态势。如果您愿意俯下身子,将眼睛与耳朵凑得再近一些,或许还可以读出、听出更多,比如我们希望借由这本书传达出的对于小说现状的一点认识,对于数字出版新纪元里小说未来命运的一种信念……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像《盗梦空间》的导演诺兰一样,不希望读者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小说的媒介形式上,“而停止对角色和故事的关注”;也像弗兰岑一样,相信小说为其他艺术样式所不能替代的核心价值,仍在于“让人惦念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同时也愿意以我们的方式呼应本书的诸位作者以及本刊曾选载过的所有小说作者,因为他们如同莫兰迪那样,“安于有限”,安于在小说所提供的方寸之地上,苦心经营,除尽雕饰,于喧嚷中虚静,于峻急中徐缓,以白纸黑字呈现他们的心灵所折射出的尘世间所有繁华或疮痍。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点出《阅微草堂笔记》,“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即与晋宋志怪精神,自然违隔”。我们不妨引申得远一点,倘若“不安于仅为小说”,放弃了小说借以安身立命的手艺,纵使写作的初衷是“欲有益人心”,亦难免与小说的源初精神有所“违隔”。不久之前,在一场关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与理想”的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提醒每一位当代文学的参与者,不妨“在埋首赶路的过程中停下来,回首来路眺望远方”,“对于一位写作者而言,他所面临的文学现实是,而且一直是,他的创造,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安于小说”正是出于对“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的自觉,无论外界天地如何斗转星移、王旗变换,它指出的路总朝着小说源头的方向。

《小说月报2010年精品集》秉承既定的编辑方针和体例,由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两大板块构成,作品均按本刊发表时的顺序排列,并附有作家近照与创作小传。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承蒙各位入选作者的大力协助,值此机会表示我们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各界朋友对本刊始终如一的厚爱与支持,真诚期望您对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小说月报》编辑部

2010年12月

目录

        中篇小说

阿袁小传

鱼肠剑                   阿 袁

滕肖澜小传

爱会长大                  滕肖澜

迟子建小传

泥霞池                   迟子建

鲁敏小传

惹尘埃                   鲁 敏

姚鄂梅小传

一线天                   姚鄂梅

畀愚小传

邮递员                   畀 愚

叶兆言小传

玫瑰的岁月                 叶兆言

季栋梁小传

挣扎                    季栋梁

叶广芩小传

玉堂春                   叶广芩

方方小传

刀锋上的蚂蚁                方 方

        短篇小说

韩少功小传

怒目金刚                  韩少功

毕飞宇小传

睡觉                    毕飞宇

温亚军小传

回门礼                   温亚军

刘庆邦小传

到处都很干净                刘庆邦

陈应松小传

祖坟                    陈应松

铁凝小传

1956年的债务                铁 凝

马金莲小传

蝴蝶瓦片                  马金莲

苏童小传

香草营                   苏 童

范小青小传

接头地点                  范小青

残雪小传

老蝉                    残 雪

葛亮小传

英珠                    葛 亮

孙春平小传

何处栖身                  孙春平

傅爱毛小传

换帖                    傅爱毛

安于小说(编后语)

《小说月报》2010年总目录

内容推荐

诞生于1980年1月的《小说月报》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最受海内外各界读者喜爱的文学选刊。创刊三十年来,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选得快、选得准、选得精,受到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本书为《小说月报》2010年度精选,收录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13篇,系本着“新中选精、精中选优”的方针,从《小说月报》(含增刊中篇小说专号)2010年度选发的小说中,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所产生的,其中既有知名作家的新篇,也有实力小说家的力作,更有文坛新秀的小说精品,在作品题材、写作手法、表现形式、叙事风格等方面,代表了目前国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最新成绩和发展趋势。全书分为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大部分,按照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每篇附有作者的近照和创作小传,书后附有《小说月报》2010年全年总目录。

编辑推荐

《小说月报》编辑部在2010年岁末从《小说月报》(含中篇小说专号)2010年度所选发的九十二部中篇小说、七十二篇短篇小说中,从多个角度反复比较鉴别,遴选出中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十三篇,编成了这本《小说月报2010年精品集》,奉献于读者面前。《小说月报2010年精品集》秉承既定的编辑方针和体例,由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两大板块构成,作品均按本刊发表时的顺序排列,并附有作家近照与创作小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说月报(2010年精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小说月报编辑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8000
开本 16开
页数 5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75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33.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71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9: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