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鸟蛋风波
烤吃鸟蛋
朱重八到刘德家诉说冤情,如同绵羊遇见饿狼,有理说不清。他被阻挡在门外,让人连骂带打赶回家中。不久,刘德家传出一则消息,说穷小子朱重八兄弟不好好放鹅,竟敢偷吃东家的鹅,还拿着几根鹅毛去骗东家,真是太不像话了!
丢鹅之事给朱家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又恢复了往日战战兢兢的生活。朱五四夫妇到刘德家赔礼道歉,乞求他再委派点工作给朱重七兄弟做,并保证不再出错。
刘德惯于做精细的打算。他想,这两个小子给我放了半年鹅,虽说丢了一只,可是我也没给他们工钱,两相比较,还是我占便宜了。哼,既然穷小子还想工作,就让他们捡拾柴草吧!反正这个工作不怕出错,还不用付工钱。这个工作就是到村后小山林中捡柴,按照规定量交给刘德家,完成这个工作量以后,孩子们捡拾的柴草可以带回自己家,供家里烧火做饭用。
受到屈辱的重八,不愿继续为刘德家工作,他伸着脖子说:“他们冤枉人,我才不替他工作呢!”
朱五四阴沉着脸,重重地咳嗽几声,训斥重八说:“不工作,你吃什么?”
陈二娘心疼儿子,擦着眼泪说:“重八,你好好做,像你这么大的孩子都要学着工作,长大了才能养家糊口。看你大哥,他多能干,现在都有人给他提亲了。唉,人不工作怎么吃饭。好孩子,母亲知道你机灵,但是机灵不管用,在田里讨生活要出力能干才行。”
经过全家人训斥劝说,重八接受了捡柴的工作。从此以后,他每天吃完早餐就跟着三哥提着篮子去后山捡柴。转眼已是深秋时节,叶落草黄,小山坡上到处都是枯黄的树叶干枝,捡拾柴草倒也不难。不过,重八喜欢玩,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不能安心捡柴,而是不停地爬树,折槐弄榆,很快就从这里找到了另一番乐趣,与沉闷苦干的三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天,重八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冲着下面的三哥喊:“三哥,这里有窝鸟蛋。”
朱重七闷头捡柴,胆怯地说:“重八,这是刘德家的山林,你别捣乱,又惹出是非。”
小重八满脸笑容地将鸟蛋放进怀里,不一会儿就跳到地面上,拍拍手说:“树是他的,鸟又不是他的,你怕什么!”
望着一脸淘气的重八,朱重七无奈地说:“你越来越调皮了,小心父亲打你。”说着,把篮子扔给他,让他赶紧捡柴工作。
朱重八不接篮子,反而掏出鸟蛋仔细揣摩观看,过了一会儿嘟囔着说:“三哥,你饿了吗?我肚子饿了,我们吃了鸟蛋再工作吧!”
朱重七早就饿了,不过他老实胆小,四下望望才低声说:“重八,我们到那边背风地去。”兄弟二人经不起鸟蛋的诱惑,背着篮子匆匆跑到山背风处。重七掏出火石,打了半天才打出一点火苗,赶紧放到干草上。火光闪耀,柴草点着了。重八手忙脚乱地把鸟蛋放到燃烧的柴草上。在劈里啪啦的燃烧声中,鸟蛋烧熟的香味很快飘散开,惹得重八二人口水直流。
小小的鸟蛋带给重八兄弟无尽的享受,他们擦着嘴唇上的黑灰,满足地站起身来,猛然被身后的一人吓了一跳。那是一个小孩,瘦弱矮小,看起来比重八年龄还小。他背了个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大篮子,满脸馋相地看着重八兄弟。 重八手里还握着最后一个鸟蛋,他伸手递给眼前小孩说:“你吃吧!”
小孩怯怯地接过鸟蛋,迟疑了一下很快就把鸟蛋吞食了。朱重七不满地说:“你不是说拿回家给母亲吃吗,怎么给他吃了?”
重八拍拍乌黑的小手,看着眼前可怜的小孩,没说什么。那个小孩却很懂事,吃完鸟蛋后紧跟在重八身后,似乎寻找到了保护神一样。重八也不嫌弃他,拉着他说:“走,捡柴去。”
三个单薄的身影在林间穿梭奔波,日落西山时,他们才回到家中。这群贫穷人家的孩子多么像流浪在山间的小动物,饥渴无人疼惜,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想尽办法,掏鸟蛋,摘野果,只要是裹腹之物都可以入嘴充饥。
很快,重八就知道了那个小孩的名字。他叫徐达,家里本有几亩田地,由于父母多病,变卖田产,竟也成了无业之主。小徐达比重八还小一岁,却不得不背上篮子为刘德家工作谋生,加入到捡柴的队伍中。
就在重八满心喜悦地捡拾柴草,自由自在地在山林间穿梭时,又一件让他深感不满的事情发生了。
P32-35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凭借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从一个走投无路的游方和尚,到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历经十多年,开创帝国,走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他的经历,在我国历代开国帝王中独一无二,充满传奇色彩。
在与群雄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朱元璋团结儒士,推行仁政,注重民心向背。他曾经告'诫诸将:“克城以武,战乱以仁。吾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而不枉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戈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最终脱颖而出,力挫群雄。然后,他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率兵北伐,推翻了元朝统治,取得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胜利,结束了从南宋以后近两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元朝的残暴统治局面,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安定、进步的发展时期。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严厉整肃吏治和腐败现象,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繁荣,为其后的永乐之治、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固的政治基础。清康熙皇帝以“治隆唐宋”来肯定朱元璋的丰功伟绩。
然而,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朱元璋,出身却极其寒微。他的父祖是农民,日复一日耕种劳作,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到朱元璋出生时,家里无田无业,仅依靠租种田主家的土地生活。当时,元朝统治暴虐,苛政杂税沉重地压迫着穷苦的百姓。朱元璋的父母尽管辛勤劳作,但依然难以维持家人安定的生活。在赤贫环境里成长的朱元璋,从小备尝饥饿之苦,忍受苦难煎熬,不得不从六岁起就开始为地主家牧鹅、放牛、捡柴,苦度时日。
在艰辛的生活面前,父母的疼爱为元璋保留了一方快乐的天地。朱元璋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兄姐五人都喜欢聪颖天真的小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在这样的环境里,朱元璋活泼、勇敢、正义的天性没有被泯灭,相反,他时常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不畏强暴,勇于反抗来自各方面的欺凌和压迫。屡次的打击和生活的艰难,使得元璋不断成熟,他渐渐懂得世间不平,在现实面前开始沉思,收敛个性,走向深沉。
就在少年元璋一天天长大时,天灾人祸不期而至,终于将他们这个苦苦挣扎的家庭逼上绝路。他不足十六岁时,家乡遭受旱灾、蝗灾,瘟疫流行。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父母双亡,长兄幼侄去世,朱元璋只好出家当了和尚。然而,出家五十二天后,寺里也没有粮食吃了,他被迫踏上游方化缘之路。
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饥饿之旅,生命在此显得极其脆弱,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年少的朱元璋没有退缩畏惧,他勇敢地前行着,求生之路变成了一条探索之途。其间的经历成为他成长岁月中非常宝贵的财富,为他以后的人生和成功积累了经验……
在本书中,我们将展现元朝末年穷苦百姓的生活状况,让您从中看到一位贫家少年苦苦成长的点点滴滴,在一个个生动逼真、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中,您也许会体会到朱元璋从赤贫走向成功的一些原因,并且激励您奋发不息、刻苦求进。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凭借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从一个走投无路的游方和尚,到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历经十多年,开创帝国,走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他的经历,在我国历代开国帝王中独一无二,充满传奇色彩。
南宫不凡编著的《少年朱元璋》在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典小说形式,向读者展示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奋斗历程。
在《少年朱元璋》中,我们将展现元朝末年穷苦百姓的生活状况,让您从中看到一位贫家少年苦苦成长的点点滴滴,在一个个生动逼真、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中,您也许会体会到朱元璋从赤贫走向成功的一些原因,并且激励您奋发不息、刻苦求进。
一个地主家的放牛娃,一个备受欺压的小和尚,一个为保命而奔波的小乞丐,一个战无不胜的乱世英豪,一个权倾天下的开国皇帝,所有的身份都指向同一个人——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贫家子弟,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决心,一步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成就了从朱重八到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生。
南宫不凡编著的《少年朱元璋》在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典小说形式,向读者展示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