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大和尚以其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三系融合、八宗并弘,着力建设当代汉传佛教修学体系,提出“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佛教建设四化理念。
成蹊编写的这本《皈依之路(学诚大和尚关于居士教育的开示)》共分两篇:上篇辑录了学诚大和尚自2009年10月7日至2010年7月22日面向居士教育的相关开示;下篇为“学诚大和尚侧记”,介绍了学诚大和尚的学修历程及其弘法利生事业一路走来的精彩历程。
图书 | 皈依之路(学诚大和尚关于居士教育的开示)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学诚大和尚以其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三系融合、八宗并弘,着力建设当代汉传佛教修学体系,提出“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佛教建设四化理念。 成蹊编写的这本《皈依之路(学诚大和尚关于居士教育的开示)》共分两篇:上篇辑录了学诚大和尚自2009年10月7日至2010年7月22日面向居士教育的相关开示;下篇为“学诚大和尚侧记”,介绍了学诚大和尚的学修历程及其弘法利生事业一路走来的精彩历程。 内容推荐 学诚大和尚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同时兼任第十一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第三届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法音》主编、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等职务。 成蹊编写的这本《皈依之路(学诚大和尚关于居士教育的开示)》上篇辑录了学诚大和尚自2009年10月7日至2010年7月22日面向居士教育的相关开示,这些开示有的针对皈依信众,有的针对学佛小组学员,有的针对讲师,不仅能够提策、鼓舞刚刚踏人佛门的信众,帮助其树立佛法正见,更为久人佛门寻求解脱之路的信众提供了一份实用学修教材。 《皈依之路(学诚大和尚关于居士教育的开示)》下篇为“学诚大和尚侧记”,介绍了学诚大和尚的学修历程及其弘法利生事业一路走来的精彩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具德大善知识的智慧与慈悲、深广功德与宏大愿力,为众生的皈依之路指明了方向。 目录 上篇 学诚大和尚关于居士教育的开示 第一章 对皈依信众的教育 皈依——次第学修的开始 皈依的意义是要让生命觉悟起来 皈依之后要认认真真地去实践 皈依学法的意义和目的 人生的三要三不要 第二章 对学佛小组学员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章 对讲师的教育 法会转型为以教育为中心 做一名与他人互动互助互利的佛教传教士 发心与务实 在变化中承担责任 安住道场 广结善缘 下篇 学减大和尚侧记 第一章 宿福深厚 少年立志 第二章 求法时代 酸甜苦辣 第三章 身兼数职 认真负责 第四章 学修一体 内充外显 第五章 两院建设 培育英才 第六章 广弘佛法 与时俱进 第七章 多方交流 走向世界 第八章 社会公益 服务众生 第九章 世纪曙光 普照十方 试读章节 第二,不要排斥别人。就是说内心当巾不能排斥别人(他人、众生),因为他们跟自己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排斥别人就是排斥自己。排斥别人,自己就没有生活的空间。在社会上,与别人接触时间久了,就会有矛盾,会有隔阂,会有问题,会有障碍,等等。大家就互相排斥,互相排斥再往下就是斗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人心里互相排斥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个作意,问题也就比较小,这些问题也就没有了。 第三,不要自以为是。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觉得我们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不如我们。过了一个小时以后,觉得我们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过了一年、两年、三年以后,觉得我们的想法很幼稚;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可能就更是如此了。我们长期以来,就是活在自我的意识状态当中,需要具有人生丰富经验的人为我们指导,帮助我们,我们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走路也好,开车也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经验指导。我们整个人生的道路、我们的修行、我们生命的提升同样如此,需要经验的指导。如果我们老是自以为是,就不容易虚心地去接受别人的经验,就不容易虚心地去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很容易觉得需要听的话、喜欢听的话,我们才听;不喜欢听的、不愿意听的,可能就会不听。但是有时候恰恰是相反的,什么意思呢?可能有些话,我们不喜欢听的、我们不愿意听的,实际上对我们人的一生,对我们人是有真正的帮助的,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好比病人吃药一样,医生给我们开的处方,不喜欢还是要吃,不吃就有问题;自己开的药,如果不适合,吃下去还有反作用。所以在沟通中不要排斥他人,不要自以为是。 对待自己,也有三条: 第一,要学会自尊。现在的人缺乏信任,缺乏信任的原因是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的原因是缺乏自尊心。自尊心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怎么样来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学生、一个员工,心中时刻有一个标准,照着标准去做,就容易培养出自尊心。比如说一个国民出国,别人说中国不好,他就会有自尊心,他就会有国家的尊严。大到国家,小到单位、学校,人家说你这个学校的学生不好,我们有这个自尊心;说这个单位某某人不好,我们也有这个自尊心。有这个自尊心,才有办法区别善恶是非、正确与错误。如果人没有自尊心,就没有善恶标准;没有标准,黑白不分,是非不分,没有能力来分辨。所以对自己要有自尊心,要学会自尊。 第二,要学会包容。佛教讲慈悲,传统文化讲包容。为什么大地能承载一切?它有这个能力来容纳一切好的、不好的。我们也要有广大的包容心,无论别人怎么对待自己,我们都可以包容。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或者一直都是平路,一直都是上坡路,一直都是下坡路。人生的道路有上下坡,有平路,有拐弯,有高速路,有铁路,还有航道。每个人都是走一条路,每个人的程度、爱好、追求都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的心要包容别人,别人这么想有他的道理,别人这么做有他的道理,别人这么对待我,也有他的道理,等等,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痛苦,我们的境界就能提升。 第三,要学会思考。思考很重要,没有经过思考的答案,很有可能是错误的答案,如果不会思考,结果就会偏离出发点,思考得出的结论也许是错误的。用佛教的话来讲,“正思维”——正确的思维模式。一个模式有问题了,整个思维就有问题。佛教讲闻、思、修,听到佛法后就要思考,思考、思维后得到的结论才去行,没有通过思考、思维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力量的。通过正确的思维后做事情,我们的内心就清清楚楚,非常光明。我们早上起来,几点念经,几点出坡,几点上课,非常清楚。我们待人接物,与人接触,所作所为非常清楚。这是通过正确思考后的行为。如果没有经过很好的思考,每天无所事事,人家做什么你跟着做什么,人家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一天当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以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有成就,是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的。如果有个固定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是非常有力量的。要想让目标清晰,我们就要思考清楚目标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去学习、去培养的。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天就有地,有善就有恶,有乐就有苦。佛教讲“有求皆苦”,有一个好的事物必定会有个坏的事物与它相对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会觉得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来阻碍自己,这个障碍是你在学习工作经验过程当中遇到的阻碍,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障碍。任何一个人,当你有成就时,就会有障碍来障碍你,这是所有人要去面对、去解决的。你面对了,认识清楚了,能够超越自己的人生,生命当中的力量就越强,障碍就不成为问题了。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就有逆境,它是交替与并行存在的。顺境处理不好就会变成逆境,逆境处理好就会成为事业中的增上缘。好像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四平八稳的,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发生车祸;在一个路况不是很好的地方开车,他可能很注意,就不容易发生车祸,所以不能说路好坏,而是你的心态问题。如果你很注意,有好的技术,就不容易发生车祸;如果你不注意,就算是技术好、车好、路好,也一样容易发生车祸。人生也是如此,时时刻刻保持面对境界的心,保持面对困难的心,当问题来时就不成为问题了。有的人遇到困难时就过不去了,就在这个问题上、障碍上过不去,就抱怨,引发了许许多多不必要的麻烦、痛苦。这实际上是我们不能正思维,不能包容,人内心没有力量去超越的表现。 学佛法,为了得到觉悟,觉悟人间的一切,觉悟之后自然就能超越外在种种对我们的障碍,觉悟之后就能解决内在烦恼。所以佛法就像雨露,就像阳光,就像空气,我们一刻也不能分离,以此祝福大家。P26-29 序言 我们生活在尘世中,如果没有发大心、发大愿,那365天,天天都是在轮回,无有解脱。如果我们对佛法有信心,皈依三宝,那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一切福德智慧资粮的累积,都会有方向、有目标,都能够和我们的菩提大愿相应! 学诚大和尚多次在开示中强调皈依的意义:皈依三宝,目的要非常明确,是为了要究竟成佛。皈依才是学佛的第一步。怎么修行,怎么成佛,这个过程是很长的。古圣先贤说:“会游者轻水,善游者忘水。”我们学佛法的人也一样,外在的境界都是风、都是海水、都是波涛,内在的心只要把握住,就会不动摇。人的心不同:用心不同、发心不同、意乐不同,那行为就不相同,结果就不相同。人的心是无形无相的,它是内在的一个境界,它必须靠我们的愿力、靠我们的信念支撑。人的信念、人的愿力、人的菩提心不动摇,这种力量才能持续。你一动摇,内心就没有力量,外在的境界就过不去,心就发不起来。所以需要皈依、需要祈求。皈依之后的认真实践十分重要,要通过不断培养、增长、恢复断恶修善的能力和力量,才能让这种力量持久。 龙泉寺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教育,而佛法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一种心灵的教育。我们如果要保持恒常的皈依之心,就要到寺庙里接受教育,接受系统化的居士课程教育。 2009年10月,学诚大和尚指出未来龙泉寺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法会由结缘型转向“以教育为中心”。10月14日,龙泉寺的居士教育部门——教化部正式成立。教化部下设三个处:研修处、学修处和法会处,三个处分别在培养讲师人才、拓展学佛小组和广纳社会人才方面履行着各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职责。 教化部成立一年以来,逐步落实了大和尚的居士教育理念,为众多希求皈依佛教的信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互动互助的平台,帮助他们走出心灵困境,更好地服务社会。其间,一大批年轻讲师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实践着大和尚“去帮助别人、去利益别人、去跟别人互动,而不是去教别人”的教导。在大和尚的关怀下,龙泉寺的各项居士教育课程备受信众欢迎。 2010年6月15日,教化部组织学佛小组班长和讲师端午节联谊会,学诚大和尚虽因出差远在福建,但仍十分重视此次联谊会,百忙中发来祝词道:“祝贺学佛小组班长和讲师联谊!希望大家互尊互学,互谅互助,友谊为本,法谊为尚;同学佛法,同行佛道,护教弘法,和合增上;发心发愿,勇于担当,尽心尽力,护持团体!”祝词体现了大和尚对居士教育的深切关怀和对居士团队的殷切期待! 本书上篇辑录了学诚大和尚自2009年10月7日至2010年7月22日面向居士教育的相关开示,这些开示有的针对皈依信众,有的针对学佛小组学员,有的针对讲师,不仅能够提策、鼓舞刚刚踏人佛门的信众,帮助其树立佛法正见,更为久人佛门寻求解脱之路的信众提供了一份实用学修教材。 本书下篇为“学诚大和尚侧记”,介绍了学诚大和尚的学修历程及其弘法利生事业一路走来的精彩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具德大善知识的智慧与慈悲、深广功德与宏大愿力,为众生的皈依之路指明了方向。 祈愿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皈依之路! 祈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寻到心灵依怙! 成蹊 2010年9月12日 书评(媒体评论)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 ——学诚大和尚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皈依之路(学诚大和尚关于居士教育的开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成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7370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4 |
出版时间 | 2011-02-01 |
首版时间 | 2011-02-01 |
印刷时间 | 2011-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8-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76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