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八方土地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有味道,味道是要品的。比如好酒,要让它在你的舌头上慢慢流淌,从舌尖到舌根,发挥你味蕾的功能去细品那悠久绵长的味道。文化很有味道,但需要我们静下来用心去慢慢欣赏和体会。

胡峡编著的《八方土地》很有味道,收录了作者和其夫人在行走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具体内容包括《佛在心头》《遗响千年》《四合之内》《世外桃源》等。

内容推荐

《八方土地》由胡峡编著。

《八方土地》主要收录了作者和其夫人在行走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包括《佛在心头》《遗响千年》《王者之地》《风月无边》《四合之内》《世外桃源》等。

目录

佛在心头

上善若水

遗响千年

王者之地

四合之内

天人合一

风月无边

世外桃源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为什么乐山大佛与我们常见的弥勒佛像不同?

当朋友们弄清楚了第一个问题后,就会产生第二个疑问:在大家的印象中,弥勒佛就是那位胖乎乎、笑呵呵的和尚,怎么又变成了乐山大佛这个样子呢?

这里就需要破解大家对佛的形象理解的一个误区。我们看到的修佛的人既然要跳出六道轮回之苦,就应当超越人的局限。佛当然把人的局限超越了,他们不存在是男是女,因为男女是人的局限。他们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外形,比如观音在对付邪恶时就是千手观音,形象威武;而送子观音则是一位高贵、慈祥的贵妇人形象。总之,佛、菩萨的形象是可以根据需要变化的,套旬时髦的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在此基础上,弥勒有两个形象就不是件奇怪的事情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家虽然称呼胖弥勒为弥勒佛,但准确地说胖弥勒实际上是尚未成佛的菩萨形象。对于他胖乎乎、笑呵呵的形象,我们还有话题可以讲。

首先,这个形象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弥勒造像的限制,是~个典型的中国人形象,他的胖、他的笑,在中国文化中都可以理解为有福气、有智慧、有肚量的表现。这个形象所包含的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对佛的理解,它还含有中国文化中道家的洒脱、儒家的关怀。其次,这个形象是如何在中国流传起来的呢?这就要从一段历史讲起了。在我国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代,出现了一位游戏风尘的和尚,这个和尚法号契此,他的外貌特点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乐,胖”,并且他随身还带了一个化缘用的布袋,俗称布袋和尚。契此和尚在民间游历,留下了很多故事,是当时一位著名的高僧。

契此曾经做过一首著名的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样一来问题就很严重了。有多严重呢?我只能说非常非常严重,因为契此无疑在向外宣布,他就是弥勒的化身。有的朋友会问,他是弥勒又能怎么样呢?我说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弥勒信仰。弥勒在佛教中被称为未来佛,据说他会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成佛继续弘扬佛法,所以弥勒就代表了希望以及美好的未来。弥勒信仰,在学术界已经确认,和全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彼此影响的。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劳苦大众过着悲惨的生活,这个时候社会上突然流行起了某个预言,预言告诉大家会有一个救世主降临,他会有某种特别的标记或者能力,比如《史前一万年》中的能和老虎说话的能力,大家跟随他就能够获得解放。无论这个预言是真是假,但当某人号称他就是这个救世主时,无疑给了绝望的人群一个生的希望,这将是多么强大的一种力量?中国有多少个王朝因此而灭亡?所以当某个人宣布他是弥勒时,无疑说了两层意思:第一,这个社会有很大的问题;第二,我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契此又很厚道,他是在要死前才宣布他是弥勒转世的,说明他没政治野心是一个真正的得道高僧。由于他在民间的巨大声望,所以从五代后,胖弥勒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知道乐山大佛是在唐初修建的,而胖弥勒的形象在五代才开始出现,所以乐山大佛就绝不可能建成胖弥勒的样子了。

在表现胖弥勒的楹联中有这样一幅: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这是一幅非常有内涵的楹联,上下联对仗工整,巧妙地把胖弥勒外表最大的两个特点反映在对联中,大肚能容,说明人胖;开口便笑,说明达观。更为难得的是,这副对联将一种中国化的、成熟的为人处世方式融入到弥勒直观的外表中。

先来看上联,“于人无所不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常常抱怨我们身边的人,同事、朋友,甚至妻子、儿女,我们总觉得他们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令我们感到无法接受。可是我们可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谁没有一点问题?人无完人,我们注定不能和完美的佛打交道;和我们共处的,正是有着这样那样缺点的人。这样一来,我们就要问,为什么有些人能和别人和谐共处甚至能做到志同道合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并且善于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团结起很多各有特点的人,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成就大事(因为所有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中国有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意思。男人的肚子可以大,但是那里面不能光装奶油,更重要的是心怀要宽大。

再来看下联,“弥勒是希望的化身”,而人类最能表现希望的表情无疑便是笑,开口便笑,但是谈何容易。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曹操兵败赤壁,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人人都认为他应该垂头丧气的时候,他却连续用三场大笑展示了非凡的个人魅力。此时他心中何尝不彷徨,却仍能谈笑自若,他要让他的对手和伙伴看到,曹操败了,却绝不会垮。当然,《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难免有夸张嫌疑,但当你读到《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便能够体会到那个真实的打不垮的曹操。凡事付之一笑,在失败时笑,在困境中笑,笑权威更敢笑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当你面对困境,人人都认为你该哭的时候,你低头沉思,你抬头望天,俯仰之际你沮丧却并不绝望,于是你咧嘴一笑,是自嘲?是淡薄?是自信?我相信,再强大的对手,都会以惊奇的眼光看着你,从内心进发出尊敬。你在困境中达到了“涅槃”,因为笑是对发生过的事情的跨越,是人性最美的风流与潇洒。

P6-9

序言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旅游地理系的地理教育专业,我们系有一句座右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也成了我以后生活的目标。

到现在三十而立的年纪,书固然没有读到万卷,路也没有行到万里(现代化机器代步的除外)。无论怎么看,我现在就写这些东西都有些急功近利的嫌疑。虽然对中国旅游相关文化的探索、学习已有八年,但我感到很多方面我都才刚刚涉及,还没有能够深入下去。如果这些东西能放到我50岁再写,可以想象,一定会更丰富,也更准确;当然,有可能没现在写得有趣了。但是,那一切的前提是我能活到50岁。我从没有感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在汶川大地震中,有那么多的生命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在那次剧烈的摇晃里,我陷入了震惊之中。我所居住的城市西昌也位于地震带,从小到大,我们这里闹过很多次地震,却没有发生过一次真正的大地震,渐渐地,在心中淡化了对地震的恐惧。但是,当那些残破的肢体,倒塌的楼房一次又一次真实地出现在我面前,我才真正感到了生命有多么无常,我们能继续而又健康地活着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才对得起我尚存在的生命。

当然,我个人觉得我正在做的工作还是有价值的。在八年的时间里,我不仅去了很多地方、读了很多书,更关键的是我对我的所见所闻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美、宁静、快乐,我相信这些东西即便对其他朋友也是有价值的。我个人的感受是没有思想与想象力的人在旅游中除了兴奋、好奇以外,很难有别的什么收获。有人调侃当今的旅游是“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来一问,什么也不知道”。因为很多有意思的对象并不像霓虹灯那样五光十色、吸引人的眼球,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或者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很多足以震动我们灵魂的东西。这样,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所蕴涵的美才能在我们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形成感动我们的精神享受。我们的旅游目的地大约可分为购物天堂类、自然风光类和文化遗产类等三类。购物天堂类有钞票就行;自然风光类有健康身体就行;文化遗产类最麻烦,没点文化,又怎么去学习文化、体味文化呢?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在创作他的著作《经济学》时很自信,认为他的书可以改变人们的人生观。我没有这样的野心,从本质上来说我只想也只能写一些仍然属于文化快餐一类的东西,我力争把它写得明白晓畅,尽量不用任何术语。如果你在阅读它时感到轻松、感到有趣,读了这些东西可以帮你在茶余饭后多一点谈资,还可以引起一点你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将是我的荣幸。虽然我们不能够登堂入室,却可以隔墙望见那内部宫室的辉煌壮美,并对此表达我们应有的敬意,这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可能也有些许好处吧。

这里我想说说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如果说文明是过去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思想的总和,那么文化就是活着的人对这些文明传统的内化。“德者,得也”,一切文明成果只有内“得”于心,才是文化。文明不同,所以文化不同;文化融入到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并且又在不断丰富和改变着文明。文化是活着的文明,这也是它吸引很多人千里迢迢去不同地方旅游的原因之一。

文化有味道,味道是要品的。比如好酒,要让它在你的舌头上慢慢流淌,从舌尖到舌根,发挥你味蕾的功能去细品那悠久绵长的味道。有的朋友好酒,就说我们有酒文化,可当我问他是什么样的酒文化时,他又说不清楚,只模糊地说就是别人敬酒一定要喝光。这不是文化,这是在把文化庸俗化。文化很有味道,但需要我们静下来用心去慢慢欣赏和体会。

胡峡

2010年1月1日

后记

终于完成了,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能有这本书缘起于我的失恋,前女友甩了我,这是她的选择,无可指责,但在我却背负起难以承受的失落与空虚。这是一段灰色的日子,似乎一切积极的东西都在离我而去,我看不到春天的嫩绿,怒放的花朵,如花的女人。为了排遣失恋的悲观情绪,我背起行囊,行走四方。在行走中我逐渐被这个鲜活的世界所吸引,从而跳出了个人情感的小圈子,从弦断有谁听的悲哀转变为听他人弹琴,我更加关注我身边的人,我身边的事,我身边的美丽世界,我开始独立地思考。

我还在行走中找到了和我同行的人,我的老婆,我们一起上过山,一起下过海,一起钻过沟。记得我们雇佣马队背上帐篷爬完凉山的螺髻山,下山时,她和我鼻子上的皮肤由于长时间在高海拔地区受日光照射全部蜕皮了,两个花鼻头相对莞尔,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现在我们有了孩子,旅行被迫停了下来,以等待我们这个未来的小伙伴长大一些。正好借这个时间还可以细细地回望回望,才有了写这部书的可能。

这部书最终得以完成,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导师西南大学的唐晓嘉教授和彭自强教授以及西昌学院的罗明星教授,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及诲人不倦的师风为我打开了一道道思维的大门,让我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父亲与兄弟帮我反复审稿,对他们给予我的支持,我铭记于心。写作是个很痛苦的过程,远没有出去玩来得轻松。我需要去反复地核对资料,不断地回忆,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修改,正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么丁点儿的文字,原来也是马虎不得的。书中参考了多人的著作与论文,比如厦门大学易中天先生的著作《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对我写“四合之内”一章启发很大。很多地方还引用了当地人对当地文化景观的描写,比如描写北京旗人生活的一段及描写杭州苏堤六桥的一段;另有兵马俑着装的一段及大理民居形制的一段。因为他们的描写更加原汁原味、细致独到,所以加以引用,但在书中兼顾到行文的需要,没有注明,在这里一并致谢。

胡峡

2010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八方土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309787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1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9
147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2: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