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言 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意义
第一章 清代格调论的发轫
第一节 时势剧变下的诗学反思
第二节 清前期格调论关注的焦点
一 尊“诗教”
二 主性情
三 重人格
四 扬才情
五 标声调
六 追求目标——拟议与变化
第二章 清代格调论的别调:王士祯——王士祯格调论诗学体系
第一节 性情为本 人格重于诗格
第二节 辨析体制
一 诗文之辨
二 辨析不同诗歌体裁的审美特征与体式规范
三 辨体派
第三节 宗主盛唐 兼取宋元明
第四节 拟议以成其变化
一 善于学古 学其神理
二 倡言自得 鄙薄稗贩古人
三 适己之性 得真精神真面目
四 拟议以成其变化
第五节 “神韵”——诗歌“格调”之一格
第三章 清代格调论的集大成:沈德潜——沈德潜的诗学观
第一节 沈德潜格调论诗学体系
一 “诗教”为本 “乐教”为用
二 诗之正变 人格先于诗格
三 拟议与变化
四 沟通神韵、性灵与折中融通的理论旨趣
五 唐宋诗格论
六 辨体制
第二节 沈德潜格调论诗学体系的缺陷
一 从明人单纯追求形式的雅丽,走向注重诗教摒斥艳情的偏至
二 体系化、集成化中也呈现出难以兼善的弊病
三 理论与创作实践并未同步,未能真正从明代格调论的字句摹拟上走出
四 在诗歌的取径范式上,虽较明代格调论为宽,但终究还是以唐格为主
第四章 沈德潜的同调——清盛期其他格调论者
第一节 薛雪
一 性情为本 人格重于诗格
二 “格”之二元化——人格与诗格
三 学古与创变
四 诗之正变
小结
第二节 李重华
一 诗教为本 性情优先
二 音调居首 意立而象与音随
三 拟议与变化
四 理想的诗学范型
小结
第三节 乔亿
一 诗教为本人格为重
二 性情为体 音调为用
三 格调观念下的唐宋诗学观
四 诗法技巧的深入探讨
小结
第四节 黄子云
一 诗之根本——诗以载道
二 垂范万世的人格典范——杜甫
三 宗法汉魏盛唐 薄视中晚唐及宋诗
四 格调——沟通性灵与神韵的津梁
五 遵循古范与借鉴创新
小结
第五节 潘德舆
一 诗教为先
二 性情为本 重在人格
三 走向调和的唐宋诗格
四 别具一格的“意格”说:兼论“意格”与“厚”、“意格”与“质实”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清代格调论的嗣响
第一节 刘熙载
一 格之二元化:沈德潜、薛雪诗格观的回应
二 李杜优劣与诗之正变
第二节 朱庭珍
一 有法与无法
二 标举格调与神韵 贬抑性灵
三 推尊气格
第三节 王闽运
一 性情为本体制在先
二 独标苕颖 高扬汉魏六朝诗格
三 复古与创新
第六章 袁枚论格调
第一节 反对沈德潜标举格调和声律
第二节 反对沈德潜“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第三节 反对沈德潜拒斥艳诗
第四节 反对沈德潜的复古思想
第七章 翁方纲论格调
第一节 “格调”为“诗之所必备”
第二节 辨析“格调”
一 “诗教”为重
二 性情为本 人格在先
三 融通唐宋 兼取元明
四 拟议与变化
五 神韵乃格调之别名
第三节 直截明七子及沈德潜“格调”说流弊产生的根源
第四节 消除“格调”的流弊
一 学古但不泥古,师其意而不必肖其迹
二 反对“空言格调”,主张以学问考据济格调之不足
三 破除拟古泥古的藩篱,诗歌创作应切己、切事、切时、切理
结语
一 格调论诗学在清代的发展
二 清代格调论诗学的局限
三 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附录 沈德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参考引用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