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事见闻/新中国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现在,《外事见闻》一书的诸多作者将以亲历者的身份,为我们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外交事件:外交部初建阶段散忆;中国进入联合国;忆全球购棉与技术援外;一场打到联合国的官司;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赫鲁晓夫与中印边界冲突……

内容推荐

中国进入联合国;我受命参加裁军谈判;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中苏风云二十年见证录;章文晋与中美建交;1964年莫斯科中苏会谈的破裂;赫鲁晓夫与中印边界冲突;我为胡志明主席治眼病;卡斯特罗的中国情结……《外事见闻》一书将以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讲述20件新中国外交事件。

《外事见闻》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

目录

外交部初建阶段散忆

◎范国祥

中国进入联合国

◎任欣

我受命参加裁军谈判

◎范国祥

忆全球购棉与技术援外

◎周永嘉

一场打到联合国的官司

◎张珊珍

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

◎唐龙彬

章文晋与中美建交

◎张颖

银河号事件始末

◎米德

中苏风云二十年见证录

◎李凤林

抗美援朝时期的中苏朝关系

◎师哲

1964年莫斯科中苏会谈的破裂

◎吴跃农

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边界测定纪事

◎王锐昌

赫鲁晓夫与中印边界冲突

◎邢和明

援越帮助土改的岁月

◎周星夫

我为胡志明主席治眼病

◎陈智慧

卡斯特罗的中国情结

◎陈久长

在东京目击中日邦交正常化

◎刘德有

张纯如与她的《南京大屠杀》

◎张连红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溯源

◎王春南

李秀英案东京胜诉录

◎朱成山

试读章节

1949年初,古都北平解放后,到处热气腾腾,万象更新。青年知识分子纷纷涌到新型大学,经过短期培训,参加革命工作。通过组织关系,我从北京大学被介绍到外事学校。是年4月至9月,我先后在该校政治班和业务速成班学习。

外事学校刚从乡下搬到城里,校址在御河桥前日本兵营(后又先后成为团中央、北京卫戍区所在地),师生均过军事化生活,睡地铺、坐马扎、扭秧歌、拔河,顿顿高粱米,每周末肉包子。政治班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理论学习会和生活检讨会上,对比新旧社会,谈中国人民的前途和知识分子改造的必要。那时乔冠华、龚澎、董越千等也在业务速成班向我们讲过国际形势,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军调部和香港新华社的斗争情况。那时,他们还不到40岁,风华正茂,从他们那里我们听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事情。

在外事学校临近结业时,组织上急需会英文打字的干部,我被派到驻于宣武门里松树胡同的中央外事组短期工作。新中国成立前,中央外事组便是解放区的“外交部”。叶剑英任组长,王炳南任副组长,成员有柯柏年、凌青等。当时,只有塔斯社英文稿,看不到西方报刊。通过邮政检查,我们得到国外寄给驻华机构的英文剪报,我们将有用的材料打字留下来,供研究整理,原件再寄走。我第一次接触到外事工作,感到很神秘、很新鲜。

进部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甫一成立,我被分配到外交部国际司,不久,组织上又决定我先在行政处庶务股协助工作。

开国之初,外交部设在东单外交部街,这里原是北洋政府的外交部所在地,历经沧桑,北平解放后又一度是华北人民政府的办公地点。我记得当时外交部仅有东楼和西楼两座主要办公楼,设有部长办公室、办公室、政策委员会、条约委员会、苏欧司、国际司、交际处、签证处、亚洲司、西欧司、美澳司、情报司、人事处等。我到行政处工作后曾领了一大把钥匙,逐个办公室去试门锁,将合适的钥匙留下,还负责采购办公桌椅、文具,供部属各单位使用。

庶务股交办的工作我虽然都尽力去做,但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比别人低一头,便向人事处干部科反映了意见,组织上讲了个人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后,又说外交部初建需一些物质装备,你是北京人,采购物品方便,也锻炼办事能力和服务态度,不应为此有情绪。此事加深了我对个人与组织关系的认识。

一天,部党委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李清华在给外交部全体团员作报告时,讲了周总理对外交干部的四点要求,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她说这四个方面都必须做到,不能含糊,应强调的是,政策、业务的掌握需要一定时间;对青年干部来说,立场坚定也有个锻炼过程,但是,严守纪律这一条,一进外交部的门,就必须做到,这是外交工作的需要。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亦然。

常务副部长李克农也向我们作过报告,他的讲话既严肃,又有幽默感。一次,在向外交部全体干部讲话时他指出,外交工作是高度机密的工作,外交队伍必须纪律严明,服从指挥。一件衣服,提着领子和袖口,便可整齐地展现出来,只抓着下摆,必然吊儿郎当。又说,对上级指示,不能总是记在本子上,要用心记在脑子里,忘了怎么办?不应忘,万一忘了,也比丢掉强。他还单刀直入地讲,纪律性不强的一个重要根源是小资产阶级好面子,不顾工作需要,总想表现自己。

外交科班

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学院尚未成立,也没有系统学习理论、历史、法律、国际关系的条件。基层工作的实际磨炼,部各级领导把着手教,便成了外交部“科班”的课程。

联合国是国际司的主要工作对象,但刚开头,从司长到科长(当时司下设科,相当于现在的处)都不懂联合国为何物,更不用说我们年轻科员了。幸亏有一科员在大学读过国际法,包括司长在内的全体同志就恭恭敬敬地听他讲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经社理事会等机构的职能。从南京调来的国民党外交部与联合国的原始往来文件,堆成大垛。大家不知编号顺序,无从下手,很花了一番力气,才将材料排好上架。后来,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过的龚普生(章汉夫副部长的夫人)来当副司长,国际司才有了懂行的人。

1950年,我国曾准备参加联合国,由张闻天任首席代表,李一氓、冀朝鼎、孟用潜任代表。当时集中了一大批外事骨干,还从上海调来10名大学生。在东城赵堂子胡同设“联合国代表团办事处”,紧急收集有关联合国机构和应对当时各种重大国际问题的背景材料。后因国民党集团在西方大国支持下赖在联合国里,此事未果。

1950年代初的一天,王炳南带着一份英文稿来到国际司,要我负责打出,并指示说,这是西欧司宦乡司长两小时后就要交给英国驻华代办的照会,要用最快的速度打好,不能有一点儿错。我一看,只有两页,便答应下来。谁知,心里紧张,老出错,换了几张纸,还未打好。回头一看,炳公正站在我身后等着,我出了一身汗。炳公顾不得批评,找来在政策委员会工作的柳无垢(柳亚子之女)接着打。我原以为自己英文打字不错,但关键时刻却顶不上去,这是功夫不过硬呀!这件事给我的教育颇深,几十年后我都牢牢记得,使我懂得,一个革命者光会喊革命口号不成,还得有真本事才成。

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事见闻/新中国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8272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2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