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千年不败/情系都江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情系都江堰”丛书包括章慧敏的长篇报告文学《情动天府》、高彦杰的报告文学《千年不败》和杨秀丽的长诗《彩虹经天》。章慧敏、高彦杰、杨秀丽三位女作家深入灾区,近距离地感受都江堰的一切。

本书为其中一册,是上海援建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真实地记录了上海援建人员在都江堰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了上海援建者们精神的光芒。包括: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计划综合部门、上海农工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门、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等。

内容推荐

我们的建设者,我们的英雄们,在都江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释放出了人性最灿烂的光芒,成为了都江堰腾飞的另一只翅膀,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我们需仰视,才能看到他们。

本书为《情系都江堰丛书》之一,真实记录了上海对口的四川都江堰援建工作,全面记录和反映了上海各条战线的援建过程。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第二章 计划综合部门

第三章 上海农工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第四章 工程建设部门

第五章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六章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第七章 上海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第八章 经济发展部门

第九章 在都江堰的专家群像

第十章 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第十一章 中交三航局

第十二章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

第十三章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第十四章 指挥部

尾声:凤凰涅槃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在1380米高的山上

天阴沉得就像要掉下来似的,雨不停地下,像是要告诉人们,女娲补天的那一块又掉下来了,大雨泼水般地倾泻在大地上,躲都没地方躲。为什么要躲呀?有多少灾民在这样的大雨中还无处安身呢。

有一个齐家院子和都家院子,在海拔1380米的山上,那里住着几十户羌族的农民兄弟,那里是重灾区,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农民在大雨中就躲在树下。上海市第四建筑公司负责搭建山顶的板房。连当地的农民都无法爬上去,更不要说去施救了,可是,四建公司的员工连夜拉着板房出发了,他们每人带上几块压缩饼干,一瓶矿泉水。

车开到山脚下,无路可去了,上山的路全部被石头泥块填了,风雨交加。指挥员命令:“就是一块一块肩扛也要将板房扛到山顶!”

坡稍缓一点的地方,就一人背一块板前进,越往上爬,坡越陡,人根本就直不起腰来,最陡的坡大概有45度,只能两个人抬一块,一前一后地往山上爬,后面的人哪里是抬呀,只能将房板举过头顶,一步一步地前进。经常是爬了十几米脚底一滑,人连房板一起滑了下来,又要重新攀登。人们除了两只眼睛,浑身都是泥浆。

在余震不断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就在人们眼前:队伍像是一道人墙,紧紧相连,慢慢移动,人影就像是一组活动的泥雕像。

每个人背着一块板要爬二三十公里的路才能到达山顶,没有开饭时间,没有休息时间,也没有睡觉时间。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与山顶的灾民连在了一起。大雨把白天染得像黑夜,到了夜晚就像到了不见天的深渊。他们凭借微弱的手电筒光亮,一步一步地往山顶爬去。

一块板30公里,两块板60公里,三块板90公里,创造奇迹的队伍啊!

当他们爬到山顶时,灾民们从避雨的树下狂奔了过来,呼喊着:“亲人啊!救命恩人啊!我们获救了,我们想都不敢想,这鬼都上不来的山上,你们爬上来了。我们准备往山下逃的,但没有了路,余震还在,出不去呀,下山也是死,我们只能呆在山上听天由命。做梦也没想到,你们会在这个时间来到了山顶,感谢政府,感谢上海,感谢共产党,感谢胡主席!”

第一块板背到山顶,便有了第二块、第三块,他们一天最多背到山顶37套板房。一位大娘拉着小范的手,用满是雨水的袖子给小范擦了擦脸:“孩子,你还是个娃呀,你在父母身边还是撒娇的年龄,却在这样的地方出现在我们面前。”

小范26岁,生就一张胖胖的娃娃脸,看上去只有二十出头,一笑甜甜的。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亮出了一身好体力,一个人背着房板一次一次地冲在最前面,坡缓的地方,他腾出一只手抓起块饼干就着雨水吞下去,坡陡的地方,他把房板背在背上爬行前进。他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来干什么的,就是来干活的,抢时间,建板房,安置灾民,让他们早一天住进板房。”

在上海的妻子急死了,电话没有信号,联系不上,孩子仅四个月,好容易电话联系上,妻子第一句话便带着哭腔:“你接电话呀。”

小范轻松地说:“老婆,我好着呢,正在海拔1380米的山上搭建生命的奇迹!”

韩正市长上去了,他惊讶地问:“这是我们上海建工创造的奇迹?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大娘奔过去,满脸泪水地用断断续续的四川普通话说道:“感谢上海,感谢这些神兵,把我们救出来,为我们盖这么漂亮的房子,给我们送来被子、衣服、粮食和水。我们都家院子、齐家院子的人不知怎么感谢你们,给你们制个纪念杯,种上感恩树,我要让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人都记住,是上海人民救了我们!”

老人的话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但老人的眼泪让我们记住了他们的语言,老人喃喃自语道:“他们都还是些娃呀,他们都还是些娃呀!”

在四建食堂吃了一顿家乡的午餐

上海市第四建筑公司,距我们住的旅馆仅一条马路之隔,因为住得近,我就往后安排采访他们,但他们的办公区我已经很熟了,迎着院子大门的是一个30平方米的会议室,是原来农家院的大厅,收银台还放在原来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文件,还有茶叶和水杯。围着会议室周边的是几间办公室,二楼也有办公室,和宿舍在一起。

听何杰说是三楼是职工宿舍:“一个大院,办公,吃饭,睡觉都在这儿了,什么时候上班下班,已分不清了。在医疗中心的工地上,我们还有一支队伍,负责那个工地的经理和工程师,都住在工地上。”

几天来,我们一直都是借用四建的会议室进行采访的。很多的感动,很多的事迹,都是在这里记录下来的。我对这个大院有一种亲切感,一种回到了很熟悉的土地上的感觉,那是因为一顿中午饭。

在都江堰,我们听到最多的话题是雨,其次便是饭菜。很多人告诉我们:“苦点,累点,艰难点,我们都能克服,让我们最难接受的是这里的饭菜。连炒青菜也要放辣椒、花椒,很多上海人都无法适应。医疗中心工地的项目经理李国忠,泡馒头吃了很长时间,他们想不通,为什么炒菜一定要放辣的,麻的。但是不吃辣的麻的,很快就尝到了苦头。伴着雨季的潮湿,很多人身上开始长湿疹,开始是一小片红,奇痒,慢慢地开始扩大面积,长出许多的小水泡,一片连一片,挠烂了开始流水,~干活,棚艮上就带着一层皮,痒过后就是钻心地疼痛,晚上都无法入睡。我们彻底服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入乡随俗,你到了人家的地盘,就得适应人家的习惯。可是工作质量不能下降,到施工现场劳动强度不能下降,进度不能下降。”

另一个工人对我说:“把吃放到台面上说,似乎是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可我们过这一关却花了很大很大的力气,真是有点苦不堪言。”

四建的指挥官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后方大本营领导决定:派一个上海厨师过来,尽量让大家在异地他乡吃上一口家乡的饭菜,解除后顾之忧。

中午一点了,我还没吃饭,便很自然地走进了四建的厨房。厨师已在清理碗筷,准备下午的晚饭了,看我进来便问:“还没吃饭吧?”

我说:“是的。”

“那你到隔壁的桌子上等着,我备一份送过来。”他并没有问我是哪里的,也没有告诉我一顿饭多少钱。很快,一碗还冒着热气的米饭连同一盘菜就端到了我面前。他告诉我:“咸肉是从上海带过来的;鱼是在当地买的,按上海的口味烧的;番茄炒蛋,一道很普通的菜;红烧肉,没放辣椒;炒青菜:没放辣椒,吃起来甜甜的。这里的蔬菜都没上化肥,很环保。”

我独自一人占着一个大圆桌,享受这到都江堰后久违了的家乡菜。

P5-9

序言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强烈地震。

时间凝固在那黑暗的一刻,大地痉挛,山崩地裂,顷刻间数万人殒命。

举国为殇,万民呜咽,每一颗心都在下沉。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当晚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中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总指挥。

中央号召,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

按照中央“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工作部署,上海对口支援千里之外受灾严重的都江堰。面对震后的遍地疮痍,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承诺掷地有声:“上海要坚决执行中央决定,按照中央要求,加快行动,做好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走在全国前列,上海不仅行动迅捷,更追求高质量,用好每一分每一厘钱,把每一个援建项目都建设成优质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

此时此刻——

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祖国和人民的需要高于一切,

祖国和人民的未来高于一切。

再高的山峰,也需一步一步地攀登,上海人民迈开了坚定而自信的脚步,走进都江堰,与都江堰人民在这片废墟上开始了重建家园的伟大工程。

2008年6月7日,第一支援建队伍的50人,穿着工作服,乘着飞机,降临到都江堰的大地上。都江堰的老百姓说:“这样一支神兵天将就这样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从此,都江堰人民看到了上海精神、上海速度、上海效率、上海水平、上海规范和上海人坚实的脚步。

我们向世界宣布,中国人已具备了战胜任何灾难的信心和力量,我们将与祖国一同强大,将与都江堰人民一同建设明天灿烂的家园。

向峨小学的建设者们就是在夺去了300名学生生命的土地上盖起了大临设施。老乡们问他们怕不怕?他们坦然地说:“孩子们会保佑我们的,他们知道,这里将要耸立起来的向峨学校,永远不会再夺去他们小伙伴的生命了。”因为他们要建的,是一座千年不败的里程碑的建筑。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省东南,距成都市48公里,以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它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设计建造的。工程“深作滩,低作堰”,以“无坝引水”为特色。岷江经此枢纽后,除金马河继续为干流外,分六条河流灌溉农田,成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繁荣基石,两干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依然毫发未损,依然分引岷江水不息地奔流着,凸显千年不败的壮观。然而在它周围的这片土地上,17个镇16个乡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全市受灾人口62万余人,因灾死亡3091人,失踪191人,伤病10560人。全市受灾特别严重的,主要是灌口镇、幸福镇、向峨乡、龙池镇、虹口乡、聚源镇、玉堂镇等乡镇。公共基础设施破严重:乡镇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各乡镇水、电、气管网大部分被破坏,地震摧毁了乡镇诸多旅游景区和农田种植基地。

于是,都江堰市的重建被提到议事日程,并且要走出一条实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来,重建理念要新,城市形态要新,城市功能也要新。建筑要一流的,抗震水平也要一流,要成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千年都江堰”。

2008年12月13日,上海市作协组织作家到上海对口援建的都江堰市进行深入生活,重点采访报道灾后上海援建都江堰市的情况,让上海市民通过作家的眼睛和手中的笔,了解今天的都江堰该是个什么样子,通过一个个工地,一群群建设者,看看大灾后都江堰市是如何构架新的宏伟蓝图。在这里,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一种超越世俗、超越时空、超越平常的东西,时时撞击着我们。甚至我们不懂业务、不懂技术、不懂流程,我们都会有种激情,有种热血沸腾的怦然心动。

2009年6月1日,我们再赴都江堰,所有的建筑就像魔方般耸立在我们眼前,眼前依旧是都江堰那敞开的工地和一群拼命三郎的影子。我终于发现,我连结构文章的能力也被那种酷似战争的激烈场面所冲击,于是,我便老老实实地放下了“构思”,把我的感受一一记录下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千年不败/情系都江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彦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6739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