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瑰丽的地下艺术殿堂--中国溶洞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一本全面通俗介绍中国旅游溶洞的书,填补了中国图书在这方面的空白;本书是一本导游手册;本书是一本旅游地学科普著作;本书也是一本科学笔记;本书更是中国溶洞旅游发展近30年的真实纪录。

本书不仅对读者,而且对旅游溶洞的管理者即“洞王”,还有导游,以及科学工作者,大自然的爱好者等是值得一读的。

中国有瑰丽多姿的旅游洞穴资源,又有人气旺盛的洞穴旅游市场,必然孕育产生独具风格的洞穴科普作家和生动有趣的洞穴科普著作。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而又生动有趣介绍中国旅游溶洞的读物,通过丰富的图片把中国200余个旅游溶洞绚丽的洞穴景观,真实而又精彩地呈现给读者,给人以视觉享受,同时配合优美而生动的文字,使读者进一步理解洞穴的科学知识。它既是面对大众的旅游指南,又是地学科普读物,老少皆宜。

目录

前言 追随徐霞客,为洞穴旅游者点亮一束知识的火炬

第一章 洞穴知识漫谈

 一、发育在不同岩石中的洞穴

 二、溶洞的形成、分类、形态和年龄

 三、钟乳石知识集萃

 四、中国古代洞穴科学论述拾零

 五、中国古人游洞的人文思考

 六、谈谈洞穴导游词

第二章 中国最美丽的洞穴

 一、中国的梦幻之洞:玉华洞

 二、一根石笋保价1亿元闻名的黄龙洞

 三、湘中资水之滨的洞穴明珠:梅山龙宫

 四、美不胜收的织金洞

 五、地下艺术宫殿:芙蓉洞

 六、洁白如雪、质纯如玉的雪玉洞

 七、乳柱纷错、不可穷诘的阿庐古洞

 八、中国北方最好看的溶洞:石花洞

 九、富春江畔的瑶琳仙境

 十、名江、名湖中的名洞:灵栖洞天

 十一、洞中观天的凌霄岩

 十二、洞中的漓江和长江三峡:本溪水洞

第三章 中国最具人气的旅游溶洞

 一、有中国“国洞”之称的芦笛岩

 二、藏在黄果树瀑布后面的水帘洞

 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安顺龙宫

 四、贵阳市郊的双龙洞

 五、以”风、岩、穴、水”四大特色闻名的灵山幻境

 六、中国最美丽小城凤凰境内的奇梁洞

 七、中国最具现代化游览设施的冠岩

 八、百万雨燕之家的建水燕子洞

 九、南宁市内的伊岭岩

 十、柳州市内的都乐岩

第四章 中国最有特色的旅游溶洞

 一、中国罕见的地下迷宫:望天洞

 二、中国第一砂洞:碧水岩

 三、泉水和流光从天而泻的天泉洞

 四、中国六大莲花洞

 五、是洞又是桥的九洞天

 六、坐船又坐升船机游览的垂云洞

 七、洞奇峡幽的九乡溶洞

 八、大理石的壁画宫殿:天心洞

 九、砾岩溶洞:龙泉砾宫

 十、地下响石音乐厅:黄龙宫

 十一、长寿之乡巴马两奇洞:百魔洞和水晶宫

第五章 中国的历史名洞

 一、中国久负盛名且各具特点的金华三洞

 二、和金华北山一脉相连的兰溪六洞山

 三、江苏四大洞天: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慕蠡洞

 四、和徐霞客擦肩而过的万华岩

 五、名副其实的勾漏洞

 六、桂林名洞:七星岩

 七、皖南旅游奇葩:太极洞

 八、“江北第一洞”:韭山洞

 九、探幽览胜的好地方:三游洞

 十、摩崖石刻布满洞壁内外的碧霞洞和千年诗廊

 十一、中国东北最早发现的溶洞:官马溶洞

 十二、人类祖先之家的溶洞

第六章 中国溶洞之最

 一、中国的长洞

 二、中国的深洞

 三、中国最大的天坑

 四、中国最大的洞穴大厅

第七章 中国各地溶洞拾零

 一、广西的溶洞:中国旅游溶洞最多的地方

 二、浙江的溶洞:省小溶洞多

 三、贵州的溶洞:中国溶洞数量最多的省

 四、广东的溶洞:迅速发展的态势

 五、云南的溶洞:三大名洞所在地

 六、重庆的溶洞:数量多、奇观多、品位高

 七、四川的溶洞:兴文最有名

 八、福建的溶洞:三明三洞

 九、江苏的溶洞:以宜兴四大洞天著名

 十、安徽的溶洞:广德埋藏的故乡

 十一、江西的溶洞:集中在九江和上饶

 十二、湖南的溶洞:七大名洞汇聚的省

 十三、湖北的溶洞:两个名洞所在地

 十四、河南的溶洞:两个蝙蝠洞为奇

 十五、山东的溶洞:一个名洞、四个奇洞

 十六、河北的溶洞:崆山白云洞所在地

 十七、北京的溶洞:新崛起的洞穴旅游景区

 十八、山西的溶洞:忻州市禹王洞最为重要

 十九、辽宁的溶洞:集中在本溪、大连两地

 廿十、吉林的溶洞:官马溶洞最为有名

 廿一、陕西的溶洞:柞水三洞

 廿二、海南的溶洞:传奇色彩的猕猴洞

第八章 洞穴的保护与利用

附录 中国旅游名洞

后记 五年写成的书

致谢

试读章节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者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得,盖者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不无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也,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之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说明: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1070年拜相,积极推行改革和新政,屡遭挫折。他是北宋著名文人,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自成一家。本文是中国洞穴游记的名篇,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游记写于1054年,当时王安石34岁。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潜山在今安徽省西南。王安石在此写下了“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的著名诗句。

2、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位于合肥市东南约100公里,属巢湖市管辖)北15里,旧名华山;又北三里,叫华阳山,又叫兰陵山,都有泉洞之胜。

3、这篇文章是游记形式的说理文。文中所阐发的思想,和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改革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这篇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是中国中学生必学的语文课的文章,这样,这篇文章极大地推动洞穴旅游,并且引导人们在游洞中去探求不同的人生哲理。

黄膺的《阿庐洞记铭文》与老子思想

道教以《老子》(又称《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是李耳的著作,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同时也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思想。近来,《老子》也受到广泛的关注。2005年6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还有专家专门讲《老子》。

在到国家公园旅游时,也经常会接触到道教和《老子》,如游龙虎山、嵩山、丹霞山等等国家公园就如此,旅游完这些公园后,我们还会增长一些道教的知识。但很少见到用自然景观来与老子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进行写作的文字。

近来,我阅读1990年考察完云南的阿庐古洞后带回的资料,发现了一篇用阿庐古洞来诠释老子思想的文章,这就是黄膺于1905年写的一篇“题铭韵文”。

黄膺字湘石,号鹿泉,湖南人,清光绪年间任广西(今泸西,辖弥勒,师宗)知府(相当今天的专员,地厅级干部)。他从志书中读到明朝嘉靖二十年(即公元1541年)广西知府山西交城人解一经写的一篇阿庐古洞的游记很精彩,但叹其“未寿诸石,盖阙如也”。他让其儿子黄鼐以楷书书丹,把解一经游记刻成石碑,即《有明云南省广西府阿庐洞记之碑》。在解文后,黄膺补了一篇铭文。现在要讲的就是这篇铭文,不妨把其部分文字抄录并加以讲解如下。

膺自同冶癸酉(公元1873年),计偕入都直农曹(入京城任户部主管农业的官员)。廿余年(二十余年后),改官入滇,除此州,中间权知开化郡(调到云南来到文山)。光绪甲辰岁(公元1904年)始莅本任(到广西任知府)。乙巳春(1905年),游斯洞(阿庐古洞),景物奇观,洵如所记(实在如解一经知府所记)。现补书刻碑,题铭于其后。日:有形之形目所唏,林峦伫峭皆见之。有声之声耳弗聩,风湍搏激恒如斯。(以上四句的意思是:你虽看不清,但山林高耸仍能出现;你虽听不清,但大自然的激流变化仍常存不灭。这一思想出自道家。老子说:“视之不见日夷;听之不闻日希;搏之不得日微。”(老子十四章)即看不见客观事物,这叫做“夷”;听不见,叫做“希”;摸不着,叫做“微”。)形寓无形森陆离(有形的万物存在无形的空间),包罗万象动植飞,声出无声警顽痴(最大的道理说不清,)叩鸣万籁金革丝。我刻解公阿庐记,秉烛游历不吾欺(我秉烛游阿庐古洞,才知当年解一经写的洞中景观真如此,他没有欺骗我)。神工鬼斧谁凿空!石钟天鼓隐喧豚。(大声轰鸣)知白守黑雄守雌(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意思是: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于柔雌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沟溪。甘做天下的沟溪,高尚的品德就永远不会丧失,人就可以回到婴儿一般的单纯。深知事物明显可见的部分(白),却守住处于暗眯的境况之巾(黑),甘做天下人使用的工具(式)。这样,品德就永远不会出差错,回归到无穷无尽的真理),阿庐是为天下溪(阿庐古洞就是天下最低的沟溪了)。尸居渊默道之微,收视返听悟龙雷(阿庐古洞不动不响,深藏于此,但虽无为,而仍如龙见雷声,总会升腾。这是老庄的思想)。猗嗟世途多险希,用晦而明行毋迷(世道艰险,藏明于内,才不会迷失方向)。猗嗟人心怀祸胎,极深研几安毋危?(有些人心术不正,须提防,无危险)守雌守黑是邪非(对不对)?阿庐阿庐吾其师(我把阿庐古洞当老师)。我镌公记垂箴规。是铭也。本记中盛德若愚,深藏若虚(出自老子:“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客貌若愚”)。老氏之旨(老子的主旨)。推而广诸外无形声,中有形声,无形而形,其形弥真,无声而声,其声愈宏(形不外露,深藏其中;不外露的形更真实可靠,不出声之声才更能远传。这里的比喻阿庐古洞深藏无声更见其真和美。当然,这种观点和现代的市场经济、商业行为是不统一的。从此,可以了解老子的思想。)阿其雌邪?庐其黑邪?(阿庐古洞是守雌守黑的吗?)洞有河流,伏而起邪?(暗河潜伏地下,会起来吗?)河有明鱼,微而熹邪?(微微透明,稍稍可见)是谓玄牝,道所寄邪?将自惕邪?(君子终日居安思危)将牖世邪?(君子从窗中看世界)解公可作(解知府的作文),山灵有知,以为然邪?否邪?(对还是不对?)余不寻而知矣(无从知道),噫!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龙集旃蒙大荒骆广西州牧,在任知府,湘朽黄膺鹿泉氏志(记);命儿子鼐书丹勒石。P25-27

序言

追随徐霞客,为洞穴旅游者点亮一束知识的火炬

本书的前言为读者解答下面三个问题:

1.本书的结构和内容;2.本书的写法;3.本书的特点。

上面三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的。为了叙述的生动、简明、集中,也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小文采取了问答式的写法。前言,实际上是本书正文的开始部分;所以,写得实在。下面就“开门见山”。

问:这本书是讲中国旅游溶洞的。中国旅游溶洞现在有400余个。您在书中是如何介绍这些溶洞的?到底介绍了多少个溶洞?

答:至今,中国对外正式开放的旅游溶洞确实是400余个。但洞体有一定规模、洞内景观好、洞外景观好、交通方便、经营较好的,在中国也就四五十个溶洞。本书在介绍溶洞时分为两大部分。前面一部分就是描述这四五十个溶洞的。为了让读者阅读轻松、方便,中间有“休息”、“停顿”,把这四五十个溶洞分成四个部分即四章,一共介绍了55个溶洞。它们绝大部分是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或中国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的所在地或是其主要景观。在这四章之后,介绍了“中国溶洞之最”,为了让读者有一个对比还介绍了“世界溶洞之最”。后面一部分就是介绍其余的350余个溶洞,限于篇幅以及溶洞的实际情况,从350个中,选择了101个溶洞作了简介。这一部分就是一章,即“中国各地溶洞拾零”,由于这章内容多,所以分成的节就多,好在是以中国的行政区划,即省市区来分节,读者阅读起来还是十分方便的。

洞穴或溶洞是个地学方面的名词。其本身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地学知识。为了让读者在进行溶洞之旅时,更好地欣赏洞内的瑰丽景观,一定要具备一些基础的有关洞穴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本书的一开始即第一章就是“洞穴知识漫谈”。笔者从长年的洞穴考察和旅游中,深深体会到中国洞穴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件十分急迫的事,所以在本书的最后列了一章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意见。

问:经过您上面的叙述,本书总的框架和内容的安排是十分清晰的,也是考虑很周到的。但每一部分中的每一节即每一个洞的写作,您又是如何考虑和把握的呢?

答:有些人说,看洞:第一次,新鲜;第二次,一般;第三次,不想看了。我这本书要请读者看上百个洞,如果按这种说法,不要说读者读得不耐烦,我也写得不耐烦。

在此,我要强调洞和洞是不同的,每个洞都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洞。洞的不同表现在下面5个方面。

1.洞的类型不同。洞有水洞、旱洞、水旱洞之分。游览水洞的感觉和游览旱涧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反之亦然。

2.洞内的钟乳石的景观不同。溶洞最大的特点是洞内有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次生化学沉积物即钟乳石。每个洞的钟乳石的种类、数量、大小等等是完全不同的。即令同是石笋的“定海神针”,湖南黄龙洞中的就和阿庐古洞中的不同;更不要说贵州织金洞中那神奇的银雨树。此外,洞中还有不少流水形成的侵蚀的景观,如天锅等;以及崩塌堆积景观等等。

3.洞内的生物景观不同。不少溶洞中生活着大量的燕子,称为“燕子洞”;有的牛活着大量的蝙蝠,称为“蝙蝠洞”;有的还生活着透明鱼等等。不同的洞中生物为游人带来不同的快感和兴奋。笔者在广东碧霞洞中游览时,同游的外国人见到洞中蝙蝠的高叫和欢呼,至今令我难忘。

4.洞外景观的不同。由于不同的溶洞发育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洞外的喀斯特地貌以及生长的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花卉都是不同的。如广西芦笛岩就是洞外的山上生长着一种能够吹出音乐笛声的芦草而得名,安徽凤阳的韭山洞所在的山则是生长一种野韭菜,故叫韭山洞。笔者考察韭山洞时,洞前还有当地村民在出售这种野韭菜。  5.洞的游览方式的不同。游洞有步行;坐船,即令坐船,船的大小,水路的长短,惊险程度也是不同的(游浙江金华双龙洞不是坐船,而是让游人躺卧在船上);坐升船机;坐小火车等等;甚至还有洞中漂流、步行探险等。

笔者在描述一个洞时,尽量把每个洞的上述5个方面的特点呈现给读者。如在描述洞内景观时,不似其他书中和宣传材料中用一些抽象的空洞的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指出该洞的几个代表性或主要景观。这些代表性景观大多是唯一的,即你只能在该洞中看到,并且还讲解了这些景观的成因。不少人看完或游完一个洞后,往往连一个景观都说不出来。毛泽东同志说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旅游也是一样。笔者这样描述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体会到:游一洞如进一户,想一洞如翻一梦,会一洞如看一信,复一洞如逢一故人。出洞口,如渔父之别桃源也。

问:您的描述确实让读者明白了洞和洞的不同。但是洞穴旅游有“天生”的两个短处:一是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尽管洞中有照明设施,游人容易疲劳,其忍受度大多数人都是在2个小时之内;二、景观再好,游程再长的旅游溶洞,大多数在2个小时左右(如贵州织金洞、湖南黄龙洞等等)就游完了。基于以上原因,游人很少为了看一个洞而专程前往。您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确实如此。一个单独的溶洞是无力支撑起一个风景区的。这点是和有些自然景观不同,如山,中国的任何一座名山,如五岳,如黄山等,都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风景区的。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事物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所有的溶洞都是发育在一个具体的石灰岩或白云岩或大理岩或砾岩或两者兼有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绝大多数都有类型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不仅形成奇洞,更形成异峰。任何的洞都脱离不开一座具体的山。这也就是说任何有洞的地方,也有山,有漂亮的山景。况且,不少有石灰岩溶洞的地方,在其附近就有由其他岩石构成的山,如花岗岩山,丹霞山等等。这样更加丰富多彩了。因此,溶洞的最大不同在于每个溶洞所在地的旅游资源的不同,还有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上这三个不同,使得每个地方溶洞可以反映当地的一种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正因为如此,笔者在介绍每一个溶洞时,往往在开篇时或者在最后就把这个溶洞所在地的旅游资源,文化背景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目的有二:一、洞仅仅是这个地方的旅游的主要或一般景观,是整个喀斯特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提醒读者,在游洞时不要忘了还有其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样,我在介绍中国各个重点溶洞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各的特点,津津有味,就比如看两个美女,联系到她们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立刻就可以看出她们的不同和特点。这本书如果脱离了以上三个方面,专门讲洞就会枯燥无味,让人无法看下去,把有趣变成了无趣。有了这些内容,这本书也可以换一个书名叫做《中国部分喀斯特风光之旅》(由于有些喀斯特地区没有著名的溶洞,未包括在内,如笔者去过的贵州兴义就是一例)。这样写的最大好处,还在于读者可以全面的了解一地的风景,引起人们到该地旅游的极大兴趣和强烈愿望。

问:您在不少溶洞的描述中有一部分是其他旅游书或旅游地学书中很少见的就是“考察后的建议和意见(印象)”。您是怎么考虑的?

答:这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促进、推动中国洞穴旅游业健康、科学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现在党中央和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作为洞穴旅游业也应贯彻执行。笔者考察或游览(不少洞笔者是照章购票参观游览)后,既从地学专家的角度,又从游人的角度,对该洞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提高,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这是笔者出自内心对中国溶洞旅游事业的热爱和关心。如在游览贵州安顺龙宫风景区后,笔者对在洞中造假石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中国溶洞中这种造假之风,不仅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财。二是进一步普及有关的地学知识以及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如在贵州黄果树的水帘洞后,笔者为此专门谈到了“钙华洞”,这一被人忽视或熟视无睹的自然景观。这一部分内容,游人和洞穴管理者应该都有兴趣,尤其是后者。

问:这本书是一本讲洞穴旅游的书。它除了有洞穴景观、地学知识、旅游资讯等方面介绍外,书中充满了文学的味道,还有不少的历史典故,甚至成语故事。您是怎么考虑的?

答:为了使图书,特别是旅游地学的书让大众认同、爱读并且喜欢,一定要在可读性上下工夫。一般人都喜欢读诗歌、散文等优美的文字,听一些趣闻轶事;所以,在标题制作、文章结构,遣词造句上就要有尽可能多的文学味道。如在描述浙江瑶琳仙境所在地桐庐县的风光时,我引用了唐代韦庄,宋代陆游、范仲淹,清代纪晓岚等人描述桐庐山水风光的诗;在描写重庆芙蓉洞洞内景观“万箭挂壁”时,笔者引用了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来形容这一景观;在讲福建将乐玉华洞时,一开始,笔者就讲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因为这个成语和玉华洞所在地将乐县的宋代一位儒学大师杨时有关,这样就拉近了读者和玉华洞的关系,多多少少消除了一些陌生感;在写浙江建德的灵栖洞天时,讲了新中国第一个水电站就是建在建德境内的新安江上,并引用了郭沫若先生的《题新安江水电站》一诗。

把文学、历史作为一个“引子”或“题记”来引起读者对下面文字的兴趣和关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然,这中间的艰辛是一言难尽的。

问:从本书中,可以看出徐霞客以及《徐霞客游记》对您有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渗透到这本书中去的呢?

答:中国古代有不少优秀的地学著作。其中,我最为推崇的是明代旅游地学家徐霞客写的《徐霞客游记》。经过对这本书一二十年仔细地阅读和研究,我深深感到徐霞客除了地学上的成就以外,其描述地质景观的文字也是有着十分深厚的功力,至今,罕见有人达到他的水平。

说实在的,我的这本《中国溶洞之旅》是旅游地学的书;《徐霞客游记》也是旅游地学的书(虽然当时没有“旅游地学”这个称谓),两者应该是同一类的书。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明代是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的。但是《徐霞客游记》的文学水平是我们今天所有写地学著作者的学习榜样和楷模。他在书中对自然景物描写时,用词的准确、生动、仔细使我从内心产生一股敬佩之情。随手举一个例子吧。他在福建九潦旅游时写到:

“其旁崩崖颓石,斜插为岩,横架为室,层叠成楼,屈曲成洞”。

你看,他把洞的四种形态岩、室、楼、洞写得何等通俗生动啊!

洞穴旅游、考察和探险是徐霞客一生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他记述的岩洞约为:350多个,其中石灰岩溶洞约280多个,有名称的220多个。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量。据笔者了解,今天的地学专家或洞穴专家,还没有人走过、写过这么多的洞穴!在《徐霞客游记》中,他对这些岩洞的位置、洞口、洞内外景观、结构、深度、宽度以及钟乳石的各种形态运用丰富的词汇作了生动的描绘,显得琳琅满目,使人无限向往。他还用对比的方法,以及搞“排行榜”的方法对所看到的溶洞的特点一一揭示在读者面前。今天写洞穴的书,尤其是洞穴旅游的书,是不能不熟读《徐霞客游记》,追随徐霞客,传承其科学的论述。笔者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把《徐霞客游记》中精彩的描述和论述,有机地融合在本书中的有关章节,让读者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

我在描写福建玉华洞时,专门写了一节洞所在的山峰——天阶山。这就是因为在《徐霞客游记》中明确指出了“游者知洞而不知峰”是游人的一大误区和缺憾,所以笔者在这里特地写了“峰”,让读者或游者知洞又知峰。

浙江金华北山的三个岩洞,各有特点;笔者考察后思来想去,只有徐霞客的描述最为贴切和生动,在本书中引用了徐霞客的原文:“要之,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矶为异,而双龙则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

本书在论述洞穴排行榜以及洞穴保护方面也得益于《徐霞客游记》甚多。如徐霞客在描写今天广西天等县的百感岩时写道:“其两旁飞驾之悬台,剜空之卷室,列柱穿崖之榭,排云透夹之门,上下层叠,割其一脔,即可当他山之全鼎”。你看,洞中有悬台、卷室、榭、门,只要拿洞中一小块景观,就可抵得上其他洞的全部重要的景观。但是,这样一个超级美丽的大洞却被我们在“文革”时炸掉了!令人痛心疾首!

本书原来有一章题为“和徐霞客密不可分的古洞”,后来考虑到古洞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改成了“中国的历史名洞”。

本书是第一本全面通俗介绍中国旅游溶洞的书,填补了中国图书在这方面的空白;本书是一本导游手册;本书是一本旅游地学科普著作;本书也是一本科学笔记;本书更是中国溶洞旅游发展近30年的真实纪录。

我相信,本书不仅对读者,而且对旅游溶洞的管理者即“洞王”,还有导游,以及科学工作者,大自然的爱好者等是值得一读的。

中国有瑰丽多姿的旅游洞穴资源,又有人气旺盛的洞穴旅游市场,必然孕育产生独具风格的洞穴科普作家和生动有趣的洞穴科普著作。我希望,这本洞穴科普著作仅仅是报春的第一枝花;以后有更精彩,更好看的“花卉”不断绽放。

2009年5月25日

紫竹公园的桃花、玉兰花、迎春花等都已经绽放,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季已经来临了。

后记

我从2004年就开始构思这本书,2005年5月就开始写作了。自已认为,写作中的两项工作:实践和专业理论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专业实践方面,我考察的第一个大型旅游溶洞是广西柳州的都乐岩,时间是1980年;当时是在《地理知识》杂志(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由于采访枝(城)柳(州)铁路,专程去考察的;至今过去了29年,我已经考察了50余个大型旅游溶洞,最北部是吉林省的官马溶洞,最南边是广东省阳春市的凌霄岩。在实践方面应该问题不大。专业理论方面,我阅读的有关岩溶学、洞穴学、地貌学、旅游地学等专业书籍数十部,有关沦文数百篇;同时,还参加了十数次的全国旅游地学会议以及多次的全国洞穴学术会议,我本人是学地学的文革前的研究生,在地学(地理和地质)这个“行业”已工作了半个世纪,应该说在专业知识上即理论或学术上问题不大。在文学、美学、建筑学、宗教学等方面包都涉猎了一些。但是,一旦进入写作,感到达两方面还是不够的。

艰辛的织金洞和安顺龙宫之旅

在实践方面,写到“中国旅游名洞”中的织金洞和安顺龙宫时,犯难了。贵州的织金洞,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专刊中,高居中国最美的洞穴之首,但是,我未去过。根据手头的资料、照片,也可以写出来,但总感到“不踏实”。最犯难的是安顺龙宫,根据手边的资料、照片很难写好,安顺龙宫是个水洞,而且名声很大,是中国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不少资料是这样描述的:“龙宫水旱洞长4000米,水旱相间,五进五出,由龙门、天池、龙宫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水洞。”这资料中的4000米,五进五出,中国第一水洞等都使我百思不解。因为辽宁省本溪水洞,我考察过。它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亚洲最长的水洞是毫无疑问的。那么,龙宫情况到底如何?只有实地去看看,才能解决问题。我下定决心,于2005年9月专程赴贵州考察这两个洞。织金洞在地图上看离贵阳市不远,好像1~2个小时就能抵达。实际情况,远非如此。2005年9月27日,早上6:00起床,在贵州省地勘局的大力支持下专门派了一辆车,上午8时从贵阳市出发,中途大部分为山路,路况尚可,沿途景色比较单调,大都为石灰岩的峰丛,经过一些村庄聚集地,大都以“场”为名,什么“狗场”、“牛场”等等,直到中午11时才抵达织金洞。整整3个小时用在路上,司机很是辛苦。我们大约在12时半左右,在织金洞专门选派的导游王小姐陪同下进洞,参观了3个小时,于3时左右出洞。我的感觉是不看不清楚,看了真是踏实了。织金洞确实不错,是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旅游洞穴(具体特点见正文)。下午3时出来,我们就往安顺赶,因为还要看龙宫,现在才知道,原计划是脱离实际的。我们还要顺原路返回,到达安顺市已经是夜幕初降的6时多。当晚7时多,贵州省的112地质队有关领导请我们吃便饭时,肚子已经饿的不行了,从午饭到现在整整7个多小时了。我晚饭后把当天考察织金洞的情况写了写,看了看安顺夜景,睡觉时已经是11时多了。实践不是那么容易的,为了看一个洞,从早上6时,一直忙到晚上11时。考察时,贵阳和织金的天气比较炎热,洞外为28℃左右,我进洞时仅穿一件短袖T恤。一进洞,没走半个小时,就感到洞内很凉快,一打听为15℃左右,再返回洞口穿外衣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只好在洞中“凉快”了3个多小时;出洞时,感到太阳光真是好温暖啊!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有专车、有导游),实地考察也是要付出一些辛苦的。

由于工作安排关系,安顺龙宫是我一个人于2005年9月30日考察的,投入也是相当大的,为此,多住一个晚上的住宿费100元(还是住在本系统的招待所),门票120元(因笔者有老年证,60元),车票仅从安顺市到龙宫来回20元,一天的饭费50元,就为了看这_一个洞花费就近300元;加上两卷胶卷冲扩又是100元,我们考察不是游览要仔仔细细。我从早上8时出发,一直到下午6时才返回,又是整整一天。  考察完后,当晚坐K110次火车到武汉,然后返京。火车是19:17的,18时30分急急忙忙吃完晚饭,18时45“打的”于19时到达安顺火车站。上车后,直奔我的座位7车厢64号,一到7车厢门口,就让我惊呆了!原来是中国全国人口流动的最高峰:国庆黄金周来了!车上人挤人,人挨人,根本挤不到我的座位,即令挤到了,到武汉18个小时的旅程,凭我的体力也是承受不了的。当时决定补卧铺。正在门口站立时,一位小伙子(后来知道他是大学刚毕业的六盘水市的,一青年教师)马上给我让座,并且陪我去补卧铺。补票在8车厢,经过半个小时,列车员补了一张13车22号上铺。小伙子和我都陪笑脸,恳请他换一张下铺或中铺,软卧也行,列车员说:没有。不要上铺就不补了。现在,虽说上铺,很难爬上去,但只有如此了,此时应该满足了。那青年教师又帮我提行李(较沉,因为是书和资料),在人山人海挤出“一线天”,走了6个车厢,好容易在上车后1个多小时,即晚上9时左右,到达了13车22号。男青年走了,他放心了,我也安心了。我感叹:中国还是好人多啊!

我在22号下铺坐着聊天,等待22时多即上去休息,坐了半个多小时,一男青年突然来到22号处说上铺是他的,并出示了“卧铺换票”牌。啊!我只好又同到了8车厢找那补票的列车员,说明情况。他无丝毫歉意,反而责怪我,未及时找他。他又改签为11车厢1号上铺。我返回13车厢,并一个人把行李搬到11车厢,因为卧铺人也多,也不好走,到11车厢l号时,已是22时了!坐在1号卧铺旁边的坐席上休息。这时,该熄灯了吧,一中年女同志,即该车厢的列车员主动问我是哪个铺位的。她知道我是1号上铺时,立即动员1号下铺的一位十二三岁的小男孩,让他和我换一换,并说了感谢的话,夸他懂事,尊敬老人,小孩爬上去了,突然对面下铺一50岁左右的壮年男人,立刻吼叫让孩子下来睡下铺(事后知道该中年壮男是孩子的家长),孩子又下来了。中国人不是人人都讲道理的,事后知道该家长买的卧铺票是“走后门”的。列车员和我都很无奈!

列车国庆节前夜在神州大地上飞驰,窗外漆黑一片,只听见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想北京城已是华灯齐放,家家户户都在电视机前,或者在酒吧,宾馆,或者在天安门广场欢度这国家的全民节日之夜。我,一个人在这深沉的黑夜中,静静地坐在(不是睡在)卧铺车上,等待黎明的到来。经过如此折腾,我已筋疲力尽。但事情往往如此,故事还没有完结,11车厢的女列车员过意不去,又过了近一个小时告诉我12车厢1号下铺是空的,让我再去列车员那里改签并补交票款。我已经折腾够了,婉言谢绝。但她不放弃,并说服我和她一起去找那位列车员;不能辜负别人的好心啊!我第3次和她一起去找那个列车员,在12车厢8号下铺,她推醒了那个列车员,改签了。当我签好票,从11车厢1号搬到12车厢1号时,已经是半夜12时了!好累啊!坐在车上,我愤怒了,明明有下铺,硬说没有,非要旅客折腾再三,偏偏干这种损人不利己也不利国家的事,并且在列车员的指明和陪同下,才卖给旅客。到现在,我也不明白,这位列车员为什么对旅客、对国家(下铺标价高)有好处,对自己也无任何损害的好事不干?不少人,认为我们教授出差是很风光的,远非如此。这种经历我已不是第一次了,抛开教授、专家不说,中国是个有五千年的历史的礼仪之邦,总应该养成一个尊老敬老的风气吧!很快,东方红了,新的一天来临了,共和国又长了一岁,但愿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我们的人民更加文明,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我们的铁路确实成为人民的铁路。回京后在2005年9月30日的日记中我记下了这一晚上的经历:5个人:大学生(刚参加工作),热情;11车厢列车员,热情;11车家长,不会做人与教育;11车小孩:本质不错,前途堪忧;列车补票员工作不负责任,人品有缺陷。

把这次考察贵州织金洞和安顺龙宫的一些情况写在这里,我想对于读者是有益的,尤其是一些不想经过艰苦劳动获得成果的科研人员更有参考意义,虽说辛苦些,整整花费了1个星期调查了两个洞,我却是快乐的。可以说,对于中国两个很有份量的旅游洞穴,我调查研究了,我有发言权。现在旅游地学界以及科学界有些人不在任何第一线工作,却在那儿夸夸其谈;甚至抄袭剽窃,令人憎恨。当今更要提倡这种重视实践的学风,要在实践中了解事物的真相,要掌握第一手材料。

艰苦的写作中孕育了快感和成就感

除了实地的考察,撰写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的过程,本书从2005年5月开始撰写,用了整整46个月的时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没有8小时,基本上一天是15个小时,从上午8时到晚上11时(当然中间要吃饭、午休,看一会电视)。读者会问,哪有这么辛苦,还是以事实为证,写洞穴的书,不看《徐霞客游记》是写不好的;在中国对于任何不是学文学专业的人来说,要看瞳《徐霞客游记》都是相当费力的。就说这难字、难词就费一阵功夫的,仅举一例。

“下渡洪桥,循涧而东,山石半削,髡为危壁。其下石窟柴积,纵横塞路,即夜来无问津处。”这是《徐霞客游记》中的“浙游日记”中的一句话,因为浙游日记,主要记述的是他考察金华和兰溪洞穴的情况。我阅读了好几遍,开始时因为不认识“髡”这个字,而且认为这句话和洞穴关系不大就放过去了。后来一想不行,徐霞客先生游记中每个字都很精彩,可能这句话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个“髡”,查(《现代汉语词典》740页)字典知道“髡”音“昆kun”是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还是不明白。又查《新华字典》573页,其解释为古代一种把头发剃光的刑罚。思考半天,注意力放在“刑罚”上,怎么也想不通!啊,“剃光”提示了我,这里的描述和“刑罚”是有关系的,但更有关系的是“剃光”。这使我回想起2002年3月去浙江省江山市考察时的情景,我和浙江省国土厅陈良富高工坐在汽车上经过江山市郊时,陈先生突然让车停在路边,叫我和他一起步行几分钟到路边的一座山观看。啊!这座山的山头已经被削去了一半,山的下面被改造成凹面,一个大功率的铲车已在奋力挖掘。陈先生告诉我,江山市有全国最大的水泥制造厂,而生产水泥必不可少的原料就是石灰岩,眼前的这座山就是石灰岩山,山已经是“光山秃岭”了。联想到此,从内心又一次佩服徐霞客,也找到无穷的乐趣。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科学研究给你回报就在科学之中。徐霞客把300多年前,明代浙江金华地区烧石灰的“盛况”以及画面,仅仅用一句话就生动、具体的描写出来了。其中关键是八个字“山石半削,髡为危壁”,八个字中最关键的是一个字,即我原来不认识的“髡”字。这个字从查两本字典到思考、回忆整整用了我半天的功夫才弄明白。下面我不用“髡”字,用现在通用的文字把这句话翻译如下:“往下步行,过洪桥,沿着山谷中的溪流向东行,山和山上的石头有一半都被挖走,犹如给山上了刑,山丘被挖成光秃秃的寸草不长的岩壁。山下面是烧石灰的窑。柴薪堆积,到处都是,把乡间的道路搞得乱七八糟,像迷宫一样,晚上找不到问路的人,’。这句话中也包含了徐霞客先生对这样无序的开发石灰岩是不满的。他用髡这个字,好比人类给大自然上了刑。我们今天在搞洞穴旅游时,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因为旅游洞穴分布区,大都是石灰岩产地,而烧石灰冒出的滚滚黑烟和带来的“酸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作用。

看《徐霞客游记》仅仅是很小一部分;还要购买、借阅专业的书刊、杂志,如《中国岩溶》杂志、《地质学报》等等;还要和具体的旅游洞穴的管理者打交道,打长途电话、发短信、写信,寄信请他们寄来该洞穴的宣传材料和精彩照片,有些熟悉的给予支持,有些则石沉大海……此等细节在此不一一叙述了。

总的来说,我撰写这本书是快乐的,从野外考察中我得到了乐趣,从阅读不同种类的书以及好的文章中我又得到乐趣,更重要的是我喜欢科普创作,我不仅把其当做一项事业、一项工作、一项责任、一项目标,更当作我的爱好、我的理想去做,尽管其中充满了艰辛。正如农民种地,没有春天冒着刺骨的风寒去播种,没有夏天顶着当午的酷热去锄禾,就永远没有秋高气爽时的收获,也永远体会不到收获的喜悦和兴高采烈,冬天也不会过一个充实的年。写作是艰辛的,更是快乐的;快乐是条河流;艰辛是河流中的各种砂粒石头,它们把快乐这条河搞得有起有伏,弄得时而激流铿然,时而行缓温情,绮变万端,真是“石复能助水,不尼水,又能令水飞行”。

中国有瑰丽多姿的旅游洞穴资源,又有人气旺盛的洞穴旅游市场,必然孕育产生独具风格的洞穴科普作家和生动有趣的洞穴科普著作。我希望,这本洞穴科普著作仅仅是报春的第一枝花;以后有更精彩,更好看的“花卉”不断绽放。

2009年3月31日

当天正值北京刮起5级西北风,但春天的玉兰花、迎春花、连翘、榆叶梅等都在迎风怒放,红色的紫荆、贴梗海棠等都含苞欲放,生活的前程似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瑰丽的地下艺术殿堂--中国溶洞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胜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2110926
开本 32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9-49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