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律师是怎样炼成的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邓继为举利剑,执坚盾,在护法前沿呼啸着,战斗着;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美丽与丑陋的长期较量中,他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那些贪赃枉法者、作奸犯科者以及社会中的黑恶势力纷纷被他斩落马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展示法律工作者心路历程和人生况味的书,通过记录一位律师的迭宕人生和创业故事,展现了主人公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本书情感色彩浓郁,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法律和人权的尊重以及对爱心和良知的呼唤。

作者以讴歌转型期法制社会建设为主题,取材典型案例,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力图深入人们的心灵世界,以期与广大读者尤其是法律界人士产生思想互动。

目录

第1章 幼芽屡遭苦寒逼,阳光总在风雨后

 出生在红色家庭

 父亲的厄运

 雏鸟折翅

 少年求知

 “可怜的孩子,你命不该绝”

第2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躁动的年华

 青春:半是蒺藜,半是玫瑰

 律考——一场艰辛的命运之战

第3章 津门亮剑,智取强横

 “这块硬骨头我啃定了”

 法庭上的笑声

 “赌徒”与公安的博弈

 社保官司第一例

第4章 巧计断奇案,雄辩挫顽儒

 从日本飞来的诉状

 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祸起锅炉谁之过

 校园命案觅端倪

 体内留残针,诡道辩奇案

第5章 千里办悬案,万难若等闲

 追债上海滩

 抓骗子历经艰险,救无辜秉正解冤

 一个“点子”赢得一场官司

第6章 助贫弱于危难,化干戈为玉帛

 救援一一为了一个乡村老婆婆

 500农民工京城解困记

 找证据挖地三尺,访农户踏破铁鞋

 红阳机械厂破产案化干戈为玉帛

 法律援助无界域

第7章 提议案新城崛起,当顾问屈躬为民

 合资建桥,波澜迭起;依法收股,利在千秋

 破解德感防洪工程补偿难题

 “点子”点石成金,新城横空出世

第8章 仁者爱人,厚者载德

 夜走合江,险入黄泉

 爱的守望

 天伦之情,“手谈”之乐

附 录

后 记

试读章节

1957年4月,地处亚热带与中温带结合部的湖北省广济县武穴镇阳光普照,春色明媚。

武穴是广济县县城,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万,但因紧靠长江深水良港而成为鄂东重镇。

镇东南紧临长江北岸的一条老街叫塘下街。塘下街不大,一根烟可以走一个来回。塘下街上有两个单位,一个是塘下小学,一个是武穴竹器社。

竹器社有一位竹艺大师,名叫章水泉。他制作的竹桶、竹缸,用来盛水,点滴不漏。他设计创作的竹器工艺品,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广济县建制一千多年来,仅出了这一位文化名人。相比而言,塘下小学的名气要小得多,但这里却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雄厚的师资力量著称全县小教界。我们的主人公就出生在这里。他的生母邓烈伦在这所学校任教。

4月22日那天下午,放学的钟声响过,邓烈伦老师把同学们送出校门,感到小腹坠痛。她知道,这是临产的先兆。

接生婆闻讯赶来,在邓烈伦的宿舍里忙活开了。

邓烈伦的丈夫孙筱垣在产房外踱来踱去,百感交集。

孙筱垣20世纪50年代初考入河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广济县武穴中学任教。他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诗书不读秦汉以下,讲课常挟风雷之声,是师生公认的文科教学权威。

两个教育界伉俪夫唱妇随,感情甚笃。结婚后,先后有了两个男孩,老大孙天生,老二孙天健。现在邓烈伦又要生下第三胎。生丁添口自然是喜事,但对穷教员孙筱垣来说,工作负担和生活牵累又使他产生了一丝忧虑。

邓烈伦有个在外地工作的弟弟叫邓国荣,弟媳叫李德蓉。邓国荣夫妻俩都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地下党。在长时问的战争和流离生活中历经磨难,落下了病根,丧失了生育能力。听说姐姐要生第三胎,他们有意抱养这个孩子,孙筱垣、邓烈伦满口答应。这既能缓解自己的压力,又能满足邓国荣夫妻俩的心愿。然而,到了孩子降生时,心里还是有一点难以割舍。

过了好一会儿,产房传出了婴儿哇哇的啼哭声。接着房门咿呀一声开了半扇,接生婆探出脑袋,满面春风地对孙筱垣说:“恭喜你,又生下一个胖伢子,快进来看看吧!”

孙筱垣跨进房门坎,走到床前,只见妻子头上缠着黑“包头”,两眼微闭,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儿子安静地躺在妈妈身旁。孙筱垣轻轻解开襁褓,把儿子抱在怀里,仔细端详起来。那明净的额,白胖的脸,紧抿的小嘴,显示出一副倔强的模样。儿子长得多像自己啊。他摘下近视眼镜,在儿子小脸上轻轻亲着,小声呼唤着:“继为,继为!”继为随母姓邓,是邓国荣夫妇在邓烈伦十月怀胎时取定的名字。意在让孩子继承传统美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远在四川的邓国荣,此时还不知道儿子已降临人世间,当然更不知道自己将给儿子带来怎样的人生命运。

邓国荣1928年出生在湖北省广济县梅川镇,父亲邓华勋早年师从董必武,就读于武汉法制学堂。学成后,他以法律为武器,从事革命工作。

1937年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抗日的战时首都,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远东战区指挥中心。“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出“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号召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在全国各地燃起了抗日烽火。在大别山区,张体学、李先念领导的黄麻起义成功后,这支队伍转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邓华勋见红军队伍经济困难,就变卖了在梅川经营了100多年的“邓隆兴”药房及全部家产,悉数捐献给红军部队。

在社会形势和家庭的影响下,年轻的邓国荣立定了革命的志向。1944年,邓国荣在家乡梅川初中毕业,主动来到“鄂东行署招致站”,接受无线电技术培训,为抗日战争服务。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破裂,内战一触即发,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这时候,邓国荣离开电台,到武汉职高读书。暑假期间在武昌省立农学院加入地下党组织“中华民主促进会”。1947年4月,邓国荣因带头反对学校领导腐败,被开除学籍。几个月后,他只身来到重庆,考入重庆辅仁高中。此间加入了另一个地下党组织“六一社”。高中毕业后,邓国荣被安排到辅仁小学教书。他假称患有神经衰弱,搬进学校附近一所医院的停尸房里住宿。这个隐蔽的地方,成了进步青年阅读挺进报、谈论国事的场所,也是地下党成员联络的一个据点。

邓国荣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为了完成地下党组织交给他在国民党青年军中进行“策反”的任务,他多方寻找国民党“青年军”的昔日同窗好友,向他们揭露反动派的阴谋,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使这些同学脱离了国民党,站到革命阵营这一边。邓国荣又通过这批同学在青年军中物色有“红色”倾向的人士,加入革命队伍。

策反的成功让国民党铁杆分子既惊恐又恼怒。邓国荣因此被重庆当局列入黑名单,作为重点抓捕镇压的对象。警察特务像鹰犬一样到处盯梢搜查,邓国荣已处于危险的风口浪尖。特别是在一次全校集会上,他教学的班级里有个学生高喊“打倒蒋介石”的口号,更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国民党特务机关决定逮捕邓国荣。

这时候,解放战争已全面打响,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震动了重庆国民党老巢。在溃退前,蒋介石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重庆歌乐山下的白公馆、渣滓洞监狱、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就是关押监禁、严刑拷打、枪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屠场。在血腥的大屠杀中,包括杨虎城在内的200多名革命烈士的鲜血洒在红岩上,催开了红梅花。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重庆风卷黄沙,黑云压城,共产党人、革命志士随时有遭到逮捕杀害的危险。党组织立即派人将邓国荣从重庆秘密转移出来。1949年6月,他被转移到了四川合江县。

解放初期,组织上任命他担任合江县白鹿区区长。在合江,他参加并领导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土改和农业合作化等群众运动。在运动中,邓国荣注意保护大多数干部和群众,与极左路线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那些不平凡的日子里,邓国荣受到周围一批女干部的青睐,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与区委机关干部李德蓉相识、相爱,彼此倾吐着心声,憧憬着未来。

在热恋中,李德蓉听到了自己即将调到川南党委机关工作的消息,急得不行。她找到当时的合江县委书记、邓小平的弟弟邓自力说:“邓书记,我爱上了一个人,现在不想调走。”邓自力问:“你的对象是谁,能告诉我吗?”

李德蓉说:“白鹿区的邓国荣。”

邓自力高兴地说:“好,我支持你们,祝贺你们。”在邓自力的亲自过问下,调动计划改变了,李德蓉留在了邓国荣身边。

邓国荣和李德蓉的婚礼如期举行,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婚礼十分简单,甚至有些清冷。在区公所的一间小平房里,邓国荣、李德蓉与前来贺喜的机关干部唱了两首革命歌曲,请大家吃了几颗水果糖,然后把两人的棉被叠在一起就算是结婚成家了。他们的婚姻虽不浪漫却很温暖。两个人把各自的心、各自的命运交付给了对方。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祸殃,温婉的李德蓉和刚正的邓国荣搀扶着、偎依着,走过青春燃烧的岁月,也走过了酷夏和寒冬。他们的理想信念和品格精神闪烁着珠联璧合之彩,他们与命运抗争的铮铮铁骨发出了敲金嘎玉之声。

P3-8

序言

本书主人公邓继为是一名律师。

我们为他作传,不单基于他是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和人大代表而追逐名流效应的缘故,而在于他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传奇般的经历,有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所作的贡献,以及他对生命价值的感悟所带来的启迪。

邓继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文革动乱中度过的。畸形10年的风云雷电,把他推向了低谷和绝境,但也催发了他的思想幼芽,锤炼了他的意志品质,笃定了他的人生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多灾多难的生活未必不是一笔财富。邓继为的跌宕人生从这里起步。

邓继为出身于红色家庭,父母是重庆地下党骨干。他们的人格魅力、道德品格和心智之源伴随着他在渺茫中顿觉,于沉沦中奋起。在炼狱中,邓继为领会了如何用自己的视觉审察人生道路,用自己的感观触摸社会神经,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的生命因追求而富有活力。

为了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邓继为举利剑,执坚盾,在护法前沿呼啸着,战斗着,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美丽与丑陋的长期较量中,他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那些贪赃枉法者、作奸犯科者以及社会中的黑恶势力纷纷被他斩落马下。

而面对蒙受冤屈的弱者,他的心里流淌着一股爱的暖流。每当看到农民工拿不到劳动报酬、街头商贩被驱逐以及山村老人求告无门时一张张愁苦的脸,他感到生命的沉重和心灵的战栗。这时候的邓继为,已经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他俨然成为了他们的亲属,抑或成为了他们中间的一员,为他们奔走,对他们进行无偿的法律援助。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助推了邓继为的法律援助活动。他的嘴巴对着领导的耳朵,他的双脚站在人民中间。

无论是法律援助案件,还是刑事、民事或行政诉讼案件,都是对律师的严峻挑战。法庭需要公平地听取不同的主张,集纳不同的证据,并在阐释为什么支持一种主张、采信一些证据的前提下,作出合理性和权威性的判决。从这个角度上看,每次庭辩都是对律师的一次考验。作为律师,既要有广博的学识,又要有雄辩的口才,还须具备临场应变能力,但基本功还在于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而这正是邓继为的过人之处。每办一案,他都要亲临案发现场,把敏锐的职业触角探入案情的深部细节,找出线索,查出端倪,挖出根源。从纷纭复杂的现象中找出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邓继为善思考,多谋略。他因此获得过市委颁发的“金点子奖”。点子是知识和经验的结晶,是思想和智慧的碰撞。一个点子可以使疑难个案起死回生,甚至可以让一座新城从废墟上崛起。他将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形式逻辑的方法应用于工作实际,收到了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圆熟之功,因而常常能在庭辩中,机锋迭出,游刃有余,准确抓住对方的误区和盲点,使之丢盔卸甲,缴械投降。

我们在采访中阅读了邓继为办案的卷宗。那一摞摞翔实而有热度的文字,不仅记录了他的勤勉与才情,也凸显了他的职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他才能把看似平凡的案件办得不平凡,把看似无序的死案办成令人信服的铁案。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他开创了多个“第一”的范例,在法坛上演绎出一个个令人感喟的神话。

有人说,律师是一种“戴着脚镣跳舞”的职业。这句话带有戏谑的成分,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是对司法制度的批评。由于缺乏对现代法治理念的普遍认同,国家上层制度所宣示的尊重人权、无罪推定等法制价值内核并没有完全输送到司法第一线,因而执法中对法律的贯彻容易演变成主观臆断或以权代法等弊端。任何一块基层司法的“短板”都意味着对公民权益的剥夺。律师与民众的距离最近,承担诉讼的实务最多,开展法律援助、普法宣传活动最便捷。因此,在夯实司法根基、制衡司法不公、传播司法正义等方面,律师就是一支须臾不可或缺的力量。

也有人说,律师是现阶段中国的稀缺资源。我们完全赞同这一判断。它概括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律师队伍对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过渡与转型的变革中,律师作用于改良社会的能力固然有限,但在邓继为看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数微小的量的积累,终可达到根本的质的飞跃。关键在于瞄准目标,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在这方面,邓继为可谓是一个笃定的探索者,一个虔诚的殉道者。他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性,在建设法制社会的漫漫长路上跋涉着,耕耘着。其间,毁誉参半,苦乐自知。

邓继为有着超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的司法业务和人际关系遍及全国各地,党政要员、工商巨匠、学界大师、社会名流及至村妪野老、贩夫走卒各色人等,都有他的朋友。他属于性情中人,为人处世带着三分豪气、七分热肠,对朋友肝胆相照,对奸邪嫉恶如仇。

经历了一段游侠、斗士般的生活以后,邓继为意识到,在人际关系变得日益重要的年代,靠单打独斗求发展必然会淡化出社会主流。因此,他竭其庐之入,倾力创建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为一批年轻律师提供挥洒热血的舞台,与他们共同编织美丽的梦想。新老同仁恪守“诚信、严谨、博学、奉献”的建所理念,人气旺而事业兴。军地共建、热线电话、业务探讨等活动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几度春秋,几度风雨。如今,继维律师事务所已成为江津司法界的一块招牌,一个符号。邓继为开创了辉煌的一页。每当律师们出庭为当事人争回了合法权益,他就像一个凯旋的骑士,俯视着自己的帝国。

伫立在继维律师事务所的玻璃幕墙前,我们尽兴领略了这个充满诗意、引人遐思的地方。窗外长江如练,流向天际。两只苍鹰在晴空下盘旋,南国的微风薄雾挟着草木湿润的气息沁人心脾。生活中的一切鲜活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

而人类除了享受恩赐外,还需要创造与奉献。创造与奉献是人类独具的生命品质。“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优美的仪表,都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无愧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创造和奉献又是一种状态,一种精神,一种生存的智慧和艺术,而这正是本书主人公给我们提供的一点启示。

夏沛永 陈静媛

2009年秋

后记

本书历经一年时间的采访写作,终于完稿付梓了。

从去冬到今秋,我们长期驻扎在江津,利用被采访者的零散时间,随机访谈,就地写作。在初稿完成后,反复补充采写,务求真实,不敢有丝毫懈怠。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当事人已经谢世或因故不能接受访谈,文中借用了化名,请予谅解。

在成书期间,得到了继维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支持与协助,华夏出版社的编辑也为本书的修改设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谢忱。

由于能力水平所囿,书中定有不少讹错和疏漏,诚望读者赐教。

作者

2009年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律师是怎样炼成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沛永//陈静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5619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26.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