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文明散论/互读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钱满素,主要从事美国文明的研究,著有《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美国文明》、《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论文集《飞出笼子去唱》、《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主编过《年轻的美利坚》、《我有一个梦想》、《我,生为女人》、《韦斯特小说集》等书。

本书汇集了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美国文明的文章,内容涉及美国作为英国殖民地创立至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文化现象。

内容推荐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美国文明的文章。内容涉及美国作为英国殖民地创立至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文化现象,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美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政治理念,及其来龙去脉。正是这些思想和信念决定了美国人在历史关键时刻作出何种选择,并影响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目录

新英格兰清教中的民主基因

别了,上帝

清教神权的“半约”——新英格兰殖民史片断

滥用权力的堤防

美国革命:一个半世纪的前期准备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修正

美国司法复审权的确立

爱默生从神学走向自立

梭罗的账单

守法与犯法

林肯的噩梦

布克尔·华盛顿的教育自救

对罗斯福新政的几点回顾

炉边谈话和群众集会

作为美国民族精神的实用主义

聚焦公共知识分子

《党派评论》的~波三折

克里斯托与新保守主义

华勒斯坦诠释新左派

多元背后的共识

价值中立的两难

亨廷顿vs福山

一个大众社会的诞生

《屠场》和美国食品安全法的通过

韦斯特解构美国梦

从哈佛女校看美国的妇女解放

觉醒之后

回味美国大选

“托管”:私产公用背后的玄机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对个人的尊重

清教并不主张人生而平等,温斯罗普作为移民领袖在阿贝拉号横渡大西洋时,作了题为《基督仁爱之典范》的讲话。在这个清教移民的纲领性文件中,他强调了人的尊卑有序,人在世间的地位乃上帝所定,统治者代表上帝管理天下,富贵者须仁爱,贫贱者须顺从,不应有非分之念。

但是,基督教中起码有两点基本思想为人的平等打下了基础。第一,上帝是神,人是上帝的造物,神人界限分明,绝无基督徒敢自称天子,天子只有一个,那就是耶稣。从三位一体的观点说,耶稣也就是上帝。第二,由于亚当的堕落,人都是有罪的。在上帝面前,无论其世俗地位的高低,都是罪人,纵然是等级森严的罗马教会也不能否定基督教内含的这种平等思想。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会对宗教事务的垄断地位,把基督教从庞大的教会组织中解放出来,使教会成为信徒的自由联盟,信徒可以自由组合,自由选择牧师,直接阅读《圣经》,自己理解上帝,独自与上帝交流。至今存留的新英格兰古老教堂仍保持着当年的简朴无华,甚至没有上帝或耶稣的形象,神存在于人的心中。

宗教改革把宗教的基础从教会组织转到信徒个人,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个人的地位。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在这方面基本上继承了宗教改革的传统,维护了一定程度的个人自由与权利,为以后的天赋人权说奠定了基础。首先,让信徒自己阅读、理解《圣经》的做法具有革命的含义,这是承认每个人都有理解上帝的良知和理智,它们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个人有运用自己智力和判断力的权利。当人们在《圣经》中发现真理后,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去捍卫与实践他所认识的真理,这就为个人的思想自由保留了一席之地,维护了独立思考的权利。路德本人在教会强迫他放弃观点时,便以自己的良心为由坚决拒绝,声称“做违背良心的事是既不安全又不谨慎的”。他显然把自己个人的良心和判断放到了整个教会组织之上。尽管路德本人绝非自由思想者,但这种对个人良知评判的肯定和强调迟早会走到自由思想这一步。任何思想权威可以说都是承认其判断的权威,个人有了判断权,其倾向必然是反权威的。

其次,清教徒非同一般地强调上帝的绝对权威和人的堕落无救,强调人的罪恶、受罚和赎罪。他们相信上帝在万世之前便已决定一个人是否得救,但是尽管前景由不得你自己,个人却不敢不努力,更不能自暴自弃。在天主教中,个人必须依赖教会获得拯救。新教则强调拯救是个人的事,清教徒爱读的《天路历程》中的基督徒便是独自登上坎途,寻找上帝的。清教徒的个人意识因此极为丰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监督,以取代原先向神父忏悔、集体弥撒这类途径。其结果是,表面上否定个人的加尔文教实际上却强化了个人意识,使个人在否定中得到了肯定。而且,在与上帝的直接交流中,他们一旦证实了自己,也就感到获得了上帝的支持,敢于不惜一切地坚持自己的看法,这种思想方式显然是非常个人主义的。

最后,清教中关于职业的思想也蕴涵着人的尊严和平等观念。清教称职业为calling,也就是召唤,谁的召唤呢?当然是上帝的。上帝造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目的,让他从事某项职业,占有一个位置。无论何种职业,既是上帝安排,便具有其神圣性,不容轻视。贵不可傲,贱也有益于社会,是各尽其职,同为侍奉上帝,同为公共福祉。一个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上帝尽职,对社会和自己尽职,这不仅促成了清教勤奋工作的伦理,而且有助于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二、契约论

殖民地的创始大都是以特许方式开办的公司,所以本身便带有商业上的契约性,但契约论也同样是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上帝与人有过两次重大的约,第一次是和亚当立的,如果亚当表现良好,便可以在伊甸园内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这个约重在表现,故称为行为之约。不幸的是,亚当的堕落导致约的中断。但上帝仁慈,又和亚伯拉罕订了第二次约。由于亚当的堕落证明了人的无力自救,上帝便只要求人对他的信仰,或称“因信得救”,这就是信仰之约。

契约论包含着民主的基本要素,双方自愿签订的契约使双方分享权利与义务,即便是上帝,也有遵守契约的义务。把上帝与人的契约加以延伸,便产生了人间的契约。准确地说,是人把契约的观念带到了与上帝的关系之中。人间契约之首当然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在契约关系中,统治者便不像“真龙天子”那样替天行道,解救百姓于倒悬,百姓只有感恩戴德、俯首臣服的份儿。

清教有关契约的思想和实践有三点最重要。首先,契约是成文的,参与者需签字表示同意并承担责任,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便是最早的一例,美国以后历次政治契约都继承了这种书面成文的传统。第二,统治者的权力虽然来自上帝,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却是契约关系,统治者的合法性在于被统治者的认可,所以统治者实际上不过是执政者,必须经过选举产生,这就决定了选民具有很高的参与权与参与意识。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并非只关系到人,签订契约的双方在遵守契约时都是为了弘扬上帝,建好上帝在人间的王国。如果统治者不称职便是违背了契约的承诺,等于对上帝不敬,其结果必然遭致上帝的愤怒,降罪人间。因此,为了取悦上帝,为了全社会的利益,被统治者不仅有权,而且有责任撤换不称职的统治者。甚至不惜以暴抗暴,这就是清教关于革命权的理论。P5-8

序言

“互读文丛”的命名缘于和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苏福忠的几次闲聊。编辑出身的老苏,一贯主张认真读书、有感而发的治学之道。他深痛当下学界浮躁成风,为名利所累而弄虚作假,担忧那种不读文本,却精于从二手资料中下载八卦的风气漫延生长。此时编辑部正好也在计划出版一套研究外国文学的学人阅读感言类的读物。于是,我们不谋而合,开始了和各位作者的合作。

“互读”所指,首先是对文本的阅读,阐释都在阅读的基础之上,然后自由表达。没有静心拜读的态度,没有对文本逐字逐行的吸食消化,则阐释缺乏所指,即使妙笔生花,也只是自说白话的表演,读者看了不知所云。

本文丛所选的七本书,皆以阅读外国文学文化的文本所生感想为主,虽然作者的姿态各异,风格迥然;但从老一辈的著名诗人,到新生代的作家,首先都是老实认真的读书人。他们与作品之间,不论是精神上的契合,还是观念上的拆解;不论是我注六经,亦或是六经注我,都提供了各自与文本打交道的看家本领。

当然,读者诸君,仁智各见,谨希望积极反馈。因“互读”把您都算进来了;更何况您的建议一定会在下集文丛里得以反映。

后记

美国学,亦称美国文明研究,在中国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在美国,它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也不足百年。记得八十年代在那里上学时,不止一次有美国人跟我玩幽默:“你不觉得‘美国文明’这个词自相矛盾吗?”玩笑归玩笑,四百多年来,以英国人为首的各国移民确实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基础上创建了美国这个新的国家,形成了美国人这个新的民族,并呈现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美国文明是古今中外人类所创造的许多文明之一,也可以说是最年轻的文明,而这也带来了研究时特有的问题。当议论古代史时,我们习惯以相对超脱的历史眼光去看待。美国从殖民开始的历史只相当于中国的清朝至今,由于其历史太短,中美关系又很微妙,所以美国学很容易被政治化,其中历史与现状、文明与政治常常难以区分,还经常被赋予不必要的情绪,这显然不是一种合适的理解文明的方式。既然每种文明都由其人民所创造,那么了解一种文明,理应首先研究其本身,客观地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前因后果,并将他们对自身的诠释考虑在内。人民都是伟大的,美国人民也不例外,他们创造了自己年轻而生机勃勃的文明,这不会仅仅是侥幸的偶然。

对于中国读者,美国文明最容易引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个花旗民族能够在世界上后来居上?它的活力何在?它对各国移民的吸引力又何在?这类启示正是文明比较研究中所要寻找的。在历史长河中,一种文明由小而大,由弱而强,又由盛而衰的现象层出不穷。美国文明也同样有着自己的长短利弊,面临自己的难题,包括新形势对传统价值的挑战,值得我们关注。

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人类各种文明的关系必将更加密切。在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除了和平共处,也许别无选择,而共处的基础就是增进了解和对话,最终能给人类带来和谐、繁荣与希望的只能是文明间的交流融合,而非对抗冲突。

在《美国文明》一书中,我曾尝试着对美国文明作一个系统扼要的介绍,这里所收集的是陆续发表的相关文章,大多也曾收入不同的集子中,若不是苏福忠和刘丽华两位先生的说服,肯定不会再有这个集子。现在将它们汇编成书,无非是方便对此专业有兴趣的读者作探讨之用。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入选的文章涉及美国不少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1.殖民时期;2.建国至内战;3.当代;4.美国社会,最后这部分是比较笼统的。贯穿全书的主线是美国人政治理念和思维习惯的来龙去脉,正是这些思想信念决定了美国人在历史关键时刻作出何种选择,并因此影响这个国家(有时是世界)的发展方向。

2009年7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文明散论/互读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满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6917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