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紧紧抓住贯穿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核心的“气”的学说,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突破公式化、模型化的束缚,对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做了探索性的诠释,文章叙述有理有据、思路清晰、语言通顺,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有可读性,可谓一“气”贯穿始终。

内容推荐

人人都知道俗语“人活一口气”。但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到底是什么呢?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养生要养气,治病要治气,健康长寿都离不开对气的保养。

本书作者扎根中医基层,经验丰富。在临床工作中,他除了给患者开中药治病,还为患者讲解中医对气的认识,告诉他们如何从养气的角度来养生防病。另外,对于“中医是什么”、中医对病的认识、中医“人活一口气”的整体和谐观、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中医与西医的共性与区别等问题,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本书是作者多年行医的感悟集成,全书语言流畅犀利,旁征博引,适合对中医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

目录

导言 为何气对人的健康如此重要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气是什么

 一 气为一身之主

 二 气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气的家族成员

 三 气是人体的“电量”

 四 气是人体的“通用货币”

 五 气是人体的控制信息

 六 气是人体的“万有引力”

 七 气是一个概念模型,气是一个关系实在

 八 气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百病皆生于气

 一 气不成圆运动,则病易生

 二 气支配着人体的健康和生病

 三 天人感应:大气病了,人也跟着病;同气相求:调理内气,病自愈

 四 关节疼痛生冻疮,莫只顾消炎止痛,应从整体养阳气

 五 气亏五成,半身不遂

 六 气不平,病易生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人活一口气”的调气观——开启转向健康的机关

 一 气行则血行,头痛顽疾除

 二 治痰必治气,痰除怪病愈

 三 补中益气法,甘温除大热

 四 温心中阳气,心脏阴寒散

 五 识大气下陷,复心脑供血

 六 腑气若得通, 疑难病疾除

 七 妙用转阳法,邪气脏出腑

 八 开窗气对流, 轻松治咳嗽

 九 舒肝经郁气 ,美颜不是梦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人活一口气”的和谐观

 一 南柑北枳——把病菌变成朋友

 二 水火既济——让烦躁的人变得平和

 三 把不得不揭竿起义的老百姓(癌细胞)变成安居乐业的老百姓(正常细胞)

 四 不战屈人之兵,养正(气)疾自除——顽固性风湿病的治疗法

 五 把“三个和尚”转变为“三个臭皮匠”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人活一口气”的治病观

 一 上工治未病

 二 坚持辨证论治

 三 人是一个整体,切勿拆零分割

 四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消病于无形

 五 以人为本,超越疾病模型

 六 提倡个体化治疗

 七 尊重躯体的智慧,助其生生之气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人活一口气”的养生观

 一 叶落归根话养生

 二 过犹不及话脾胃

 三 忌伤正气话抗生素

 四 祛病延年话附子

 五 以通为补话大黄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认识“人活一口气”——十年行医感悟

 一 细菌与病毒是疾病的替罪羔羊,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人类自己

 二 有药能医龙虎病,无方可治众生痴

 三 医者,意也,是“人活一口气”的内心冥证

 四 中医活一口气,才能卓然自立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气不成圆运动,则病易生

我有些病人被西医诊断为“心肌缺血”,临床表现大多为倦怠、乏力,动则心慌、胸闷、上气不接下气,病人大多形体稍胖,化验检查结果提示:血脂偏高、血液黏稠度增高。他们接受西医为主的治疗多年后,反而觉得少气,胸部闷痛,心前区偶感刺痛,睡眠差;后来到我处就诊,服用血府逐瘀汤,改善局部的瘀血症状(还原观),再服升陷汤,改善全身的气虚状态(整体观),这样,气行则血行,多年痼疾很快消失,后偶感不适,大都以此法加减而愈。

此类病例,西医认为是心脏的问题,治疗多从局部考虑。中医也言“心”,但更重视气。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晚学盲言》中所说,“中国人言心,每指其整体,而颇不重视其部分。部分从整体生,不明其整体,即无法了解其部分。这是中国人观念”,“用一‘气’字,即指其生命总体之综合存在”;“中国医学则重在躯体中之一气。生命终了称断气。此一‘气’字,西方医学所不论,今国人亦称之曰不科学。实则天有阴阳四时之气,地有山川陆海之气,身家国天下,亦各有其气。有生气,有死气,盛衰兴亡,莫不有其气。上下四方,古今中外,通为一气。中国此一‘气’字所指,今姑称之曰能世界,以别于质世界”。

钱穆先生更说:“西方人看重部分,中国人则看重整体。在医学上,西医更分别看重其身上之各部分,中医则看重其各部分所合成之一整体。西医重视血,中医重视气。血是具体的,分别流行于身体之各部分。气则不具体,不能从身体各部分中抽出一气来,气只是血之流通的一抽象功能。有了气,血才通。无气则血不行。气绝则人死,中医重视气,西医少提及。”

中医讲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在人体的运动形式为圆运动。这跟现代医学所说的血液循环很相似。只是现代医学视心为血液循环的中心,而中医是讲无形的气,圆运动中引一个中气的概念。如下图所示。

从八卦图来看,肝配东方木、肺配西方金、心配南方火、肾配北方水、四方称之为四维。脾胃配中央土,为中气所主,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这是中医的生理。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中医的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来运动轮的升降,及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由轮而轴,是为先天,由轴而轮,是为后天。易经八卦图所揭示先天后天的生理运动、病理医理,都在其间矣。由中气起,中气左旋则木火左升,中气右转则金水右降。转者由上而下,旋者由下而上。中气如轴,四维如轮。木火左升,必右降以交金水;金水右降,必左升以交木火。以成其圆运动。中医圆运动是整个不可分割的,是圆的,是活的,不是死的。运动圆为生理,运动不圆为病理,运动不圆用药以恢复其圆为医理。中气旋转于中央,四气升降于四维。运动常圆,人身即得健康。运动不圆而反常则为病。惟中气健旺之人,自己本身运动能圆,故不易受外面大气变化不圆的影响而不易生病。

仍如上述心肌缺血的例子,现代医学从解剖得知血液循环之中心在心脏,所以在临床上,西医认为血液循环的疾病是心脏的问题,仅从微观考虑问题,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而中医圆运动的中心在于脾升胃降,在于后天脾胃不断化生的中气来斡旋,中气健旺,则全身气机运动得圆,病则不易生。所以,中医是从人体整体功能上来分析疾病。如果西医能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虑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从宏观上的整体去认识疾病,治疗也许更完善。钱学森也说过:“有经验的老西医,从实践当中认识到人是一个整体。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西医不承认整体观,总是分析的观点,也就是还原论的观点。所以,我要说西医受的教育是不对的,它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哲学基础上。首先,它把学生教坏了。然后,学生要在实践中纠正他在学校中的错误。那么,中医呢,恰恰相反,它在细节方面,远远不如西医,它没有解剖分析的观点,但是,它首先建立起了一个整体的观点,这是一个正确的观点。所以,到最后,有多年经验的中西医都有一个整体观。”

……

P39-42

序言

中医学院毕业后,我到基层医院、县中医院从事中医工作,从实践中体验到,中医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对一些疑难杂症、 “不治之症”也能发挥较好的疗效。现实表明,无论在农村或城市,中医都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不争的事实是:中医的阵地不断在萎缩,中医不再是大多数人生病时的首选。不少中医医院已很难再以“独立”的、“纯粹”的中医药技术支撑门面,而要靠大量增加西医项目盈利,甚至少数成为“靠西医赚钱的中医院”。另外,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2005年)可以看出中医人才的减少和“异化”:西医558.39万人,中医40.72万人;西医院1.68万家,中医院0.26万家。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说,这40万中医只有不足1/3的人在用纯中医的方法,也就是说,全国13亿人只有十多万人在应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减少,因为其中大多是老中医。同时,许多中医则名不副实。从上可以看出,西医已经成为了医疗市场的主体,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惯性”,中医在人们心中逐渐被淡化了。多年以来,我不断思索,为什么中医具有简、便、廉、效的优点,人们却渐渐地对中医避而远之,生病时不再把中医作为首选呢?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外界对中医的极不理解,许多人对中医的认识仅仅限于影视作品中的片面之词,而且我在实践中发现中医有许多被误解、曲解的地方;二是由于中医理论古奥难懂,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在实践中也发现,要用中医向病人完全解释清楚病情,有时很困难。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中医所遇到的困难是20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中医理论讲阴阳五行,令人望而生畏。”故钱学森指出,“在科学界,对待中医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它不科学,全是些讲不清的东西。虽然公开这样讲的人不多,但不屑一顾者却大有人在。另一种极端则认为中医理论十分完善,只要将自《黄帝内经》以来的浩瀚的中医名籍、名家著述弄懂就完美无缺了”。这两种态度对认识、普及中医知识都是不利的。

我在运用中医药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医简、便、廉、效的特点,坚信中医药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故于五年前辞去公职,开设了一个纯中医医馆,探索纯中医之路。在此期间,我发现许多病人心中仍有很深的中医情结,大家也迫切想了解一些中医药的知识。钱学森说:“中医那一套阴阳五行,对青年格格不入,即使他学会读古汉文,他也领会不了中医的精髓,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搞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除去中医理论中的糟粕……这样中医理论就可以放出它固有的光辉,丢掉它现在吓人的假象。”正是基于这个思想,我除了每天应诊,还时时都在思索这些问题,搜集与中医有关的资料。在这当中,了解到许多同道和中医爱好者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一些不是学医的人,也对中医特别关注,并以普及中医为己任。他们虽然从各自的经历和专业角度出发,却也触及了中医的一些核心问题,得出几乎一致的结论。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对中医作出了一些全新的阐释,与我的许多想法和实践不谋而合,让我心里甚觉宽慰。正在此时,化学工业出版社科普?医学分社积极策划中医科普的图书,来电邀请我写一本普及中医的书,于是我把自己十年来行医实践和思索所得,围绕“人活一口气”的问题,对中医进行一些不成熟的探讨,希望恢复一些中医的本来面目,为中医的“卓然自立”尽一份绵薄之力。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斧正。

医学前辈们,如邓铁涛教授、陆广莘教授、郝万山教授、吴生元教授,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如吴清忠、杨学鹏等都对中医的许多问题有深刻而详细的论述,本书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引述,还引述了一些外国学者如[美]坎农、[澳]霍恩的思想,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感谢恩师吴生元教授(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原院长、吴佩衡学术继承人)审阅原稿并赐序,感谢香港朋友董颖仪对全书提出了许多修改建议,李林森博士给予许多建议并作后记。

杨通  2009年8月

后记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点滴复苏,中医不仅重现于医疗战线的前沿,与重大疑难疾病作斗争,而且也走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指导大众保健、养生等。“什么是中医”、“中医能治什么”、“如何养生”等亦成为百姓经常提及的话题。然而,中医的从业者们,或是管理者们,甚者不少的“名医”们,却未能给越来越多对中医有需求的人民一些笃定。不识阴阳,不识五行,不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基本的中医内核,争名逐利,企踵权豪,治病更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疗效实在不敢恭维,言必“你的病西医诊断是什么”、“你先西医检查”、“肿瘤、高血压、糖尿病不可治愈”等,真是可笑之极!

中医能传承至今,不仅因为自身的生命力,而且因为有着真正明白中医的一批批“明老中医”,通过他们来承载中医的理念,通过临床展示中医无比的临床实力,现存的许多医学和中医比起来,不过是小孙子和爷爷的比较罢了。当然,我所说的。明老中医”不是名气大的中医,不是花白胡子的老爷爷噢!所谓“明”,即真正通晓中医内涵的人,“老”,即经验老到的中医。我不曾知道中国能有几个这样的“明老中医”,不过亦师亦友的杨通师兄,却肯定是其中之一。因为他的。明”,加之其“老”,尽管师兄也只是而立之年后的中医。

2005年。有幸结缘认识了师兄,师兄不仅把我带入了中医的殿堂,而且让我见识了何谓中医!师兄治学严谨,勤求古训,博古通今,目前在自己的医馆诊病,每日均几十人以上,最多曾百余。临床治大病如烹小鲜,效如桴鼓!结合十余年的临床,写了本书。我认真学习后,体会到师兄的苦口良心。该书不仅深入浅出,而且结合了他自己临床的真实体会,确实是一本上佳的中医读本。无论临床或思维,均可很好地指导大众,更是中医们可用可学的实战书籍。尤其是。过犹不及话脾胃”、“忌伤正气话抗生(素)”、“把不得不揭竿起义的老百姓(癌细胞)变成安居乐业的老百姓(正常细胞)”、“识大气下陷,复心脑供血“等篇,看了让人爱不释手,让人有许多茅塞顿开的体悟!同时,“以通为补话大黄”、“何为毒”等篇,可以给目前滥用附子的中医们一些启迪吧!尽管他们已在中医上有过大的飞跃,敢用附片,但离真正的火神爷们差太远!

中医至精至微,博大精深,随着百姓健康日益的需求,中医如何从经典走向科普,走向大众化亦是当今中医人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书中有不少通俗易懂的内容,观点基于临床,确实有不少章节也是科普化的典范之一。因此,期盼此书早日付梓问世,传之大众与后学!

李林森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

2009年7月2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070159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3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1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