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情味/美学散步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艺术家的丰子恺一生涉略绘画、音乐、书法等诸多领域,并多有贡献,他的漫画更以深沉自然、富有大智慧为人们所熟知。丰子恺的艺术有浓厚的宗教精神,充满了爱意,在艺术理论和美学观念上卓有贡献,读者从本书选录的相关文字中,可以领略这位艺术家散淡而活泼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本书特别关注了子恺的散文随笔,分三个主题加以编选,希望能尝试理出一点线索,为子恺对尚未成熟的中国儿童文学乃至中国艺术的独特贡献,找寻其深沉的智慧源头。

上编艺术之境,选取了他对中国艺术理论发展提出的一些观点。相对于其他部分,在所谈及的这些艺术命题中,子恺提出的很多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论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中编人生感悟,是他对艺术与人生直接发出的感叹;下编佛性童心,这是丰子恺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最核心的要素,佛性中蕴涵着童心,是他给现代艺术创作留下的一份深沉的智慧。

目录

美学的散步(代总序)

上编 艺术之境

 艺术三昧

 画家之生命

 艺术教育的原理

 中国画的特色

 乡愁与艺术

 中国美术的优胜

 从梅花说到美

 美与同情

 新艺术

 音乐与人生

 漫画艺术的欣赏

 平凡

 精神的粮食

 艺术的效果

 雪舟的生涯与艺术

 七巧板

 再访梅兰芳

 嫁给小提琴的少女

 作画好比写文章

 谈儿童画

 随笔漫画

中编 人生感悟

 车厢社会

 山水间的生活

 渐

 晨梦

 大账簿

 秋

 随感五则

 闲

 梧桐树

 新年小感

下编 佛性童心

 佛无灵

 《读<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暂时脱离尘世

 塘栖

 为青年说弘一法师

 我与弘一法师

 “艺术的逃难”

 大人

 杀身成仁

 无常之恸

 华瞻的日记

 给我的孩子们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儿女

 作父亲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谈自己的画

 绘画之用

 代自序

 赤心国

 大人国

 有情世界

 伍元的话

 赌的故事

 博士见鬼

 油钵

 一篑之功

编者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画家之所以多文人士夫者,是因为中国画久为羁绊艺术的原故。我国的绘画,在六朝以前全是羁绊艺术。远溯古昔,周朝明堂的四门墉上画尧舜桀纣的像,及周公相成王之图,以供鉴戒。孔子看了徘徊不忍去,对从者说:“此周之所以盛也。”汉宣帝命画功臣十一人像于麒麟阁,以旌表士大夫功勋。元帝命毛延寿画王昭君等后宫丽人,以便召令。后汉明帝画佛像,安置于陵庙,又命于白马寺壁上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光武帝陈列古圣贤后妃像于楼台,以为鉴戒标目。灵帝、献帝,均于学门礼殿命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顺帝命作孝子山堂祠石刻,记载战争风俗等故事。桓帝命作武梁祠石室的刻画,刻的也是神话,历史,古代生活状态。这等各时代的绘画的重大作品,都是人伦的补助,政教的方便,又半是建筑物上的装饰。

到了六朝,方始渐渐脱却羁绊,发生以美为美的审美的风尚,为我国绘画的自由艺术的萌芽。然而那时候,春秋战国之世的自由思想的结晶的老子教,渐渐得势了。就造成了当时的山水画的爱自由、好自然的风尚。当时画家特别欢喜画龙,为它有无限变幻,而能显自然的力。他们欢喜画龙虎斗,暗寓物质为灵魂的苦战与冲突的意义。六朝以后,绘画虽脱离羁绊而为自由艺术,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思想或意义,永远成了中国画的习惯。因此执笔者都让文人士夫,纯粹的画工,知名者极少。

中国的大画家,大都是文人,士夫,名士或隐者。从自由艺术的时代——六朝——说起,我国最早的大画家东晋的顾恺之,就是一个博学宏才的人,精通老庄之学的。他的最大作品,便是《(女史箴>图卷》(描写张华的《女史箴》的)与《<洛神赋>图卷》(描写曹植的《洛神赋》的)。同时的谢安,是宰相画家。王虞及其从孙画家王献之,从子书家王羲之,都是风流高迈的名士。戴家父子,戴逵、戴勃,是全家隐遁的。六朝的画家中,宗炳、王微二人正式地开了文人士夫画的先声。他们是山水名手,又作《画叙》文一篇,相偕隐于烟霞水石之间,弄丹青以自娱,为中国正式的amateur(业余爱好者)画家的先锋。唐代开元三大家,吴带当风的吴道玄,北宗画祖的李思训,南宗画祖的王维,统是有官爵的。吴是内教博士。李是唐宗室,以战功显贵,官武卫大将军。王是进士,官尚书右丞。故世称南北宗画祖的“李将军与王右丞”。在宋代,特别奖励绘画,优遇画人,文人士夫的画家更多。如米元章及其子米友仁,都是书画学博士。马远,夏圭,梁楷,都为画院待诏,赐金带。元代的赵子昂即赵孟頫,封魏国公,又为当时学界第一人。明代画家多放浪诗酒的风流才子。像唐寅,祝枝山,文徵明,是其著者。董其昌兼长书画,亦有官爵。细查起中国绘画史来,就可知中国画家不是高人隐士,便是王公贵人。中国画隆盛期之所以偏在兵马仓皇的时代,如六朝、五代、南宋者,恐怕就是为了他们视绘画与诗文一样,所以“穷而后工”的吧!不过从来的画人中,诗与画兼长而最有名的,要推王维。“画中有诗”的荣冠,原只能加在他头上。他实在是中国画的代表的画家。现在略叙其生涯与艺术于下。

王维字摩诘,是太原人。玄宗开元九年擢第进士,官尚书右丞。奉事他母崔氏很孝,据说居丧时“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摩诘通诸艺,诗人的地位与李杜并驾,为当时诗坛四杰之一。所以当时的权门富贵,都拂席相迎,宁王,薛王,尤其尊重他如师友。安禄山反,王摩诘为贼所捕,被迎到洛阳,拘留他在普施寺。安禄山晓得他的才能,强迫他做了给事中。因之贼平之后,他就以事贼之罪下狱。幸而他的弟王缙自愿削刑部侍郎职以赎兄罪。王摩诘得复右丞官职。后来他上书陈自己五短及其弟五长,乞放还,栖隐于辋川别业的木水琴书之间,悠悠地度其余生。他妻死后不再娶,孤居一室凡三十一年,隔绝尘累。他们兄弟均深信佛法,平居常蔬食,不茹荤血。隐居之间,襟怀高旷,魄力宏大,于画道颇多创意。渲淡墨法,就是他的创格。故当时的画家都说他是“天机到处,学不可及”的。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其画,画中有诗。”他的画,都是“无声诗”。后世文人,都学他的画风。中国绘画史上的文人画家的位置就愈加巩固了。

看了王摩诘的大作《江山雪霁图》,使人自然地想起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的两句诗。而因了苏东坡的一句话,我回想起他别的诗来,似乎觉得果然处处有画境了。他自从栖隐于辋川别业以后,对于自然非常爱好,每当临水登山,对落花啼鸟,辄徘徊不忍去,因此可知他是非常富于情感的人。所以他的画,即如《江山雪霁图》中所见,都像春日地和平,像Utopia(乌托邦)的安逸,绝无激昂的热情。原来他为人也如此:当他被安禄山所捕的时候,他只是私诵“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私成口号示裴迪》)P19-20

序言

美学的散步(代总序)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后记

丰子恺(1898—1975),名仁,又名婴行,浙江桐乡人。早年曾从李叔同习绘画、音乐。1921年春去日本东京,回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教育,受其师影响极大。曾作《护生画集》,著有《缘缘堂随笔》、《音乐入门》等。

在林林总总的近现代画家中,丰子恺比较独特。很多人认为,丰子恺是漫画家、文学家,而不是中国画画家,而且他的漫画比散文随笔有名。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漫画大多都是用辛辣的讽刺来反映时代,而不能用另外的方式。但是,子恺却以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用线条勾勒了山水间的生活和儿童情趣,传达着永恒的悲悯和仁爱的平和之心。俞平伯曾评价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他的绘画和随笔,就同人一样,质朴宁静,读的时候,内心干干净净,让人很愿意把自己还原为一个孩子。这样的绘画是丰子恺的独创,被漫画界称为“抒情漫画”。它影响很大,大家所普遍钟情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之意味,即独特的“丰氏意境”。

他的诗画最多见的题材是儿童,表达着对儿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他曾说,自己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是个有妻儿的长者,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这使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众不同。他的艺术创作与当时起着针砭时弊之效的现实主义的艺术主流,呈现出明显的远离,因而他的随笔虽然被众多大家赞赏,研究起点很高,被列为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名著,但是从学术研究层面上看,仍十分缺乏系统的研究整理。基于此,本书特别关注了子恺的散文随笔,分三个主题加以编选,希望能尝试理出一点线索,为子恺对尚未成熟的中国儿童文学乃至中国艺术的独特贡献,找寻其深沉的智慧源头。

丰子恺一生多才多艺,随笔、绘画、音乐和翻译都多有涉猎,艺术与生活并行,他的创作就是这样一个综合体。

上编艺术之境,选取了他对中国艺术理论发展提出的一些观点。相对于其他部分,在所谈及的这些艺术命题中,子恺提出的很多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论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编人生感悟,是他对艺术与人生直接发出的感叹。在对现世的成人世界的否定中,直接表达了心底蕴藏着的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以及对皈依佛门的向往。《车厢社会》、《大账簿》、《秋》中,常流露出深层的悲观厌世情绪。但是,子恺对儿童世界和佛之世界的礼赞,又代表着他心中完美的社会理想,在儿童的世界中,他看到了佛的影子。在“秋》中他感叹道:“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渐》中言:“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只有皈依佛门,才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主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

下编佛性童心,这是丰子恺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最核心的要素,佛性中蕴涵着童心,是他给现代艺术创作留下的一份深沉的智慧。摆脱尘世的羁绊,进入彼岸的纯净境地,这是佛家的情结,也是很多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子恺在1927年秋,他30岁生日的那天,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号“婴行”,佛家思想便明确成为其精神的归向。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选择皈依佛门,并不是无奈之举,而是自然而然的心灵所向,这也促使他最终走上了对传统的回归之路。他的绘画和文学,成为其实现精神追求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在编选这一部分时,首先是想结合子恺留日和年轻时便皈依佛门的经历,对子恺推崇备至的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和师从的弘一法师,他们如何对子恺的内心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寻找一些文字的印证。《暂时脱离尘世》、《塘栖》中,子恺说“常常怀念夏目漱石”、“知我者,其唯夏目漱石”,认为夏目是真正有资格称为“艺术家”的人,他的诗对人生无常的悲叹,表现着浓郁的寂寞之味,这深深打动着子恺。而李叔同的高僧风范,让子恺无比景仰,最终皈依佛门。《艺术的逃难》中,他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是宗教”,生活的一切都可谓是宗教的。

而在儿童的世界中,子恺看到了佛的影子。禅宗讲“佛心即我心”,我心是根本。即以自我为中心,直接感受外在一切,他们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中,这与禅宗的思维方式和追求的精神境地不谋而合。儿童的纯真本性正是“性本净”的佛性。他在《给我的孩子们》和《儿女》中,赞叹儿童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是“出肝胆相示的人”,他们有着“天地最健全的心眼”和“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然而,“成人的世界,因为受到实际生活和世间的习惯的限制,所以非常狭小和苦闷”,“孩子们的世界,不受这种限制,因此非常广大自由”(《谈自己的画》)。

子恺的艺术境界,实际也是在这两个世界的联系中,寻得艺术之美。这个至高的境界,是子恺想象出来的。在一个个想象的空间中,只有率真、坦白和天真,他以儿童的视角表达着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因而这种表达,既是对现实的不满,又是对理想的向往。但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宁静的,它带着佛家飘逸的情结和超然的思想,本身在诠释着一种诗意的美。这份诗意,不是以柔美的方式去创造纯真的世界,而是靠近着儿童的现实,也切近着儿童的心理和生理。他写了很多童话,来告诉他们故事和哲理。《大人国》、《赤心国》、《有情世界》、《伍元的话》等,每个故事都是一个想象的空间,艺术、美和儿童相融合,在温婉而宁静的、带着佛家意蕴的想象中,表达着他心中所向往的社会。比如,在《有情的世界》中,小男孩阿因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挎着篮子来到山上,与蒲公英、小溪涧和白云等共享情谊,这是一个真正有情的世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和谐的。

还有一部分随笔,直接表达出他的艺术观念。在《艺术的效果》中,他说,“真善生美,美生艺术”,“倘能研究儿童艺术,从艺术精神上学得了除去习惯的假定,撤去我的隔阂的方面而观看,便见一切众生皆平等,本无贫富和贵贱”。艺术创造的世界,可以使人暂时超越尘世,优游于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这份恬淡超然的愉悦感,正是艺术本身传达的诗意。这份诗意的美,子恺用“小中见大、弦外余音”(《代自序诗五言之二》)来概括,这也是传统中国艺术追求的心灵之韵致。它不是最终去创造一个纯真的世界,而是欲成为一个起点,用贴近心灵的方式,开启每个人原本都有的那颗纤尘未染的童心。如他在《绘画之用》中所说,“绘画是无用的”,“无用便是大用,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便是绘画的大用”。

所以,子恺的艺术世界,没有飞扬的色彩,常常是用近似粗服乱头的笔触,表达着对儿童世界的赞美。但它又是宁静的、诗意的,用一种感知的方式去接纳佛教最根本的思想要义,而非严肃的具体理论。他用艺术,在对佛性本义的参悟中,找到了儿童的世界,寄托着他胸怀的人人率真、万物和谐的理想和情感。他刻画着在缘缘堂中的生活,那怡人的景色和孩子的嬉戏,正是他理想的社会。他以儿童的眼睛,表达着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在对儿童纯真的咏叹中,流露着对孩子长大的痛惜。在《给我的孩子们》中,他说:“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要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孩子长大是一种悲哀,这无疑是对当时病态社会发出的一个否定的声音,但同时,并不是对所有现实人生的放弃。它远离了当时主流的艺术思潮。它不是批判的,不是用佛家的隐忍去超越现实的苦难,创造纯真的世界,而是将日常生活诗意化,以佛教的超越精神,静观世事的流转和沧桑。面对琐碎悲喜的世间相,他的艺术所展示的想象世界,也是对现实的讽喻。但是,他没有完全置身于现实中去干预,而是选择一个人远远地从旁观察,这正是传统士大夫的立场。他有着悲观厌世的一面,但否定的只是成人世界,在远离战火的宁静中,他找到了美丽而幸福的儿童世界。“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渐》),童心是天地的灵气,尘世间的童心,就是子恺心中完美的理想。因而说,这份宁静,带着现实的精神,流露出对个体生命的关切,对生命本身意义的探寻。

读子恺的画,我们常会带着微微的笑,纯真的童趣充盈其问,让内心变得干净至极。在《谈自己的画》中,子恺这样说:“喜欢读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书,喜欢谈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话。”在艺术中寻找个体的精神家园,这样一个疏离于当时创作主流的温婉而宁静的艺术世界,让我们现代人倍感亲切自然。它会让我们暂时脱离尘世的纷扰,体察每个人心底的童心,怀抱着一份诚敬之心复归于生命的原初。这份审美的愉悦,是子恺艺术的美,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也是子恺艺术为现代艺术呈现的独特的美学内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情味/美学散步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丰子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64334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