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
内容
编辑推荐

风靡网络的通俗经济学奇葩《人渣经济笔记》精粹,有史以来最受追捧的经济学博客,挑战国人在经济领域中偏执而谬误的固定思维模式,呈现大众最关注的经济现象背后独特的经济学视角,分享浮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理性而清澈的学者声音……

经济学者郭凯博士集集四年来人气爆棚的博客《人渣经济笔记》之精华,以独特富于个性的视角、轻松不乏幽默的笔触,将最关乎民生、最具争议性与迷惑性的焦点问题信手拈来,为你一一解读、一一呈现。

内容推荐

最生活的经济现象:堵车、刷卡、看病、肥胖……

最热门的经济话题:房价、通胀、就业、股市……

最经典的经济概念:价格、供需、效率、均衡……

本书作者通过对当代世界特别是中国社会与经济现象的洞察与反思,辅以鲜活而细节化的独特视角和切入点,引领读者随着他的思想路线看到了诸多问题的真相。见叶知秋、见微知著,作者用常识、逻辑和理性的力量探索与叩问这个时代的疑惑与焦虑,透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经济现象小切口,折射出了理性的思想光芒,帮助我们洞见中国的未来。

目录

序言/4

第一部分 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的中国/17

第一章 外汇储备怎么花/17

 一、剩下余粮怎么办?——外汇储备的悲哀/18

 二、余粮借给谁——减持有种无力感/22

 三、把我的钱还给我不叫“还富于民”/25

第二章 房价!房价!房价!/31

 一、多少年的工资才能买套房?/33

 二、房价这件事不能一石二鸟/38

 三、房价涨没涨,要看怎么比/42

 四、国土部的理论/47

 五、何不租房/51

 六、何不买房/53

第三章 中国货真的便宜吗/63

 一、便宜的中国货牺牲了谁?/64

 二、“吊着输液管”的竞争力/68

 三、“卖国”的中石油和中石化/72

 四、报复性的关税惩罚了谁?/77

第四章 就业率之忧/80

 一、靠制造业增加就业的幻觉想/82

 二、看不懂的就业数据/86

 三、民工上岗,大学生待业/91

 四、集体减薪还是个别人失业/95

第五章 价格、激励和利益分配/100

 一、被群殴的水价大实话/101

 二、“被高速”和春运票价/105

 三、小排量汽车未必节约能源/109

 四、减排的关键在于利益如何分配/111

 五、中美两国的“买路钱”/119

第六章 高速增长是否可持续/122

 一、中国经济何时会崩溃?/124

 二、不会既“滞”又“胀”/128

 三、人口红利的双刃剑/133

 四、这是中国,但不是现在的中国/138

 五、一个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的国家/140

第七章 抗震和灾后重建/144

 一、地震+宏观经济=一场幻觉/145

 二、灾后重建不要变成石灰烂泥般的灵药/148

 三、抗震标准与自由选择/151

第二部分 衰退中的美国/159

第八章 危机引发的衰退和通货紧缩/159

 一、衰退的证据/160

 二、通缩猛于虎/163

 三、没有压力的“压力测试”?/167

 四、被纵容的庞氏骗局/171

第九章 你是否投票给奥巴马/173

 一、切莫神化政府/174

 二、奥巴马的税表/178

 三、皆大欢喜等于空欢喜/181

 四、选美还是选总统/185

第十章 美国万花筒/192

 一、“茶党”草根秀/193

 二、早治疗、早诊断是节约医疗成本之道吗?/197

 三、肯尼迪时代的落幕/200

 四、肥胖率和人均收入/204

第三部分 经济学潜伏在生活背后/207

第十一章 好货不便宜/207

 一、喜欢“套利“的司机和“有效”的道路/209

 二、神奇的塑料卡片/211

 三、信用卡公司怎么那么爱你?/215

 四、盗版软件禁绝之后/219

第十二章 收入、需求和幸福/223

 一、尽所能或取所需/225

 二、中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走向何处去?/229

 三、同工同酬对女性来说究竟是好是坏?/238

 四、家务价值和幸福指数/240

 五、收入凭什么持续增长?/244

 六、公平不公平/247

第十三章 市场的悖论/251

 一、“龙生龙”和“贫困陷阱”/252

 二、天价烟该禁/255

 三、必需的和奢侈的医疗/258

 四、黑社会的隐忧/261

 五、要钱还是要命/264

第四部分 经济学、市场和政府的局限/266

第十四章 市场和政府都会失灵/266

 一、多管闲事的政府/268

 二、电子废物的切尔诺贝利/271

 三、飞行员转会制度/275

 四、美国需要秦始皇/278

 五、朝鲜的没收式“货币改革”/281

 六、胜负未分的蒙代尔与克鲁格曼/285

第十五章 人类有多聪明/288

 一、安然事件与天气买卖/289

 二、魔鬼经济学的真相/293

 三、思想试验/296

 四、人类有多聪明?/298

试读章节

三、房价涨没涨,要看怎么比

一个经常引起人们热议的话题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价数据和很多人日常的生活感受完全不同,房价上涨的速度似乎远超过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而且,国家统计局关于房价的数据与很多民间的数据,比如说搜房网的数据以及一些大型地产中介公司的数据也不符。后者显示的房价上涨速度往往远超过统计局的统计。于是不少人因此下结论:统计局在作假,房价“被稳定”了。

让我们不要急着下结论,还是先假设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是真实的,只不过统计口径不一样。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少。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工资收入的数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平均工资连年高速上涨,但很多人觉得不是如此,俗称“被增长”。但事实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只包含一部分就业人员的工资,并没有涵盖全部劳动人口。这样就导致了国家统计局的样本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个经济中工资变动的情形。还有另外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北京的大气污染数据。环保局官方公布的北京污染数据是几十个观测点,包括郊区观测点在内测到的24小时数据的均值,而美国人在他们的大使馆里也架了观测仪器,观测的是使馆区域的大气污染程度。结果有时候中国官方的数据显示北京是“蓝天”,而美国大使馆的数据却显示北京朝阳区的污染为重度。这里不能说谁在作假,只能说哪个数据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我觉得在讨论房价问题的过程中,一上来就说统计局的数据是假的,那就没什么讨论的必要了,更何况,房价可能比上面两个例子更复杂些。

为什么会更复杂?我在这里构造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城市化,主要房产交易发生在新房市场的国家里,衡量房价的时候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们假设有座城市,就叫它北京吧。假设它只有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就叫长安街吧。长安街把这座城市分为两大块:城北和城南。简单起见,假设2009年城北的房价是2万元一平方米,城南的房价是1万元一平方米。到了2010年,城北的房价变成4万元一平方米,城南的房价变成2万元一平方米。请问,2010年北京的房价比2009年涨了多少?

这似乎是个傻瓜问题,房价涨了百分之百,这应该是个没有任何争议的答案。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现在我们假设2009年全北京开盘的楼都在城北,而2010年全北京开盘的楼都在城南。如果你只看新楼的销售数据,就会发现北京2009年和2010年的开盘价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变化,都是2万元一平方米。因此,如果只看开盘数据,可能就会得出2010年的房价相对于2009年没有涨的结论。可明眼的人会立刻反驳,这是在做数字游戏,是拿吉利和宝马比——你要是拿今年的吉利车的售价和去年宝马的售价比,那新车价不仅没有涨,还跌了呢。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也许新楼的销售数据就是我们应该看的数据。为什么这么说?北京后海边上翻新过的四合院的价格这几年可能已经涨了几十倍了,但对绝大多数要买房的人来说,这个价格并不重要。一张电影票已经从过去的20元钱涨到现在的100元,但对绝大多数买盗版光盘在自家电视上看电影的人来说也不重要。LV包的价格又翻倍了,但这对绝大多数背普通包上班的女士们来说也不重要。很多东西的价格都在涨,但这并不影响广大老百姓的生活。更广义的说,那些交易量小的市场里发生的价格变动,其重要性要远小于那些真正有交易量的市场里发生的价格变动。

中国的二手房市场这些年发展很快,特别是2009年,一些税收上的优惠,使得交易格外活跃。但中国房市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新房占主导的市场,大量的交易仍然发生在一手市场。因此相对来说一手市场的价格才是衡量购房成本更好的指标。如果一手市场的价格相对稳定,不发生过快上涨,那就意味着大多数人的购房成本并没有过快增加。在上面的例子里,2009年花150万在北京能买75平方米的房子,到了2010年,150万还是能买75平方米的房子。没错,只是两个房子的地段不一样。但这就和在家看盗版《阿凡达》一样,虽然没法和在正规的IMAX影院里看3D的比,但是10元钱的盗版碟也能够满足看电影的基本需要。没错,别人开宝马,但你只能开吉利,但你好歹也有代步的工具了。更何况,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决定了地段也不是绝对的。现在看起来城南地段不好,不代表过几年仍然不好。15年前,北京的三环外就很荒凉,还根本没有四环,现在的四环外还能看到农田。从北大西门望出去,直接就能看到西山,中间根本没任何楼房阻隔。那个时候,住在现在的四环边上属于住在郊区。而现在,如果能在四环边上买套房,相信很多人都会欢天喜地,觉得就住在市中心。过去的通县,现在的通州区,因为通了城铁的缘故已经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城北的回龙观小区和城南的亦庄在刚刚开发的时候看起来何其遥远,但现在很多人都住得其乐融融的。距离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更何况,城市大了,市中心也可以有很多。过去在北京买东西,不是上西单就是逛王府井。而现在,只有外地人才去这些地方。

必须指出的是,我上面构造的这个例子,是一个清晰的房价涨了一倍的例子,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即便如此,仅从新房的购房成本看,房价却没有涨。如果房价的统计数据仅仅覆盖实际发生的交易数据,那就很可能显示房价没有涨。而现实的情况要比这个例子复杂多了。比如说,在商品房价格暴涨的同时政府大量供应限价房,那么房价应该怎么衡量?光看商品房的价格可能是在疯涨,而光看限价房,房价又可能没涨。取平均,怎么取?是按交易量加权平均,还是按保有量加权平均?这些都不那么简单。国外虽然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衡量房价的方法,但这些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本身也比较成熟,而且市场的情形和中国的并不完全一致,那里没有像中国这么快速的城市化和那么多新房上市,因此那些方法不能直接套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也不能说从交易数据看,进而得出“房价没有涨”的结论完全没有任何道理,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觉得住房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还取决于你关注房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如果你认为住房是必需品、消费品,关注房价的原因是关心老百姓能不能买得起房,那么只要一手新房的价格保持稳定和涨幅适度,就能解决老百姓买房自住的需要,至于那些高档社区、豪华公寓、黄金地段的房价怎么飙升,和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恐怕没什么必然联系——普通老百姓没有人买得起,也没有人会去买。

我上面构造的例子还清晰地说明了,如果只是简单地公布一个总的房价指数,会掩藏太多重要的信息。如果统计局真的想把房价信息做好做透明,就应该公布更多的数据、更细的数据,让更多的专家和百姓进行研究、参与讨论。在那之后,也许会有共识,也许会继续保持分歧,但事情恐怕都要比现在更清楚,制定政策也更能对症下药。

P25-28

序言

这本书收录了自2006年以来我发表在自己的博客——《郭凯经济笔记》上的几十篇博文。这些博文都经过了后期的修改和增删,有些和原文出入不大,有些已经面目全非。修改的过程中,我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我原文的主旨。作为一个时常对正在发生的(经济)事件发表评论的人,我知道每个人大概都有冲动把自己说对的话重点标出来,把说错的话悄悄地隐去。我也有这样的冲动,但是我忍住了。因为,我想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角度,而不是思维的结果。当然,我还是隐去了一件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个博客可能更为著名的名字——《人渣经济笔记》。在绝大多数人的语境里,“人渣”是个贬义词,但在我的语境里,“人渣”是对大学岁月的一种怀念。刚上大学那会儿,我们一个宿舍来自天南海北的六个男生,给我们的宿舍起了一个名字叫“渣滓洞”,“人渣”的名字就是从那里来的。只是,我最后还是向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习惯妥协了,因为实在不想再多费唇舌向每个好奇名字来历的人重复这个对自己来说挺有念想,对他人而言却毫无意义的故事。

2006年1月9日,北京。我不得不和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妻子谷主艰难地告别,一个人踏上前往美国的旅程。这是三年间第六次这样的告别,一次比一次难舍,一次比一次牵挂。20多个小时后,我又一次在夜色中回到波士顿。出租车穿过海底隧道,沿着已经冰冻的查尔斯河向剑桥小镇开去,不知是旅途劳顿还是心情低落的缘故,我把头无力地靠在车窗上,任凭车外的寒气透过玻璃侵袭我的脸。因为时差,波士顿那时还是1月9日,我心里感叹:时间仿佛并未流逝,而我和谷主却已经是半个地球之遥,下一次见面不知又要等到何时。

学校那时还是假期,因此空荡荡的。没有需要参加的日常课程、讲座和学术报告,加上时差的原因,我的生物钟开始变得颠三倒四。在寂静寒冷的冬夜里,无法入睡是极度痛苦的,于是我想着要做些什么打发漫漫长夜,同时也分散一点自己对谷主、对父母还有对祖国的思念。

博客在那时已经十分流行,虽然还没有到人人开博的地步,但在我日常和朋友联络的MSN上,只要点击几下,就能开一个博客。我于是有了写博客的念头。那时,作为博士训练的一部分和研究的需要,我阅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并且还在不断接触新的文献。在阅读过程中,我读到很多有意思的观点,自己也产生了很多想法。我于是想,何不把这些观点和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既让远在国内的谷主(我的父母那时还不上网)知道我每日在干些什么,又可以和平常往来的一些朋友,他们中的很多都是在美国求学的中国学生,交流一下,分享心得。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又斟酌了几日。当时的担心是自己很快就会失去灵感和素材,而我又不想留下一个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东西。见过不少荒芜的博客,从开始的雄心壮志,到后来的不了了之,我还是希望能够比较持久地把一件事情做下去,要不然就不做。后来,我说服了自己,因为想到经济学的文献浩如烟海,我已经读过的东西已足以让我写上好一阵,终归不至于落到无从下笔的地步。

于是在2006年1月13日,回到波士顿四天后,我在MSN上开起了自己的博客,起名叫《郭凯经济笔记》,意思很简单:我以做笔记的形式记下我读到和想到的东西。第一篇博文《仇恨的政治经济学》写得中规中矩,就是一篇读书笔记,只不过读的不是书而是一篇论文而已。在博客的开篇,我写下了这段算是自我勉励和自我督促的话:

今天,突然下决心写一些自己关于经济学的想法、自己看到的别人对于经济学的想法以及自己对于别人想法的想法。我没有决心,恐个白也没有时间做到每天写上一篇,但是我想我会坚持下去的。也请我的第一个读者,谷主,以及今后也许会慢慢加入的其他读者督促我。  那个时候,《郭凯经济笔记》是一个地地道道只有十几个读者的博容。除了谷主,剩下的都是“被阅读”的我在MSN上的好友们。

很快,我发现自己写博客的热情远远超过最初的预期,即便是在还没有什么人读我的博客的时候。我自己的解释是:写博客给了我一个宣泄的渠道。和平时做研究不同,在博客里可以很自由,很随意,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另外,我也发现,我并不真的热衷于做笔记,也就是读别人的东西,然后记下来。相反,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在激烈讨论的观点,还有任何与中国有关的事情都充满了热情,愿意发表一点见解。这些见解,发表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有道理的,事后看,很多“道理”都是值得商榷的。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只是,我在发表见解的过程中,在把哪怕一件小事从头到尾说清楚的过程中,觉得很满足。经济学里有个术语叫做“显示偏好”,写博客这件事情,的的确确把我个人的偏好给显示出来了。我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一件事,然后我决定,要敢于拥抱自己的爱好,即使在不少人眼中,写博客仍然属于不务正业和浪费时间的范畴。

不久,我也注意到,博客的读者开始缓慢却稳健地增加。开始是一天几十次点击,后来变成一百多,后来几百,慢慢就上千了,然后是几千,再后来就上了万,再再后来我就不再留意点击数了。因为很多人不直接点击也能看到我的文章——从抓虾,从鲜果,从豆瓣,从Google阅读器,从各种未经授权和经过授权的网站转载;因为,被成千上万人阅读,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因为,我希望保持一点点随意和自我,保留一点点博客的私人性,而当你知道有数万人在看你的文章的时候,一切都不再那么自然了。

在我自己开始写博客之前,我经常读别人的博客,有些我很喜欢,有些则不那么喜欢。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但是好的文章应该清晰明了;网络上的讨论往往是情绪化的,但是好的文章却应该理性沉稳;博士生的学问是高深的,但是好的文章却不应该故作深沉;世事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因此好的文章应该更看重论述的过程而不是具体的结论。

可是,在中文的网络世界里,最流行的偏偏是那些有点耸人听闻,迎合流行情绪,观点偏激绝对,或者故作神秘,最后再带点花边新闻的文章。在我开始写博客的时候,最流行的关于经济学的标题大多类似于“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失语”、“某某著名经济学家为谁代言”、“三分钟教会你经济学”、“为什么股市要涨到1万点”或者“诺奖得主声称中国泡沫即将破裂”等。

我自己在写博客的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写某些题目和观点,是必然要挨骂的,而反过来写这些题目或者观点,则经常会赢得一些喝彩。为此,我甚至打趣地写过一篇《招骂百分百》来总结我的心得:

1.想被右愤骂:说中国好话或者美国坏话;

2.想被左愤骂:说中国或者美国的好话(以上你可以看出左愤和右愤的异同);

3.想被学经济的同行骂:说任何话;

4.想被不学经济学的外行骂:说任何话或者不说任何话(前者叫做代言,后者叫做失语);

5.想被现下的股民骂:说股市要跌;

6.想被未来的房奴骂:说房价要涨;

7.想被没出国的骂:说中国的事情;

8.想被出国的骂:说中国的事情(谁都觉得自己了解的中国是最客观真实的中国。没出国的说你,人在外面知道什么啊?出了国的说,你人都在外面了怎么还看不清楚啊?);

9.想被上班的人骂:说理论是对的;

10.想被上学的人骂:说理论是错的;  11.想被读过一些书的骂:写得太直白(很多人觉得把文字写得叫别人看不懂才叫高深,然后就以看得懂看不懂来划分,自己看不懂的叫有水平,看得懂的叫没水平);

12.想被没读过很多书的骂:写得太直白或者太不直白(让没太多文化的人看懂了是件很麻烦的事,秀才遇到兵是经常的。让没太多文化的人看不懂也很麻烦,还是秀才遇到兵);

13.想被太善于联想的骂:写得隐晦(你只要不把自己的观点黑纸白字地放在那里,人家就能给你联想出一个和你的观点完全相反或者完全不相关的观点,然后对此批判一番);

14.想被太不善于联想的骂:写得隐晦(人家打死也想不出来你要说的是什么,所以只能胡乱扣上一个观点批判一番);

15.想被不写博客的骂:写博客[人家的理由是:我很务正业,从来不浪费时间写博客(虽然还是很有时间看博客并骂娘),哪像你这么不务正业];

16.想被写博客的骂:参见1-14条。

但正是网络上那些我不喜欢但受欢迎的文章,还有那些喜欢骂人的读者,激发了我坚持不断地写自己博客的愿望。我是这么想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经济专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经济问题的理解程度只取决于他们能够读到的东西的水平。与其抱怨读者没有鉴别能力,不如承认是中文的关于经济的通俗文章质量太差。而我的博客,即便质量也有限,即便观点也很偏颇,至少能够给我的读者提供一种替代阅读,一种别样的视角,至少能够让一些人意识到还有别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同样一件事情。总会有思维极端的人骂娘,但是我从骨子里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是有鉴别能力的。我只要真诚地写,他们也会原谅我的错误和不足。

我本科的专业是电子学,那是一门有意思但不能让我激动的学科。大学二年级的一天,我看到了当时还处于草创阶段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招收经济学双学位的广告。后来,我就去上课了。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我在人生的第一堂经济学课上看到卢峰教授在黑板上画下供给和需求两条曲线时,我是如何被经济学的简单和优美瞬间征服的。这种一见钟情后来变成了一种持久的兴趣,自那时起我就再没有放下过经济学,从本科双学位,到硕士,到博士,到现在的工作。

我知道的经济学不总是用来经世济民的。如果说宏观经济学是最接近于经世济民的一部分经济学,那经济学最为成功的部分,恰恰不是这一块,因为宏观经济学还有太多无法回答的问题。相反,微观领域的经济学研究,由于数据多、人群大、现象重复出现的几率大,反而是经济学中更具共识的部分。但经济学的优美之处在于,它有着一个具有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供需、均衡和价格,这些概念,既可以用来分析增长、就业、通货膨胀、货币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的问题,也可以用来分析厂商定价、广告、保险、契约、谈判等微观的现象,更可以用来分析婚姻、生育、犯罪这些看似和经济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活动。

经济学最吸引我的,恰恰在于它的思维范式,它理解世界的角度,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结论。具体的结论,会因为条件、约束、环境和前提的变化而变化。照搬结论不是上乘的学问,对经济学这样一门社会科学尤其如此。而分析问题的方法,则可以是普适的。经济学里的供需、均衡和价格,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可以引导你理解很多看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充分意识到,我所写的文章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在写的时候就是如此,事后看更加如此。但结论正确与否,并不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最看重的东西。社会问题如此复杂,“正确”与否本就没有严格的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习惯用正确或者错误来评价文章的好坏本就是单一思维模式的体现。我最看重的,是我能否为嘈杂异常、情绪化严重的中文网络世界带来一点理性的声音,能否给很多大家关注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经济学视角,能否给某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带来一点挑战。我的一点愿望是,别人读完了我的文章会觉得:这个人的观点我未必同意,但是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有意思的,我就没有从他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

我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是开放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学里,开放宏观经济学大概是“最”宏观的领域:汇率,债务,贸易盈余和赤字,跨国资本流动,货币和债务危机,以及国际间的货币财政和金融政策的相互影响和协调等,凡是跨国的宏观尺度的经济问题,都属于这个领域关心的问题。我的专业领域,以及我从事的工作,给了我非常可贵的机会观察、了解和研究世界上很多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它们的宏观经济政策。

看多了其他国家的例子,我就有了一点不同的视角来看中国。中国很特殊,但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并不总是独一无二的,你可以在不少国家身上隐约找到中国经济的过去和未来。

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看法,简单地概括就是:乐观但焦躁。我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来自于这样一些观察——中国有数量庞大、健康且受过较好的教育(相对于我们的收入水平而言),愿意吃苦并且向往富裕的人群;这个人群已经在几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对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形成了基本的认可;这一人群勇于接受变化并且已经在激烈的变革中习惯变化;中国在过去30年里,有着不断克服困难,通过改革寻找出路的良好历史记录;还有,也许有点悖论意味的是,我们的国家还充满了各种问题。一个国家充满问题,静态地看也许是坏事。但是动态地看,一旦我们克服了这些问题,就会有新的发展。整个改革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渐进的、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我们现有的问题越多,我们改进的空间就越大,也就意味着我们继续高速发展的可能性越大。而上面所说的中国人的那些特点,使得我们作为一个整体,从体力、脑力到心理,都为矫正这些问题做好了准备。并不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像中国这样,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具备中国这样的条件。所以,从骨子里,我看好中国的未来。

但我同时也为中国的未来感到焦躁。相对容易的改革已经完成,在改革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既得利益者,我们的人群正在快速分化,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持续拉大。当我们面对更困难的改革和更复杂的问题时,当存在越发强大、可能会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时,当我们的人群不断分化以至于越来越难对改革的方向形成共识时,再加上那些原本就在慢慢收紧的约束——从资源到环境到我们越来越老的人口年龄结构,都让中国经济的未来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但不能掉以轻心的是,不少国家也曾经在面对类似情形的时候走过弯路——民粹主义流行,社会矛盾激化和裙带关系盛行——这些都可以轻松地扼杀我们的经济增长。

而眼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就是能否从应对2008—2009年全球危机的强力货币和财政政策中成功退出,并在发达国家增长乏力的现实下,为中国经济找到持续增长的动力。这几乎必然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要发生改变,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到更多的国内消费拉动。这种转型,相信会遭遇很多阻力,因为转型意味着不少既得利益者要失去利益,意味着有赢家也有输家。而能否成功地实现这种转型,就是对中国经济的一次重要考验。

也许正是期望和焦虑的并存,才让关注中国经济对于学经济的我来说,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种关注,也会一直为我提供新的素材,让我能不断地写下去。这本书也许只是一个起点。

虽然我关心的问题通常很宏观,但我的博客却往往从最小的事情入手,很多时候十分生活化。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有诗云: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

掌中握无限,

刹那成永恒。

是为序。

郭凯

2010年8月9日晚

于波托马克河畔家中

书评(媒体评论)

郭凯是一位读通了经济学,在主管全球宏观经济事务的国际货币基金工作,又具有中国传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的知识分子。在这本《一沙一世界》中,郭凯用简单又最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娴熟地剖析了近几年发生在中国和全球经济中的一些大家熟悉且关心的大事小情,视角独特,充满智慧,深具功力,很值得一读。

——林毅夫,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一沙一世界》充满了对世界的理性思考,从经济学视角为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值得一读。

——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理性沉稳而不乏激情,观点独到而出之平易,持论较严却充满机趣。《一沙一世界》的书名恰如其分。上乘的博客文章应随手拈来、皆成妙谛,却也极易流于碎片、芜杂。作者之文单篇选材不拘一格,角度多变,结集起来又体系严密,思想一以贯之。这都有赖于作者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

——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495753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