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教三字经(故事配图注音)
内容
编辑推荐

道教与儒教、佛教并称三教,是中国文化三大支柱。道教历史悠久,门派林立,但道教各宗派都以老子倡导的“道”为信仰核心并逐渐发展,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乃至生省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由著名道教学者易心莹所撰,内容涉及道教宗派、斋忏、戒律、教理教义等各个方面,堪称一部道教简史。因书中运用子大量的典故和专用名词,张振国先生详为解说,读来亦饶有兴趣。

内容推荐

《道教三字经》内容广泛,从道教的历史、宗派、经书、教义,乃至宗教制度、戒律以及宗教活动中的各种斋、醮、拜忏仪式,都有涉及。它是一部微型的道教百科全书。

易心莹是道门中人,道士眼中的道教,和世俗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许多世俗学者眼中道教的精华,由于时世迁移,道风转变,可能道士已不重视,而世俗学者素所忽略的道门制度、仪式、典故。道士都十分看重。在研究和介绍道教时,世俗学者多采用各类史书的记载,道士则直接用道教的经书。其实,道教是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要对它的经、箓、戒律和仪式有比较切近的了解,必须进入它固有的体系。易心莹的《道教三字经》,尽管在某些方面不及学奔盼研究那么深刻和准确,但提供了许多一般人忽略的材料,展现了一个道教徒独特的视角。

目录

前言(刘仲宇)

一 大道一炁化三清

二 三洞经策冠古今

三 诸神弘道传飞升

四 古仙宗崇大洞经

五 金液聚玄两相宜

六 胎息黄芽返童婴

七 房室养生调神宗

八 南宫苍益健利灵

九 设坛镇邪从头叙

十 柱史玄妙传三丰

十一 治道茅山多传人

十二 方仙要数葛仙翁

十三 太平正一豫章派

十四 全真修道南北宗

十五 元始演法留戒律

十六 三策七斋天人通

十七 知法动静妙无穷

十八 至德六度早修行

十九 天地阴阳须自明

二十 历代神仙把路引

后记

试读章节

宏教法,三千人。宏教法:弘扬道教的教义和法术。

受此诀,白日升。

此诀:宣扬修道成仙的秘笈和方法。白日升:白日飞升。指修道者修成正果,白日飞到天上,成了神仙。这四句的意思是:静妙天尊随方设教,许多人学到了修道真谛得以成仙升天。

讲解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编创大量的神话故事,是道教宣扬教法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中国,神多,传说也多;人与事,人与神,神与事有数不清的纠葛,张冠李戴、莫衷一是不足为奇。但这些十分荒诞不经的小故事里浸透着道教劝人从善、得道成仙的思想。就拿玉皇大帝来说,它位于三清之下,是道教的第四位尊神,由于道教文学作品的传播,它的名望实际上已胜过三清。《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描绘了玉皇的出身。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年老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子道场。后来,王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而有孕。一年后,丙午岁正月初九午时诞生于王宫。长大后继王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历三千劫始证金仙,又经过亿劫,始证玉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便放弃一切权力和摒弃物欲,把国中所有的库藏财产宝物散施于穷困、孤寡鳏夫以及伤残、多病、饥渴者,不畏艰难险阻,专心致志,修道不懈。道成,位居玉京贵都,权力比原先更大。塑造玉皇大帝这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编创大量的神话故事,是道教宣扬教法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中国,神多,传说也多;人与事,人与神,神与事有数不清的纠葛,张冠李戴、莫衷一是不足为奇。但这些十分荒诞不经的小故事里浸透着道教劝人从善、得道成仙的思想。就拿玉皇大帝来说,它位于三清之下,是道教的第四位尊神,由于道教文学作品的传播,它的名望实际上已胜过三清。《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描绘了玉皇的出身。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年老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子道场。后来,王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而有孕。一年后,丙午岁正月初九午时诞生于王宫。长大后继王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历三千劫始证金仙,又经过亿劫,始证玉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便放弃一切权力和摒弃物欲,把国中所有的库藏财产宝物散施于穷困、孤寡鳏夫以及伤残、多病、饥渴者,不畏艰难险阻,专心致志,修道不懈。道成,位居玉京贵都,权力比原先更大。塑造玉皇大帝这一形象主要说明只有像玉皇那样拒声色、香味、触等各种来自外部的刺激,去除各种影响修道的障碍,才能修成至道,才能同化绝大多数人。

再如老子历来被视为大道的化身,从本土到异域他乡,从天京玉阙到边陲神乡,到处都有老子的影响。道教认为,只要有人坚持修炼,道德天尊就会传授金诀秘笈。修道遇挫,道德天尊就会暗中点拨,指点迷津,不管哪世哪代,因为被尊为静妙尊的老子具有分身术,它无处不在,它能为历代帝王师,又能为芸芸众生师。如此写老子无非是为了普及玄风教化俗人。西汉时,黄老之说的核心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自此,老子被进一步神化,名号越来越多,多得让人记不清辨不明,杳杳冥冥,迷迷糊糊难下判断。本章中的静妙尊只是化身之一。仅《太上混元圣纪》中述说的名号就不少,现摘要如下:

天皇时,老君应运降迹与天皇为师,号通玄天师、玄中大法师。

人皇时,与人皇为师,号盘古。

伏羲时,号郁华子、广寿子、传豫子。

黄帝时,号广成子。

高阳氏时,号赤精子。

高辛氏时,号录图子。

陶唐氏时,号务成子。

有虞氏时,号尹寿子。  夏禹时,号真行子。商汤时,号锡则子。

所有这些名号都出现在老子诞辰之前,这是后人为了神化而如此为之。

最早的关于老子诞生之迹的纪传明确指出:老子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周文王为西伯时召为守藏史,周武王时迁老君为柱下史。周康时老君从西极大秦竺乾等国回来号郭叔子,复为柱下史。就是这样一位有名有姓的人物,道教故意将他推向遥远的洪荒之际,变为来去无踪、随世立教的神。老子到处设教,传飞升之道。如果普天下的人都听从教诲,认真潜修,最后个个飞升,地球上将是怎样一副模样。

道教与神话传说有不解之缘,但阅读时千万不能将神话传说与道教史实相混淆。

P15-16

序言

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动荡不宁,这种动荡,与历史上朝代更替时的战乱不同,它的背后,是中国封建社会临近寿终正寝,新的社会力量兴起,新的社会形态即将诞生的深刻变化。和这一变化相适应,传统的文化也受到了空前未有的冲击。从东汉起,除了既有的儒学之外,还出现了佛教和道教,三者各具特色,构成中国文化三大支柱。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者皆呈衰颓之势,道教的情形尤其严重。时至近代,道教几近湮灭,庙观被毁,道士四散,经籍失传。即使这样,仍然有些高道历艰辛、蹈洪流而道心不变,并且留下了自己著作,全真道道士易心莹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他著作弘富,《道教三宇经》是其代表作之一。

《三字经》原是中国古代儒学启蒙读本,它的特点是通俗,容易上口,因而广泛流传。易心莹采用这种形式,将道教历史和有关知识浓缩在短短的3168个字中,旨在提供一种有关道教的启蒙读物。但撰写这类启蒙读物,实属不易,因为三字一句,篇幅短,作者的回旋余地不多。要做到每字有来历,又不能过于冷僻,确乎要动些脑筋。易心莹饱读道书,熟悉道门故事、教义和制度,始能顺手拈来,做成隽永有味的启蒙歌诗。在近代动荡的环境中,人们对道教渐渐生疏了,此书的流传,对于提挈道教知识,起着不小的作用。

从80年代起,学术界和广大的群众迫切地想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讨论对待这一文化的态度,形成了一股文化热。其中,对于陌生已久的道教,也倾注了相当的兴趣。对于了解道教,易心莹的这本书,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不过,这本书撰写于1936年,隔了半个世纪,书中的许多典故,现在年轻的一代已不易理解,所以出版社专门约请张振国先生为之作了注解,相信张先生的注解对于阅读此书可以起到引路的作用。

《道教三字经》内容广泛,从道教的历史、宗派、经书、教义,乃至宗教制度、戒律以及宗教活动中的各种斋、醮、拜忏仪式,都有涉及。它是一部微型的道教百科全书,限於篇幅,对有关内容,只能作简要的评述。

易心莹是道门中人,道士眼中的道教,和世俗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许多世俗学者眼中道教的精华,由于时世迁移,道风转变,可能道士已不重视,而世俗学者素所忽略的道门制度、仪式、典故,道士都十分看重。在研究和介绍道教时,世俗学者多采用各类史书的记载,道士则直接用道教的经书。其实,道教是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要对它的经、策、戒律和仪式有比较切近的了解,必须进入它固有的体系。易心莹的《道教三字经》,尽管在某些方面不及学者的研究那么深刻和准确,但提供了许多一般人忽略的材料,展现了一个道教徒独特的视角。

易心莹在介绍道教正一派的时候,从“正一派,汉天师。盟威策,拜章仪”说起。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在四川的鹄鸣山(又名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创立正一盟威道教,这一派首领称天师,所以魏晋时又称为天师道。这一教派用授符策的办法传徒,策称正一盟威箓。初期的正一派崇拜天、地、水三官,用向三官拜送章奏的方式,倾诉自己的宗教感情和愿望,祈求神灵佑护。因为入道及酬谢道士时例出五斗米,所以外界称之为“五斗米道”,统治者出于仇视,称之为“米巫”、“米贼”,而现在不少道教史著作(包括笔者以前写的论著)仍把五斗米道作为汉末正一道的统称,显然不够准确。易心莹站在道门立场,当然绝不会徇俗乱用。

在道教理论中,世界的本源是大道,它“浑无物,杳冥精”,即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由道推动着宇宙演化(玄化流),使得浑沦的宇宙分化出天地(辟混漾)。宇宙演化的不同阶段,大道都有个化身,元始天尊等尊神就是这样出现的,蕴含着宇宙有起源、也有毁灭的思想。同时在道教的宇宙结构理论中,大地是浮于虚空的。这一设想的提出,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晋代,实属难能可贵。不少学者往往忽视了这些极富价值的理论,而易心莹将此作为道教的必备知识加以介绍,足证其见识不凡。

易心莹从道教内部来说明道教,与学术界的研究、介绍可以互相补充,也为人们了解道教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简明读本。但不可否认其在教言教的局限性,一些见解未必正确,这是读者在阅读此著时必须注意鉴别的。起源推溯到元始天尊在开天辟地时的说经度人,即所谓“元始尊,说洞真。启大教,演三乘”,这只能作为道士的宗教信仰,不能当做历史的事实。

从目前的研究看,道教形成教团,是在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太平道都是当时的主要道派,此外还有些小的教团。道教不是由哪一个人创立的,而是同时有多个教派在不同地域出现。在这些教团出现以前,从战国到秦汉,有一批专为帝王贵族和自己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在活动。他们宣称吃了这药,人就能变成神仙。学术界也有称这批人为方仙道,实际上方仙道没有严密的组织,只能算是道教的前身。道教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巫文化传统,和东汉时弥漫于社会的巫风俗有直接联系。巫和方士,比较侧重寻找仙药、合成仙药的实验,或掌握召役鬼神、控制事物变化的技巧(实际上是想象的方术),没有什么理论。西汉时,有人企图将道家的宇宙论和方仙术统一起来。东汉道教各派都采纳了道家的学说,当时人将黄帝、老子看成道家的创始人,所以有的道派便被称为“黄老道”。后世道教,都将自己系于黄帝、老子名下,尤其是老子,被当成教主,称为“太上老君”。这是在神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完成的,是道门的信仰,而不是信史。易心莹在叙述元始天尊传下经教后,即叙述道教宗派时,将古仙宗即黄帝的教派列为第一,这是以道门的经书、传说为据的,当然不确切。此类问题,张振国先生在注解中一一作了说明,读者阅读时应当有所鉴别。

道教是目前仍然存在着的宗教,道教文化是活着的文化。易心莹写的书已成历史,但其中介绍的基本思想,至今仍在道门中流传。读了这本书,对于现实的道教,会加深了解,不至于进了官观,除了神秘什么也不理解。道教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在台湾省,它是第一大教,在海外华人社会,也有众多的道教信徒。了解它的基本知识,对于海峡两岸乃至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也是有意义的。

刘仲宇

后记

道学之“道”与道教之“道”其含义从根本上说是不尽相同的。道学属于哲学范畴,创始人是先秦时代的李耳,俗名李伯阳。道教属于宗教的一种,东汉永和六年(141)江苏丰县的张道陵宣称太上老君(即李伯阳)亲授道法创立五斗米道,奉道学创始人李耳为教祖,从此道学和道教结为一家,有记载的道教历史自然溯源到先秦时代。后来衍生的道教各派都尊道为信仰的核心,是最高的教理,一切教义都由道引申而来,形成了唯道独尊的局面,影响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清醒的思想家,他在《致许寿裳》一文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国外有些汉学家认为要了解中国首先要了解道教。道教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应该多少要了解一些。对道教兴衰盛弱的研究,精华糟粕的取舍,无疑是有助于我们正确了解中国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养性修身、完善人伦,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易心莹撰著的《道教三字经》就当时说是作为一种启蒙读物,“置之案头,课彼来学,或不无小补”,可以说是在较小的范围里传阅。易心莹(1896—1976),现代道士,著名的道教学者,法名易理轮,字心莹,俗名良德,四川省遂宁市老池双河口人,世代耕种为业。年幼时体弱多病,稍长,特有意于道教养生术。1913年离家到青城山天师洞(即常道观)请求出家,因外表呆闷,留观当杂役。第二年,其兄将其领回。归家途中,心莹得隙逃遁。后到成都青羊官二仙庵蚕桑传习所当帮工。1916年,天师洞道士魏至龄去二仙庵,感其笃信虔诚而将其带回青城山天师洞,收为徒弟,成为全真龙门派碧洞宗二十二代传人。1926年仲夏,前清翰林颜楷重游青城山,易心莹陪同参访,颜楷发现他是可造就之材,经得住持彭椿仙同意将他带回成都,于是易心莹有缘进入颜楷创办的崇德书屋深造。1927年颜楷因病作古,心莹不得已而回天师洞,被推为知客兼文书,此际他更加潜心于道教学术研究。1942年3月18日,天师洞住持彭椿仙羽化,是年46岁的易心莹继主天师洞事务。次年,辞去职务,一意治学,深研道学渊源,调神内功,广搜道书,整理道学史料,足迹踏遍巴山蜀水,功力日深,著述颇丰。新中国成立后,他率众致力于农业生产,积极开展自养活动。1955年,易心莹复任青城山天师洞住持,热情接待过周恩来总理一行。1956年任四川省政协委员,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参加中国道协的筹建工作,1957年当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60年受命编撰省志道教篇。曾在中国道协举办的道教徒进修班主讲《中国道教史》。“文革”时,虽身处逆境,信仰不改,勇于保护宫观内外的文物。1976年,易心莹仙逝于青城山天师洞,葬于白云溪畔杜光庭读书台后。易心莹道长治学谨严,著有《老子通义》、《老子道义学系统表》、《道教系统表》、《道学课本》,辑有《女子道教丛书》、《道教三字经》等,可惜散佚甚多。

《道教三字经》系易心莹“爰搜道经记传”并加以综合整理出的早期作品。它的内容比较庞杂,有对道与炁的概述,有对三清的介绍,有对主要经典来历及内容的叙说,有十宗十三派发生发展的逐一陈述,有斋忏、戒律、教理教义的阐释,有些内容尚须斟酌,但不管怎样,它可以当作通俗的道教简史来读,帮助人们对道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道教三字经》虽为时文,但因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专用名词,给阅读理解带来不少麻烦。为方便读者,我接受了注释的任务,并将原文分成二十章,每章冠以名称逐章注释串讲。只缘我本无才,又疏于苦读,面对原文中的疑难之处深感力不从心。无奈,只得冒暑伏案,寻章摘旬,搜索枯肠,多方请益,勉强为之。

刘仲宇同志对文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未曾谋面的成都的李豫川同志对我的工作给予极大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此次再版,我们另配选了一百余幅插图,希望在活跃版面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之外,能提供给大家对道教文化更多的感性认识。限于水平,文中、图中谬误难免,企盼读者哂正。

张振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教三字经(故事配图注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心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57448
开本 其他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49
丛书名
印张 8.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1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