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疯雅书中事(21世纪淘书的策略和视界)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借助藏书来讲收藏的真谛。我们可以不用为物所制,可以卸下那一份惆怅,冲破名利的缠裹,用对生活而不是对物的热情,用阳光而不是消极的心态,寻得生命的满足。到那时,相信我们的收藏界也会有更多有识之士,愿意安静踏实地用做资料的方式来做书,做好书,做真正的“书”。

本书作者反复强调的“价值发现”。我最早接触这种理念是从北京一位地图收藏的行家那里,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起,每次见面都会提到这四个字至少一遍。其实,收藏的乐趣不正在于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么?可能因着儿时的圣诞节,可能因着一个飞行梦,可能因着对某人某事的一分崇敬、一分怀念,可能因着工作上的专长,每个人都有机会打造出一整套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品收藏。本书作者引用一位书商的话说:“我想我自己最为欣赏的藏家,是那些敢于相信自己品位的人。”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Nicholas A.Basbanes)被誉为“关于书之书的权威作者”,著有大量图书集藏方面的畅销书,曾入围美国国家书评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决赛。

《疯雅书中事》是其走访了大量世界著名藏书家、书商和图书馆工作者后,写成的专门针对21世纪图书收藏爱好者的指导性“秘籍”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一群稍嫌痴狂的爱书人,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如何利用身边资源和现代科技手段淘到心仪的书籍。

淘书藏书在中国素有传统,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的迅速崛起,形成了庞大的淘书大军,本书所写内容虽然发生在美国,但其爱书的狂热与淘书技巧会令许多收藏者产生共鸣。书中涉及的拍卖会、市场、网络淘书等实战经验,亦颇具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淘书基本原则

第二章 朋友们的小帮助

第三章 品相,品相,品相

第四章 三个关键词

第五章 藏家故事

第六章 藏家心事

第七章 称职淘书人

第八章 淘遍全球

第九章 不疯魔不成活

第十章 02—02—02书市一日

附录 关于价值的思考

译后记 小玩儿怡情,大玩儿乱性

试读章节

英语中首次明文使用“藏书癖”(bibliomania)一词是在1750年。第四代切斯特菲尔德伯爵(Earl of Chesterfield)菲利普·多墨尔·斯坦霍普(Philip Dormer Stanhope)是个狡猾的政客,善于卖弄辞令,他以傲慢的口吻给自己正在上学的私生子写了封信,警告他不要堕入一种堪比鼠疫的恶习。“买好书,读好书。”伯爵大人对耳根软的小伙子建议道,并敦促他要理智选择书的实质内容而非稀缺性,后者在伯爵看来是全无道理的:“最好的书是那些最常见的书,而最后一版通常就是最好的,除非编辑们傻到了家。”

“藏书癖”的广泛应用要等到数十年后,而其最著名的记录者却主动将其戏称为“不治之症”。这位名叫托马斯.弗洛葛诺·第布丁(Thomas Frognall Dibdin)的乡村牧师对书如痴如狂,最终写成了一本划时代的小册子,并恰如其分地取名为《藏书癖》(The Bibliomania)。这位可敬牧者提供的诊断可谓似真非真,却在1809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小轰动,被大量用于指称兴起中的藏书热——当时正值“藏书的英雄时代。(Heroic Age of Book Collecting)。

这个花哨的诊断最终臭名远扬,而风雅的藏书热参与者们更愿意说自己是“淘书人”(book hunters)。这一体面的称呼不仅总结了他们在闲暇时的活动,也避开了强迫症等恼人话题。因着变通之后的名号为世人最熟知的,或许当算约翰·希尔·伯顿(John Hill Burton)。他是19世纪爱丁堡的学者,其三卷本本国史著作为他赢得了苏格兰皇家历史学家的荣誉,但今人知道他,更多是由于他那全凭爱好的游戏之作——《淘书人》(The Book—Hunter)。此书言语轻快地讲述了伯顿所谓“欲得书而后快的秉性”,1862年首次发行,成为此后众多作者的借鉴对象,最著名者如奥克塔夫·乌赞(Octave Uzanne)的《淘书人在巴黎》(Book-Hunter in Paris,1893年)、威廉·罗伯茨(William Roberts)的《伦敦淘书人》(Book.Hunter in London,1895年)以及P—B M.艾兰(P B.M.Allan)的《淘书家门口》(Book-Hunter at Home,1920年)。“这篇散漫序言的目的,是为我们即将考察的人类软弱,向读者博取些许同情。”伯顿解释他的初衷,并诙谐地指出,与人类其他行径相比,这点“毛病”可算是最“与美德沾边儿的了”。他似乎试图说明,不论表面迹象如何,收藏者并不是疯子,连疯的倾向都没有,其痴痴实是另有隐情:纵有可笑与矛盾之处,内心深处乃是一种洞察感知的天赋。“你会发觉,这一人群普遍致力于从无用中挖掘价值,并逐漸培养起特殊的技巧和敏锐,使他们能在垃圾堆中准确出手,翻出具备珍贵、稀少潜质的藏品。”P3-4

后记

从纯语言文字的角度,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出众的书,但却是一本值得去读的书。作为曾经的收藏类杂志编辑,我对这本书的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备感亲切。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美国及世界顶级书商、藏家、专家的采访互动,呈现出了藏书界各个层面的众生百态,地点是美国,读来却仿佛近在眼前:拍卖场上的红尘滚滚,拍卖师报菜名儿一样的激烈喊价,手捧大珍时眼里心里进发出的狂热,书展上弥漫着的贪恋之欲一正如书名所点出,这一切归结到底,就是“疯”与“雅”的纠结。

近15年来,中国的艺术品收藏界在众目睽睽之下如鹰展翅上腾,与之相伴的是财富、文化、情怀、欺诈、功利、泡沫等说不完的话题,在媒体报道一个接一个的惊叹号中,整个中国沸腾了。

令人诧异的是,这么如火如荼的艺术品收藏市场,能找到各类印刷精美的图谱、图录、专著,却几乎找不到一本像《疯雅书中事》这样集资料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书;严格说来,当下国内的收藏界,并没有太多真正意义上的“书”。

翻译过半,我因突发急症,往ICU走了一遭。等出院回到电脑前,恍如隔世,却对自己所处的这个行业,有了新的视角。

我见过的收藏“圈内人”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真心真意地爱着历史、文化、艺术,只是言谈间,总隐隐流露出一分惆怅。我时常回忆起两年前,松下赏月,觥筹交错,一位女藏家说的话:若不是对人失望,不会那么恋物。我也不止一次听各地藏家感慨,跟物打交道,比跟人简单得多。

另一种,言语间谈论的也全是文化、艺术,而且大多身怀绝技,脑力、眼力俱强,可细细揣摩,会发觉他们心里始终绕着打转儿的,仍不过“名”、“利”二字。

这两种人我都很喜欢,也都从心底里欣赏、敬佩。他们都属于“疯雅”的行列,只不过“疯”在了不同的侧重点上。而他们共同的弱点在于:为物所制。

“不疯魔不成活”是一种气质,却并非真正快乐的生活方式。艺术品收藏带出的“雅”的境界,其实不需要让自己疯了魔了才能达到。那股从心中涌起的热情,本该是对生活本身的热情。

我很同意一些在藏界有所建树却并不为物所制的当代文人们的说法:“小玩儿怡情,大玩儿乱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的主题一藏书——是最有可能做到“点到即止”的收藏门类。

收书活动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放眼藏界,确实难找出第二个来。在我眼目所见的范围内,几乎没有人不藏书。你不一定从小就对着官窑瓷器长大,可谁都能说出几本自识字起就让自己魂牵梦系的书,哪怕是小人儿书,哪怕是农村的旧皇历。如果像本书作者那样将范围扩大到信札、校样、合同、票证、明信片、老照片等纸制品,那就更是无所不包了。

所以说,书是人人都能信手拈来的收藏门类。

我有幸走访过的各路藏家,从瓷器、玉器、书画、钱币到当代工艺美术,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藏书”,至少是图谱和本门类的研究著作。而收藏到了一定程度,每位藏家或者古董商通常会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出书,“也算对自己这么多年的收藏活动有个交代”。

所以说,书几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收藏门类。

“藏书”二字乍听来有点儿吓人,很多人首先反映出的都是价值几十万、几百万元的唐宋古籍。的确,书可以很贵——但也可以很便宜,完全要看自己的兴趣点。有人收几十块钱的旧杂志收得有声有色,有人收百元左右的老书成了极好的资料库。

所以说,书是最有可能量力而为的收藏门类。  正是由于藏书在整个收藏领域的特殊性,我对这本“关于书的书”所透露出的两大理念尤其欣赏。

其一是借助藏书来讲收藏的真谛。我们可以不用为物所制,可以卸下那一份惆怅,冲破名利的缠裹,用对生活而不是对物的热情,用阳光而不是消极的心态,寻得生命的满足。到那时,相信我们的收藏界也会有更多有识之士,愿意安静踏实地用做资料的方式来做书,做好书,做真正的“书”。

其二则是作者反复强调的“价值发现”。我最早接触这种理念是从北京一位地图收藏的行家那里,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起,每次见面都会提到这四个字至少一遍。其实,收藏的乐趣不正在于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么?可能因着儿时的圣诞节,可能因着一个飞行梦,可能因着对某人某事的一分崇敬、一分怀念,可能因着工作上的专长,每个人都有机会打造出一整套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品收藏。本书作者引用一位书商的话说:“我想我自己最为欣赏的藏家,是那些敢于相信自己品位的人。”我想,我也一样。

我始终记得自己采访的第一位藏书家,他和他的古籍各住一套单元,用经、史、子、集来归类自己的藏品,又辗转走访全国各地的藏书楼(有些只剩下残破的遗迹),然后记录下细节,整理成书。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我深深知道这是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他不仅对古籍,更是对古人和我们的整个文明,存着一份敬畏之心。通过书,他实现的不是金钱的进进出出,而是向他所挚爱的那个精神世界致敬。

其实,在藏界,最可能找到能跟你“谈人生谈理想”的人,甚至比青春懵懂的校园更容易。因此,加入到这个行列来吧!不过切记:小玩儿怡情,大玩儿乱性。

2010年春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疯雅书中事(21世纪淘书的策略和视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
译者 卢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501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53-4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