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插树岭
内容
编辑推荐

《插树岭》展现的是东北农民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离开黑土地进城打工,学到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最后回归土地的心迹变化。插树岭是牛、马两姓闯关东落脚开荒的地方,地处三县交界,是个三不管的穷山沟,这里的人们远离外面的世界。农民张立本因不甘贫穷外出谋生,妻子银凤屈从家族势力离婚另嫁,但张立本衣锦还乡,引起村里人的惊恐和不安。为了一个女人,张立本插手牛、马两家的亲事纷争,由此在插树岭搅动了一场又一场风波,引发了一幕又一幕故事。本书深刻地揭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任重道远,全景式地展示了东北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

内容推荐

这位有头脑有追求聪慧俊雅的女人,缘何在穷乡僻壤的山村里将青春年华陪葬者千年?面对着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扯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她何去何从?在那些爱与被爱旋涡中挣扎着的男人们、那些缠绵悱恻快乐并痛苦着敝人们面前。她进退两难,举步维艰。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月亮述说着每一扇窗口内的故事,星星记录着每一段揪心的爱。随着故事发展,将解开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死结……

书中将黑土地上的民风.民情、民俗以及众生群像融于一炉,将人的劣根.人性复苏与农民对土地的热恋浓缩在全书始终,将原汁原昧的农家饭捧到读者面前。据此书拍摄的28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受到广泛赞誉,被评为第26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全国第10届“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

这是一部难得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原生态山野农村生活的长画卷。作者夫妇透支健康,透支生命。用心血书写了这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守土为金的农民,写了农民为生存.为富庶而上下求索的土地情结,雕塑出一批大变革时代的新式农民……

《插树岭》历时四年,五易其稿,终与读者见面。

试读章节

楔子

流金河北岸有座插树岭,岭下有个插树岭屯。插树岭的来历还得从牛、马两家搭伴闯关东说起。清末年间,表兄弟两个一人挑着一副挑子,携家带口从关里一路走到北大荒。在岭下歇脚时,牛姓表嫂将她从关里拄着过来的一根柞木棍顺手插在地上,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表兄弟爬上山坡,见满山遍岭都是野果子,又饥又渴的妻儿老小们,用酸甜的野果充饥,搭起草窝棚在山角下过夜。半夜时突然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下了七天七夜。一场大雨过后,插在地上的那根柞木棍子却生出芽长出叶了。牛姓表哥觉着这是老天爷留他们住下来的天意,哥俩商量住不住下时,马姓表弟让牛姓表哥拿主意。两家老小一路走来已经是人困马乏,又见满山遍野的野果,脚下抓把土能攥出油来的土地,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没几年,插在地上的柞木棍子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此插树岭的名子就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牛、马两家的老辈人就把这棵树当成保佑牛马两姓的神树了。神树没有保佑插树岭村的好日子,外地人管这里叫憋死牛屯。

插树岭围着牛、马两姓的庄子拐个了胳膊肘弯,拦住了这个屯的西北两面,屯子南是流金河,屯子东头一大片沼泽地,像个大酱缸严严实实地封住了屯子东边的出路。插树岭屯就像座孤岛被圈在中间。这座只有几十户的小村庄是个鸡鸣听三县的三不管去处。芝麻粒破四瓣的官儿,年八辈不来一个。一是隔江渡水,交通不便,二是没啥公事公案可干,三是吃好吃赖不说,就单看那锅碗瓢盆,公干人员就不想上饭桌。插树岭屯有这三不便,从前清到民国,到军阀割据,三县推来推去,地界一直没有划定。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还在扯皮。插树岭屯居住的是汉族,同属炎黄子孙,总不能把他们划到国外去,更不能单立国号。于是由省里出面,查遍了唐、宋、元、明、清的县志史料,找出根据。最后划定由流金河南岸的金河县管辖。插树岭屯的族长自然就领授了官府的头衔,把族长改叫屯长。后来叫队长、村长时这里也跟着改。在插树岭屯里叫族长也好,叫村长也罢,反正他就是土皇帝,金口玉牙,他的话就是圣旨,没人敢打拨回。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懂官面上的事,他们就知道填饱肚皮,搂着老婆睡觉,传宗接代……

光阴似箭,目月如梭。随着乾坤扭转,国运日盛,插树岭村的人也开始关注村里屯中的大事小情了。这几天有三件事成了屯中人们议论的话题。一件事是老支书病故后村支书大印由谁来掌管。二是张立本从大狱放出来了,这小子可不是块好饼、怕是又要引出啥祸端来。第三件事就是马趴蛋的闺女马春跟牛得水的儿子牛心的婚事。按说,这三件不挨边不搭界的事不该搅和在一块。不该搅到一块的事,在插树岭村就得往一块堆搅,七搅八搅地拧成了一团乱麻,扯也扯不断,理也理不清。扯不断理不清的事村长得管,他不能不理朝政,村长不喜欢旁人干预朝政,他愿意一个人发号施令,家雀扑拉房檐子,老母猪拱菜园子的事都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

村头,有个当年知识青年住过的大院,这里人们都习惯地管它叫知青点。这座知青点旧址用土垡子砌的围墙,如今,围墙有几处已经坍塌。正房是当年村里唯一一座砖瓦结构的房子。房墙上隐约可见已脱落的毛主席语录。这排正房空着,有几间房盖上的瓦片已被人揭走,屋顶露天,残缺的瓦缝间长出几堆蒿草在风中摇摆着。东房山墙处堆着很多粗细不等的圆木,有的圆木背阴处已经长出树耳和青苔。两间西厢房是当年知青点的食堂,因年久失修,房墙上的泥皮已剥落,房盖上压着芦苇,窗棂上钉着的塑料布被风撕扯得咝咝叫响。张立本就住在这两间房子里。

太阳爬到插树岭上空时,张立本手里拿着一个干瓢走出房门,他仰脸望着日头爷,抽抽鼻子,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吓得地上几只找食吃的麻雀叽叽喳喳地飞上树枝。张立本朝树上看看,又看了一眼地上支起的扣雀箩筐,怨自己这个喷嚏打的不是时候。他走到箩筐前,从干瓢里抓些碎米子撒在箩筐下。不远处,有几只鸡朝这边走过来。张立本不怀好意地看看走过来的鸡就转身进屋了。炕上卷着行李卷,地上、窗台上到处扔着鸡毛、骨头、空酒瓶子。张立本点燃一支烟,走到房门前将门推开个缝,看着一只母鸡钻进扣麻雀的箩筐下去啄食,他拉动绳子那只芦花母鸡就成了他的猎物。张立本从箩筐下抓出老母鸡回到屋里,拿起一把尖刀叼在嘴上,很熟练地将手中的母鸡脖子窝回,拔掉脖颈上的毛,用刀割开鸡喉管,鸡血喷出,他随手将鸡扔在地上。鸡在地上挣扎地蹦着,抽搐着。

村路上结着厚厚的积雪,被踩实在人行道上的雪高低不平,牲畜粪便一层一层地冻在上面。金凤挟着个包袱匆匆地走来。二歪尾随在金凤后边悄悄跟着,他只顾盯着前边的金凤,马失前蹄被冻粪包绊倒摔了个狗抢屎,他爬起来低声骂了一句脏话,又躲躲闪闪地追赶金凤去了。

金凤走到场院外,从青年点院墙墙豁进去,走到张立本房子门前,推门进屋,被地上抽搐着的鸡吓了一跳。张立本在裤子上蹭去刀上的血,朝金凤龇龇牙。金凤细看地上的鸡,惊叫着:“妈呀!这不是我家的芦花老母鸡吗!?”张立本放下刀说:“哪能呢!一大群鸡在箩筐下吃食,这么巧就该它死!”金凤说:“馋疯啦?!你把老母鸡杀了,顺子咋办?就指望它下蛋吃呢!”张立本说:“这两天,我真有点想那个小杂种了,你咋没抱来给我亲亲?”他拉着金凤的手坐在炕上,觉着这女人的手软乎乎的,连手指头都是酥的,一摸这双手,下边那东西就有些不安分了。

二歪趴在窗台上,把窗户纸抠了个洞,撅着屁股朝里看着,他见张立本将手伸进金凤的怀里,不由自主地咽了口唾沫。金凤推开张立本的手说:“我这两天来事了!”张立本说:“净唬我!”金凤说:“馋样!我告诉你,往后少在马春妹子身上打主意!”张立本说:“你这是啥话!”金凤说:“少跟我嘴硬,一看见马春瞅你那俩眼睛,像二齿钩子似的。”“别瞎掰了!”张立本又去抱金凤。金凤推开张立本的手说:“老扁这两天黑脸风似的,他可早就不让我跟你见面了。”张立本说:“哼!他白捡个儿子,我不能让这小子得着便宜卖着乖!不能白让他占我的便宜!”嘴里说着两只手就急急忙忙解裤腰带。二歪趴在外窗台上,两条腿夹着裤裆里那东西,屁股左右扭晃着,单眼调线地朝里边瞧着。

金凤双手迎着张立本,笑着说:“不行,不行,人家来事了,你要害死我呀?!你蚜!一点也不知道心疼人!”她想起他当年扔下她就走的伤心事,低下头眼泪就流了出来。

金凤父母早亡,扔下她和哥哥两个人过日子。张立本开始是和金凤偷偷来往,后来哥哥出民工修水库去了,一去就是一年多。张立本就住在金凤家,两个人就有滋有味地过起日子。张立本不是个安分人,他脑瓜活鬼点子多,总想出去闯世界。有一天,传来消息说张立本耍钱犯赌被公安局抓走了。不久,又传来消息说张立本被判了二年徒刑。这时,金凤发现自己有身孕了。大姑娘怀上野种,这在插树岭可是非同小可。金凤的肚子一天天见大。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天天地熬着,哥哥回来时她已经挺着六七个月的大肚子了。哥哥见此情景气了个半死,立刻弄来打胎药,逼着她打掉孩子。金凤死活不肯,哥哥将她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一天夜里,金凤偷偷跑出家门,她要去找张立本,跑在林中被树根绊倒,血哗哗地流,人眼看不行了,被割草的老扁发现,把金凤背到卫生院算是救了她一条命。后来,哥哥嫌怀着孩子的妹妹丢脸,就硬逼着金凤嫁给了老扁。在孩子降生那天,哥哥得暴病死了。

P1-4

序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生命的远航。人生,永远要漂泊,永远在旅途。所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是也。我一次次地被命运捉弄着,命运一次次将我推向奈河桥边,又一次次垂青于我这个生命的跋涉者,让我去尝尽人间的艰辛。这些年来,我不是无鞍无羁“天马行空”,而是一个艰难跋涉的苦行僧,我和晓平妻几乎走遍了中国,拜访了祖国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而最让我钟情,最让我眷恋,最让我百读不厌的还是生我养我的黑土地,嫩江水。我格外喜欢的是江河、草原、森林;北国那钢铁般冷峻的群山万壑,寒意萧萧的冰川,飘飘洒洒的鹅毛大雪,沙涛起伏的旷漠,绿浪叠涌的草地;那像老人满脸皱褶般的丘陵和少女肌肤般的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还有成吉思汉古战场上的漫漫风沙,以及那些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故事深深埋藏在我心底的存储器中。这一切,都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作家的生活并不都是好听的故事。我曾被错划“右派”,半生坎坷,颠沛奔波。生生死死走过来,真可谓命运多舛。我从少年时期就爱上了文学创作,念小学时就在《好孩子》杂志上发表过寓言故事。20世纪50年代就出版了小说集《来到千金寨》。又以在《新观察》上发表的散文《我和舅舅》夺得1956年全国青年文学创作奖。为此,参加了全国第一次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就在那次会上,我和同时起步的刘绍棠成为了好朋友。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红卫兵上了街,我家被抄,七麻袋书刊手稿堆放在马路上,狂热的红卫兵要将它付之一炬。大火在燃烧,书在烈焰中呻吟,手稿在燃烧中哭泣,我的心在流血。这些书是我的命根子,那些尚未变成铅字的书稿是我的生命。命根子断了!生命不存在了!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纵身跳进大火中。手急眼快的邻居王大哥一把将我拉出来,衣服已被烧着的我立刻被红卫兵打翻在地。后来,我被遣送回原籍。生养我的齐齐哈尔市收留下我。我就如嫩江边上无声无息地钻出的一棵小草,我要用身上仅有的一抹绿色回报滋养我的黑土地。在困境中,我时常跑到嫩江彼岸的丛林中,同树木对话,同江水共语,同天风共舞。此时此刻,我感到大自然的那种崇高,那种肃穆和庄严。我站在母亲般的大自然怀抱中顿然悟到:天地之浩大,人生之渺小;天地之永恒,人生之短暂;天地之旷达,人生之促狭。我朝着石缝中钻出的那棵小草大声吼叫:我要沿着文学创作这条不平坦的路走下去!

我属性中最坚硬的东西就是文学创作。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始终支撑着我的就是手中的笔。我用它宣泄愤怒,化解积怨。久而久之,我心平气和了,不再关心个人的命运,而是把笔端触及更深的层次,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命运。

错划的“右派”被改正后,我和刘绍棠两人约定各自开掘自己的田园,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土特产”。刘绍棠在京郊运河岸边耕耘着,一鼓作气创作出版了《烟村四五家》等十五部长篇。我却被远远甩在身后。那时,我的“右派”问题虽然改正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从逆境中解脱出来。记者、总编的头衔都是自做窠臼或“高级打工者”,夹板在身无暇笔耕。我曾不示弱地向刘绍棠表示过,要写一部有黑土地特色的系列长篇。不想刘绍棠却先我而去。“泪洒天际遥送君,把锄篱下当自勉”,感伤间我挥笔遥祭刘绍棠。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我倍感时间紧迫,自策奋蹄。

时代的列车已载着我和妻驶出童年那金色的沙滩,青春那绿色的田野,中年那成熟的林园。不知不觉咣当一声来到老年的站牌下。嫩江在齐齐哈尔市绕城而过,我在写作之余,同妻漫步江堤,放目咆哮的嫩江,仰眺鹰击长空,每每心旷神怡。我常想,谁若是精神颓废萎糜,最好来这里补神健脑;谁若是心灵龌龊拜倒在赵公元帅脚下,最好来这里净化洗涤;谁若是患有软骨症,最好来这里重铸造生命的山系。而今,我的这种想法,与隔江相望的红灯绿酒、声色犬马、红尘浊浪、金钱博奕、喧哗世俗多么不合时宜。但,一位作家应该时时坚守青松般坚挺的脊梁,不被昧心的金钱击倒。让自己有黑龙江奔腾不息的执著,有大草原宽阔的胸襟,有北大荒人的豪气,有雪域冰川的清冽和玉洁,有隧道工人的穿凿性格。我虽然曾身遭不测被贬,放逐回边疆家乡也算因祸得福,我深深感到,家乡是诗,是苦难酿就的史诗。家乡是一片壮美而又丰富、深情而又浑厚的土地。家乡没有拒留自己的儿子,她给了我永不枯竭的养料。文学是苦难的精神之旅,是思想的穿越。文学给了我生命——文学是我的生命。我知道自己永远抵达不到辉煌的彼岸。在我从事文学创作50周年之际,黑龙江省授予我“文艺终身成就奖作家”,给我文学创作划了个完美的句号,但不是休止符。“终身成就奖”是加油站,我依然要在文学之路上跋涉着攀援着。在商品经济喧嚣尘上的今天,我仍然拒绝一切书商所谓“畅销书”的稿约。作为作家,我约束自己必须甘于寂寞,就像隐忍的骆驼,不畏风沙弥漫,不惧烈日炎炎,不恋芳花水草,不畏路途的艰险漫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的座右铭是:“淡薄名利,品味人生,咀嚼生活。”

我已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多年,五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我能跨世纪已纯属不易,能获“终生成就奖”让爱妻欣喜非常!让我激动不已!黑龙江省颁发“终生成就奖”的当天,我在日记扉页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岁月在无声无息中走过,已是纹沟似网,鬓发如霜,不是当年模样,无暇感伤!纵有文字六百万,算来算去仍欠账!手下笔如魔,想停下也难停下。天地日月长,生命用寸量,分分秒秒皆入账,沙漏里怎敢挥霍时光!”

艺术的生命力来自实践,来自生活。今天,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作家们文学创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也为作家创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家要自觉肩负起神圣使命,聚焦现实生活,回应时代呼唤,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社会生活的绚丽图景,以充沛的激情塑造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伟大时代毕竟该出现伟大作品,伟大作品不是编出来的,是用心血写出来的。作家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中积累素材,激发灵感,汲取养分,才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插树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玉谦//曲晓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0716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