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愿动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活动纪实)/北京志愿服务研究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什么是“愿动力”?“愿”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志愿服务不是强制而是一种自觉行为;“动力”在于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能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能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志愿服务体现了人的知行合一,就是说一个人既要有奉献爱心的愿望,更要有志愿服务的切实行动。

当回顾志愿者所走过的历程时,我们又必须在怦然心动的同时努力呈现全景,表达客观。

这是一本关于历程的书,记述了从2005年6月5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到2009年3月4日北京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召开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志愿者走过的历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历程的书,记述了从2005年6月5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到2009年3月4日北京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召开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志愿者走过的历程。

这是一本关于历练的书,无数志愿者身体力行,默默奉献,接受着一个又一个挑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千锤百炼,磨砺成金。

这是一本关于凝聚的书,“愿动力”激发了更多的热情,集中了更多资源,志愿精神得以弘扬,志愿事业得以发展,“愿动力”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激情之源和实践动力。我们相信,“愿动力”在全社会更广的层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心怀“愿动力”的志愿者曾经用最伟大、最诚挚的行动让世界为之惊叹,这一切,因为历史,因为机遇,因为实实在在的付出与努力。心怀“愿动力”的志愿者将引领更多的人领悟志愿之美,体味志愿之乐。

“愿动力”属于每个人,可以穿越心灵之墙;“愿动力”无声无息,可以逾越沟壑;“愿动力”质朴纯良,书写历史鸿章。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征程:志愿时刻

 “花蕾”绽放·志愿者项目启动

 奥运向我们走来·倒计时一千天

 我们微笑出发·倒计时一周年

 以青春的名义·倒计时一百天

 风云·风华·风采

第二篇 历练:志愿之行

 志愿者招募

 我们在行动

 志愿精神有容乃大

第三篇 传递:志愿之旗

 漫卷四海

 辉映太空

 你我同行

 志愿精神无处不在

第四篇 弘扬:志愿之光

 有形载体·无形承诺

 微笑北京·用心传承

 事业发展·精神弘扬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实现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有特色、高水平”目标,营造志愿服务和喜迎奥运的社会氖围,向世界展示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良好态势,2005年6月5日北京奥组委、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在北京饭店举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仪式和志愿服务与人文奥运国际论坛。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国务委员、北京奥组委第一副主席陈至立,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刘鹏,时任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王岐山,时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邓朴方,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李炳华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成员、联络员,北京奥组委各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学者,港澳台侨、外籍志愿者代表和其他各类志愿者代表,京外赛区代表,首都大学生代表,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代表,新闻单位记者等700余人。仪式由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强卫主持。

仪式之初,由罗格先生与刘淇同志共同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标识揭幕,他们端起中国古代盛大庆典礼仪活动时的用具——匝,向“花池”上方的“水立方”中浇水,“花蕾”缓缓开放,“花蕾”中央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标识模型徐徐升起。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标识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风格,上面是两个红色的心形双环相扣,象征着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心连着心,志愿者奉献爱心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下面是欢快舞动的人形,代表着志愿者,展现了奉献为乐的志愿精神。整个标识与北京奥运会会徽相互映衬,形成了统一的整体。接下来,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的宣传片。

随后,罗格先生在启动仪式上致辞。他说:“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并且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公平祥和的竞赛环境。成为志愿者将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难忘经历。”

刘淇同志在仪式上发表讲话。他说,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和高水平的志愿服务,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历届出色的奥运会,必定有令人称道的奥运志愿者服务。奥运会离不开志愿者,志愿者为奥运会添彩。奥运会志愿者以其真诚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在当代中国,千千万万的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在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8年志愿者的微笑就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也为启动仪式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说:“志愿者对于奥运会的意义,正如对于联合国的意义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无论是个人的付出还是集体的行动,他们无数次地展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为推动我们全球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我们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和更加安全的世界进程中,志愿者精神将继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北京奥运会将提高社会对志愿者的认可并为志愿事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机。他感谢志愿者们所代表的志愿精神,衷心祝愿他们的努力能获得圆满成功。

随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志愿者代表做了发言,表达广大志愿者积极投身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仪式最后,陈至立同志向来自北京和京外奥运会赛区城市的志愿者代表授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旗帜。

在启动仪式上,《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正式推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是北京奥组委对外公开的正式工作文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北京奥组委、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根据奥运筹备过程中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的内容,分阶段推进奥运会志愿者的各项工作,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有特色、高水平的志愿服务。

随后“志愿服务与人文奥运”国际论坛也拉开序幕。近百名专家学者和志愿者组织代表围绕“历届奥运志愿服务的经验与启示”、“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的思考与建议”、“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三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志愿服务与人文奥运”国际论坛上,2000年悉尼奥组委首席执行官桑迪‘豪威围绕“奥运志愿服务——实践与启示”的主题发表演讲。豪威提到,组委会不仅要集中就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基本知识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还要按照他们所负责的不同工作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

之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总协调员阿德·莱德围绕“志愿服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主题发表演讲。阿德-莱德指出:“奥运会志愿者活动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体育的事、奥运会的事,更应是全社会的福祉,这是志愿服务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契机。”P5-8

序言

回顾,之于行进者的意义,在于发现轨迹;回顾,之于行动者的意义,在于获取力量。

当世人见证了志愿者创造的属于这个国家、属于这个世界的真实奇迹,当我们在庄重与感慨中回顾志愿者走过的路程时,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到底是什么激励着他们始终激情如火,热度不减?究竟是什么激励着他们真诚付出,坚持到底?

宏大的时代背景,政府的指导与支持,社会力量的投入与协助,志愿者组织的策划统筹,志愿者的倾力参与,这一切,构成了一种激荡心灵、振奋行动的核心力量。在这样一种精神力量的激励下,在数不胜数的主题活动中,志愿者最终不辱使命,完成了历史的赋予。

我们将这样一种激励志愿者的力量称为“愿动力”。

一个“原”字和一个“心”字的结构仿佛一种比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原发的情怀与期许。“愿”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动力”来源于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能得到技能和素质的提升,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愉悦。

“愿动力”体现了志愿服务活动目标与志愿者自身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愿动力”让志愿理想变成现实,“愿动力”让志愿者直面人生,阳光在志愿者的脸上绽放,温暖在每个人的心里流淌。

这一种力量让人们泪流满面,这一种力量让人们心灵激荡。

当回顾志愿者所走过的历程时,我们又必须在怦然心动的同时努力呈现全景,表达客观。

这是一本关于历程的书,记述了从2005年6月5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到2009年3月4日北京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召开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志愿者走过的历程。

这是一本关于历练的书,无数志愿者身体力行,默默奉献,接受着一个又一个挑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千锤百炼,磨砺成金。

这是一本关于凝聚的书,“愿动力”激发了更多的热情,集中了更多资源,志愿精神得以弘扬,志愿事业得以发展,“愿动力”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激情之源和实践动力。我们相信,“愿动力”在全社会更广的层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心怀“愿动力”的志愿者曾经用最伟大、最诚挚的行动让世界为之惊叹,这一切,因为历史,因为机遇,因为实实在在的付出与努力。心怀“愿动力”的志愿者将引领更多的人领悟志愿之美,体味志愿之乐。

“愿动力”属于每个人,可以穿越心灵之墙;“愿动力”无声无息,可以逾越沟壑;“愿动力”质朴纯良,书写历史鸿章。

后记

几千个日日夜夜,数百万名志愿者,上千个活动项目……这是一个丰富而庞大的课题,一本容量有限的书不能尽数,又岂能尽览。

但我们有责任对这一段堪称壮阔的志愿者历史进行回顾,记录志愿者备战奥运的辉煌历程,展现志愿者的精神面貌,总结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经验,从而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这就是我们编写《愿动力》一书的目的。

编写这本书,是一个回顾的历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生力军——北京志愿服务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本书由征程、历练、传递、弘扬四篇组成。“征程”篇旨在通过回顾志愿者在奥运倒计时的重大时间节点组织的迎奥运活动,记录志愿者备战奥运的足迹、总结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经验;“历练”篇旨在通过回顾志愿者赴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参与志愿服务的历练之行,展示志愿者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传递”篇旨在通过回顾志愿者旗帜、志愿者徽章、志愿者凉茶、志愿者雕塑等代表志愿精神的有形载体的传递之路,展示志愿精神与极地精神、航天精神、珠峰精神、嫦娥精神等时代精神的融合;“弘扬”篇旨在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保障志愿者工作长效发展法规的实施,展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精神财富的继承、发展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历程,以及志愿精神在全社会的弘扬。

编写这本书,是艰辛的。当我们在面对主题各异、目标不同、形式丰富的志愿者活动时,我们力求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每一次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解、核实、梳理。从上千万字的资料和数万张图片中整理、选择是一个浩繁的工程,不同活动的归类分项,资料史实的核对认证,在一次次的颠覆重来和再度创作之中,参与本书编写的每一个人同时也在经历一次思想与体力的震荡。在不断的思考与磨砺中,激情更加沉淀,思路更加理性,视野更加开阔。

编写这本书,是快乐的。志愿本身充满着快乐,在对志愿历程进行回顾的过程中,一幕幕活动的盛况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个可爱可敬的志愿者形象跃动在我们面前,带着“我愿,我能”的信念,每一个参与编写本书的人,都在快乐收获,并将这种快乐体现在艰辛的编写工作中,呈现在字里行间。

本书是北京志愿者协会全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以切身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履行知行合一的承诺。在此,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其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郭新保、乔卫、陈膺、王立华、陈炳巨、辛华、高琪、章彦春、田强华、刘赢、刘辉、张燕、邵钢、李莉等。此外,邵锋、郭屹、张辉、武世霞、李凌等人最早参与了本书的策划,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蒋小娜、国际关系学院刘海明以志愿者的身份全程参与了该书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志愿者李楠、李璐、于冉、韩成、冯文铮、刘凤、庄伟、徐森、李雪艳等人对本书进行了细致的编辑、校对。在此,感谢北京知识产权局黄森华老师、中国农业大学张晓红老师、北京团市委宣传部赵红伟老师、北京城市学院王育老师、中国政法大学陈天恩老师、致公党北京市委退休干部储平老师,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新华社罗晓光,《人民日报》李维娜,《北京青年报》袁艺、魏丹、耿蕾、郝奕、谢飞等记者朋友以及来自新西兰的志愿者常晋、北京残疾人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齐勇、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路小学沈广会,感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青年报》、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原美设计、北京青年宫、北京车友会等单位为本书提供图片。同时感谢人民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当本书即将付梓之时,谨此对所有给予支持的人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的疏漏和不足一定存在,请读者见谅。

编者

2009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愿动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活动纪实)/北京志愿服务研究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志愿者协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80543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9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6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