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教育我们的方式,不一定对;成为习惯的对待孩子的行为,也可能错;关心,不小心变成枷锁;爱,有时却成了伤害;一件事,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本书收集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父母和长辈不该说的话。
本书是《父母不该说的一句话》姊妹篇,是家庭教育的必读书,最符合孩子的心理,最贴近父母的立场,是最权威、细致、可行的指导!
图书 | 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200个教育孩子的禁忌行为)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上一代教育我们的方式,不一定对;成为习惯的对待孩子的行为,也可能错;关心,不小心变成枷锁;爱,有时却成了伤害;一件事,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本书收集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父母和长辈不该说的话。 本书是《父母不该说的一句话》姊妹篇,是家庭教育的必读书,最符合孩子的心理,最贴近父母的立场,是最权威、细致、可行的指导! 内容推荐 你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吗?你经常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吗?因为爱孩子,所以像保姆一样替孩子包办一切吗……你曾经想过这些行为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 生养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教育孩子,却不是天生会行的。父辈们传习下来的经验,可能是错的;习惯的方法,却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金小格老师结合她多年在家长咨询和儿童教育指导方面的实践经验,汇集了200件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禁忌行为,从最贴近孩子心理、最符合众多父母教育的角度,做出权威、细致可行的指导!让你不出家门,坐在家里就能获得200堂生动的儿童教育指导,把对孩子自发的教育,变成自觉的教育。 目录 再哭!再哭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不听话,就让狼外婆把你吃了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用“死亡”来吓唬孩子你 妈妈,我不是你的玩具娃娃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孩子的事妈妈做了做主 我的孩子怎么了 老是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孩子一哭就妥协 有目的地赞美孩子 下不为例啊 妈妈的阴晴脸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整天对孩子愁眉苦脸 打骂就像毫无预兆的雷阵雨 是我没本事 在孩子面前谈论“爆炸性”新闻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人是非 你该做作业了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对孩子的学习“大撒把” 假期比上学还累 强制性延长学习时间 不惜花费昂贵的择校费 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爸爸,请不要嘲笑我 用金钱“塑造”孩子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用“物质补偿”代替“感情补偿” 用金钱或者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 总想了解孩子的全部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偷看孩子日记 “侦查”孩子的行踪 翻看孩子书包 偷听孩子电话 请问,您是在养花还是在养孩子 孩子的理想,我做主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激将法 不允许有一次“闪失” 别养小动物 炫耀孩子 “培养”攀比心理 把将来寄托在“命”上 自己玩,我很忙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忽视孩子爱的表达 不打你,但我不理你 不理会孩子的哭闹 对孩子太严肃 过分干涉孩子的衣着、发型 整天瞎臭美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零花钱是让你干这个的吗 就知道玩 不要成个“左撇子” 夸大孩子的天然缺陷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给孩子过失贴“老毛病”的标签 数落孩子,连他的长处一并抹杀 再去爬那棵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觉得孩子的行为荒唐,嘲笑他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讥笑孩子胆小 当他人面指出孩子的不足 埋怨孩子淘气 总是命令孩子“干什么”、“怎么干”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反对孩子“逞能” 阻止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不好好学习,卖什么冰棍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 对孩子隐瞒家里的经济情况 替孩子陈诉“冤屈”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替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替孩子赔礼道歉 用“分数、名次”衡量孩子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成绩不好就否定一切 担任班千部,就会影响学习 妈妈,那是我的朋友,不是你的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不要跟这种人交朋友 不要交成绩差的朋友 带孩子串门,不让孩子吃人家东西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与小伙伴吵架后,明令禁止孩子跟对方来往厂 试图强制孩子“安静”下来 让孩子坐着不动 让孩子“千万”保守你的“秘密” 责备孩子撒谎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扣上“懒惰”的帽子 随便给孩子扣上“小偷”的帽子 责备孩子不主动招呼客人 我需要一个和谐的家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对孩子讲爸爸或者妈妈的坏话 错!标准答案不是这样的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笨,说明书上不是写得很清楚吗 再拆玩具,看我怎么收拾你 你怎么做那么无聊的事情昵 三分钟之内,把所有破烂给我扔掉 没有人会像你那样想 别问那么多为什么了,就那样 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作比较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用以前的成绩敲打孩子 用“想当年”来激励孩子 是你们老师说的!我还能冤枉你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我家孩子,怎么可能做错 做你自己的,别管别人的事 瞎积极,有什么用 让孩子懂得感恩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最好“别管闲事” 在孩子面前斤斤计较 孩子,瞧,这就是你的未来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我喜欢弹钢琴,孩子你去学吧 我的梦想,孩子,只有你能帮我实现了 饭桌上的“训斥” 建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让“营养品”助长“挑食之风” 强迫孩子吃有营养的食物 再不吃饭就“收拾桌子” 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謦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溺爱孩子 孩子受伤了,你比他还紧张 过分强调社会的阴暗面 你就不能快点吗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真啰噎 长得太丑了!一点也不像我 好了伤疤,忘了疼呀,你 妈妈,您无所谓的态度让女儿很茫然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不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爸爸,请不要用拳头告诉我对与错 忽略孩子AQ的培养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替孩子包办一切 对孩子过度保护 老是“让着孩子” 帮孩子掩盖过失 十年如一日地接孩子上下学 让孩子事事顺着别人 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小小年龄懂什么啊 试读章节 再哭!再哭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当你看到孩子不听话,想随口拈来那句“警察叔叔来抓你” 时,请你压下心头的怒火,静下心来翻翻这本书,找到既可以让孩子不淘气又可以让他健康成长的方法吧! “再哭!再哭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 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曾被这样吓唬过?不过也许来“抓”你的人不是“警察”。我曾做一个小调查,30名家长中,100%的家长在小时候,都曾经被各种各样的言词吓唬过,其中,在已经为人父母的人群中,几乎所有的家长,也都曾经或者正在使用各种各样的言词来吓唬孩子。 在去逛街的路上,我的朋友淑萱就给我讲了她和女儿昨天晚上的事: 已经晚上10点了,睡觉时间早就过了,可童童(淑萱的女儿)就是不肯上床,还精神十足地缠着我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像一整天都没有玩够似的。 “妈妈,妈妈,我要玩捉迷藏嘛!”一边说着,一遍拽着我的胳膊央求着。你想,我都上了一天班,回来又做饭又洗衣服,已经累得不停地打着“哈欠”了。 “童童乖,咱们去睡觉。”我一边说着一边帮孩子铺着被子。 “不嘛不嘛,我就要玩捉迷藏。”童童一骨碌从被子里钻出来,拿着玩具熊打着我。 “童童乖,到了睡觉觉的时间了,要不明天就长熊猫眼了哦。”我就顺手又把被子给她盖上,说,“来,妈妈陪你一起睡”。 说着自己已经倚在床头合上了眼睛,边用手轻轻拍着孩子哄她入睡。 可是,童童才不管我这一套呢,一骨碌又爬起来,凑上前去,硬要用小手把我的眼睛掰开,“妈妈,妈妈不要睡,我们一起玩捉迷藏嘛……” 这下可是把我的耐心耗尽了,我厉声道:“童童,赶快睡觉! 再不睡觉,让警察叔叔来抓你!” 这招还真灵,一吓唬,小家伙真的不吵闹了,不情愿地钻进被子里。 淑萱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好像有点得意的样子,她说:“你看,小孩子还是比较容易‘收拾’吧?” 我一脸的无奈:“真的好用吗?这样不太好吧?” “有什么不好啊?要不我今天哪儿有精神跟你逛街啊!” “我是说,对童童不太好吧?” “早点让她睡觉不是对她好吗?” “我是说你的方法啦。” 看来不得不给她上一课了。 事实上,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在我国,父母为了让孩子昕自己的话,常常用各种“特殊的人”吓唬孩子。大家也没有去想这有什么不对,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的父母是这样吓唬我的,我也这样吓唬孩子。 这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拿“警察”和“白大褂”来吓唬孩子,就是太常见的事情了。由于历史悠久,又效果显著,且运用起来,又方便灵活,一直被家长们作为制服孩子的“撒手锏”之一,并且津津乐道,屡试不爽。 很多父母心里都觉得这个方法似乎还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一来操作简便。无论你是教授学者,还是工人警卫,无论你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句话总会说吧?扮个凶巴巴的样子,总会扮吧?跟文化水平无关,也没有太多的技巧性,并且是“历史悠久的光荣传统”,不像那些个“教育方案”、“教育秘籍”的,那么深奥,有时候,读都读不懂;二来,效果显著,好像所有的孩子都怕这招,一用准“灵”。 其实,这个方法有很多的弊端。 首先,容易使孩子胆小。 曾经有一则轶事: 一位宝宝的妈妈为了让孩子不淘气,就经常拿“警察叔叔”来了吓唬她。宝宝喜欢上一个消毒柜,每次宝宝一碰这个柜门,就会有家人在旁边吓唬:“警察叔叔来了,要抓你。” 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宝宝就再也不敢碰那个消毒柜了。 当时这位妈妈很得意,并且把这个办法告诉家人,一遇见不想让宝宝碰的东西,或者他们认为可能会给宝宝带来危险的东西,就采取这个办法。久而久之,他们发现:爱动爱闹的宝宝真的变乖了,再也不乱碰周围的东西了。 可是,遗憾的事情也同时发生了,宝宝晚上睡觉经常在半夜里醒来,有一次,她只跟丈夫轻声说了一句话,就把宝宝吓哭了。宝宝甚至开始出现了厌食。后来,在医生的指引下发现,原来都是当初的“警察叔叔来了”惹的祸。多亏他们发现的及时,要不宝宝会患上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会影响她以后的人生。 其次,容易造成对警察行业的误解。 经常用“警察”来吓唬孩子,也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对“警察”误解的种子,认为“警察叔叔”是坏人,并且会对警察职业造成反感,严重者,甚至会影响以后孩子职业的选择。 再者,重复使用,也会影响父母的权威。 记得在博客上看到过一位母亲的抱怨: 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半夜起来要看动画片,妈妈说:“不许看,警察叔叔会来抓你。”可小女孩根本就不听,理由是:“上次我要看动画片,妈妈说警察叔叔来抓我,我看了,可根本就没有什么警察叔叔,才不信妈妈的呢。” 那么,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淑萱除了用“警察叔叔来抓你”吓唬孩子,还可以采取更加合理健康’的方法来应对孩子“吵着捉迷藏的吵闹”,甚至,还可以借对此种教育方法纠正之机,来培养孩子良好睡觉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那我们就来看看,如果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做才对。 研究成果表明,孩子“越困就越不愿意睡觉”,让孩子睡觉,一定要在他筋疲力尽之前。因此,如果父母想让孩子上床睡觉,不妨采取这样的办法:培养孩子养成每天按时休息的习惯。 按照这个做法,我们的妈妈们可以在孩子玩累之前,让她停下来,给她吃些水果和小零食,然后,哄她去洗个澡澡,再换上套舒服的小睡衣。 然后,让她躺在床上给她放一小段轻音乐,或者同时,给她读几节她喜欢的童话故事。这样,让她提前一个小时休息,这位“辛苦”的妈妈,就可以提前休息了,如果是很累的话,和她一起躺在床上听音乐就好了。 如果孩子做到了,就要鼓励她,直到孩子能够自己把这套“例行公事”化为生活规律。 这需要平时就多多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没有办法立马解决的。如果你平时没有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那么你就只有选择要么累自己,要么吓唬孩子。当然你我都知道,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究竟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吓唬孩子的? 一,用用“警察叔叔”、“隔壁的王大爷”等一些具有权威而严厉的角色来吓唬孩子。 二,用大灰狼、大老虎、鬼、妖怪等恐怖的形象来吓唬孩子。 三,用一些恶性事件的结果来吓唬孩子,比如说被车撞死、被火烧死、被淹死、被电死。 四,用情感上的冷漠来吓唬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妈妈不喜欢你了”、“妈妈把你扔到没有人的地方去”。 父母吓唬孩子其实并没有恶意,只是希望孩子能乖一些,不要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比如淑萱就是怕孩子休息不好,会影响身体的发育。哪个做妈妈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健康的成长?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看到背后的“隐忧”,不仅没有使孩子健康成长,反而“害”了孩子。 所以,当孩子吵着不睡觉时,当孩子硬要自己过马路时,当孩子拿着奶奶的毛衣针去扎小猫的尾巴时,当孩子趁着家里人不注意去玩厨房里的菜刀时,当你看到以上的这些情景,想随口拈来你那万用灵药“警察叔叔来抓你”时,请你压下心头的怒火。静下心来,翻翻这本书,找到既可以孩子不淘气又可以让他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吧! …… P1-5 序言 酝酿了许久,《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终于能够与大家见面了,能为小格的书作序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初识小格是在一次家长培训课上。 嫩黄色的针织休闲外套,蓝格子的民族风连衣裙,一头齐耳短发,大大的黑框眼镜,一句话讲完,总有一个微笑,一个大大的微笑。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笑靥如花,绚烂无比”。 再转念一想又似乎不是这样,应该是笑靥如“阳”才对。看着小格自然、率真的笑脸,我感到了一股阳光,一股温暖的艳春三月的阳光。 如果用画笔来着色,我会选择橙色。透亮的、明丽的,又让你温暖,但是,又没有酷暑中太阳的灼热,以及让人避之不及的焦躁。 小格的第一堂课讲的是“爱是一门放弃的艺术”。她以诙谐生动的语言,给我们列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一个小女孩儿刚刚参加完同学的聚会,回到家里还没站稳,妈妈就开始凑过来问:“今天聚会上都有谁啊?有几个同学参加啊?你们聊什么了?做什么游戏了?快跟妈妈学一下游戏怎么玩的?吃什么了?”面对妈妈的步步紧逼,女儿有点不耐烦了,冲旁边的妈妈皱皱眉头说:“妈,你就不能少问两句吗?打听那么多,我都不是小孩子了。我只是上同学家玩会儿,有必要跟你详细汇报吗?”妈妈也着急了:“你这个孩子,怎么不知道好歹!我是你妈,当然得知道你出去干什么,都跟谁在一起。我是关心你!你要不是我女儿,我才懒得管你,懒得操这份心呢!”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的孩子。这不就是发生在我自己生活当中一个鲜活的片段吗?这也算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吗?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不应该做的一件事吗?我们这么做,这么询问,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啊! 可是在小格的讲述中我发现这种关心是不被孩子所理解的。我竟然被孩子描述为“007特工”;我对孩子的关心,竟然是被他们那么讨厌、厌烦,甚至敌视的;我的“爱”竟然会害得孩子们整天都提心吊胆,敢怒不敢言;我的关心还导致孩子撒谎! 当时,我是真的被震撼了!可能是由于做培训师以及儿童指导师的经历,我完全想象不出,眼前这个活力四射的小格,竟然对孩子的心理和家长的心理了解这般熟稔和透彻! 我便特别邀请小格,把她在实践中的经验心得总结成书,跟我们更为广泛的家长朋友分享。 毕竟能专门为孩子的问题咨询儿童教育指导师的家长是少数:一来我们没有那么固定的时间,二来我们也不一定有那么多的机会;有时候也没有意识到孩子心理的重要还没有把孩子的心理问题放在教育的重点! 通过本书,希望能给所有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一个参考,不会再为了教育孩子却适得其反,不会再为了“爱”而无意造成伤害! 精英文化教育机构 书评(媒体评论) 为什么父母总是强迫孩子表演呢?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而不是强迫他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者对待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皮包一样随时随地的拿来炫耀! ——《妈妈,我不是你的玩具娃娃》 父母对孩子阴晴不定、忽冷忽热会使得孩子在跟父母的交流过程中变得诚惶诚恐、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父母的宝贝,什么时候是父母的“眼中钉”。 ——《妈妈的阴晴脸》 在你想对孩子发火之前,坚定一个信念:我是在养孩子,不是在养“花”。在你爆发不愉陕之前,告诉自己:我是爱孩子的,我是想让他成长,而不是想追究已逝的过错! ——《请问,您是在养孩子还是在养花》 孩子是因为信任你,所以才找你谈他的心事。他希望从你这里得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嘲笑。 ——《爸爸,请不要嘲笑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200个教育孩子的禁忌行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金小格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04293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78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10 |
宽 | 141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