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责任与和平(适合16岁以上朋友阅读)/和平成长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暴力的多种形式

和平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由于暴力无处不在,人类追寻和平的美好愿望难以实现。那么,暴力究竟是什么?暴力与和平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大部分人认识的暴力总是与流血和死亡直接相关,往往认为只有战争和殴打才是暴力。暴力其实并不局限于人们所看得到的形式,暴力还有人们所看不到的形式。

第一节 直接暴力

直接暴力就是对人的肉体造成伤害和痛苦的战争或冲突,它是人们常见和熟悉的一种暴力形式,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作用,其结果是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直接的、实质性的伤害。

一、战争:直接暴力的极端形式

1.战争定义

战争的本质就是暴力,是直接暴力的一种极端形式,它是指两个或多个大型群体之问有组织的武装暴力行动。战争可以发生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如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也可以发生在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的不同政治利益集团之间,即战争史上通常所说的内战或解放战争,如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

战争具有不同的含义。有些人认为战争是一种时代错误,是应该受到惩罚的犯罪;有些人认为战争是应该被根除的瘟疫;而有些人则比较能够接受战争,认为战争虽有冒险性,但它是消除暴力的合法手段;甚至还有些人认为通过战争可以达到某种政治的、军事的或经济的目的,因此将战争视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克劳塞维茨在著名的《战争论》中将战争定义为:“一种故意强迫我们的对手按照我们的意志行动的暴力行为。”在这里,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其目的常常是为了保存那些政治家和其他精英的权力,并希望从一场特殊战争中获取利益。确实,在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里,战争多多少少地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可以带来资源、尊严和威望,它通常也是解决国际冲突的一种方法。有时候,它甚至成为帝王将相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打仗就如同季节性打猎一样,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实在是太喜欢战争了。”英法百年战争是发生在中世纪的著名战争,顾名思义,这场战争竟然打了一百年!可见战争已渗透到人类所有的制度、习俗、文化甚至心理状态之中。

然而到了20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上述观点产生质疑。道理很简单,战争在不断地升级,它对人类的威胁和伤害在不断地增大。在核时代的今天,如果爆发核战争,人类的文明和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在瞬间全部消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仅美国拥有的核武器的杀伤力就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 000倍。战争已成为实现和平的最大障碍,人类要和平就必须避免战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战争呢?

2.战争原因

军备竞赛因素军备竞赛是指两组或几组对立势力之间的军事力量的竞争,其目的是通过增加兵力的数量和提高装备的质量在军事力量上占据优势。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各国问的军备竞赛导致全球军费支出增长幅度高达37%。2004年,全球军费开支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人均军费开支高达162美元,占全球生产总值的2.6%。其中,2004年美国军费开支达455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开支的45.5%,在世界排名第一位,是同年北约所有26个成员国军费开支的总和。按人头计算,2004年美国人均军费支出达到1256美元,英国以474亿美元排名第二,紧随其后的是法国,为462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球军费开支总额估计将近1.2万亿美元,较2005年同比增长3.5%。美国依然独占鳌头。

心理因素是导致军备竞赛的原因之一。人有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为“基本归因误差”的心理,在它的驱使下,常常将对手的行为归因于不怀好意和故意挑衅,而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情理之中的自我保护。同样,政府也有这种心理倾向,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担心邻国入侵的焦虑,这种互相作用的焦虑常常燃起军备竞赛之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德两国都担心对方会先发制人发动突然袭击,由于海军力量的强弱在当时战场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两军陷入激烈的海军竞赛之中,从而导致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军备竞赛的另一个原因是政治领袖迎合国内好战情绪。在面对决不妥协的对手时,国家决策层通常坚信武力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唯一方法。当一个国家决定依靠增加军事力量保障安全时,其对手迫于压力会做出同样的决定。此时,任何一方都希望通过获得更多的武器来增加安全系数,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导致了更加的不安全,于是双方陷入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中。

通过对1815至1965年期间99个国际冲突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28个冲突是由军备竞赛触发的,其中的23个冲突直接导致了战争;另外的71个冲突不是由军备竞赛引起的,其中只有3个冲突引发了战争。尽管这项调查不能完全证明战争就是由军备竞赛引起的,但它至少说明,如果激烈的冲突与不间断的军备竞赛同步发生时,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将急剧增大。

经济因素 经济状况常常是一个国家内部发生战乱或暴动的直接原因。经济贫困、社会地位卑微是引发暴乱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因为农民生活不下去而发生的。另一方面,当社会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由于互相攀比的心理,很多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却在下降,人们的幸福感与生活水平呈现出反比的趋势。当不断高涨的期望总有一天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发生社会暴乱。有学者提出:一些国家易产生暴乱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恶劣,而在于公众的期望和现实状况之间存在着差距,即需求与满足之间存在着差距。任何夸大差距或煽动公众不满情绪的宣传活动都将加大这种差距的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成为国际战争爆发的间接原因。贫困潦倒的农民可能直接威胁到本国内部的安全与稳定,但却威胁不到其富裕和军备良好的邻国,因为贫穷国家支付不起战争的巨额耗资。但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富裕的时候,情况却正好相反,富人总是担心失去他们的财富。富裕国家为了保护它们的财产,往往加大军备投入,甚至借口保护自己而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公开掠夺他国财富获取希望得到的利益。美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编造了很多借口,但众所周知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才是其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

人口因素 一个国家的人口增加过快可能给国家造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压力。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斯里兰卡处于人口膨胀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口增长超过斯里兰卡全部人口的20%;与此同时,斯里兰卡出现了僧伽罗民族主义成员暴动和泰米尔人的暴动,这两次暴动高峰与这个国家中15至24岁青年人口膨胀的年份完全吻合。有时,一国的人口增长也会对他国造成压力。在古代,伯罗奔尼撒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地发生,其原因就在于雅典人口增长并造成斯巴达的恐惧。希特勒曾经说过,他的军队征服波兰和苏联西部就是为了扩大德国人的生存空间。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时,国内人口也处于过度膨胀时期。人口较少的小国往往害怕受到人口众多的大国的侵略或强大的文化渗透,在历史上就曾出现过比利时怕法国、法国怕德国、德国怕俄国的现象。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理论认为:人口按几何级数1、2、4、8、16……的增长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按算术级数1、2、3、4、5……的增长率增长,二者相比,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结果将导致人口大量过剩和生活资料的严重不足。对于如何克服这种情况,马尔萨斯提出两种办法:一种是预防和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即用节育、晚婚的方法减少人口的增加,保持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相一致;还有一种是人为地减少和消灭人口的抑制方法,即以贫困、饥饿、战争、瘟疫来抑制人口增长,消灭现存的过剩人口,使生活资料与人口之间恢复平衡。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一度成为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理论根据之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他所提出的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平衡的关系问题和节育、晚婚等问题非常值得人们注意和研究。如果人类对人口增长不加以控制,的确会造成社会的沉重负担,进而引发社会动荡乃至战争的爆发。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后期,由于当时的人口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嘉庆继位后面对的是风起云涌的各地农民起义,如规模此较大的白莲教起义、天地会起义、天理教起义等,大清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一路衰落下去。

民族因素 民族是指通过共同语言、身份、历史、宗教、文化联合起来的较大的群体。与民族相比,国家是政治的统一体,其人民不受他国的统治,当民族和国家拥有相同的地理范围时,我们称之为“民族国家”。民族国家追求与拥有相同民族认同感的人群合并,致力于建立一个影响深远的民族,不断拓展其地理疆界以扩大控制权。大型民族国家已不再根据群体意愿结合或依靠自然社会关系形成,而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组成,它通过建立共有的民族象征,如国旗、国歌、民族英雄和神话来团结人民,使不同种族的人民统一起来,它通过反复灌输这些象征符号以获取同民族人民和其他民族的认可和尊重。

民族主义是建立民族国家的基本理论框架,它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它可以使民众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增加民众凝聚力,动员民众同心协力报效国家。民族主义是近现代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即民族与国家相吻合,在国家疆域内建立单一民族的共同体。对于后来发展起来的国家来说,能否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几乎成为国家生死攸关的大事,因为只有形成了民族主义,才有可能抗拒其他国家的欺凌,在民族自卫的基础上保存和发展自己。然而,先行发展起来的国家也会利用民族主义为侵略和殖民寻找借口。通常情况下,外来威胁会出乎意料地加强民族内部的团结,促使弱小民族变得无比坚强。民族主义通常指对自己民族的热爱,然而同时会出现另一种同样强烈的感情倾向,即贬低其他群体或民族,甚至有人将其他群体或民族的存在视为对自己群体和民族的威胁。从而迫使其他群体成为自己群体的竞争对手、冲突对象和暴力目标。有些孤立的民族为了支持他们所融人的大群体而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大多数美国印第安人和夏威夷人,尽管意识到自身并不属于美国的民族,但都自称为“美国人”。另一种情况正好相反,欧洲列强的殖民运动导致世界大部分地区处于殖民统治之下,少数欧洲人统治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大多数的当地人,这些欧洲殖民者与被殖民地人民之间很少有民族相似性和文化共性。

……

P1-6

后记

人类期盼一个美好的和平世界。然而,在一个被暴力包围的世界里,永久和平只能是一种梦想。历史证明:惟有和平本身,此外没有路可以通向和平。我们认为,如果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就接受全面的和平教育,从小养成和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社会由此逐步以和平文化代替暴力文化,世界必将趋向真正与永恒的和平。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和希望。为此,我们编写了这套《和平成长丛书》,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对成长中的年轻一代有所帮助:一是认知和平与暴力的多样性,二是增强和平建设的责任感,三是提高抵制暴力的自觉性,四是认识人的攻击性的根源及应对方法,五是妥善处理冲突的技巧,六是促进互相理解与和谐相处,七是培育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意识。

南京出版社李海荣社长拟定了丛书书名并提出了指导性方案,沈丽国编辑全程督促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南京大学拉贝国际和平与)中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为资料收集提供了支持,汤道銮馆长始终支持和关心丛书的出版。英国和平学硕士张玲玲和剑桥大学博士候选人徐梦瑶为编写丛书提纲提供了帮助。各篇作者具有很好的相关知识的积累,他们为完成丛书付出了很大努力。

和平教育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业。我们真诚欢迎大家的批评,更期待中国和平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丛书写作分工如下:

何岚:《责任与和平》;刘伟:《认知与和平》的第三、四、五章;夏武华:《认知与和平》的第一、二章;王军倩:《爱与和平》的第一、二、三章;段凤娇:《爱与和平》的第四、五、六章。

丛书主编刘成

2009年4月1日于南京大学

目录

第一章 力的多种形式

 第一节 直接暴力

 第二节 结构暴力

 第三节 文化暴力

第二章 和平与和解

 第一节 和平的类型

 第二节 和平运动

 第三节 和解

第三章 消了作战争

 第一节 外交与谈判

 第二节 武器与均势

 第三节 国际组织

 第四节 国际法

第四章 构建和平

 第一节 发展与和平

 第二节 人权与和平

 第三节 性别与和平

 第四节 环境与和平

第五章 非力与冲突化解

 第一节 非暴力

 第二节 冲突化解理论

 第三节 冲突化解实践

结语

后记

序言

翻开世界历史书,我们会发现,人类始终在努力地寻求和平,期盼一个永久和平的世界。但战争却连绵不断,日益升级。从历史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了实现和平,战争反而成了手段。

和平不只是没有战争,它还包括正义、发展、人权、生态平衡等问题,既有国际关系的影响,又涉及国家、团体、个人等因素。其实,没有战争的和平只是一种消极和平,人类还必须创建另一种和平——积极和平,而这种和平只有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才可以实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所预言的社会就是一种实现了积极和平的社会。中国具有悠久的和平文化传统,正在进行和谐社会的构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中国都应该重视和平研究与和平教育,在中小学开设和平教育的课程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路。

现代的和平教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起点。时至今日,很多国家不仅在高校设有和平教育的院系,中小学和幼儿园也有和平教育的课程和训练项目。和平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将具有正义与人权内容的“发展”问题整合进和平的概念之中,二是强调造成现有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三是努力创建符合个性特点的多形式的学习环境,四是关注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五是研究考试方式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和平成长丛书》是国内青少年和平教育的开山之作,图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新知识和新观点,非常值得青少年学生、教师和家长阅读。《爱与和平》突出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和平,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和社会,这是和平教育的基本思想,符合孩童时期的教育特点;《认知与和平》的宗旨是让学生认知和平,并结合青春期的身心特点,在教育与疏导的同时,授予学生如何化解冲突的方法和技巧;《责任与和平》拓展了有关和平的各种问题,阐述了构建和平与消除暴力的内容与方法,指出个人在实现和平理想中的责任。爱-认知-责任,三卷本之间层层递进,和平成长是丛书贯穿始终的主线。

南京大学刘成博士是最适合组织编写这套丛书的学者。他在英国系统研修过和平学的研究生课程,回国后致力于和平研究,出版和发表了国内最早一批有关和平学的著述,率先在中国高校开设了和平学课程,并一直与国际和平学界保持密切联系。我热烈祝贺他组织编撰的这套新书的出版!

和平教育是值得期待的事,我希望这套书能尽快进入各级学校的课堂。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内容推荐

《和平成长丛书》是国内青少年和平教育的开山之作,图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新知识和新观点,非常值得青少年学生、教师和家长阅读。《责任与和平》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拓展了有关和平的各种问题,阐述了构建和平与消除暴力的内容与方法,指出个人在实现和平理想中的责任。

编辑推荐

以平等的思想对待每一个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每一件事,以宽大的胸怀包容矛盾,以智慧的方式化解冲突,让我们在信念中共建和谐世界。

本书是一本高中生的课外读物,适合16岁以上朋友阅读。它的目的在于进行品德教育,灌输给国内青少年“和平”的观念和思想。全书图文并茂,相关知识和观点都很新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责任与和平(适合16岁以上朋友阅读)/和平成长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84805
开本 16开
页数 1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2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1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7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