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黎鲁自行车速写上海
内容
编辑推荐

他近九旬高龄,却有70多年的自行车骑游史;他花了整整70年的时间用自行车追逐上海的风尘;他的画笔描绘了上海的风情,他的镜头记录了上海的变化;他用文字述说了上海从远古到今天的故事……

本书回顾了上海自古以来的发展历史,并通过骑车前往实地考察的方式,寻找古上海、老上海的遗迹,带有浓重的文化寻根色彩;最重要的是,全书中正平和的文字叙述和热情饱满的艺术作品,是一位普通的市民,对上海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全面见证与真实记录。

内容推荐

《文汇报》曾专版介绍了黎鲁老师的自行车骑游经历,而《黎鲁自行车速写上海》是已达九旬高龄的黎鲁老师,根据自己在上海几十年的骑游经历整理而成的,包括他创作的前后连贯的15篇文章和120多幅速写、绘画和摄影作品,是他一生的“传骑”。全书是老人家对上海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全面见证与真实记录,也叙述了作者与诸多画家、连环画工作者的交游。

目录

自序

一 寻找青龙塔

 01 青龙残梦

 02 这便是万里

 03 上海的山

 04 古北路速记

 05 有关水的絮叨

二 上海时空旅

 06 静安新城

 07 群英会

 08 长寿路时空旅

 09 延安绿地之晨

三 上海城建美

 10 中山路上的高楼

 11 上海追求宽阔

 12 上海城建美

四 读书与行路

 13 读书与行路

 14 上海的随想

 15 车轮上的思考

试读章节

2.这便是万里

……到了一个几家小店聚集的地方,又像个弄口,墙上面挂着“交通路3250弄”的蓝牌字,有家小店门面上头,标着“万里某某店”字样。啊!才知道这便是万里!正是不久前听说上海将建造的四大“样板住宅小区”之一的地方。

新村路不知道是哪一年造起来的。1953年的一个秋天,我曾沿着江宁路骑过苏州河桥,经过一段光新路,便见到新建的志丹路,这路上只有紧挨着的几家小店和新造的甘泉新村,再朝前可直达沪太路,由此朝北游向大场。当年还不曾有这条“新村路”,而志丹路用革命先烈命名,自非解放前所建。果然,以后在附近又出现了子长、延长等等的路名。

新村路逐渐漂亮起来,20世纪90年代之初,已经在通向沪太路的地方造了好几幢高层,附近的子长路、延长路、宜川路也不知不觉跟着一起繁盛起来了,一律绿阴大道、商店林立、道路明净,构成大片新型马路群,其中还包括被新闻媒体介绍过的“甘泉苑”,这是一个绿树成阴的居民小区。

新村路向西,一向是荒凉的地方,大约是1987年前后,在路上某一段的南北两侧各开辟一条大道,北通灵石路,远可与l共和新路相连,南通岚皋路,就在新村路转向岚皋路~条大道上新筑起一座长长的立交桥,这可算继共和新路以及新华路立交建筑以后全上海市的第三座立交桥了。

岚皋路立交桥建成前,那立交桥脚下,已出现大片新屋宇。它西起岚皋路,东北至交通路,南到华池路,这么一大块三角地在1985年前还是纯粹的农村,1985年初秋,一大片农舍都拆除了。由于施工,遍地是泥浆,原先的田野终于建成一排排的新居,新名叫管弄。又像新村路上的新村一样自又成为广大职工分房的希望,一时“管弄”、“管弄”的名声也响了起来,它代表美好,代表希望。当“管弄”工程完成后不久,在华池路头弯曲处,宁静的街口造起了一座管弄公园,小而全,有小亭小凳小池,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以北外墙却紧靠着铁道线,时有火车经过。

1997年秋天再游甘泉苑,墙外好多匀称的新雪松已变成大松群,左面出现过去不曾见过的“华灵路”。我索性离灵石路左拐,向这条新马路骑去。华灵路上的左侧又出现一条支路,店主告诉我这条路叫平利支路。而地图上只标着新沪路字样,其实平利支路再向前才是所谓的“新沪路”,是又向左拐的。前面施工堵塞,于是再回到那“平利支路”的原路向北骑,从左面又分出…条路,标明大华二路,这条路也是新筑成的平坦水泥路。沿着它向两,竟然又进到一条极宽大而为过去所不知的马路,它叫大华路,很长很长,北通华灵西路,再向北己无路,南通新村路,横隔着的大华一路、大华二路、大华三路,都是崭新的居民住宅区,这好大一片又统称大华新村。回到南端,新村路作为丁字路横在面前。新村路向西竟又是狭窄脏乱。骑了很久很久,路牌不觉已消失,路面虽然有路,已不太平坦,而且是越发不正常。不过有时偶遇些厂房,墙上以黑粗的刷子刷着新村路一千几号几号的字样,大多的房子被拆,已拆除的空地变成原野,那原本为农田的地方似乎也恢复了原野的旧貌。路面上已是到处流着泥浆,愈走愈多,以致有些骑车人已不愿在泥浆路上行进,而是推着车子在路边砖石泥堆之间上上下下前进着。我不顾及此,仍在泥中滚动,路也不太直,时左时右,这样又骑了好长一段,终于踏进仍不知名的干燥的路面。问了人才知道新村路己远在几百米之外,而此路叫什么,连当地届民也不知道,只有一个工厂的门卫告知我:“前面就是3250弄。”

到了一个几家小店聚集的地方,又像个弄口,墙上面挂着“交通路3250弄”的蓝牌字,有家小店门面卜头,标着“万里某某店”字样。啊!才知道这便是万里!正是不久前听说上海将建造的四大“样板住宅小区”之一的地方。我已看到它的规划图,呈亚字形,位于普陀区的东北角,说将于21世纪建成,结束了游程,慢慢骑同家。

再过整整一年,不知道这“万里”究竟怎样了?于是试从真如火车站,现改称“上海西站”的便道进入交通路。上一年正是由交通路3250弄出来的,于是我尽量注意那个“3250”。交通路的面貌依旧,无变化,但那个弄口却老是找不到,只好随便找个弄口穿进去。大抵是冷冷清清,在这似弄非卉、似路非路的前方,使是成片成片的大空地。瓦砖一类的废料垃圾刚刚清理出去,像老宅基,又像己废农田,仰望四野,看到远处矗起了孤零零的一两座脚手架包起来的高层,似乎只那么一点点的沸腾,四周一片寂静。我骑过这段空荡小净的地面,打算从远处仃着马路的地方出去。附近出现一个观望者,老工人模样,老上海模样,又像资深的技术工程人士模样,看到我慢慢地驶来,也许我不断远望着正施工的工地,引起他自言自语:“哈,太搭浆。”显然老内行。不过,评估目前所出现的事物,给予一些贬词,也似乎已成为这多年的新风尚。新事物正存人民的善意批评中前进,国家建设是人人关心的。

又是一年,1999年的夏天,一个老是不热的夏天,开始稍热的7月末,我从那熟悉的桃浦河畔,朝真如镇西北的小路出去。推车经地道出了交通路,夏日下还略有些树阴,向东约摸刻把钟左右,已远远发现一幢幢的高层。前向出现了新筑的、散发浓重柏油气味的平直大道,路牌上标着“真金路”,人行道上已铺好五颜六色的彩砖,排排小绿树也植立起来,这便是“万里”未来新路中的一条吧。路口右边已有座崭新的售楼厅,显得豪华,空调放出凉气。

P17-21

序言

“要深刻了解中国社会的新老冲突,看看自行车就明白了”,这是一句美国人的话。1988年,全国有四十多位60岁以上的骑车老人齐集无锡之后,又骑着车子到嘉兴,商讨成立一个“中华老年人自行车旅游者协会”。短短几年,竞发展到三四千会员,在部分老年人中,呈现出一股强盛的潮流。

我也算这一潮流的积极参与者或者说弄潮者。1994年,当我已骑过12次的全国游程之后,静下心来写游记,6篇已出版,取名《八山十七水》,这是1996年的事了。

我于1936年开始骑车,1952年买了自己的新车,常年以自行车代步。到了1997年,突想写一本《骑车六十秋》,重点是描绘上海,为此也努力过一阵,写出本书内的几篇。现在看来,上海的西北西南角偏重了些。1997年,也曾由周家渡骑到杨思三林,穿过六里游到世纪公园和锦绣路,用了大半天。其他如江湾、南市都一再游过,至于黄浦、卢湾各地都是很熟悉的地方。终因上海的变化太快,自问无能力去认识它、概括它而停止,只算写出一些片段性的个人所见。

我的生活情趣一向狭窄,拍照这类事也很少接触。开始骑游的几次不知携带相机,后来才深感是错掉机会。1982年得到了一架傻瓜机,也是只知拍下来就是。听了老友尹福康(曾任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介绍,请他帮我买一架海鸥牌廉价百元的小相机。不过遗憾的是,大好河山都让我白白目睹,却不曾留下像样的画作影作,自知表现能力太不足了,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我不认为自行车会被淘汰,因为它本身具备不可取代的良好性能,不妨从科技方面改进,如果真的被丢弃的话,恐怕是人类生活的某种缺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黎鲁自行车速写上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264674
开本 16开
页数 1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1-64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