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州乱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台州乱弹》分册,台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浙东、浙南地区。它唱腔十分丰富,声情并茂,或温婉,或激荡,其舞台语言为中原语音结合台州官话,充满乡韵,独具特色,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

内容推荐

台州乱弹的剧目丰富,有三百多个,其中本家戏有“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台州乱弹的产生环境

【壹】台州的地理与人文

【贰】台州戏曲的渊源

【叁】台州乱弹的习俗

台州乱弹的历史

【壹】台州乱弹名称释义

【贰】早期的台州戏曲和乱弹班社

【叁】新中国成立后的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的内容及表演特色

【壹】台州乱弹的内容

【贰】台州乱弹的表演特色

台州乱弹唱腔选段

台州乱弹的传承

【壹】台州乱弹的现状

【贰】台州乱弹梨园谱

【叁】台州乱弹梨园逸事

附录

【壹】台州乱弹的媒体报道

【贰】台州乱弹发展座谈会纪要

后记

试读章节

黄岩灵石寺塔参军戏人物砖刻之出现,有其历史渊源。

郑虔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在此之前,他曾于开元十五年(727年)任右监门录事参军,天宝初年任协律郎,后又任广文馆博士和著作郎等职。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掌和律吕。”《辞源》称,汉武帝时“置为协律都尉,晋改为协律校尉,后魏又改置协律郎,历代承袭这种制度,掌管举麾节乐,调和律吕”。因此,曾做过协律郎的郑虔,在他被贬谪台州时,将唐开元年间即已在宫中演出的参军戏带至台州是完全可能的。

灵石寺塔戏曲人物砖刻创作于北宋初年,台州尚在吴越辖治之下,吴越国君钱弘俶及其弟钱弘仰曾先后出任台州刺史,砖刻制作的年代正是钱氏宗室钱昱任台州刺史时期,皇亲国戚在台州,其对于文化艺术之需求当不难想见。据记载,钱氏任内,“政事宽简”,百姓拥戴。黄岩县灵石寺塔所出“长愿吴越国钱万岁万万岁”浅刻吉语砖,似可作为这段历史的佐证。钱弘俶向来就是“天性诚厚,心向佛法”,他爱造佛塔是颇有名声的:“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以慕阿育王造塔一事,铸八万四千小宝塔,中纳宝箧印心咒,广行颁施,世称钱弘俶塔,甚至远传至日本。”杭州六和塔就是他的杰作。传说雷峰塔也是钱弘俶为庆祝宠妃黄氏得子而建的。因此,灵石寺塔和他那个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此外,从临海、黄岩等地发现晚唐至北宋时期的青瓷窑址等分析,当时台州正处于人口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时期。在这样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文化艺术的兴盛是毋庸置疑的,参军戏的流行自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灵右寺塔戏曲人物砖刻的发现,足以说明,台州在五代时期已有了比较普遍的戏曲演出,因而才有可能被制砖工匠们既随心所欲又真切传神地刻于砖面之上。同时,这些砖刻的被发现,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最早的戏曲形态——参军戏的角色形象和演出形象,对探索南方戏曲之滥觞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证资料。更为后来台州乱弹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厚的艺术土壤。

二、南戏与台州

南戏即南曲戏文,它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南戏大约诞生于北宋末年。据明代祝允明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因此,说台州也是南戏的发祥地,是有一定依据的。

一是从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来看,台州和温州同处一个地理区域。二是南宋时期,南戏已在台州流行。在南戏《张协状元》中就有“台州歌”的曲牌,具有浓厚的台州乡土气息,不少对白也是台州方言。而“豆叶黄”、“赵皮鞋”、“油核桃”等曲调,也是当时台州、温州一带的村坊小曲。杨和甫《行都记胜》载,朱晦庵为仓使,而某太守破遭捃摭,几为接治,忧惶百端,未几,晦庵易节他路,喜可知也,有寄居官因招守饮,出宠姬歌“大圣乐”,词云:“春来日暖融和,同林内蜂蝶多,郡花与修竹交加,正绿嫩绽红罗,况兼西郊车马,人如织,可同去亭台游赏呵,且休眉锁,问朱蓝去了,还更来么?”文中所言为朱熹与台州太守唐仲友交恶之事,而所谓“大圣乐”,则见于戏文《王月英月下留鞋》。二者文字,仅“朱蓝”与“朱颜”一字之差,可见,南宋时台州即有南戏《王月英月下留鞋》一剧演出。三是南戏“戏文”又名“鹘伶声嗽”。据洛地先生在其《戏曲与浙汀》一书中考证,“鹘伶”就是宋人对温州、台州、处州一带优伶的称呼,可见南戏的发源地就在温州、台州这一带。

从黄岩灵石寺塔戏曲人物砖刻看出,我国南方戏曲的滥觞,应该早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事实证明,南方戏曲与北方杂剧同是在唐后期参军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是否可以说,台州也是南方戏剧的发祥地,至少可以说温州、台州或者更大的区域是南戏的发祥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傅谨博士也认为:“南宋戏文这样大型而完整的戏曲的发展、演变与成熟过程,是在一个相当广阔的区域内发生的,这个过程不仅仅发生存已知的温州这一个狭小的地区,而且有可能与相邻的区域相关……从两宋年问以来,台州地区有关戏曲演出活动的记载,相当丰富。历史上有关早期戏曲的文献记载并不多,但是,非常有限的南方戏曲有关的记载,经常会涉及台州。”(见傅谨著作《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戏曲,它和北方杂剧不一样,北方杂剧有严格的格律,南戏没有,任何人都可以唱。南戏出现之后,很快就传到杭州,然后又传到北京,并传遍了全国,可以说,以后中国出现的一些戏曲形式,主要是从南戏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的大戏所继承的仍然是南戏系统的艺文形式。

至元代,台州出现了第一批戏曲作品,有《双珠记》、《金印记》等。南戏的起源与区域流布,以及灵石寺塔戏曲人物砖刻的发现,都为台州戏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文基础。

三、台州的戏台

我国的演出场所,据史料记载,最早约始于唐代,当时称“乐棚”。宋代有“露台”、“瓦舍”,有固定娱乐场所的称之为“瓦舍”,“瓦舍”中有图文装饰的栏杆围成的表演场地,称为“勾栏”。南宋时,府城临海城内有“勾栏”,“勾栏巷”由此得名。据康熙《临海县志》:“有兰巷,旧名勾栏。”因“勾”与“狗”同音,改“勾栏”为“有兰”,至民国年间又改作“友兰”,沿用至今。南宋淳熙年间,台州歌伎严蕊就居于勾栏巷附近之庙弄,她与王静、沈玉、张婵、朱妙、觉芳、王蕙、张韵、王懿等四十余人,“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见周密《癸辛杂识》、《台州札记》)。P18-22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后记

在台州市、区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终于使这—地方剧种“月落重生灯再红”。这使我和为之共同努力的艺人及同好们十分欣慰。

在中国戏曲史有一席之地的台州乱弹,至今尚无一本专著出版。因此,三年前,我和台州乱弹老艺人卢惠来就计划共同写一本关于台州乱弹的专著,只是由于我当时在杭州工作,便耽搁了。去年,正着手落笔,卢先生却驾鹤西去了。近几年,台州乱弹编剧章甫秋、武生夏友光等老艺人相继仙逝,令我痛惜不已。这也为进一步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一剧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信号。

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台州市、椒汀区的文化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李子敏、周祖宝、周青莲、许定龙、张道贵、韩冬生、林蓉芬、朱冬康、傅林华、黄晓慧等给予了各种形式的帮助,徐宏图先生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吾妻一丹虽不好戏曲,但深知此书之厚重,欣然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还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并成立《台州乱弹》编委会,名单如下:

顾问:胡斯球、高敏

主任:戴康年

副主任:李玲玲、杨玲玲

编委会成员:陈波、王岩夫、俞志罕、邵龙、李秋宁、许定龙

在此,衷心地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对这一地方剧种的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并出现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拓展台州戏曲的理论内涵与文化视野,使更多的人了解台州乱弹、了解台州,把台州乱弹打造成台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大市,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时间仓促,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二○○九年初夏于椒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州乱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来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7969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5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