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仙居花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仙居花灯》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出版,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仙居花灯的出版物,结束了仙居花灯没有正式出版物的历史,对仙居花灯的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内容推荐

仙居花灯起源于唐朝,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灯面图案由光线透过刀凿针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叠粘贴而成。亮灯观赏,“纸莹如玉,玲珑剔透,光彩竦异,轻巧能飞,精妙入神”。

目录

序言

概述

【壹】仙居花灯的起源和传说

【贰】仙居花灯的演变和现状

艺术特点

【壹】仙居花灯单灯种类和艺术特点

【贰】仙居花灯组灯种类和艺术特点

仙居花灯的立体构成

【壹】空间造型的基本元素

【贰】古代针刺无骨花灯的立体构成

【叁】块头灯的立体构成

【肆】花篮灯的立体构成

【伍】块头花篮灯的立体构成

【陆】绘画花篮灯的立体构成

【柒】古瓶灯的立体构成

【捌】花瓶灯的立体构成

【玖】折叠式花灯的立体构成

制作工艺与流程

【壹】制灯纸张

【贰】制灯工具

【叁】制灯步骤

【肆l针刺图案

代表作品及传承人

【壹】仙居花灯代表作

【贰】仙居花灯传承人

保护与发展

【壹】濒危状况及原因

【贰】保护与传承

附:仙居花灯欣赏

后记

试读章节

仙居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台州市西大门,东界临海,西连缙云,南接温州、黄岩,北邻磐安、天台。全县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街道、七个镇、十个乡、七百二十二个行政村,总人口约四斗八万。

仙居历史悠久。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立县,名“乐安”。五代吴越宝正五年(930年)改名“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fIll之宅”,诏改县名为“仙居”,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仙居人民紧抓发展机遇,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9.2亿元,财政总收入9.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8亿元。当前,仙居县委、县政府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借力发展,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实施大开放、大合作、大引进战略,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

仙居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自古便有“人间仙居”的美称。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是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下汤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仙居花灯产生于此,实非偶然。

仙居花灯灯面图案为刀凿针刺镂孔成影,且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灯片折叠粘贴而成,又称“针刺无骨花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仙居花灯以其耀眼的光环,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它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灿烂未来的期望。

仙居花灯的发源地是现在的仙居县皤滩乡。皤滩曾是一个繁华的小镇,在历史的变迁中,遗留了大量的文化古迹,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文化。皤滩古街长达2.5公里,具有十分独特的龙形结构,有“浙江第一古街”之誉。古街上的陈氏宗祠、大明堂、大学士府的梁柱、牛腿上就雕有花灯的图案。精致的仙居花灯点缀在如此典雅的古街上,显得更加玲珑剔透,美不胜收。

仙居花灯以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古朴典雅、工艺独特享誉天下,台州民间自古就流传着“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的民谣。

关于仙居花灯,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唐朝贞观年间,有一秀才为了给母亲治病而前往神仙居采药。神仙屑山高林密,崎岖且多歧路,当秀才经数目采到所需药材时,却发现迷路了。绝望之际,一仙女携灯从天而降,问清缘由后,仙女非常感动,送灯与秀才说:“灯光所照之处,便是回家的路。”在灯光的引导下,秀才安全地回到家,并及时治好了母亲的病。

此事很快在村中传开,大家细看此灯,全灯由纸折叠粘贴而成,通身没有一根骨架,灯面的图案由几万个针孔组成,十分精细,真的是“此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看”。秀才在描述此灯时,用了这样二十个字:“纸莹如玉,玲珑剔透,光彩竦异,轻巧能飞,精妙入神。”灯从此伴着秀才夜间苦读。数年后,秀才金榜题名,于是乡民称此灯为“神灯”、“仙灯”、“状元灯”,纷纷仿制。

花灯在仙居的兴起,不仅仅是源于一个传说,还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底蕴。仙居在历史上就有“百工之乡”之称,人多地少的生存环境,使得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土地以手艺为生。久而久之,在当地出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木匠、石匠、雕花匠、油漆匠、女红等闻名周边各县,至今盛名不衰。存留至今的古建筑,就充分展示了匠师们的高超技艺,精湛的构造工艺为仙居花灯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和工艺的基石;民间节庆活动催生了旺盛的灯彩需求;周边地区的民间工艺也对仙居花灯的孕育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黄岩翻簧、乐清细纹刻纸、金华剪纸、东阳木雕等。仙居花灯应运而生,应时而盛。  据当地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同时,在当地还有一个风俗,每逢科举考试时,大户人家家家都会挂上状元灯,用来表示书香门第,预祝状元及第。

明清时期是仙居花灯发展的鼎盛期,有明朝《货郎图》“春”、“夏”、“秋”、“冬”四幅为证。《货郎图》为宫廷画家吕文英(1421—1505)于孝宗弘治年间所绘,画的尺寸为纵161.2厘米、横91.8厘米,画上有四十多种仙居花灯,是画有仙居花灯且保存十分完好的不可多得的古画,成为研究仙居花灯的宝贵资料。P8-13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后记

仙居花灯又名“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是仙居人民引以为荣的文化瑰宝,被誉为“神灯”、“中华第一灯”。仙居花灯曾失传半个多世纪,1982年吴焕灯老先生使她重新回到人间。20纪80年代,仙居县皤滩乡文化站站长李湘满先生对仙居花灯进行挖掘、抢救,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所制花灯多次在围内外展出并获奖。90年代,笔者在仙居县及周边县进行了大范围拉网式普查与进一步挖掘,历时十年,拜访六十岁以上老人千余人,并拜吴焕灯先生为师,学习针刺无骨花灯制作技艺,复制各种花灯并参加各地举办的展会,屡获大奖。2004年,笔者开始运用计算机对搜集到的针刺无骨花灯图纸资料进行编辑,并绘制出标准图纸一百多套,汇编成册,编撰有《针刺无骨花灯》(中小学手工课教材)和《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立体构成》二书,对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以其独特的技艺、丰富的造型、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深受国内外人民喜爱,并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好评,2006年仙居花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文化部命名仙居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仙居花灯》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出版,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仙居花灯的出版物,结束了仙居花灯没有正式出版物的历史,对仙居花灯的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在《仙居花灯》编写过程中,得到台州市文联主席杨维平女士,仙居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朱普先生、文艺科科长方学斌先生,台州市群众艺术馆鲍海斌先生等的大力帮助和支持;郑建升、徐小凤、胡晓钟、朱强华、陈红伟义务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照片拍摄服务;专家王其全先生认真审读书稿,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朱普先生、秦钧先生对本书初稿提出大量的修改意见并完成审定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书中对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文字介绍及图纸等资料采集于多方,因年代久远,部分文字、图稿无法一一认定作者和出处,望有关人士谅解。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人士批评指正.使本书不断得以完善。

作者

2008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仙居花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可易//陈朝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7761
开本 32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5.5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