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徐霞客游记(历代名著精选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写实著作。它被称为“千古奇书”、“古今一大奇著”。它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了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开创了我国地理学史上实地考察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本书对《徐霞客游记》作了详细的解读。

内容推荐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他自22岁新婚那年开始一直到去世前一年止,33年矢志不渝地从事旅游考察,足迹遍及了我国19个省。徐霞客被誉为“千古奇人”,以他的游记和日记整理而成的《徐霞客游记》,也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名著,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开创的日记体游记,至今仍然是写作者重要的参阅文本。本书对《徐霞客游记》作了详细的解读。

目录

前言

游天台山日记 浙江台州府

游天台山日记 后

游雁宕山日记 浙江温州府

游雁宕山日记 后

游白岳山日记 徽州府

游黄山日记 徽州府

游黄山日记 后

游武彝山日记 福建建宁府崇安县

游庐山日记 江西九江府

游九鲤湖日记 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游嵩山日记 河南河南府登封县

游太华山日记 陕西西安府华阴县

游太和山日记 湖广襄阳府均州

闽游日记 前

闽游日记 后

游五台山日记 山西太原府五台县

游恒山日记 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浙游日记

江右游日记

楚游日记

粤西游日记一

粤西游日记二

黔游日记一

滇游日记 游颜洞记

滇游日记五

滇游日记九

试读章节

游天台山日记 浙江台州府

癸丑之三月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澈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聩,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元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壁、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日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蛲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有馆日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问。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登,然胜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P1-4

序言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古往今来,为之折腰而铁马金戈、逐鹿问鼎的英雄豪杰,不知有多少;而青衫布履,一步一步地丈量这万里河山,并把这无数艰辛的足迹,化成六十多万字煌煌巨著的书生儒士,却只有一位。他,就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弘祖。

徐弘祖(弘,又作“宏”,是因清代避乾隆皇帝弘历的名讳之故),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县(今属江苏省)人,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7)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二十七日。他的家庭,世代书香。其远祖徐锢,北宋时曾任开封府尹。后来,家族迁到江阴。在元代,“子孙俱誓不仕元”(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入明以后,历代也多有功名官职者,并曾有万亩良田。后来虽家道中落,但仗其父母勤俭治理,在当地也还算是殷实之家。像这样的家庭,按照传统观念,子女当以求功名、入仕途为正道。但由于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父母,造就了徐霞客这个特殊的人,作出了他特殊的选择。

徐霞客生活的时代,正是明王朝最黑暗最没落的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的统治,加强思想专制,推行理学,强化礼教,禁锢一切“异端邪说”,迫使读书人只能走皓首穷经、科举入仕的道路。而这时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开始萌芽,特别是徐霞客的家乡一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特别发达。经济的发达,必然促使思想的解放。早在徐霞客之前,就出现了李贽这样“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以“异端”自居,抨击理学礼教。在文学艺术界,则有“公安三袁”等人,高举革新大旗,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还有张扬人性的戏曲家汤显祖、独立特行的画家徐文长等等。而资本主义经济对人们思想最直接的影响,则是务实学、求真知的科学精神,于是产生了诸如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著名的科学家。总之,这既是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思想解放、人性觉醒、个性张扬和科学兴起的时代。而徐霞客的父母,也都是不同凡俗的奇人。其父徐有勉,鄙弃功名,“好木石,为园以自隐。或讽之仕,掉头不答也”,并称赞儿子“眉庭霞起,读书好客,可以竟吾志,不愿而富贵也”(王思任《徐氏三可传》)。母亲王氏,更可谓“女中豪杰”。对于儿子“欲问奇于名山大川”(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的非凡志向,她十分支持,并打消他“有母在堂”的顾虑:“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即《语》称‘游必有方’,不过稽远近,计岁月,往返如期,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还亲手“为制远游冠,以壮其行色”(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鼓励他:“第游名胜,归袖图一一示我。游未竟,我不啮指,去亡害。”(王思任《徐氏三可传》)儿子远游归来,她笑脸相迎:“儿无恙!吾贸布以易糈,摘豆以佐酒,卵孙(弘祖之子)从旁覆诵句读以挑汝欢,吾母子尚复何求哉?”(陈继儒《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儿子给她讲述“各方风土之异,灵怪窟宅之渺,崖壑梯蹬之所闻,有令人舌挢汗骇者,母意反大惬”(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并以八十岁高龄,和儿子共游了宜兴、句容等地。她这种远非寻常女子可比的胸襟见识和品格行为,无疑对儿子产生了十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而徐霞客又天生异质,从小于“裘马少年之习,秉心耻之”,而“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于是“髫年蓄五岳志”(《游嵩山日记》),声称:“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立下“穹九州内外,探奇测幽”(吴国华《邝志铭》)的志向。十九岁时,父亲逝世,次年,母亲即为他缝制了远游冠,鼓励他遍游神州。二十二岁成婚那年,他游览太湖,登临东西洞庭山;此后,又先后北游山东、河北、北直(北京)等地,其间登上东岳泰山,还拜访了孔子、孟子的故里遗迹。但这个阶段的游览,没有留下游记。从二十八岁到五十岁,他先后进行了多次更大规模的远游。这期间,他曾三游浙江的天台山、雁荡山,两游安徽的黄山,五次入闽,游览了武夷山、仙游的九鲤湖,将乐的玉华洞,以及纵贯福建南北中线的山山水水,还有安徽的白‘岳山,江西的庐山,河南的嵩山,陕西的华山,湖北的太和山(武当山),山西的五台山、恒山。以上这些,基本上都见于《游记》。此外虽未见于《游记》,但确已游过或可能游过的,还有浙江宁波的普陀、落迦山,诸暨、绍兴、杭州等地及五泄、兰亭、禹陵及西湖等名胜,广东博罗县的罗浮山,京师蓟县的盘山、崆峒山以及山海关、燕山,等等。这一阶段的游览,分多次来来回回,地点多在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有时是独自一人,有时是偕同江阴迎福寺莲舟法师,或浔阳叔翁,或族兄雷门、堂侄白夫等人。

五十一岁那年,他开始实行蓄意已久的西南游的计划。当时他家乡的迎福寺,有个静闻法师,是个虔诚的僧人,“禅诵垂二十年,刺血写成《法华经》”(冯志《仙释传》),并决心亲手把这部血经送到远在云南的佛教圣地鸡足山。于是两个志不同而道合的奇人,带着仆人顾行,踏上了一生中最后、最漫长、最艰苦也最神圣的西南远游征途。他们先是南下浙江,然后西游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各地。这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几多艰难险阻,自不必说。最惊险的一次,是在湖南衡阳的湘江上,遇上劫匪,虽然在刀枪之下捡回了性命,但随身携带的游资却一文不留,靠着朋友的帮助,才得以继续前行。在广西南宁,同行的静闻法师染病身死,他受其葬骨鸡足山的遗嘱,背着遗骨,与顾仆又继续西行。终于在五十四岁那年的年底,到达鸡足山,完成了静闻的遗愿。此后,他又以鸡足山为根据地,数次出游,访大理,过澜沧,渡怒江,抵腾越(腾冲县)。在鸡足山,他得了足疾,后来由丽江土司木增,派了肩夫,将他送到湖北,再乘船东下,终于在他五十五岁那年的六月,完成了将近四年的艰苦西游,回到了家乡。半年后,这位以“穹九州内外”为毕生事业的千古奇人,也走完了他伟大而传奇的生命旅途,抱着事业未竟的遗憾,留下一部六十多万字的千古奇书,与世长辞了。

《徐霞客游记》首先是一部科学巨著。科学的精神,首先就在于不迷信前人旧说,善于独立思考,注重考察实证,勇于探索求真。对于我国的山川地理,自古也不乏各种史书文献记载。但徐霞客却发现:“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吴国华《邝志铭》)因此,他不论对于山脉河流,还是奇洞怪穴,甚至聚落村居、逸闻传说,总要细细观察,思考分析。遇有奇异疑问,必穷究不舍。如首游雁荡山时,为了证实《大明一统志》中“龙湫之水,即自宕来”的记载,奋力寻湖,却无功而返。但他不罢休,后来重游时,改道重探,终于以亲身实地的考察,得出雁湖之水“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的结论,推翻了当时最为权威的《大明一统志》的错误记载。儒家经典《禹贡》,有“岷山导江”的说法,自古以来就一直是权威之论,但徐霞客经过考察,写出《溯江纪源》(又名《江源考》),明确提出:“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为河源也。……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甚至一些无名山水,他也往往细加分析,弄清原委。如《浙游日记》中记载,他路过三九山,就对其山脉河流的分布走向进行详细分析,领悟出“三九”的得名由来。徐霞客对洞穴似乎情有独钟,遇有奇洞异穴,尤其是石灰岩溶洞,他总是不畏艰险,必欲深入细探而后快。这在《游记》中也有大量的记载。最典型的是关于桂林的七星岩,他先后考察了两次,对岩洞的位置、方向、大小、深浅以及洞内形态结构和洞外情况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和生动的描写,这些记录和描写竟与用现代科学手段勘测的结果十分吻合。科学史家们发现,《徐霞客游记》中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描述,比欧洲人要早一百五十年。总之,在整部《游记》中,涉及山形地貌、悬崖岩洞、江河水文、地热泉流、物产风俗、政区地理、道路交通、宗教民族、史迹文物等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及其丰硕成果和科学价值,都是令人惊叹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徐霞客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学者所写的考察记录”。当然,徐霞客对山川地理的考察分析,也有许多不科学,甚至唯心的地方;他在旅途中遇到一些危难困惑,有时也求神问卜。另外,他似乎很精于堪舆学,《游记》中经常使用龙砂、虎砂、朝山、案山等堪舆术语来分析山形水势,这其中有多少科学和迷信的成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在《游记》中更直接感受到的,是徐霞客在三十多年搜奇探险经历中始终如一的顽强执著和无畏乐观的精神。在四百多年前的交通条件、社会环境下,一个家境优裕的世家子弟,“单装徒步,行十万余里”,攀岩涉涧,历莽经荒,其艰难危险可想而知。人称其“废寝食,穷上下,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不惮以身命殉”(吴国华《邝志铭》);实非夸张。在《游记》中,这种惊险的经历真不知有多少,而特别表现在西南游过程中。如在茶陵探麻叶洞,这个至今还无法找到的深山古洞,当时连当地人都不敢进去,可是他一个年过半百的儒服书生,竟冒着严寒、黑暗和“神龙精怪”之险,毫无畏惧地深入穷究,还记下详细的数据。出来后,当地人无不咋舌惊愕,他却以“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等闲视之。在湘江遭匪,刀下逃生,游资却被洗劫一空,朋友劝其回乡,但他的态度是:“余念遇难辄返,觅资重来,妻孥必无放行之理,不欲变余去志。”在腾越州石房洞山,他在悬崖上“坐而下坠”,仅剩的三十文全部丢光,无奈之下,卖衣卖裙,得了钱,则“欣然沽酒市肉”,“啜酒而卧,不觉陶然”。在西南游过程中,他先后共有三次遇盗,四次断粮,但他始终毫不动摇,泰然处之:“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经难历险之后,每有所得,则惊险皆忘,怡然陶醉,仿佛置身于群玉山头、瑶池琼宇之中。他的这些经历和精神,清初学者潘耒在为《徐霞客游记》所作的序中说得最为精当:“霞客之游,在中州者,无大过人;其奇绝者,闽、粤、楚、蜀、滇、黔,百蛮荒徼之区,皆往返再四。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登不必有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驱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徐霞客游记》还是一部游记文学巨著。虽然作者的本意,并非专在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从科学考察的需要,《游记》中有大量的关于山形水势、距离里程等等的类似“流水账”的记叙,但是他对神州山川的极其热爱之情、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却自然而然地在这“流水账”中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

首先,不论是展现山川形势,还是描写自己的行程经历,不管情况多么错综复杂,却总是表现得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用潘耒的话来说,就是:“先审视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如《江右游日记》中描写弋阳龟峰一节,先是“出方丈中庭,指点诸胜”,以远景对“谷之内者”各山峰逐一扫描,分别展示各峰的形状特点,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给人以全景印象。然后转向“谷之外”。先是总体观照,并展示其谷东西南北走向。然后深入一步,先进入东外谷,分别展示第一层、第二层;再进入北外谷;又进入南外谷,逐一展示第一、第二、第三层。如此逐层展示,层次非常分明,群峰之间的远近、方位、主从等关系极为清楚。

其次,文字自然简洁,却舒卷灵动,趣味盎然。如《游黄山日记后》描写云雾:“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这里写云雾的半作半止、来去无定、或左或右、时出时没。人在其中,似与之嬉戏玩耍;山在其中,似随之隐现浮沉。在云雾变幻中,青松或曲或挺、或纵或横,翠柏则似苔藓,紧贴岩石,千奇百怪,生机勃勃。真是一幅变幻流动、气象万千的黄山云海图。书中其他各处,不论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活动、心理描写,也都往往三言两语,却涉笔成趣。

第三,善于采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铺张等手法,反复渲染,细细刻画,将景物描绘得绚丽妩媚,生动传神。如《游恒山日记》中对箭筚岭北山崖绿树的描写:“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聩,翠蜚丹流。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以藻绘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突兀而尤古。”这段描写,有如一篇短赋,将石与树各自的形态颜色变化以及相互间的映衬烘托表现得极为丰富生动,鲜明艳丽,多彩多姿,给人以十分强烈的视觉美感和心理愉悦,也体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江右游日记》描写武功山千丈崖:“度一脊,忽雾影中望见中峰之北矗崖崭柱,上刺层霄,下插九地,所谓千丈崖。百崖丛峙回环,高下不一,凹凸掩映,聩北而下,如门如阙,如幛如楼,直坠壑底,皆密树蒙茸,平铺其下。然雾犹时时笼罩;及身至其侧,雾复倏开,若先之笼,故为掩袖之避,而后之开,又巧为献笑之迎者。”以一连串的生动比喻,将千丈崖描绘得气势磅礴又妩媚妖娆,风情万种。《浙游日记》中描写新城洞山:“环坞一区,东西皆石峰嶙峋,黑如点漆,丹枫黄杏,翠竹青松,间错如绣,水之透壁而下者,洗石如雪,今虽久旱无溜,而黑崖白峡,处处如悬匹练,心甚异之。”特别突出景物的黑、丹、黄、翠、青、白等色调及其相互的对比和谐关系,把山野小景描绘得十分鲜艳夺目,明丽可人。诸如此类的精彩文笔,在全书中更是层出不穷,俯拾皆是。这可能是全书中最突出的特点。

第四,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其实在前面所说的那些生动描写中,都已经包含着作者对美丽河山由衷的激赏和赞颂之情。而像《楚游日记》中湘江遭劫的那段故事,则可谓是饱含悲情的诉说,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百感交集,令人心酸欲泪。再如《浙游日记》中描写自己登上金华北山:“甫至峰头,适当落日沉渊,其下恰有水光一片承之,混漾不定,想即衢江西来一曲,正当其处也。夕阳已坠,皓魄继辉,万籁尽收,一碧如洗,真是濯骨玉壶,觉我两人形影俱异,回念下界碌碌,谁复知此清光!即有登楼舒啸,酾酒临江,其视余辈独蹑万山之巅,径穷路绝,迥然尘界之表,不啻霄壤矣。虽山精怪兽群而狎我,亦不足为惧,而况寂然不动,与太虚同游也耶!”这段描写,不但生动描画出一幅江天落日、耳目一清的壮丽清新图景,更由美景抒发出人生碌碌的感慨和身心陶醉超然世外的情怀,情绪十分激烈而饱满,其胸襟怀抱、才情个性充分展现。

第五,善于根据景物特点,遣词造语,喜用四字句。仅以首篇《游天台山日记》为例,就有:云散日朗,人意山光;泉声山色;泉轰风动;越潦攀岭;山高风冽;琪花玉树;溪回山合,木石森丽;雷轰河隋;峰萦水映,木秀石奇;青松紫蕊;攒峦夹翠等等。这些词句,往往成二二式结构,或上下句对称,显得典雅而匀整,新奇而别致。至于金书中,也更是随处可见,而且屡出屡新,少有重复。

另外,《游记》在取材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求奇求趣,而不怎么在乎其“名”与“不名”,比如杭州西湖,有多少风光美景!可是作者偏偏惜墨如金,却对灵隐寺一位“坐日忘空”的老僧和两三群“流香转艳”的丽妇,目为“奇遇”,在十分有限的画面中,给出两个颇有“蒙太奇”意味的特写。此后对新城洞山的山野小景和名声远不如西湖的金华八洞的搜求探寻,更是大泼其墨,洋洋洒洒,津津乐道。在云南尖山的悬崖上,他见到形如肿瘤,“即山僧亦不能名之”的“木胆”,便不吝笔墨,详细描写其冒着危险,想方设法采摘下来,一路携带的经过。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趣与兴致,读来饶有趣味。此外,《游记》中还经常穿插一些民间传说,佛道神话,史迹逸闻,异地风情等等,也都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总之,《徐霞客游记》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以上所列,实难概全。清初学者奚又溥在为其所作的序中说:“霞客徐先生记游十卷,盖古今一大奇著作也。其笔意似子厚,其叙事类龙门,故其状山也,峰峦起伏,隐跃毫端;其状水也,源流曲折,轩腾纸上;其记遐陬僻壤,则计里分疆,了如指掌;其记空谷穷岩,则奇踪胜迹,灿若列星;凡在编者,无不搜奇抉怪,吐韵标新,自成一家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其“既锐于搜寻,尤工于摹写,游记之夥,遂莫过于斯编”。

徐霞客过早去世,他那“穹九州内外”的壮志未能尽酬,一生的游记手稿更无暇整理,临终将此事托付给友人季梦良(字会明)。霞客去世后的次年底,手稿经王忠纫手校叙次、季梦良进一步补充整理,略成《游记》一书。但不久,江山易主,《游记》也遭浩劫。此后,这部巨著的版本便陷入纷繁复杂的浮沉变迁之中,其详情细节一言难尽。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褚绍唐、吴应寿先生整理的《徐霞客游记》(简称“沪本”),吸取了各个版本的长处,是最接近原著面貌的本子。这个本子,后来又经过进一步的补充订正,更趋完善,于1987年再版。本书即以沪本为主要依据,进行选注。选文中,西南游之前的全部选入,西南游部分因在原著中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故只能少量节选。选文大体按原书次序编排,但诸如《游天台山日记》这样有前后篇的,虽在原书中有所间隔,为方便阅读,则破例相邻排列。原文文字基本上依据沪本,但改繁体为简体,个别地方据其他版本偶有斟酌改动,断句和标点也据编选者的理解而与沪本略有不同。原文中小一号字体的,是徐霞客的自注。原书凡季梦良本所无、而乾隆本(霞客族孙徐镇的刻本)所有的文字,均括以方括号;在本书所选篇目原文中凡有这种情况,均去掉方括号,融汇两种版本,以方便读者。注释以帮助读者疏通文义为主,力求简明准确;对于《游记》中大量而复杂的山水地名,限于编选者的能力和本书篇幅,一般不注。品评则仅凭编选者一隅之见,抛砖一二,意在引玉。以注者之浅陋,面对如此煌煌巨著,不啻芥舟之于沧溟也,故粗疏谬误之处定然不少,还恳望方家学者、读者诸君不吝批评指教。

汤化

2009年初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徐霞客游记(历代名著精选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徐弘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94382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9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5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