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烈传》的主人公朱元璋自幼孤贫,入寺为僧,见元朝民不聊生,投军郭子兴,以期建功立业。旋对子兴养女马秀英及女儿郭天兰均生情愫,但天兰独钟情陈友谅,元璋后虽迎娶秀英,仍不忘天兰。后陈友谅崛起,设计倾覆郭军,元璋蒙冤逃窜,矢志妇耻,遂恃机夺明教,互争天下。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同时起义的苏州王张士诚、南汉王陈友谅等反王不服,于是联合讨明。朱元璋御驾亲征,平定反叛,不料几次中奸计,先被围困牛膛峪,后又失利九江口,九死一生,困难重重,幸有胡大海、刘伯温等各路英豪忠心辅佐,才最终杀友谅,纳天兰为妾,扫平反贼,统一了江南七省。
然而,元军趁乱进攻中原,朱元璋又率众英杰抵御外乱。此间,各英雄好汉舍生忘死、赤胆忠心,为保大明浴血奋战,做出了一件件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侠义之事,终于战胜顽敌,保江山得稳固,使天下得太平。
《大明英烈传》描述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充满传奇性的事迹。《大明英烈传》对人性在权力名利冲击下的转变,瓤画细致,戏味浓郁,其中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因爱成恨的畸恋。深宫喋血,争权夺位,情节诡秘出奇,动人心魄,配合精彩的武打,扣人心弦。
撒敦惶恐,下殿自恩:“叵耐这厮与俺作对,须要驱除得他,方遂吾之意!”正出朝门,恰遇知心好友,现做太尉,叫做哈麻,领着一班女乐,都穿着绝样簇锦团花百寿衣,都带着七星摇曳堕马妆角髻⑦,都履着绒扣锦帮三寸凤头鞋。叮叮咚咚,悠悠扬扬,有五十余人,进宫里来。两下作揖才罢,哈麻便问:“仁兄颜色不喜,却是为何?”撒敦将前情备细讲说一遍。哈麻劝慰道:“且请息怒,后来乘个机会,如此如此。”撒敦说:“若得如教,自当铭刻!”撒敦别过,愤愤回家不题。
且说哈麻带了女乐,转过宫墙,撞见守宫内监,问道:“爷爷、娘娘今在哪里?”内侍回说:“正在百花亭上筵宴哩。”哈麻竞到亭前,俯伏说:“臣受厚恩,无可孝顺。今演习一班女乐,进上服御,伏乞鉴臣犬马之报,留宫听用。”顺帝纳之。哈麻谢恩退出。且说顺帝凡朝散回宫,女乐则盛妆华饰,细乐娇歌,迎接人内,每日如此,不在话下。
一日,顺帝退朝,皇后伯牙吴氏设宴于长乐宫中,随命女乐吹的吹,弹的弹,歌的歌,舞的舞,彩袖殷勤,交杯换盏,作尽温柔旖旎之态,饮至更深方散。是夜,顺帝宿于正宫,忽梦见满宫皆是蝼蚁毒蜂,令左右扫除不去。
只见正南上一人,身着红衣,左肩架日,右肩架月,手执扫帚,将蝼蚁毒蜂尽皆扫净。帝急问日:“尔何人也?”其人不语,即拔剑砍来。帝急避出宫外。红衣人将宫门紧闭,帝速呼左右擒捉。忽然惊醒,乃是南柯一梦。顺帝冷汗遍体,便问内侍:“是什么时候?”近臣奏日:“三更三点。”皇后听得,近前问日:“陛下所梦何事?”顺帝将梦中细事说明。皇后日:“梦由心生,焉知凶吉?陛下来日可宣台官,便知端的。”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亮,恰似春雷。
顺帝惊问:“何处响亮?”内侍忙去看视,回来奏道:“是清德殿塌了一角,地陷一穴。”顺帝听罢,心中暗思:“朕方得异梦,今地又陷一穴,大是不祥!”五鼓急出早朝。众臣朝毕,乃宣台官林志冲上殿。帝说:“朕夜来得一奇梦,卿可细详,主何吉凶?”志冲日:“请陛下试说,待臣圆之。”帝即言梦中事体。志冲听罢,奏日:“此梦甚是不祥!满宫蝼蚁毒蜂者,乃兵马蜂屯蚁聚也;在禁宫不能扫者,乃朝中无将也;穿红衣人扫尽者,此人若不姓朱必姓赤也;肩架日月者,乃掌乾坤之人也。昔日秦始皇梦青衣子、赤衣子夺日之验,与此相符。望吾皇修德省身,大赦天下,以弭灾患。”
帝闻言不悦,又日:“昨夜清德殿塌了一角,地陷一穴,主何吉凶?”
志冲日:“天地不和,阴阳不顺,故致天倾地陷之应。待臣试看,便知吉凶。”
帝即同志冲及群臣往看,只见地穴约长一丈,阔约五尺,穴内黑气冲天。志冲奏日:
“陛下可令一人往下探之,看有何物。”脱脱日:“须在狱中取一死囚探之方可。”上即令有司官,取出一杀人囚犯,姓田名丰。上日:“你有杀人之罪,若探穴内无事,便赦汝死。”田丰应旨,手持短刀,坐于筐中,铃索吊下,约深十余丈,俱是黑气。默坐良久,见一石碣,高有尺许,田丰取人筐内。再看四周无物,乃摇动索铃,使众人拽起。顺帝看时,只见石碣上面现有刻成二十四字:
天苍苍,地茫茫;干戈振,未角芳。
元重改,日月旁;混一统,东南方。
顺帝看罢,问脱脱日:“‘元重改’莫不是重建年号,天下方能保无事吗?”脱脱奏日:“自古帝王皆有改元之理,如遇不祥,便当改之。此乃上天垂兆,使陛下日新之道也。”帝日:“卿等且散,明日再议。”言毕,一阵风过,地穴自闭。帝见大惧,群臣失色。遂将石碣藏过,赦放田丰,驾退还宫。
翌日设朝,颁诏改元统为至正元年。如此不觉五年。有太尉哈麻及秃鲁、帖木儿等,引进西番僧,与帝行房中运气之术,号揲演儿法。又进僧伽磷真,善授秘法。顺帝习之,诏以番僧为司徒,伽磷真为大元国师。各取良家女子三四人,谓之供养。伽磷真尝向顺帝奏日:“陛下尊居九五,富有四海,不过保有现在而已,人生几何?当授此术。”于是顺帝日从其事,广取女子人宫。
以宫女一十六人学天魔舞,头垂辫发,戴象牙冠,身披缨络大红销金长裙,云肩鹤袖,镶嵌短袄,缓带鞋袜,各执巴刺般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又宫女十一人,练垂髻,勒手帕,常服,或用唐巾,或用汗衫。所奏乐器,皆用龙笛、凤管、小鼓、筝、琵琶、鸾笙⑧、桐琴、响板。以内宦长寿拜不哈领之。
宣扬佛号一遍,则按舞奏乐一回。受持秘密戒者,方许入内,余人不得擅进。如顺帝诸弟八郎,与哈麻、秃鲁、帖木儿、老的沙等十人,号为倚纳,皆有宠任,在顺帝前,相与亵猥,甚至男女裸体。其群僧出入禁中,丑声外闻。皇太子深嫉之,力不能去。
帝又于内苑造龙舟,自制样式,首尾共长二百二尺,阔二丈,前帘棚、穿廊、暖阁,后五殿楼子,龙身并殿宇俱五彩金妆,前有两爪。上用水手一百二十名,紫衫金带,头戴漆纱巾,依舟两旁,各执一篙。自后宫至前宫,山下海内,往来游戏。舟行则龙头眼爪皆动。又制宫漏,约高六七尺,为木柜运水上下。柜上设西方三圣殿,柜腰设玉女棒时刻筹,时至即浮水面上。P2-3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认为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I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国学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国学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为此,国人已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此,我们只有安身立命,谋求维新。《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阐发新意,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陈出新。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国学亦是如此。
整理国故,是为了获得长足进步。只有长足进步,才能延续,才能生生不息。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为了弘扬国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这套丛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予以汇编。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进国学的画廊,感受国学独到的智慧。
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愿此套丛书让您领略传统国学风景的同时,与圣人促膝对话,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们也希望借着伟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们生命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