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肇庆端砚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对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做了最为详细的介绍,是迄今为止我国端砚艺术最权威的文献性著作。端砚之所以名贵首先在于它的石材,作者王安平在书中给读者详尽介绍了石眼、鱼脑冻、青花等等石品花纹的主要特征和鉴别方法,并告诉你端砚的艺术特色和优劣标准。

内容推荐

本书由高级工艺美术师、端砚技术标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安平编著,全面系统介绍了端砚民间工艺,肇庆历史与文化、端砚发展史、端砚砚石、端砚雕刻工艺、端砚雕刻创作艺术、端砚雕刻家与砚雕艺人、端砚鉴赏与收藏及附录广东省地方标准《端砚》。全书10万余字,400余幅图片,是迄今为止端砚民间工艺最具权威的文献性著作。

砚界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该书不但对端砚做了系统介绍,歌颂了端砚辉煌的过去,还展示了端砚今天的发展成就,展现了新中国60年来端砚艺人的风采,有传承,更有创新。

目录

前言

肇庆端溪砚 发墨颂中华

第一章 肇庆历史与文化

一、自然地理

二、历史沿革

三、独特的文化

第二章 端砚发展史

一、砚与四大名砚

二、端砚的历史

第三章 端砚砚石

一、成因与构造

二、端砚砚石品种

三、端砚砚石的石品花纹

第四章 端砚雕刻工艺

一、端砚制作工艺

二、端砚制作雕刻技法

三、典型作品制作分析

第五章 端砚雕刻创作艺术

一、端砚作品雕刻创作

二、当代作品艺术特色

三、端砚作品优劣准则

第六章 端砚雕刻家与砚雕艺人

一、古代砚雕艺人

二、近代端砚雕刻家

三、当代端砚雕刻家

第七章 端砚鉴赏与收藏

一、端砚石的鉴别

二、端砚雕刻艺术鉴赏

三、端砚的选购收藏

四、端砚的使用与保养

附录 广东省地方标准《端砚》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品种鉴别

端砚石首先是要区分出它的品种。区分品种可从四个方面进行鉴别:一是按端砚石地质特点;二是通过物理试验;三是看端砚石石色;四是按各坑种具有的石品。端砚石品种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古塔岩、朝天岩、宣德岩、白线岩、斧柯东诸坑、绿端类、白端(白端石发墨量远达不到标准要求,不适合制砚,而大都用于研磨朱砂、石绿、白铅粉等颜料)等。

1.端砚石品种地质特点鉴别,主要是从各品种的形成和它的地理特色来分析,如老坑位于西江河水位之下,坑洞长年累月受泉水浸渍,石质特别细嫩而温润。

2.端砚石品种物理试验鉴别,鉴别端砚石的物理试验,主要通过对端砚石的硬度、体积密度、饱和吸水率、发墨量进行测定(测定方法详见广东省地方标准《端砚》),如硬度指标: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相对偏低,斧柯东、古塔岩相对偏高;体积密度指标: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居中,其他品种或偏小或偏大;饱和吸水率指标:老坑最低、水坑麻子坑次之,其他品种相对较高;发黑量指标相对上述三项指较复杂,而不是以它的大小来判断,在测定发墨量同时还要对研磨出的墨质进行粗细和粘度的检测,如一片红宋坑,发墨量大,但研磨出的墨质差,即粗而粘度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肉层发墨量小,但研磨出的墨质很好,即细而粘度高;其他品种介于它们之间。

3.端砚石品种石色鉴别,端砚从石色上分别,粗分较为简单,以紫色为主调的砚石为紫端,翠绿色为主调的砚石为绿端,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砚石为白端。绿端、白端相对易分辨。紫端由于品种多,紫端品种包括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古塔岩、朝天岩、宣德岩、白线岩、斧柯东诸坑等,有的品种石色相差较小,分辨难度较大。从石色上鉴别时需用水浸湿砚石表面后,在自然光较强的场所进行仔细审视,端溪各坑砚石的基调为紫色,其中有的紫偏蓝,有的紫偏青,有的紫偏红或紫带赤,有的稍带天蓝,有的略带天青、青黄、苍灰,有的微带黄褐(如有眼宋坑,即蕉园坑和梅花坑),有的浅绿、深紫等。如一方优质的老坑砚石,在紫蓝色的基调上出现色彩丰富的石品,纹理清晰明净,其石品有从砚石中透出来的感觉。麻子坑石的色泽基本上具有老坑砚石的特征,但麻子坑的色调比老坑轻些,石品没有老坑砚石丰富。坑仔岩则偏紫微带赤色,石品也没有老坑砚石丰富。古塔岩砚石则是紫中带微红。

同一品种的砚石,坑洞、采石时期、石脉走向的不同,其色泽亦存在着差别。有时同一坑洞,同时开采,采石工作面不同,其砚石色泽也出现微小区别。如老坑砚石,有大西洞和水归洞之分。麻子坑有旱坑和水坑之别。这主要因素来自于端砚石地质结构、矿物成分。同一块砚石不同的层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石色差别。

4.端砚石品种石品鉴别,鉴别端砚石石品,不同品种的砚石在石品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如老坑石品十分丰富,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冻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五彩钉是老坑特有的石疵;麻子坑主要石品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天青冻以及石眼等,虫蛀是麻子坑常见的石疵;坑仔岩石品花纹巾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圆正,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典水梅花坑采出的砚石多眼,眼中有点,大而晕重不分明;九龙坑的梅花坑砚石色灰微带褐黄,眼多而无睛(无瞳子),眼呈米黄色。

另外,古人有以石声来鉴别端砚石品种的提法,石声用以鉴别端砚石品种不准确,只能作为辅助参考。如: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中对端砚石声的描述:“叩之无声,磨黑亦无声”;张海鹏的《砚史》中对端砚石声的描述:“磨墨无声,贮水不耗”;《端溪砚史》指出:“石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木声拍拍然,金声珰珰然,瓦声玲玲然。老坑皆作木声,麻子坑佳者亦然,余则否。盖石润则声沉,石燥则声浮,清越以长如泗滨之磬者,弗良也。”今人也有不少砚工探索,悬空敲击砚石,认为:老坑和优质的麻子坑、坑仔岩发出木声或泥声,而宋坑、梅花坑、绿端、朝天岩、白线岩等发出石声。

(二)品质鉴别

端砚石其次是要区分出它的品质,品质是指用同一墨条研磨出墨质的优劣程度。砚石品质是砚灵魂,品质优的砚石细嫩而温润,鉴别端砚石品质优劣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物理试验;二是感观。通常我们将一块完整的砚石人为分为五层:顶石、顶肉、肉、底肉、底板。肉层品质最优,顶肉、底肉层次之。顶石、底板品质最差,通常不用于制砚。

1.端砚石品质物理试验鉴别,端砚石品质鉴别物理试验与品种鉴别相同,主要是对其进行发黑量试验,在此基础上再对发黑量试验磨出的墨质进行粗细度和粘度检测,一般来说,同为肉层,同一石品,老坑最优,麻子坑、坑仔岩次,宣德岩、古塔岩、朝天岩、。白线岩、斧柯东诸坑、梅花坑、宋坑、绿端依次递减。

2.端砚石品质感观鉴别,感观鉴别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手感法,用手背轻、慢抚摩已打磨光滑的砚石,如手感细腻滋润,犹如抚摩婴儿肌肤为最优品质。二是观其石品,同一品利,砚石,天青、天青冻为最优,青花(鹅毛毹青花、青蛙肚皮青花、微尘青花、蚁脚青花、萍藻青花、雨淋墙青花、鱼仔队青花、冬瓜囊青花、子母青花、玫瑰紫青花)、冻(鱼脑冻、冰纹冻等)、蕉叶白、冰纹、火捺(马尾火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翡翠、金线、银线、黄龙纹依次递减。

P154-156

序言

广东民间文化遗产非常丰厚,尤其是民间工艺美术极具地方特色。广东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大省;是全国工艺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是工艺美术品生产总值最大的省份之一;是工艺美术品最早出口和出口总值居全国前茅的省份;是在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品产业化的浪潮中,被政府部门或全国行业组织授予“都”、“城”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

广东潮州被授予“中国瓷都”;

广东揭阳阳美被授予“中国玉都”;

广东佛山石湾被授予“中国陶都”;

广东肇庆被授予“中国砚都”;

广东汕头澄海被授予“中国玩具礼品城”;

广东中山被授予“中国家具城”;

广东潮州被授予“中国婚纱晚礼服城”;

广东中山大涌被授予“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

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广州的三雕(象牙雕、玉雕、木雕)、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潮州木雕、石湾陶塑、潮州瓷塑、肇庆端砚、广东彩瓷(包括广彩和潮彩)和潮汕抽纱等毋庸置疑地荣膺广东十大著名工艺品牌称号。

广东的民间工艺,有一批产品的技艺独具地方特色,在全国是属于独一无二的,如垫高立体的粤绣(包括金银挂裙、阔嘴人物绣技艺、二针企鳞钉金绣)与潮汕抽纱的玻璃纱台布,重工白花手巾的纤细秀丽,抽通技艺和镂通剔透的象牙球、通花瓷雕、虾蟹篓、镂通雕,以及有着瑰丽多彩、构图装饰性浓郁的广彩、金漆画、嵌瓷等。近20年来,改革开放之风让部分工艺品生产迅猛发展,但一些民间工艺,由于机构的解体日渐式微,甚至后继无人,濒临失传。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启动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党和政府所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欢迎,几年来硕果累累。挖掘、搜集、整理出版民间工艺书籍是一项既艰巨而又伟大的文化工程,我们抓住机遇,知难而进,组织乐于奉献的广东民间工艺研究专家、学者,撰写编辑出版《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丛书——广东十大民间工艺》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贡献我们的力量。

历史上,民间工艺被世人视为“俗文化”,不能登大雅之堂。当今“生逢其时”,我们要为终生从艺的实践者、艺人、工艺美术家树碑立传,让前辈艺人所创造的技艺世代传承;让世人刮目相看,认识岭南民间文化遗产是多么壮观、多么雄奇,其技艺是如何出神入化,巧夺天工……让我们共同为弘扬岭南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1010.1

后记

承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李绵璐为《肇庆端砚》作前言;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副会长兼秘书长杜耀西、副秘书长彭德俊、钱宪顺,哈尔滨工业大学杨韬教授、陈文智教授,篆刻家邢振国等给予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书法博士生导师、原国务院任命书高级书写员田英章题写书名,在此致以万分感谢!

《肇庆端砚》的成书得到黎铿老师全过程指导和修改,本书执行主编杨坚平先生进行全面指导并亲自反复修改,本书还得到巾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李婉芬女士、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叶沃森、高级工艺美术师陈洪新等给予的大力帮助,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总工刘文对该书进行了整体策划指导,刘演良、程文、程振良、程均棠及端砚业界人士为此书提供了大量学术、对外交流、技艺等资料和制作示范,在此一并诚挚感谢!

《肇庆端砚》的问世,还得到了广东省质监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广州日报社、肇庆市政府、肇庆市文联、肇庆市府打假办、肇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肇庆学院、肇庆市文广新局、肇庆市质监局、肇庆市博物馆、肇庆市摄影家协会、肇庆市电视台、西江日报社、肇庆市工艺美术协会、肇庆市端砚协会、端州区政府、端州区史志办、鼎湖区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为此书提供了大量相关资料;一大批热爱端砚的文人雅士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或给予作者精神支持,他们是:李晖、黄蔼珊、王作池、王晓、梁耀钧、孔德扬、魏毅麟、梁为东、林洪凯、叶峥嵘、李国星、何蜀、王哲、梁明、江启宁、邹洁才、叶均火、孔令炬、乔平、梁承辉、阮华端、刘寻华、熊勇、张广衡、梁其尤、冼伟文、梁永发、曾笑晓、谢国新、王民侠、傅江波(江西)、江金宏(江西)、黄小平(江西)、赖敏娟(江西)、江伟、傅强、刘锋、李跃、吴春龙、张程、张小云、罗跃华(广西)、崔耘(广西)、施东红、钱旭、陈鉴洪、陈永感、陈强、蔡强(上海)、刘晓庄、元勇、侯勇、尹国雄、莫竞修、张德明、叶广明、刘明强、张鹤鸣(上海)、杨力明(上海)、画家刘于硕、画家杨永琚(日本)、画家全红霞、房玉、清(哈尔滨)、杨国富(哈尔滨)、杨明(哈尔滨)、郭海涛、简世华、赵丕宽、赵汝东、魏国强、蔡之明、徐晓东、刘穗鲁、黄少文、孙寅、吴成斌、高洁、龚杰、陈栋、蒋文芳、孔昭明、徐文娟、邓达礼、梁戈飞、陈伟、肖健玲、陈羽、黄秀清、成雪玲、梁伟棠、王建华、洪玉明、林庆、倪海燕、陈坚庭、王张坤(江苏)、史红霞(江苏)、许洪波、曾小华、李维宁、王晓溪(哈尔滨)、郭文明(哈尔滨)、吴迪雄、王然(哈尔滨)、叶冬生(广西)、王秋菊(广西)、中国嘉德陈林林、郑建国、梁军、金邢亚、黄满、康伟明、邓伟民、林劲、徐明星、叶飞明、潘清、杜芳芳、陈小燕、吕凤梅、卢彩英、林伟志、吴建新、高翔、梁日培、赖汉彬、梁杰生、叶焘、韩秋群、薛金频等。

以梁成志、何炼生、刘小良为代表的“端砚文化站”文人雅士们,对作者编著《肇庆端砚》三年间不断给予全方位指导和鼓励,正因为有了他们的鼎力支持,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王昭、张玉莲、黄建华、张杰雄、田贵斌、罗月红等参与了《肇庆端砚》的文字编写和整理工作,周忠明、吕永定、廖家贵等摄影家参与图片摄影并提供了相关图片,戴奇峰、廖家贵负责此书制版颜色校对等工作,梁玉芳负责拓片,他们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言语难以表谢。

特别鸣谢,肇庆市打假系统的领导及相关人员给予的大力支持。他们是:关鹏、李康廷、黄靖、陈列、冼以良、顾兆祺、胡世斌、郑招祥、戴照华、王军、宋伟、王志坚、黄强、梁寿元、欧绍腾、梁庆雄、彭昭玲、郑伟雄、钟国祥、卢锦汉、伍润文、申健生、钟桂安、岑小绵、唐泽民、魏国彬、梁立机、李家琼、罗春华、黄飞业、陈建平、邱健强、田世雄、江栋才、黄联昌、罗文军、陈浩、陈月梅、刘泾波、吴达儒、周燕、梁妙练、李达柱、吴亦竹、贾世浩、许秦生、梁永朝、欧阳孔云、陆小波、陈强、邓丁茂、黄陵山、谢坚毅、陆伟豪、徐彭涛、唐少波、植中伟、罗萃华、彭靖、谭崇禧、谢天恩、黎汉强、李云志、周舒、江伟民、关中宪、林志峰、黄仲波、郑少锋、宁娟、唐杰泉、成朝曦、黎碧、黎炳雄、张二明、黄华生、李若飞、钟耀华、张树芝、陈腾达、张文志、潘景钊、陈兆宇、黄晓东、梁昌明、陈长贤、李耀光、丁文强、张新红、苏国荣、周健波、陈国雄、林文、梁勇新、冯肇飞、陈国标、徐志勇、李超、李肇涛、莫其鸿、潘力、刘小丽、胡淑妍、谢志强、梁建强、侯君华、张力丹、莫宗林、潘峰、杜智勇、吴智伟、李志坚、汤盛昌、罗霄山、欧志彬、欧振标、黄扬争等,以及肇庆市质监系统全体同仁。

王彬旭给予了作者极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是作者编写过程中尤其是后期编写中最大的精神和体力双重支柱。

上述领导、专家、学者和朋友们,有的几十年来从事端砚文化艺术研究,有的已著书立说,有的时常在报刊发表了大量端砚理论文章,为笔者提供了成书的基础条件。《肇庆端砚》10余万字,400余幅罔片,有的资料摘录引用肇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外宣传的书籍、文章或图片,恕未能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敬意和感谢。

肇庆端砚历史悠久,制作技艺博大精深。能成此书,深得众多专家、学者鼎力支持。只因笔者学识有限,如有错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王安平

2010.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肇庆端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安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242784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8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1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