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倾听职场心声,直面生命体验;接纳不愿面对的自己,告别晦暗,拥抱阳光。

让我们少走10年弯路!

直面内心真我,寻觅阳光心态 透析问题根源,做最好的自己。

著名作家《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著名心理学家刘翔平联袂作序推荐。

本书从人们在职场中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出发,给出心理学解读,辅以感性的案例并给出务实的解决之道,消除职场人士之间的心理隔阂,搭建理解之桥。

内容推荐

洞悉员工心理,重塑企业价值观,打造阳光企业文化!

保持阳光心态,积极面对困境,成就完美事业与人生!

本书从人们在职场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追根溯源,理性分析,感性佐证,并务实地呈现解决之道。作者一路引领读者倾听内心的声音,回昧、直面自己的生命体验,于谈笑风生间将相互关联的职场个体之间心灵的误解、隔阂与障碍消解于无形,搭建理解的桥梁。指引你接纳内心不愿面对的自己,带着阳光心态认清自我、洞悉世事、理解他人、告别晦暗、拥抱阳光,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实践更快乐、更积极的人生。

目录

推荐序一 破解心态密码,打开阳光生活

推荐序二 追求幸福的过程

自序 心理学就在你身边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自尊、自私又虚伪 自我认知心理学

 认清自我/003

 尊严的自我/008

 人人都很难满足/013

 不可能不虚伪/018

 自我表露,释放你的内心/022

 有选择地自私/027

第二章 为什么我们顶不住压力 压力心理学

 别做那条遭电击而无法逃脱的狗/033

 管理自己的悲观/037

 慢养与自慢/043

 工作易得,归属感难求/048

 你是不是歇斯底里的咆哮帝/053

第三章 为什么我们过分自我 自恋心理学

 盲目乐观=与危机为伴/061

 不受欢迎的独行侠/065

 敢想敢干与布里丹毛驴效应/070

 跳槽:喜新厌旧是本能/074

 缺失的同理心/079

第四章 为什么我们喜欢抱怨 职场心理学

 升职的怎么是他而不是我/087

 刺猬效应:保持应有的工作距离/092

 抱怨他人等于影射自己/097

 居功自傲的恶果/102

 借口的心理学诱因/107

第五章 为什么我们没有真正的朋友 人际关系心理学

 真假难辨的朋友/115

 容易忘却的感恩之心/120

 令你失去信任的负性小事/125

 幽默越多,烦恼越少/129

 幸福不在下一站/133

第六章 为什么时间总不够用 时间心理学

 当拖拉成为习惯/141

 迟到是一种心理倦怠/145

 不是没时间,而是……/149

 日事日清,杜绝穷忙/153

 生活离不开紧迫感/157

第七章 为什么计划赶不上变化 随机心理学

 搭讪的艺术/165

 中彩票比上班更有吸引力/170

 选择性从众/174

 管不住自己还管得了谁/179

 停止思考=停止前进/184

第八章 为什么爱情总叫人爱之深限之切 爱情心理学

 一见钟情不是个传说/191

 为什么我们总在爱慕之人面前拘谨假装/194

 悬崖边的办公室恋情/199

 “得不到的人”你爱的最深/203

 真爱矜贵/206

 “门当户对”须重提/210

编辑手记

消解隔阂阳光分享/215

试读章节

不可能不虚伪

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演员,小时候演乖巧听话的孩子,青春期演勤奋读书的学生,工作了演唯唯诺诺的职员。据调查,35岁(含)以下的职场人员中有83%左右的人不喜欢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87%以上则对其工作心存诸多抱怨。

每天早上,从你睁开双眼的那刻起,就戴上了一副虚伪的面具。你会不由自主地说着言不由衷的“违心话”,以避免对他人不必要的冒犯;你会心有不甘地做着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以避免失掉别人对你的信任;你会谄媚地给领导拍马屁,以期博得好印象;你会假装愚蠢,以衬托他人的聪颖;你会惯性地表示谦卑,以躲过别人可能的算计;你会忘记如何说真话,连面对你的爱人、你的儿子时也不例外……你无意识地精心地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来应付这纷繁芜杂的社会,你掩盖起了自己真实的面目,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你可能会安慰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确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里。出来混,无非就是求一个安身立命,很多事也只能身不由己了。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大致意思是:某天,公司老总在与下属谈公事的时候,突然心血来潮讲了一个笑话。话音未落,几乎所有员工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甚至边笑边啧啧赞叹老总的幽默感。老总很是满意,却突然发现一个女员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于是他走到女员工跟前问:“大家都笑了,你为什么不笑啊?”女员工耸耸肩:“你这是什么狗屁笑话,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他们贱笑,无非是为了讨好你。我完全没必要笑,因为,我今天下午就辞职不干了,不跟你玩了……”紧接着,女员工哈哈大笑起来。这个笑话看似夸张,其实正折射出了职场的“虚伪”。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少以真实的态度示人。当遇到邻居抱着孩子出来散步时,本来心里认为这孩子长得跟干巴猴似的,但却假惺惺地说“好可爱、好英俊”之类的违心话;当领导发表观点或做出某种决策时,本来心里不同意或持其他意见,嘴上却说“我主英明、正确……”之类的话;当遭到批评或者挨罚款时,心里很愤懑甚至有自己的主张,但是却说“领导说的是,经过您的批评教育,使我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之类的恶心话。对于某些人或某些事,本来就看不惯,心里很不乐意,却又装出很爽、很高兴的样子……凡此种种,比比皆是。

过度的虚伪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总是从外部寻求怎样思考、怎样感觉以及怎样行动的提示。就像变色龙一样,不断根据周围的环境变换身上的颜色、调整自己的行为,很少会依据自己的意志和判断去行动。一旦我们违逆了别人的意见和眼光,就会焦虑,就会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甚至伤害他人的。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我们不仅以自我美化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同样以受认同和赞赏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因此,人都有虚伪的一面。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看,如果真诚不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人们就会采取虚伪的、谦逊的处事方式。我们在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有时会按照听众的喜好来修改我们的讲话内容。一句“您太优秀了,我跟您比起来差远了”就要比“你这个蠢货,根本就不如我”要来得让人受用和愉悦,可能还会引起对方的反向赞赏“你也很优秀,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这种自我贬低式的虚伪的谦逊是一种很有用的自我服务方式,在夸赞了别人的同时获得了谦虚的正面评价。

虚伪的谦逊在娱乐界的各大颁奖庆典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奖人会在领奖台上拉出一个长长的清单,向“这个TV、那家卫视、某某老板、诸多朋友、一家老小和一生中曾经遇到过的认识不认识的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然后就泣不成声地等待全场的掌声。这种慷慨地分享个人荣誉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十足的虚伪。心理学家包迈斯特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清单式的感谢”——很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虚伪的谦逊,而在致谢者自己的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他自己的。

我们一直都相信态度决定行为,但是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行为也能决定态度。角色扮演,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个人置于特定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解。

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就会进入状态进而适应了。回忆一下你曾经扮演过的一些角色——第一天上班的员工、第一次相亲的型男或剩女。比如你刚进入新公司的第一个月,应该对这个新环境非常敏感,也会很认真地尝试着适应,并避免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或说一些冒昧的话语。你或许对上司的某些工作方式并不赞同,但却默默忍受;你或许对某个同事乐于传播闲言碎语很反感,但却微笑着倾听;你或许对那些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拍马逢迎的人很鄙视,但依然与他们为伍……那时那刻的你,也许感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在心里告诫自己要保持自己的态度,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但是,你的言语和行为方式却从你进人公司的第一天起就与你的真实态度发生了分离。直到某天,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已经习惯了说别人的闲话、拍领导的马屁,而你虚伪的赞同、狡诈的卑微、阴险的微笑都已经是那么的生动和自然了。

综上所述,我只能很遗憾地说,我们都是伪君子。

人类通过艺术再现的形式,如:摄影、诗歌、雕塑、舞蹈、建筑……试图将虚伪克服到最低点,努力达到不虚伪的境界,这或许就是艺术的巨大魅力所在。那些真诚的艺术之所以能不朽,也或许正因为它们暗含了直面虚伪的勇气,激励着人们面对真实的自我。

我们要克服对虚伪的恐惧,不是要对虚伪机械地选择“放下”,而是要认识虚伪,了解虚伪,说到底还是要倾听自己的内心。人若不懂得解构自己的虚伪,就只能生活在虚伪里,直到丧失品性。电影《燃情岁月》中的第一句话是:“有些人能清楚地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奇。”“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句话经常被喜欢禅修喜欢旅行喜欢探险的人引用,而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莫不如此。

完善自我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虚伪。虚伪从本义上来讲其实是一个中性词,若是善意的虚假,不伤害他人,或者不损其利益,同时又起到自我印象管理的积极作用,那么这种适度的虚伪并非是人性的泯灭。当然,真诚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价值,虚伪或许只是世俗社会本身难以逃开的一个部分罢了,也正是因为有着不可避免的虚伪,这世界才变得有那么多的美好与怀念。只是,我们切不可被无尽的虚伪魔障了自己善良的内心。P18-21

序言

不知道什么时候,图书市场上充斥着无数以强硬姿态告诉员工例如“忠诚、不抱怨,不找借口、执行、绝对服从”等概念的作品,每一次看到这样完全无视人文精神,把人当程序来设计的图书,我的内心就生出一点寒意——不知道那些买书给员工读的老板们,自己是不是真的按照书上的内容工作?那些写书的作者们,自己又是不是完全的“不抱怨”“绝对服从”和“不找借口”?

我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者,在我看来,这一套管理方式正慢慢过时,已经很不适合那些逐渐步入社会,成长起来,有明晰的自我意识和广阔得多的视界的80、90后们,而他们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精英。面对这样的人力资源变化,我可以说:在今天,如果你不懂心理学,你只是不擅长管理。而在五年后,如果你不懂心理学,你就完全无法管理。

很高兴能看到我的好友曙光写出这样一本书,来剖析企业运作背后员工的心理运动。曙光自己在企业担任管理工作,同时精研积极心理学。在书中,他以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深度分析职场: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为什么有的人在职业上总是止步不前?为什么有人顶得住压力,有的人却无法管理自己的悲观?为什么我们很难在职场找到真正的朋友……每一个案例都真实自然,每一个分析都有理有据,每一个操作与建议也都切实可行。

从心理角度出发,很多原来看起来无法解决也无法解释的问题有了答案和行动建议。当我们真的明白了那些状况背后的道理,我们也会从“大家还不是都这样……”的自我放弃中挣脱出来,变成“我原来还可以这样”的积极达观。心态的真正转变也会由此开始。我想,这比那些“用三天洗脑,然后再用三天忘记”的口号式的书籍,高出足足一个境界。

在《阳光心态》一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部分:爱情心理学——也被列为了员工心理成长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想这也是本书的人文精神和心理观点的体现——一个不让谈恋爱的工作,不是好工作;一个不懂得处理好感情问题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破解心态密码,走入阳光生活。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古典

2010年秋

后记

曙光的新书《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即将付梓,我为他感到欣喜。我从来不惮赞美每一位可以将自己对心理学的思索以通俗的、健康阳光的姿态分享给他人的做法。在这本新书里,作者以生动的案例演绎出很多具有代表性和共通性的心理现象,辅以恰当的心理学诱因做注脚,最终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了他所理解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明晰的体例结构和思维框架,显现了他内心强烈的分享动机。

以我——一名出版人的角度看,在如今的员工培训图书领域,大多的作品都试图填鸭式地将一些理念灌输给员工,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然而这类图书却在中国出版界和培训领域大行其道。对此我也在不断思索,为什么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观点和思想会以令人错愕的姿态风靡。是员工本身的人性弱点造就了有如此价值观的老板,还是老板自身急功近利的心态误读了员工的心理活动?他们之间的价值认同究竟出现了怎样的错位?出版者、培训机构在这二者的沟通过程中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百思不得其解。

看了曙光的新书,我似乎找到了这些疑问的答案。实际上,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在面对各自存在的心理问题时,通常并不关心发生的因,只要求达成那个貌似和谐的果。无论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都眉毛胡子一把抓,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只要你给我想要的结果,便万事大吉。这样的理念灌输,导致员工培训和企业文化都建立在一个违背常识和逻辑的心理基础之上。所以,那些员工的尊严感丧失、怨声载道、连环自杀的事件就如同包在表面和谐的一团纸内的火一般,终有恐怖的爆发点。即便如今这般大事件归于平静,但是真正的状况有实质性的改善吗?

这本书从寻求诱发职场常见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出发,理性分析,感性佐证,务实地呈现解决之道。作者试图消解具有职场关联性的个体之间心灵的误解、隔阂与障碍,搭建互相理解的桥梁。我想,曙光的内心若没有充足的阳光,没有对与自己同行的人的深切的爱和分享精神,也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版。他将学问、审思融会贯通,通过慎重甄别并以致用的过程在书中展现了清晰的脉络。《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此来看,曙光作为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他的境界已经令人刮目相看。阅读这样一本书,有着认清自己的欣慰,有着瞥见自己滑稽一面的会心一笑,也会有着洞见内心积习时的痛苦,更有着向往成长的冉冉升起的希望……个中滋味读者自知。

作为策划人,我和曙光通过无数次沟通,《阳光心态》几易其稿,希望朋友们能够喜欢。我也希望曙光和我心中的阳光,能在分享中产生力量,温暖广大读者的心灵。  卢俊

责任编辑

书评(媒体评论)

刘翔平

著名心理学家

本书集心理学知识、人际交往知识、伦理学和管理学知识为一体,旨在使人们心态和行为更加阳光、更加积极,我相信年轻的读者一定会从中受益。

古典

畅销书作家

书店充斥着无数以强硬姿态向员工灌输概念的作品,如不抱怨、不找借口等。员工出现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根源何在?领导和员工两方面应该如何沟通才能创造价值认同的双赢局面?本书一一为你解答。

中原

人文心态教练创始人

在职场——这个竞争最激烈的战场上,本书恰如其名,穿越困惑、迷茫,消沉、焦躁、散漫、无助的内心世界,像一缕阳光,照亮员工心中晦暗的角落。

齐宏

著名心理咨询师

感谢作者分享他的思考,读完全书我有两大体会:心理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艰深复杂的心理学原理会以如此角度折射出朴素的光华;相信这充满共鸣的职场“浮世绘”能让年轻人学会更积极地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曙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495869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2.9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2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