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威海背影
内容
编辑推荐

杨机臣的纪实文学作品,其中多篇的主题,可用他的一个题目来概括:拯救威海的记忆。这些作品的产生有一个共同的契机,那就是突然冒出来的档案资料。前些年,威海市档案局积极联系英国方面,获得了大量英租期间的档案。正是在这些档案中,作者获取了极富参考价值的史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发掘、梳理、调研和想象,让僵死、枯燥的资料复活、生动起来,变成了一幕幕可视可感的活剧。

《威海背影》正是作者关于威海历史记忆的纪实文学作品的集结。

内容推荐

《威海背影》:故乡,是联系一个人生命和精神的开始与归宿的地方。提起自己的故乡,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是在故乡还是漂泊他乡,人们都会有很多的感受和述说,有很多的回忆和思念。

《威海背影》由杨机臣编著。

目录

序一 通向威海过去和现实的文学隧道——杨机臣写实文学《威海背影》

序二 在海岬上钩沉

被遗忘的十五万“一战”华工

一个苏格兰家庭的探祖之旅

拯救威海的记忆

威海人与香港警察

全真教与威海

老字典里读威海

守望这片古老的海(代后记)

试读章节

被遗忘的十五万“一战”华工

我们的饭店坐落在与刘公岛相对的一座小山上。1914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54000名赴欧洲参战的中国劳工在此被招募与训练,并由此地的高丽码头乘船抵达法国战场……一战中,中国一共有十五万华工赴欧参战。正因为此,中国北洋政府成为了协约国的一员,在战后也终于也享受到了一次久违的战胜国的滋味。

战胜国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荣誉。然而,对于赴欧参战的十五万中国劳工来说,付出的惨重代价和牺牲,却令人心颤。

许多年过去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我)竟然没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些曾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的十五万名一战华工们已被人们所遗忘……怀着一种愧疚心情,我开始研究这段历史,以挖掘九十年前发生在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以工代兵”方略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带着想吞并塞尔维亚的用心,偕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遇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索。一个月后的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这场战争长达四年之久,前后被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三十三个国家、十五亿人,大约有七千万人被动员参军。

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和以德、奥为代表的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经过两年的较量,主战场再次转入西线。德军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索姆河战役”。战事吃紧,双方兵源不足,特别是英法联军在兵源和保障上出现严重危机一方面,战争残酷造成伤亡巨大和兵源锐减;另一方面,人民厌战情绪严重,消极避战甚至出走,从而加剧了劳动力资源奇缺的局面。

前方告急,后方束手无策,英法军政长官们急得团团转。他们迅速把目光转向墙上巨大世界地图的东方。尤其时任英国军需大臣、当年出任英国首相的劳合·乔治,那鹰一样的眼睛像雷达一样,不停地扫描着东方中国的位置,并迅速聚焦于北方沿海的英租地——威海卫。

一战的爆发标志着旧世界体系的全面崩溃,为中国一大批政治新锐走上国际舞台创造了机遇。此时,正值中国社会的新旧交替之际,国家处于一片混乱局面。刚就任大总统不久的袁世凯,一面挖空心思地参与欧战,一面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复辟帝制的勾当。他下令取缔国民党和解散国会,废除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撤销国务院,成立政事堂和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剥夺了段祺瑞等人的军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为复辟帝制活动做足了准备。

北京,大总统府一派森严。荷枪实弹的卫兵,里三层外三层,把袁世凯的官邸围得水泄不通。宽大的议事大厅里光线暗淡。袁世凯正在同两位心腹密谋复辟帝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突然,大门轻轻被推开,刚刚离开这里出去接待法公使馆人员的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袁世凯。

“大总统,法兰西驻华公使康悌先生派人约我商谈赴欧华工问题,听口气挺急!”梁士诒把声音压得很低。

“法国又催华工之事!?”袁世凯一怔,“也难怪,此是预料之中的事。”

“大总统英明!”梁士诒很虔诚。

“依你之见,我等该如何回应?”袁世凯反问道。

这是袁世凯的惯用伎俩,每到重大问题时,他首先听听身边高参意

 见,而不是急于表明态度,尽管自己主意已经拿定。

梁士诒是袁世凯赏识的为数不多的重臣。他祖籍广东,出身书香家庭,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1903年因获经济特科试一等第一,被袁世凯任命为北洋书局总办,次年随清政府议藏约全权大臣唐绍仪赴印度与英国代表谈判,之后,历任邮传部五路提调、交通银行邦理和铁路总局局长等职,始掌交通大权。武昌起义后为袁世凯内阁邮传部副大臣,曾策动电逼清帝退位,为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奔走效力。南北议和达成之后,被袁世凯任用大总统府秘书长兼交通银行总理,成为旧交通系统首领。其时四十五岁的梁士诒大权在握,尤其对于一战问题,他作为大总统的心腹,参与各种机密的决策,因其精于商道,通晓国际关系走势,很受袁世凯器重,有“二总统”之称。同时,他手握财权,有“财神”之号。梁士诒虽善弄权术,但目光远大,视察开阔、独到,一些外国观察家称其为“中国的马基雅维里”。然而,作为政治家和近臣的梁士诒,头脑很清楚,尽管自己对战局走势看得明白,但是,在大总统没有最后定夺之前,必须把应当说的话讲出来。他目视大总统,清了清嗓门之后侃侃而谈:“眼下欧洲时局出现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由英、法、比利时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军对德、奥作战;另外,有巴尔干战线,由塞尔维亚军对奥军作战。就战争态势而言,表面看,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孰劣孰优?很难分晓,但依我之见德国必败。”说到此,他打住话语,看了大总统一眼。

“战争复杂,变化莫测。未来战局一时半会儿说不清。还是慎重为好啊。”P1-3

序言

通向威海过去和现实的文学隧道

——杨机臣写实文学《威海背影》

故乡,是联系一个人生命和精神的开始与归宿的地方。

提起自己的故乡,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是在故乡还是漂泊他乡,人们都会有很多的感受和述说,有很多的回忆和思念。

中国山东的威海,对于作家杨机臣来说,似乎就是一个不断言说和写作的主题。自2003年,他自写作《拯救威海的记忆》开始,这几年,他又陆续写作和发表了《一个苏格兰家庭的探祖之旅》、《被遗忘的十五万“一战”华工》和《威海人与香港警察》等多篇近二十多万字的作品。杨机臣这些作品的内容,无一不同威海的真实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几乎全是对于威海历史的探寻和独特的感受记忆。珍贵的地方在于,这其中的不少作品内容,不像许多作家的文学作品那样,更多的是单纯描述自己个人的故乡生活记忆,带有明显强烈的私我感受特点。杨机臣的记忆,是报告文学式的真实直接追踪和探寻,是对于威海这座城市历史的走读和感受,因此,它对于人们认识感受这座城市,对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建设和遗存积累,无疑都有很多的收藏和参考价值。

例如,《拯救威海的记忆》所报告的内容,就是历史地记录了以张建国为代表的威海档案工作者,如何不辞艰难和辛劳,努力打捞和寻觅自1898—1930年,英租占领威海三十二年历史档案的情形,既很好地描述了张建国等人执著负责的职业精神,同时又高度地意识并描述了拯救威海断档三十二年的历史对于一个城市的重大必须价值意义。《被遗忘的十五万“一战”华工》,也是在对历史进行艰难的事件人物搜寻与综合的逻辑辨析之后的重要作品。这篇作品,不但将人们忽略或是严重遗忘的历史重大事件进行了现实文学的报告。还原了历史上十五万“华工”悲壮惨烈的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还很好地描述了因此事件延续而来的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却受到不公正对待,并因此引发1919年“五四”运动,然后重要的影响了中国社会变革历史的情形。像这样的历史面对和书写,是同那种一个人的历史经历感受描写完全不同的,其内容的厚度和书写的难度都十分明显。故此,它的历史价值也更加突出。

另外像《一个苏格兰家庭的探祖之旅》、《威海人与香港警察》和《全真教与威海》、《老字典里读威海》这些作品,或从一个曾经重要地参与了威海历史的苏格兰家庭的历史描述,或从一批早期威海卫人走进香港从警所经历千辛万苦与悲欢离合的追记写实,或以一些零星遗址为线索,系统挖掘并对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道教文化起源与崛起过程的书写,或突出一条脉络将威海不同时期的演变和特别历史区间的记录写作等。这其中都丰富和多样地蕴含着这块土地的历史和生活发展于这里的人们,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地方文化、风俗、性格等特点,使得威海的历史不再是空洞枯燥的线条和干涩的记述,而有了很多文化情感的血肉内容。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重大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历史叙述方面,也出现了更加自觉和多样的接近历史与个性叙述的现象。历史叙述已经不再是简单官方威严和呆板的一种方式,出现了很多从历史的细小或特殊的角度进入历史的现象。采用文学纪事方法参与和表现历史的作品也出现了很多。在这些从不同的方向走近历史的过程中,历史的现实描述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杨机臣的历史报告,自然也是这种新的历史叙述潮流中的一个表现,并因为它题材内容的相对集中而成了一处独特的风景。

杨机臣在将自己的这些历史写实作品结集出版之前,交给我看,希望我写一篇短文在前。因为这其中的一些作品是经我手发表或此前已经看过,我就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这个要求。但是,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是再次集中地阅读了这些作品,也就有了写出我自己对于杨机臣作品的感觉。

首先,我感到,杨机臣的这些历史书写,很明显和强烈地表现了他的历史负责精神和庄重的历史态度。在这些书写的背后,我看不见有哪些书写是出于自己的私利目的和意图。作为一个生活在威海的作家,杨机臣对于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和认真的态度。他可以去写虚构形态的小说,也可以而且已经在商海经营中显示出才能,可他在意识到再现历史对于威海这座城市的价值意义时,他毅然选择了如今这样艰辛严格的历史书写。所以,当他知道张建国等人经历曲折努力打捞威海的历史时,就自然将自已的热情投向了这样的打捞活动。当他知道曾经对于威海的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苏格兰人邓肯·克拉克出生于威海的儿子唐纳德·克拉克对于保留和解析威海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的时候,作为一个历史的书写者,他表现出了很多无私动人的热情和襄助行为;对于开始于威海的当年十五万华工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在中国的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事件,他更是出于一种高度的历史精神给以努力的抢救和辨析表现。等等。凡此这些,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在历史面前的恭敬和充沛的热情,看到了这种书写的高尚与自觉。

现今的历史书写,现象纷呈。这其中有严肃的历史复原,也有不少出于庸俗目的的历史猎奇心理和怪异的历史钩沉,自然也有不少打着历史的旗号谋取现实利益的行为。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接近和表达方式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杨机臣的历史书写表现是一种积极健康的表现。杨机臣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只是真实简单的事实记录,他是将一种历史的客观书写和作家的独立判断融合在一起的书写。这种历史的书写态度是自司马迁的《史记》开创的一种积极的历史书写方法,它不仅接近了历史,也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提供了个人的引导。如对于唐纳德·克拉克在威海历史上的作为,作者就是在客观地记述了这种历史的贡献的同时,也明确地表明,这种贡献其实是在一种民族的强权侵略占领下的产物。这种对于事实的尊重和对于历史的评价就具有了真正的历史品格。

历史其实并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图像记录,历史是有情感精神的温度的,问题在于,历史的书写者在自己的书写过程中是否感受到这样的情感精神温度。杨机臣在自己的历史报告文学中,就时常发现和表达这样的温度,使人感动。例如在小邛肯为张建国他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当时真实唯一的威海区旗以后,张建国等出于正常的规则提出付费的意图时·对方明确而深情地给予拒绝,而更加看重历史和友谊的联系。像在叙述当年的“华工”的经历和生活情景时多处流露出的哀痛感情,像《家事细说》中既想塑造女儿又时常流露出对女儿过多严厉态度的矛盾情感,像郑维屏不曾被日本人的25万美元所诱惑,坚持不同日本人合作并参与对日本人的抵抗-最后却因为同八路军有过摩擦在1952年被处决了等不少情节和细节的生动表达,使得历史的内容有了人们可以感知的人性情感内容,在文学的感染力上也有所增强。

历史虽是一个过去的静止的对象,但对于后来人,历史又可能成为充满谜团和动态的对象。尽管人们总在追求着真正的历史表现,但又有多少人的努力能够真正地再现复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呢!克罗齐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邱吉尔更加极端地说“与其创造历史,不如写历史。”这些都说明了接近历史的不易。因此,对于历史的任何一点接近,都是有价值的工作,必然有益于历史。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对于杨机臣笔下的威海历史现实书写给以积极肯定的评价。虽然他在历史的书写过程中有时还不够细密,书写的笔触走动的稍快,在应该停顿的时候欠缺停留和扩展,在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还需要更加个性和深入等,但我依然认为,杨机臣的这些书写是紧密地贴紧和连接在威海的历史上的。威海在,杨机臣的作品就存在着自己的魅力和价值。或者也可以认为,杨机臣的作品,事实上已经是通向威海历史和现实的一条文学的隧道,从文学的角度,将人们引导到威海的过去和现实。

李炳银

2009年12月3~5日于北京

后记

守望这片古老的海

若将半月状的威海湾同我的创业和创作过程相联系,我惊奇地发现,在半个世纪的生涯里,每隔二十年,我则由南而北向海湾北岸移动一次,而且时间的起始严格有序。在经过出生地、威海城里两次“战略性”转移之后,四十岁那年我走进了与家乡隔海相对的北海岸。

小时站在家乡陌岸遥望,北岸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威海走向世界的口岸。谁想到,半生之后这里成为我事业和文学艺术创作起步并长久生活的地方。在这里,我由一名党政官员开始了搞建筑、管饭店的新生活。由此延伸,在多年机关刻板生活掩饰起来的文学和艺术素养得以伸张。在饭店管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一阵心血来潮,竟然开始学写作、学摄影,于是,开店、写作、摄影,成为我后半生的归宿和亮点。是事业与创作的追求,使我长久地守望着眼前这片古老的海……

1952年夏初,我出生在威海湾南岸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代的初冬时节,常常鸡叫三遍之后,我顶着朦胧稀薄的月光,推起独轮小车上路,朝着北面的威海城区艰难行走。父亲养病没钱买药,使本来吃不饱肚子的一家人雪上加霜。无奈,母亲狠心劝我去威海城里卖萝卜。那时无人养护的村路雨后留下深深的车辙,秋后变硬,独轮胶皮车上下颠簸,几个回合下来,我饥瘦弱小的身躯冒出一身大汗。然而,在东方破晓之前,我每每抢先到达指定位置。面对水灵的大萝I-和大汗淋淋的孩子,精于算计的城里女人透出对孩子特有的善良,二分钱一斤全部买下我的两筐萝卜……或许这是自幼埋于骨子里的一种文学和艺术的原生素。它常常使我产生许多神奇的联想。

1965年6月间,经过一场激烈角逐,我以优秀成绩考上了公社驻地的乡村中学。中学生,在我的父老乡亲中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称号。那个年代,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了中学,满疃的人都敬你三分。我就是在乡亲们这种眼神的关爱下走进了乡村中学。

乡村中学像一张瘦弱女人的胸脯,平踏踏地铺在村后坡地的脊梁骨上,与周围自卑的村庄相比,孤傲的神色之中透出一种寒酸或清纯。校园里没有深墙大院和曲径通幽的小路,只有两三排青石红瓦的教室和教职工办公室及食堂,全开放的校园一目了然,教室门口就是地瓜和玉米地,只有一圈白杨树为界。每天清晨,我一早起身,身披带补丁旧军装,肩挎褪色黄书包,脚穿一双白球鞋,书包里鼓鼓囊囊地装一个母亲专门为我做的玉米面里掺点麦面的大饼子,雄赳赳,气昂昂,一路急行军,七点半准时跨进教室的门槛。然而,那个年代的乡村中学令我失望,老师不敢教学生读书,谁敢教ABC,就砸烂谁的狗头。结果,一玩就是几年。好在我脑瓜灵活,紧跟时代潮流,闲来无事就写写画画,几年下来竟也练出几手活。当时虽然没有正经的文化课,但我的语文写作和画画在全校小有名气。作文常被老师选作范文读给大家听。我在没有一点美术常识的情况下自己独出心裁地创作出《毛主席去安源》的大幅油画,在公社举行的“7,16”畅游长江万人大会上,同学们抬着我的作品风光了一把。这或许是我的写作和摄影创作的萌芽时期。

1972年春天,我读完乡村中学之后,被选进市机关大院。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我骑着自行车拖上棉花缕毯子包裹着的行李卷,沿卖萝卜的老路走进威海城里。一场动乱之后,市里机关缺少耍笔杆子的,便瘸子里面挑将军,选中了高中毕业的我到核心机关去培养搞文字工作。十年的机关文字工作,把我的逻辑思维强化了,而文学和艺术素养却淡化了。

1992年我已成为一名县处级干部,此时我却走出机关,来到刘公岛对岸的海岬上建设一座高档饭店。那份艰辛不比当年推小车卖萝卜轻松,心底有一种巨大压力和隐痛——饭店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出于对家乡理想化追求这一动机,我的这种感受具有刻骨铭心的体验。从饭店开业之初t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下榻我们饭店,留下数百字充满诗意的溢美之词,到东北亚经济论坛在我们饭店举行时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为饭店题写的“活龙不滞水”的题辞,以至联合国人居会在我们饭店举行。通过近年欧美、日韩和非洲地区众多政界、商界及军界要员下榻我们饭店时表露出的那种兴奋可以看出:他们对威海这片古老海湾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

可能是受古老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撞击,在管理和经营饭店的过程中,我突然产生出一种文学和摄影创作的冲动。1987年秋天t我的第一篇散文《我想学散文》在《大饭店》员工文化栏目发表后,引发了我搞散文创作的激情。1988年至1989年两年里,我便在《中华散文》、《散文百家》、《青海日报》、《河南青年报》、《威海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几十篇。之后,数年坚持在《美文》、《散文海外版》等高端刊物发表作品。在此期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丛培香大姐和著名诗歌评论家唐燎原先生的指导下,先后出版了《我的威海湾》、《海隅印记》、《别了,庄士敦》等散文集。

虽然这种劳动比当年推小车更艰苦,在经过数年努力之后,我又一次收到丰厚的回报。

2001年的夏天,我收到一份遵照冰心老人遗愿而组织的“首届冰心散文奖”参评通知。怀着神圣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选评说明,面对高尚纯洁的文学奖项,刹那间心底燃起一种渴望的欲火在蠢蠢欲动,然而这种念头刚一闪现,立即被一瓢“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冰水熄灭了。当时,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压迫我把从已出版的几部散文集中选出准备参评的《海隅印记》压了下来。我有一种自杀感的痛苦,虽然暂短却十分强烈。很快,这种苦恼被饭店经营中一堆棘手问题,十得一干二净。

时光飞逝,冬去春尽夏天又来了。

突然一天,我又收到“首届冰心散文奖评委会”的一封信。拆开读后,令我吃惊:我的散文集《海隅印记》获得首届冰心散文优秀奖!一阵疑惑之后,我拨通北京电话问询,是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选送的。并附有一份参加江苏同里颁奖式的通知。是冰心老人的愿望,使我有幸获此殊荣。于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怀着一种激情路上南去的列车,走进著名千年古镇苏州同里参加首届冰心散文颁奖大会,有机会与我国散文界前辈及专家、朋友接触和沟通。会上,冰心老人的女儿吴青教授讲到母亲一生做人做文时的那份激动,那一刻,我的心产生一次猛然的撞击:文学果真是人生文学,做文先做人,没有爱心和骨气的人不会成真正的文学家。为此,我为写作而自豪,激奋,决心继承冰心老人遗志,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用人生去感悟文学,做好人,做好事,做好文。

在散文创作的同时,1999年底,我又涉猎摄影创作的圈子。冬去春来,以饭店周边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和饭店经营过程中的人文资源为拍摄对象,大胆进行风光、人像、静物等摄影创作,以至走出饭店到社会中去拍摄风情民俗。创作中,又把文学和艺术结合起来,探索摄影文学的形式与内涵。先后出版《摄影与随想》、《青春与梦想》、《烹饪与文化》、《总经理镜头中的外宾》、《老村·老街》等多部摄影集和摄影文学集,并在国内多种报刊开辟摄影文学专栏。其中《总经理镜头中的外宾》受到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的关注,当他收到我送给他的摄影集之后,特向我致函祝贺。

在激烈的饭店市场竞争中,我坚持把文学和摄影爱好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动员工学写作,饭店先后出版了由我主编的《合庆山庄夜话》(中英文版)、《爱做梦的日子》、《游走刘公岛成山头昆嵛山》、《每日小结》、《客人书札》、《饭店问题与对策》、《健康箴言》等多部散文集和专业文论集。饭店把我及员工出版的十几本书组合成客房小书架,为住店客人提供一种地方文化的服务,受到国内外来宾及业内人士的好评。

在散文和摄影创作基础上,我又开始选择新的命题和题材进行纪实文学创作。几年来,先后创作发表了《拯救威海的记忆》、《一个苏格兰家庭的探祖之旅》、《被遗忘的十五万“一战”华工》、《我与女儿》、《胶东人家》、《成海人与香港警察》等作品,计有二十多万字,便想将其结集出版。几年前,已两次为我作序的李炳银老师曾对我承诺,将来出纪实文学集时还要为我作序。我把他的话当动力,结果倒成了事实。谁知,他看了《威海文艺》洪浩主编为我的纪实作品写的文章后,竟然提出应以此为序。于是,《威海背影》有了两篇序。

动议结集这本书是2009年底。这一年对我是灾难性的一年:除了金融危机对我们饭店以残酷打击之外,与我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结发妻子曲华患了癌症,虽经竭力抢救,她还是于年底走了!我掉进了人间苦海。为摆脱痛苦如绝的境地,我选择了写作来冲淡心中的悲怆。两个月下来,至大年初二完成了中篇纪实《威海人与香港警察》。我想借此书的出版,表达对我已故妻子的敬缅………

感谢几年来此书创作过程中对我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和老师。书中的老照片均为成海市档案馆提供,我诚心躬身以谢!

眼下,我正面临着人生新的转折时期。相信妻子会在天堂保佑我……

杨机臣

2010年春天修改定稿

书评(媒体评论)

威海在,杨机臣的作品就存在着自己的魅力和价值。或者也可以认为,杨机臣的作品,事实上已经是通向威海历史和现实的一条文学的隧道,从文学的角度,将人们引导到威海的过去和现实。

——李炳银

《被遗忘的十五万“一战”华工》(《中国作家,纪实》9期)关注参与欧洲主战场战地建设的十五万中国普通民众。作品题材独特,为独家发现或披露。既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也具有较高的新闻性和历史文献价值。

——李朝全

综观杨机臣的纪实文学写作,可以说,他的目光是深远的,其对地域性历史题材的探究、发掘和思考,所触及的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大命题,因此作品往往具有某种文化上的意蕴,等待我们用心省察和感悟,他“向后看”的寻根,也总是带有“向前看”的现实意义。

——张洪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威海背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机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1163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9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