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导演了卢布的世纪骗局?日本为何进入了”失去的十年”?“铁山报告”又揭示了次贷危机怎样的本质原因?在争夺全球霸权的新世纪,美国正在用金融殖民的手段,吞噬着对手的财富!当金融成为新的殖民形式,中国应该怎样应对?
所有关心中国经济金融安全和未来发展的读者必读。刘福堆编著的《货币战争》全面揭示全球化时代,美国实现世界霸权的新手段,深入剖析美国金融殖民如何对全球造成威胁,勾勒美国未来的金融战略路线图,提出金融殖民包围下,中国应该如何防范和突围的有益建议,新时期需要警惕的新殖民方式,全球经济形势、国家战略的全新分析,发人深省。
世界上永远不缺乏争夺全球霸权的野心。数百年前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方式,今天已经不再适用,然而,一种新的殖民手段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们周围。
看似光鲜迷离的金融世界,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真相?长久以来,无数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角落,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金融博弈的背后,凸现出实现世界霸权的野心。
苏联卢布怎样在一夕之间灰飞烟灭?日本为何进入了“失去的十年”?刘福堆编著的《金融殖民》回顾了过往国家经济衰退的历史,揭示美国利用金融手段打压对手的真相。热钱、次贷危机,美国还运用种种金融鸦片,对其他国家进行金融殖民,隐性地吞噬着对手的财富!新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新形式的危险。中国应该怎样应对?读完《金融殖民》这本书,你必然会深受启发。
苏联卢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之一了,自沙皇俄国以来到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其影响力随着其国际地位的变化几经沉浮。最早的卢布是以黄金作为其兑换的基础的,1800年沙皇俄国立法规定了卢布与黄金的正式比价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卢布的黄金含量也不断损失,到1897年卢布纸币对黄金的兑换比率已经下跌到1:0.77克。俄国10月革命后,苏联又经历两次比较大的货币改革。一次是发生在1922年,改革的效果并非十分成功,主要是以剥夺俄国贵族地主财产充公为特点的。另外一次发生在1961年,苏联的第二次大的货币改革,以苏联政府的黄金储备为担保,规定的法定的卢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为1:0.98克。在外汇市场方面,苏联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在兑换主要国际货币美元的汇率比价被定为1卢布兑1.1美元。苏联以前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快速发展的经济为基础,在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下,外汇市场基本保持稳定,自1961年来确定固定汇率制度以及卢布兑美元的汇率比价到1989年的近30年间基本保持稳定。
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89年的时候,卢布的历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对外宣布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从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实行双重汇率制。苏联卢布30年的首次大幅波动发生了,实施汇率体制改革后的1990年11月1日,外汇市场上的美元兑卢布比价从原来的1:0.9跳升到了1:0.8。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卢布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得以延续,但是其地位已经是摇摇欲坠,大不如前了。再次发生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果然,在1993年俄罗斯政府进行了卢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革,以新版的卢布代替旧版的卢布,在1961年开始发行的旧卢布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请记住任何的货币制度改革都是一场不公平的财富从新分配,从前苏联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坚挺的卢布,到俄罗斯货币改革后大幅贬值,从1卢布兑换2美元到1400卢布兑换1美元,究竟发生了什么哪?从1卢布兑换2美元到1400卢布兑换1美元,这样巨幅的贬值是怎样发生的呢?惊人的现实背后,是一个至今没人被世人所了解的故事。金融不设防的莫斯科,在毫无准备和监管的情况下开始金融自由化,就是这一举措给苏联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自由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听起来多么动人的“词汇”,被奉为西方经典的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实施,毫无计划和标准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开始逐渐兴盛。在看似公平的条件下,苏联原有的国有企业被平分给了每个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每个苏联公民大概分到了10000-150000卢布左右的国有资产,当然是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化的形式。10000-15000卢布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大笔财富,约合4万美元左右。但是,当苏联人民集体狂欢的时候,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拿到的只是帐面的证券化的财富,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些证券都是以卢布,苏联卢布计价的,看吧,一场财富的公开掠夺由此开始。
在苏联进行国有企业和汇率改革的同时,苏联开始无序的金融开放。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开始蜂拥而入,其营业网点和机构在俄罗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遍地开花。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美好。
各个外资银行通过在发达国家市场磨练出来的一整套的营销手段,高息揽存和收买拉拢苏联原企业的卢布储蓄。永远需要排队的苏联国有银行被抛弃了,苏联人民的存款发生的大转移。变本加厉的金融投资者又通过其他工程从俄罗斯各金融机构大肆借贷卢布,并支付高额的利息。难道世界上真的存在“免费的午餐”吗?
当俄罗斯人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甚至到俄罗斯中央银行都短暂地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和香浓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后,一场真正的金融掠杀也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网了。当为大肆做空卢布而借贷来的俄罗斯储户和国有银行的卢布到位后,卢布的悲惨命运便开始了。大规模唱衰卢布和苏联原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开始充斥国际金融界。
“苏联的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自生能力”“苏联国有企业债券被严重高估”“卢布需要重新定价”“卢布应该采取更加自由的市场化浮动”。P5-7
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几点看法
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悲喜大剧不时上演。
在国际资本全球宏观经济对冲大潮中,即使像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亦不能幸免。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作为单个个体,人们所面对的危险是可想而知的。本书讲述了国际金融史上著名的、目前尚未被人所知的公案,以此来警示世人。
苏联的经验教训在于在整体市场开放中“金融不设防”。将金融主权问题与金融市场开放问题等同,轻视金融安全的市场准入和无限度开放,最终给前苏联人民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灾难,人民财富和综合国力损失巨大。
日本曾经是多么不可一世,把东京卖掉获得的钱甚至可以将整个美国都买下,但是却在短短几年内一蹶不振,陷入长期的经济衰退和停滞。甘心接受美欧等国所制定的不平等的国际金融体系是日本经济衰退根本的内在原因。在不平等的国际金融体系下,再加上日本国内的群体性狂热和盲目的自信,日本经济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了。
次贷危机为何会发生,所谓美国金融“精英”们真的不知道危机将爆发吗?答案是否定的。《铁山报告》才是美国关注的核心。在次贷危机中,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获得了像“金融上帝”一样的权力。这样的权力如果不是在恐慌时期是无法获得的,而且在美国这样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获得如此巨大的权力也是空前的。其结果是动用大众的资金为少数投机者买单,进一步将巨额利润输送给那些原来设好金融赌局的人。为何在其他地区哀鸿遍野的时候,华尔街的一些投资银行盈利创历史新高?其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
国际金融监管在哪里呢?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金融上帝”的权力谁来监管?金融资金的监控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到目前为止,离岸对冲基金的行为依然是无法无天。德国总理默克尔曾经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提出加强对离岸资金的监管,并废除一些危险性极高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立即如惊弓之鸟并托词拒绝,仿佛是触犯了美国的根本利益。
相对于当今国外先进的金融模式,我国传统金融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显得非常落后,在企业运营模式上同发达经济体有着巨大差距,而发展一体化经济方面的不足仅仅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难以弥补的。要缩小这种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并增强金融调控能力,在此前提下,逐步建立完善、复杂、开放的经济体系和金融系统。
我国的资本管制能力在开放的全球金融系统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资本转移限制减小,外企资本项目方面的外汇收支监管放松,而居民也能相对自由地调配自己的外汇资产额度,这些相对之前大大减弱的监管力度,将增强我国对长期资本的吸引力。若市场不能有效而合理地调配涌入的资产,便会强力推升金融资产的价格,促成泡沫经济,而资本在银行体系内过于频繁地流动,也将弱化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防范能力,造成巨大隐患。
国际短期游资更会对我们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每天有约1/10的国际短期游资(总额超过10万亿美元)在全球进行交易,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从交易量上看,贸易额度仅为金融资产交易额度的1/80。这样强劲的资本冲击,是我国目前脆弱而缺乏相关法律保护的金融系统所不能承受的。
目前我国垒融监管的力度与我国经济体系对外开放的程度非常不匹配,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制度、监管水平都不能做到为我国金融体系提供安全保障,另外,从人力资源、监管技术、组织架构上来看,也远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要求。
鉴于以上对金融系统安全性的分析,以对进出中国的国际资本进行专项管理为职责,向时对国内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监督和审查的“金融安全局”的设立,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否则,我国将失去先行防范危险的机会,脆弱的金融系统甚至可能重蹈国际覆辙,安全性受到极大威胁。
要顺利开展金融安全工作,不仅需要符合我国实际的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风险防范手段的配合,更需要国际化的标准来测度执行效果。而确立我国特有的安全政策和风险防范措施,首先需要设立特定的金融系统风险研究机构,该机构需同时负责金融安全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国际化标准的设定;其次其行为应建立在对国内外、本外币市场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不难让我们认清一项事实:只有从根本上完善金融系统监管制度,加强金融安全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或者承受住国际投机资本的强力冲击,真正地防范金融危机;本源上存在的众多金融安全隐患及金融监管水平的低下,是导致货币危机、银行体制危机、债务危机、清偿能力危机综合爆发的根本原因。吸取此类教训,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体系,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实际建立起严格而有序的金融市场,为金融系统全球化提供有效而坚实的法律保障,从而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抵御住金融风险的冲击。
为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制度,首先要从根本上保证监管机构能行使其应有的权力,不受其他机构或制度的影响;其次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与监管质量;再次对违法违规案件加以严惩,绝不姑息,将恶性案件的发生概率压到最低。而要保证监管机构能充分行使以上权力、执行监管任务,首要的则是将制度逻辑化、透明化,使行政体制及银行内部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清晰,使企业、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配合流畅,并且绝不放松各类金融业务的条件管制。
《巴塞尔协议》历来是世界各国完善国内金融系统监管制度的借鉴宝典,监管体制的完善不是单层面单维度的,它需要各个维度在加强自我完善的同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过去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若干局限性与片面性,如对现场调研的依赖性过大,偏重单时点的监管数据而忽略数据操控,忽视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问题而机械评估其对规章制度的遵守程度,多停留在表象监管而未深入到机构核心,或者停留在某一侧面而未从整体上监管,无法律层面的规章可依而弱化监管力度,监管存在空白期,对象未能覆盖全部金融机构而偏重银行业等。相对地,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场外调研、重视数据的持续有效性,避免数据操控,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的敏锐性,深入金融机构内部并且全方位多层次同时监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在任何时期都不放松对全体金融机构的监管。
经济全球化、金融系统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已经不允许一个经济体闭关自守,任何与国际化的规划、标准相抵触的单经济系统,都会在全球化的步伐中被远远抛下,只有融入国际化的环境,才能把握时机、抓住机遇获得自我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强自身金融系统与国际金融大环境的同步性与协调性,以最快的速度跟上全球金融市场前进的步伐;而相对地,如果单纯着力于自身金融系统的开放和国际化的速度,忽略进程中的风险控制,则将为我国金融系统埋下巨大的隐患,一旦受到风险冲击,经济将可能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开放是必要的,但必须有规则、有秩序,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开放,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严格执行金融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