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命以载史(20世纪前期德钦政治的历史民族志)/人文田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刘琪编著的《命以载史(20世纪前期德钦政治的历史民族志)》是以地方政治为主题的历史民族志。基于半年的田野工作,本书用地方文献、口述史、民间歌谣等材料,以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为线索,描绘了从清末民初到民国末年,在滇藏交界的小镇——德钦县中发生的故事。

内容推荐

《命以载史(20世纪前期德钦政治的历史民族志)》是发生在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的德钦小镇上的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

作者刘琪基于实际田野调查,同时利用地方文献、口述资料,以及当地的民间歌谣,勾勒出禾尚忠和海正涛在德钦的活动主线,并通过对二人人生历程的复原,再现了清末民国年间这一边陲地区的风云变幻。

通过《命以载史(20世纪前期德钦政治的历史民族志)》,作者试图说明,在地方与国家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地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更多地是包容,并努力地接受随之而来的陌生事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维系着地方长久以来的势力格局。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与课题定义

 1.2 相关文献回顾

  (一)社会结构:历史与个体的消弭

  (二)个体、结构与历史:萨林斯的历史人类学

  (三)卡里斯玛:个体生命史的审视

  (四)藏彝走廊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设计与全书框架

第二章 流动的历史:边缘与中心

 2.1 边缘:政权更替与争斗

 2.2 中心之一:茶马古道重镇

 2.3 中心之二:卡瓦格博圣地

第三章 冤死的土司:禾尚忠

 3.1 册封源流、统治区域及日常管理

 3.2 父亲之死:维西教案埋下的祸根

 3.3 成长经历:国家的进入

 3.4 地方恩怨中的起起落落

  (一)赵家的崛起与禾尚忠的“投诚”

  (二)新一轮的械斗与暂时的和平

 3.5 插叙:滇康边区会议与禾尚忠的思想世界

 3.6 禾尚忠的“卡里斯玛”

 3.7 禾尚忠之死

  (一)死亡

  (二)暴乱

 3.8 小结:禾尚忠的一生

第四章 扑朔迷离的人物:海正涛

 4.1 历史的勾连:海正涛的“出场”

 4.2 德钦的回民:历史与文化

 4.3 童年与青?时代:初露锋芒

 4.4 外出:陆军讲武堂与博巴政府

 4.5 回归:显赫的“海司令”

  (一)禾家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重组

  (二)江坡冲突与赵王二家的结仇

  (三)“海司令”:卡里斯玛的塑造与表达

 4.6 海正涛之死

  (一)秘密的地下工作

  (二)突如其来的袭击

  (三)缉捕、游街与和平

 4.7 小结:海正涛的一生

第五章 最后的混乱

 5.1 旧仇添新恨:赵吉英之死

 5.2 “半个赵家人”:桑主品初之死

 5.3 私仇酿成的惨案:王文选之死

 5.4 共产党的胜利与新时代的开始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6.1 “野性”的人民与尴尬的“国家”

 6.2 地方体系的包容与创造

 6.3 乡村-城镇:空间划分与历史记忆

 6.4 命以载史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海正涛共有兄弟姐妹五人,海正涛为长子,下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成年之后,海正涛娶了升平镇同为回民的蒋家女儿为妻。蒋家,在当时也是比较大的家族,到了40年代,蒋茂春曾经担任过升平镇的镇长,按照辈分推算,海正涛之妻应为蒋茂春的姐妹。虽然,在海正涛迎娶蒋家女儿的时候,蒋茂春尚未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但两个回民大家族的联姻,对于双方无疑都是一件好事。很快,海正涛有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海阿姆(海”为姓,“阿姆”为藏名,从这个名字中,也可以看出藏回结合的味道),二女儿海桂英(藏名阿茸)。按照传统,作为海家的长子,在有了家室之后,就应该安守本分,一方面照顾妻儿,一方面谋求家族事业的发展。然而,海正涛却没有走这条路。

1927年,国民党设立蒙藏委员会,着力拉拢蒙藏上层人士。蒙藏委员会的职能被定义为:参与制定蒙藏地区施政纲领并协助施行;调查蒙藏地区情况,革新行政制度;兴办教育,帮助蒙藏地区实现自治等。1931年,曾任蒙藏委员会委员的格桑泽仁来到中甸,召集滇康边区会议,一方面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矛盾,推动滇康地区的地方建设,另一方面,也设法物色可用之人,为国民党培养边疆地带的军事人才。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当时,德钦的三家土司都派人去参加了滇康边区会议。格桑泽仁看到他们各自带的随从,就说,你们土司的兵不像样子,什么都不会,我介绍你们去大理学习。后来,格桑泽仁亲自写了一封介绍信,让德钦的十多个人去参加大理干训团。所谓“大理干训团”,是龙云整顿滇军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训练少数民族军官,储备未来的军事力量。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当时格桑泽仁推荐的十多个人听说可以当军官,就高高兴兴翻过雪山去了大理。结果到了那边,才发现训练非常苦,天不亮就要起来稍息立正,稍有不对,教官就要用鞭子抽。很快,那些人都受不了,不到一个月都跑掉了,只有海正涛坚持了下来。一位当地老人讲道,跟海正涛一起去学的人里面,有个人坚持不下来,跑回德钦,在那里卖豆腐。人家看见,就都笑他,说你学了半天白学了,只能卖豆腐。老人讲了这么一件趣事:据说,这个人学会了稍息立正,但没学会怎么打枪。有一天晚上,他在自己家里搞军训,把老婆孩子拉出来,在院子里稍息立正。他老婆就在那里骂他,路过的人都在那里笑。

当海正涛跟着这些人一起出去的时候,与他们一样,他或许并没有想过前方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然而,三个月的训练,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由于学习优秀,海正涛被选派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如果说,大理干训团还只是初级的军事学校,那么,赫赫有名的陆军讲武堂,则足以让人引以为傲。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于1909年,曾先后举办19期,每期学习时间一年半至两年半,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步兵占学生总数的80%。陆军讲武堂曾先后培养了4000余名军事人才,其中,朱德、叶剑英等都是此后叱咤风云的人物。陆军讲武堂第19期,本为唐继麟时期招生,后因内战暂停,龙云接管后,重新举办至该期学生毕业。海正涛参加的,正是这一期的学习。在今天的德钦街子上,仍然流传着一些关于当时的训练如何艰苦的故事。例如,一位老人讲道,在讲武堂的时候,饭里面要故意撒上沙子,如果吃得慢了,就要把沙子吃进去。只能把汤倒在上面,赶紧刨着吃完,然后偷偷把沙子倒掉。据说,讲武堂的训练完全是按照作战的方式,甚至常常赤脚爬山,因为打仗的时候可能连鞋子都没有时间穿。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海正涛能够独自撑过强度如此之大的训练,直到今天,仍旧让当地人佩服不已。根据当地老人回忆,海正涛从陆军讲武堂毕业的时候,学校颁给他一把短剑,名为“中正剑”,作为毕业留念。

对于当时的德钦人而言,“走出去”,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走到他们熟知的世界之外,走到某个未知的地方。从古时到民国,德钦一直用宽容的姿态迎接远道而来的人们,将“外人”吸纳到“内部体系”之中,却很少出现“从内到外”的人物。清末民初,随着国家的进人,德钦人逐渐意识到,山的那边并不一定还是山,山的尽头,还有一片广阔的世界。当禾尚忠还在头脑中重新想象这片世界,并在新的世界中重新定义自身的时候,海正涛已经勇敢地走了出去,亲身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挑战与历练。在我的访谈过程中,曾有数位老人告诉我,海正涛“不是一般的人”,放弃家业,扔下妻儿,孤身一人在外闯荡,正是“不是一般”的体现。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机会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均等的,然而,是否能够把握来之不易的机会,写就不同的命运。回到德钦“卖豆腐”的那些人,只能炫耀他们在外面学来的那一点点新鲜玩意,只能作为茶余饭后打趣的聊资,然而,海正涛学到的,却是真刀真枪的本事。从陆军讲武堂毕业之后,海正涛的漂泊生涯还没有结束,很快,他又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1935年,海正涛来到了四川巴塘一带。关于海正涛为什么会来到巴塘,并没有确切的资料考证,只能做大致推断。根据杨增适老师的回忆,海正涛前往巴塘是受格桑泽仁之命,作为格桑泽仁的手下,海正涛被派去巴塘发展势力,以拦堵红军。从大的局势来看,1930—1935年的康区,是各方势力渗透争斗、形势错综复杂的阶段。1930年,甘孜的白利土司强占了白利地区娘绒寺活佛的领地,并强迫该活佛到领属关系完全不同的大金寺去居住,由此,爆发了第三次康藏纠纷。是时,白利土司得到了川军总司令刘文辉的支持,而娘绒寺与大金寺则寻求藏军的援助。1931年底,藏军被刘文辉的军队击溃,被迫撤回金沙江西岸。1932年,格桑泽仁奉命来到巴塘从事建党工作,受到24军驻巴安军团的不满与猜忌。很快,格桑泽仁提出了“康人治康”、“地方自治”等口号,号召巴安僧俗各界反对刘文辉。2月26日,格桑泽仁事件爆发,藏军与川军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扩大。此次事件之后,格桑泽仁离开巴塘回到南京。这段时间,格桑泽仁一直肺病缠身,曾在云南昆明与丽江等地养病。或许,在养病期间,格桑泽仁仍旧与海正涛保持着联系。10月,迫于抗日战争的压力,国民政府与西藏方面进行了和平谈判,约定双方以金沙江为界,军事冲突暂时告一段落。1935年1月,红军长征进入四川。6月,蒋介石任命同样担任蒙藏委员会委员的诺那活佛为“西康宣慰使”,从成都出发来到康区,一方面扩大武装,准备防堵红军;一方面试图削弱刘文辉在康区的力量。与格桑泽仁一致,诺那活佛再次提出了“康人治康”的口号,拉拢当地的土司、头人、喇嘛、民众等。1935年,为了配合诺那活佛在四川康区的活动,格桑泽仁派遣海正涛前往巴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诺那到达康区之后,成功排挤了刘文辉的势力,并在康北炉霍一带策划布防堵截红军。1936年3月,红军调整战役计划,佯攻康定,实则向甘孜、瞻化进军。很快,红四方面军进驻康北,在道孚县城筹建中共川康省委员会,4月上旬正式建立于炉霍。这段时间,红军总司令朱德做出指示,要求部队团结争取上层宗教界人士。在耐心劝说解释之后,诺那改变了仇视红军的态度,并愿意积极与红军合作。根据此后发生的事情,可以推断,海正涛也是在这个时期与诺那一起转变了思想态度,投靠了红军。

P147-150

序言

本书是以地方政治为主题的历史民族志。基于半年的田野工作,本书用地方文献、口述史、民间歌谣等材料,以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为线索,描绘了从清末民初到民国末年,在滇藏交界的小镇——德钦县中发生的故事。

本书的理论框架,源自结构主义与个体主义两条脉络的结合。一方面,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社会的讨论,都离不开社会内部,以及社会与更大的社会之间的结构关系。然而,结构主义的思考方式是相对静止而僵化的,无法理解某些超出常人的“人物”,也无法体现历史的线条感。个体主义的脉络,恰好形成了对结构主义的补充。在个体主义的研究中,我着重借用了韦伯及此后的几位学者对“卡里斯玛”的讨论,试图用这个概念理解某些人的与众不同之处。我也意识到,“卡里斯玛”并非纯然天赋的,也不是孤立于社会的,而是在社会和历史场景中展现的,也有结构的要素。此外,在一个人的生命史中,“卡里斯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积累、创造、展现的过程。

本书描述的两位地方人物,并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然而,在当时和今天的德钦,他们的故事被人四处传讲。通过档案材料的记载与地方人民的回忆,我试图还原他们走过的人生历程,勾勒出他们的人生轨迹。那段时间,整个中国都在经历从“天下”到“国族”的结构转型,曾经天高皇帝远的德钦也被卷入了这股洪流之中。两位“人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他们的人生。在他们的行动、思想、挣扎、抉择中,可以看到“地方”与“国家”之间微妙的关系互动,可以看到两种世界观碰撞、交织、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绝非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带着一种包容的心态,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国家”,理解伴随“国家”而来的各种陌生事物。“国家”往往也并非看起来那么强大,而是在艰难曲折的试探与调整中,以一种地方化的方式逐渐接近自己的使命。

后记

这里记叙了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的德钦小镇上的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

作者基于田野调查,同时利用地方文献、口述资料,以及当地的民间歌谣,勾勒出禾尚忠和海正涛在德钦的活动主线,并通过对二人人生历程的复原,再现了清末民国年间这一边陲地区的风云变幻。在各方势力的你来我往之间,德钦已不再只是一个边缘地域,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参与到“国家”之中,与国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种渗透并不是单向的,在这个地方更大程度上是双向的。甚至有时候,在遇有政治形势和地方势力的斗争时,地方势力的影响要大于国家的力量,而国家更多地是被动的、无奈的。在历史的洪流中,随着地方政治形势的变化,地方与国家之间发生着微妙的互动关系。

通过此书,作者试图说明,在地方与国家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地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更多地是包容,并努力地接受随之而来的陌生事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维系着地方长久以来的势力格局。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139一1140—1220 133—6631—2326

教师服务:teacher@hinabook.com

服务信箱:onebook@263.net

世图北京公司“大学堂”编辑部

2011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命以载史(20世纪前期德钦政治的历史民族志)/人文田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31625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0.744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