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幽默文学史论(先秦至宋)》(作者魏裕铭)是作为古代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从幽默、喜剧风格文学史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书中包括了从礼乐一统到百家争鸣期之幽默文学;从独尊儒术到大畅玄风期之幽默文学;封建社会物质精神文明高潮期之幽默文学等三篇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 | 中国古代幽默文学史论(先秦至宋)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幽默文学史论(先秦至宋)》(作者魏裕铭)是作为古代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从幽默、喜剧风格文学史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书中包括了从礼乐一统到百家争鸣期之幽默文学;从独尊儒术到大畅玄风期之幽默文学;封建社会物质精神文明高潮期之幽默文学等三篇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编 从礼乐一统到百家争鸣期之幽默文学 先秦幽默文学概说 第一章 《诗经》的幽默传统 第二章 孔子的幽默 第三章 《孟子》:机智凌人,诙谐百出 第四章 《苟子》渊雅脱颖的幽默艺术 第五章 《左传》、《谷梁传》、《国语》的幽默辞令 第六章 逊辞谲谏的《晏子春秋》 第七章 《老子》的精警深邃式幽默 第八章 《庄子》新怪超旷、反求逍遥的幽默特色 第九章 《墨子》的幽默:实用智慧之花 第十章 《韩非子》的睿智犀利型幽默 第十一章 战国纵横家的幽默 第十二章 《吕氏春秋》的笑悖嘲愚 第十三章 宋玉:辞赋之祖,幽默之宗 第二编 从独尊儒术到大畅玄风期之幽默文学 汉魏六朝幽默文学概说 第一章 东方朔的“滑稽之雄”现象 第二章 “子渊奇文"变西京 第三章 司马迁的幽默喜剧观 第四章 扬雄之赋:牢骚渐趋谐以思 第五章 班固对幽默锋芒的解构 第六章 汉末的嘲戏幽默氛围 第七章 孔融的“嘲戏” 第八章 三曹的诙笑嘲戏及影响 第九章 魏晋风度与嵇康阮籍的幽默模式 第十章 陶渊明:悲喜融汇的阴性幽默大师 第十一章 六朝游戏散文的类别及价值 第十二章 刘勰的幽默文学观及其影响 第三编 封建社会物质精神文明高潮期之幽默文学 唐宋幽默文学概说 第一章 王梵志与通俗诗的幽默 第二章 李白诗放达嘲诮的幽默模式 第三章 苦涩风趣的杜甫幽默诗 第四章 韩愈的“以文为戏” 第五章 白居易诗歌的幽默特色 第六章 杜牧诗歌的幽默风格 第七章 罗隐:唐代讥诮嘲谑诗文之冠 第八章 苏轼诗的幽默特色 第九章 黄庭坚诗歌的“善戏”特色 第十章 陆游的“戏作”诗 第十一章 诚斋体的谐趣艺术 第十二章 稼轩俳谐词的幽默成就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古代幽默文学史论(先秦至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魏裕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08119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7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25 |
出版时间 | 2010-12-01 |
首版时间 | 2010-12-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1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31.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