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缝隙里的面孔
内容
编辑推荐

从无忧无虑的幼年时代,到多灾多难的青年时代,从游戏人生的单身汉,到拖儿带女的“拉套驴”:从步履矫健的勃发英年,到拄杖蹒跚的首耄耋……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我们愿意以淡定和宁静的心态应对曾经的悲欢,因为那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医院所能左右的。

朱铭的《缝隙里的面孔》是一部回忆性散文自选集,为你呈现一位洞明老者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朱铭的《缝隙里的面孔》是一部回忆性散文自选集,一位洞明老者的心路历程。

《缝隙里的面孔》以隽永而质朴的笔调,娓娓道来,记述了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片段。亲人音容,师友笑貌,无不神情毕现,跃然笔端;而岁月蹉跎,甜酸苦辣,每每跃动着大时代的波澜。

目录

故乡

乐清

万兴垛

冒家桥畔

1954·济南

忆李超士先生

可爱的迟宾先生

嘤园主人关友声先生

我在广北农场的朋友们

夜行者的快乐和悲哀

凄凉的田野

雷人囧相

树欲静而风不止

经风雨 见世面

踩雷记

君子不齿

潮头起落

1976年那些事儿

那条叫三步两桥的小路

邂逅于洪波涌动之初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我幼年时,镇上的人口不足万人。传说有朱、储、李、沈“四大家族”,到得民国初年,大多趋于衰落。至于朱氏一族,被认为是“外来户”:一说是元末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此,另一说是元朝灭宋以后的蒙古族人在此移民定居。后一种说法大约是因为我们族人的长相而来,朱氏族人大多方面宽腮、颧骨阔大、双目细长、眼睑肥厚,倒真有几分像生活在沙漠中的蒙古人。记得小时候我在镇上见到过“沈家祠堂”、“李家祠堂”,唯独没有见到过“朱家祠堂”和“储家祠堂”,所以对于朱家的祖先宗族、家谱排序,知之甚少。只听说祖父辈为单字名,例如我的祖父名叫朱瑞,号子清;父辈是“为”字辈,父亲名朱为熙,号明甫;我这一辈是“孝”字辈,我叫朱孝增,后来上中学时父亲给起了个名儿,叫做朱铭,一直用到现在。前几年才听表弟王庆农告知,从父辈开始,我家宗谱上排定的名序是:“为、孝、方、成、子”,也就是说,我的儿女应起名为“朱方×”,孙子应起名为“朱成×”,重孙应起名为“朱子×”,至于再往下,据庆农表弟说,他也不知道了。这“为孝方成子”好像是哪本古籍上的一句话,是否出自《朱予家训》,忘记了。

民国初年,在溱潼镇上,朱氏一族,大多从事粮油行业,坚持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说我们这一支,从我的曾祖父开始,涉足溱潼的陆陈业,伴随着一个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太爷爷去世的时候,请风水先生选择墓地,下葬的那一天,在墓穴处竟挖出了两个坛子,一个里面装的是稻谷,一个里面装的是豆油。而那个油坛子在取出来的时候,不小心碰破了,油洒了一半。他的六个儿子,后来都成为溱潼粮油业的巨子,以至于这位风水先生一时十分风光。曾祖父留下的行号叫“朱万茂”,六个儿子沿用下来,分布在镇子的东、西、北三处,其中以大房最为兴旺,大爷爷有五个儿子,老大为“西万茂“,老二称“祥记朱万茂”,老三称“旺记朱万茂”,三家都在镇西南的一个小岛上,这种岛子,溱潼人统称“垛儿”,这里就成了“万茂垛”;老四、老五合称“东万茂”,在镇子的东头,他们五家都是设有米厂和油坊的工商一体的企业,规模相当可观。二爷爷有三个儿子:朱为盛、朱为辟、朱为山,合作开设“盛记朱万茂”,三爷爷在镇子的东北角垫起来一个小岛,开设了“朱万兴粮行”,这个岛就叫做“万兴垛”,我后来的少年生活和这个小岛密不可分。四爷爷去世很早,没有孩子,大房老二朱为祥的长子孝慈,过继做四老太的孙子。我的祖父是老五,开设的粮行在北河沿,就Ⅱq“北万茂”。六爷爷也是粮油兼做,儿子朱为骏接手较早,就叫“骏记朱万茂”。还有一个“万和垛”,也是朱家开设的“朱万和粮行”,但好像和我们不是嫡族。除了朱家的这些粮油行业之外,著名的粮油商家还有“王伯记”、“李干记”、“三锦记”、“杨敬记”、“全晋大”“肇泰油坊”、“正大油坊”等等,可以想见当时这个苏中小镇的繁荣。

北万茂粮行在我祖父手上创办兴旺起来,位于溱潼镇的西北角,店门朝西,河口是一长溜码头,上得码头就是稻谷过秤的地方,通常有两把长杆大秤和一台磅秤,川流不息地把挑夫们从粮船上用箩筐一担一担挑上来的稻谷称过斤两,按一百斤一担送入行里面的仓库。挑夫们要穿过店堂、花厅(会客的地方)、后院,从厨房东面的大门,下一溜高台阶,才到达一处足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晒谷场。经过晒干的稻谷,晚上收进东、南两侧的库房里去。这处房子本是三爷爷家“朱万兴粮行”的旧址,三爷爷垫起了万兴垛之后,把家和铺面都迁到那小岛上去,伯父朱为麟便将这铺面租给了祖父来开北万茂。伯父朱为麟,字玉书,是三爷爷的独子,自从迁到岛上之后,生意日渐凋敝,到了伯父手里,干脆就闭门歇业,无所事事,过起休闲逍遥的日子来。他心宽体胖,被列为溱潼镇上的“四大胖”之一,大约也是由于胖的原因,他娶了三房伯母,竞没有得过子女。在大伯母去世的那一年,其余五房各出一子,做他的“义子”。当时我才出生,也过继了去,在大伯母发丧的队伍里,由奶妈抱着,行了“孝子”的大礼。二伯母李素贞是南通人,三伯母刘英是姜堰人,都很喜欢我。父亲去世时我才十二岁,伯父母就商量我的母亲,叫我到那岛上之家一起生活,待我如同亲生儿子一般。其实,由于坐吃山空,这时伯父的家境也不宽裕,他那肥胖的体魄,也渐渐成了口袋,松弛着、晃荡着,走路哼哼唧唧,摇摇晃晃,弥勒佛一般。但是他和两位伯母都生性乐观,无忧无愁,在岛子上开些荒地,种些瓜豆,日子虽然清贫,但心态十分安然。P8-10

序言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时也。

失而不可得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

(皋鱼)立槁而死。

——《韩诗外传·卷九》

2010年又过去了,时间在我的身后第七十三次关上了它无情的门。想要回去弥补曾经的遗憾,却已经不再可能。我只能在这一面无情的门上,掰开一道缝隙,窥望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以及那些曾经一起摸爬滚打的伙计们。曾经的慈祥爱抚、曾经的两小无猜、曾经的悬梁刺股、曾经的日夜奔波、曾经的尔虞我诈、曾经的冷眼怒目、曾经的相濡以沫、曾经的返哺舔犊、曾经的忧心如焚、曾经的亲爱精诚……往者不可追,逝者不可回,我只能立在2011年的门槛上,从时光的缝隙里,无言地面对他们——那各种各样的面孔,那有亲有疏的表情,那或喜或怒的双目,那忽远忽近的身影。

我们总是给过去留下遗憾,一辈子吃着“后悔药”,于是皋鱼决心去死。但是,即使你真的死了,那“时”,就追回来了吗?那“亲”,就活转来了吗?不过是求一个名节而已。于是孔子感动了,把他的十分之三的弟子赶回家去孝敬父母。我既没有皋鱼的勇气,又没有孔子的权威,于是我只能在身后的门帘上掰个缝隙,让我和我的读者,一起窥望已经不在身旁的那些曾经稔熟的面孔。

当我的生命有一天也被拒之于时光之外的时候,如果有人也掰开一道缝隙,窥望我曾经的子丑寅卯.我在这里预先表态:不胜荣幸之至!所以,我也请在本书中被我窥视的面孔们,原谅我的不恭!

朱铭

2011年元旦

后记

医生告诉我,年纪大了,要多用脑子:预防老年痴呆症。

于是我顺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再一次捡拾心田里的落穗。

拾了一遍,又是一遍。辛卯新春,得此一束。其中有6篇曾经收入自选集《如是我思》,但是修改较大;其余15穗,则是此后草草拾得,总共大约18万字。

从无忧无虑的幼年时代,到多灾多难的青年时代;从游戏人生的单身汉,到拖儿带女的“拉套驴”;从步履矫健的勃发英年,到拄杖蹒跚的皓首耄耋……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受到的,都已成为历史。我们愿意以淡定和宁静的心态应对曾经的悲欢,因为那本来就不是自己的意愿所能够左右的。那么,让我们以同样的淡定和宁静来对待本书中所描写的事件,毕竟那不过是早已淡出的轻烟。

愿逝去者魂魄安宁,愿生存者笑口常开。

朱铭

2011年初,于千佛山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缝隙里的面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3334
开本 32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