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世界艺术鉴赏
内容
编辑推荐

杨超编著的《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将西方艺术从最初的原始时代的岩画、陶塑到现代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回顾,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19世纪的艺术流派及艺术大师、艺术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全书以人类艺术发展史为脉络,以19世纪主要艺术流派为线索,将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最高成就的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了它们的那些或流芳百世、或默默无闻的创作者们一一娓娓道来,与读者一同从远古走到今天,一同领略了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丰富和璀璨,一同进行一次艺术的时空之旅,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伟大精神世界中畅游。

内容推荐

杨超编著的《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是“世界艺术鉴赏”丛书之一。

《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系统回顾了西方艺术自原始时期的岩画、陶塑直至现代社会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历程,以人类艺术发展史为脉络,以19世纪主要艺术流派为线索,将那些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最高成就的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了它们的那些或流芳百世、或默默无闻的创作者们一一娓娓道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19世纪的艺术流派及艺术大师、艺术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目录

现实主义艺术概述

第一章 法国现实主义美术

 第一节 法国现实义美术的萌芽

 第二节 法国的现实主义画家

 第三节 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

第二章 英国现实主义美术

 第一节 18~19世纪的英国绘画

 第二节 透纳

 第三节 康斯太布尔

第三章 19世纪其它国家的现实主义美术

第四章 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

 第一节 19世纪上半叶的现实主义绘画

 第二节 巡回展览画派

 第三节 巡回展览画派三巨匠

 第四节 巡回展览画派的其他画家

 第五节 俄罗斯现实主义风景画

 第六节 巡回展览画派的尾声

第五章 20世纪的现实主义美术

试读章节

三、米勒

米勒(1814—1875)出身于农民家庭,而且以法国农民生活为绘画的主要题材,真实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农村的面貌。米勒笔下的农民完全不像过去美术作品中的农民,在他之前人们总是把农民描绘成滑稽可笑的乡巴佬,而他则以一种新的眼光去观察周围农家的生活,以质朴、真诚的笔调反映这些平凡的灵魂。米勒的画既描绘了法国农民朴素、淳朴、热爱劳动的本质,也表现了他们保守、虔诚、逆来顺受的弱点。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距瑟堡和格雷维尔城不远的一个叫格律希的村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音乐、并有较好艺术素养的人,他不仅指挥着一个乡村合唱队而且还搞些小雕塑什么的。米勒的母亲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里,其亲属都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

米勒从小在农田里长大,家庭的教养和劳动的经历培养了米勒朴实勤劳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以后的审美取向。17岁那年,他曾无师自通地画了一幅大画《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画面虽幼稚,却体现了米勒对周围熟悉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热爱。

米勒的家庭笃信宗教,尤其是他的祖母对宗教更为虔诚,她在道德上谆谆教导米勒,企盼他成为忠诚、善良、道德高尚、忠于上帝旨意的人,这一切对米勒一生的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正是通过米勒创造的形象,使我们了解到19世纪法国农民的真实面貌。他们是最善良、最贫困,然而也最富有坚韧和牺牲精神的普通劳动者,为哺育法兰西他们辛勤耕耘,终生不辍,这就是法国农民伟大纯真的基督教精神。米勒一生都遵循着祖母的教导,描绘着这些伟大而平凡的农民。尽管他的作品没有田园诗的情调,没有柯罗那样的抒情性,没有美丽的容貌和绰约的仪态,但米勒的艺术却是19世纪中叶法国农村真正的写照,因此他在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0岁以前,米勒一直在家耕作,后来父亲送他到瑟堡画家朗格鲁的画室学画。1837年在朗格鲁的推荐下,米勒获瑟堡市政府600法郎奖金而进入巴黎一所美术学校深造。同年又成为当时巴黎著名浪漫派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

无论是米歇尔·朗格鲁,还是德拉罗什,传授给米勒的都是学院派的那一套。米勒是一个质朴而腼腆的人,尽管他内心并不喜欢这些矫揉造作的作品,但还是接受了老师的意见。他听从了德拉罗什的劝告去参加罗马大奖赛,但没有成功。一年以后,米勒离开了德拉罗什的画室,以卖画为生,继续学习艺术。

米勒在巴黎先后两次结婚,第一个妻子在婚后几年便死于贫病之中。第二个妻子同米勒一样虔诚和坚忍,一直同他患难与共。为了养家糊口,米勒不得不去画那些当时很受欢迎的布歇风格的裸体作品,其中的《卖牛奶的女人》和《骑术课》还在1848年的沙龙上展出过。这时的米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厌恶自己目前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1849年的一天,他到一个画商家里办事,画商不在,正巧另两个陌生人也在等画商,只听他们指着墙上米勒的一幅布歇式的女人体说:“这就是米勒的画,他只会画这种低俗的画。”这些话令米勒羞愧难当,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巴黎,全家迁往巴比松,从此永远定居在那儿,开始了真正的农民画家的生活。

他每天上午到地里干活,下午则回到他简陋的画室,描绘对乡村生活的感受。《播种者》是米勒在巴比松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在画面上出现的是一个身穿红蓝短衫的农夫,他正大踏步地在田间播种,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原野上,深褐色的帽子与晴朗的天空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人物动作十分协调,造型结实,充满了一种淳朴的美。米勒的朋友戈地埃在看了这幅画后赞扬道:“在剧烈运动着的夸张的人物上,具有崇高和伟大的风格。播种者好像是用泥土本身塑造的一般。”

尽管米勒的这一作品受到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的欢迎,然而,在官方艺术界人士看来,这是对人类艺术的诅咒;他们认为这种贫穷粗俗的形象,不该进入高贵的艺术殿堂。但是,米勒并不因为这种讥讽而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式,他坦然地说:“我是农夫,其他什么也不是。”他继续以一个普通农民的眼光和情怀,创作他的乡村风俗画。

米勒酷爱阅读,他不仅熟读圣经,还特别喜欢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篇。他的文学修养,加上虔诚的信仰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及体验,使他在巴比松完成了一幅又一幅伟大的作品。

1857年,他完成了《拾穗者》,这是《播种者》的姊妹篇。它明白地告诉人们,米勒决心走自己的艺术之路,绝不迎合任何时尚的世俗趣味。画家在作品中表现了他对农民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眷恋。

在法国的乡村,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当农场主收割完毕,拾穗的人们便可以自由地在田间将散落在地上的麦穗拾回家,农场主从不干涉。因为在传说中,“允许拾麦穗是为了孤儿和农妇。因此,主宰你的上帝将会给你的一切工作带来祝福”。

《拾穗者》描绘着三位农妇在收割后的麦地上捡拾麦穗的情景。画面没有什么戏剧性的事件,也没有任何有趣的情节,在广阔的田野上,远处堆放着高高的麦垛,满载粮食的马车和农夫们奔波忙碌着。三位农妇在前景中弯腰拾着麦穗。她们没有绰约的仪态,美丽的容貌,也没有飘洒的衣衫。她们有的是结实浑圆的身体,简洁造型的粗羊毛织的朴实的衣裙,在阳光灿烂的田野上,她们正平静而安详地劳动着。然而正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比学院派绘画中的英雄人物更为自然可信的风貌。画面构图似乎很随意,地平线处理得较高,给我们留下宁静平稳的印象。几位农妇的动态错落有致,画面富有节奏感和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淳朴与自然的深刻意义。

尽管米勒的作品与巴黎上流社会的趣味格格不人,但米勒在创作完《拾穗者》后,感到他的艺术正在接近一种全新的境界:“真正的人物和伟大的美”正在他的根植于泥土的作品中出现。1858年,他开始创作《晚钟》,这一作品是米勒一生创作的最杰出的代表作。

这幅画相当简洁,暮色中一对农民夫妇听见远处教堂的钟声响起,便放下手中的农活,低头默默祈祷,为平安度过一天而祝福。画家着力描绘他们的虔诚和朴实,两位农民的形象仍是米勒特有的圆浑简朴的造型。穿着粗羊毛织的衣服,略显稚拙,却十分纯真。男人手拿帽子低头默祷,农妇双手合在胸前。他们身边有简陋的农具、小推车和装土豆的麻袋,身后是一片田野,远处是隐隐可见的教堂。在苍茫的暮色中,他们只是默默祈祷着。虽然他们长年累月辛勤劳动,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但他们并不怨天尤人,因为一切都是命运安排。他们显得那样心平气和、顺从命运,充满了作者对主人公的赞赏和同情。同时,这也是米勒人生观的体现。

在米勒的乡村风俗画中,农村女性的形象十分生动,这在法国画坛是前所未有的。他笔下的这些女性,朴素、善良,令人倍感亲切,她们勤劳、健壮,具有一种真实美。《休憩》《纺织女》《梳羊毛的女人》《牧羊女》等都是这一类题材的作品。

《牧羊女》表现一个乡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旷野中,画面的地平线与站立的牧羊女形成一个十字架式的构图。大地广阔无垠,宁静安详。牧羊女披着一件旧毛毡披肩,围着一条红色头巾,手上一根放牧棍支撑在胸前,低着头正在默默地祷告上帝赐予的一天平安生活。牧羊女豆蔻年华,娇小可爱,身后是她放牧的羊群。画面简洁、统一、真实、和谐,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虔诚的宗教感情。

P24-31

序言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俗的说,艺术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这两个词都来自于古罗马时期的拉丁文“art”,这个词的原义是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巧。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概念才逐渐与“美”重合,在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才正式形成。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具有“艺术”和“美术”的双重涵义,既可以甩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门类,也可以专门用来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本书所采用的即是这种狭义的艺术概念。

艺术具有与时代发展和人类精神发展同步运行的特点,表现了创作者审视自然、社会和自身所持的思维观点,表现了自然和社会所透露的主观化情绪。艺术对经济文化,特别是对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其实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印记。

西方艺术在我国也有着广大的爱好者,但大部分爱好者由于条件所限,往往只停留在对著名作品的欣赏与临摹上,因此本书作者将画家著名作品及一系列相关资料进行了精心编纂,将作品与其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画家生平等有关资料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使本系列丛书既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西方绘画艺术、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读物,又可作为绘画爱好者临摹学习的辅助教材使用。

本系列丛书将西方艺术从最初的原始时代的岩画、陶塑到现代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回顾,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西方各个时期的艺术流派及艺术大师、艺术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全书以人类艺术发展史为脉络,以各时期主要艺术流派为线索,将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最高成就的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了它们的那些或流芳百世、或默默无闻的创作者们一一娓娓道来,与读者一同从远古走到今天,一同领略了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丰富和璀璨,一同进行一次艺术的时空之旅,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伟大精神世界中畅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世界艺术鉴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825024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05.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3
16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1: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