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刀锋上的血色王冠--权谋教科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上人们的荣辱浮沉、江山的奢华凋敝,无一不与他们的谋略、权术息息相关。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精通权术的人,常常能够号令江湖、称王称霸;拙于权术的人,往往只会任人宰割、一败涂地。

宁博士编著的《刀锋上的血色王冠——权谋教科书》是一本揭示中国历代官场权谋的生动的教科书,一部活生生的流血的仕途,揭秘中国历代官场的潜规则,展示了人性在官场的蜕变。

内容推荐

宁博士编著的《刀锋上的血色王冠——权谋教科书》是一本揭示中国历代官场权谋的生动的教科书,一部活生生的流血仕途。《刀锋上的血色王冠——权谋教科书》全面展示人性在官场的蜕变,全盘揭秘中国历代官场的潜规则!

沿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回首风云激荡处,于无声处昕惊雷!

君不见,江山代有英雄出。精通权谋的人,善为刀俎;拙于赞画的人,唯成鱼肉。

那么,就在“烛影斧声”中,掀开历史的一角,顺着刀锋的寒气,听——尔虞我诈,看——血色王冠!

目录

尔虞我诈是三国——从三国权谋谈起(代序)//1

第一章 在刀尖上跳舞的哲学//1

历史的幕后推手//2

权谋是斗争的哲学//4

绝世高手·非利不斗//6

利益最大化是终极诉求//8

第二章 挥刀相剁的历史定律//13

实力决定是花环还是花圈//14

勇敢者的游戏//22

大脑皮层的斗争//31

所有的较量最终都是人心的较量//37

胜利的头号发动机//44

谁在操纵历史//50

万事万物皆由道//68

第三章 柔道无敌的王者谋略//79

王道,霸道//81

持续给力的搏杀程序//91

权谋中的至尊宝//100

力量的黑洞//108

柔道博弈的九大招式//119

渐进者为王//139

天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151

左手胡萝卜,右手狼牙棒//159

第四章 以弱胜强的搏斗权谋//176

弱者的天敌是强者//178

该出手时就出手//181

收拾天下的并不总是英雄,有时也是孬种//187

强盗也是种很有前途的职业//197

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斜线//205

刘备同学成功三步曲//210

狭路相逢//218

第五章 历史中的权谋经典//224

朱元璋的打油诗//224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231

西汉迁都//238

柔道的巅峰对决//241

《三十六计》——用鲜血写成的权谋经典//249

第六章 权谋也是心理学//268

英雄不怕出身低//269

意志征服一切//271

请你试着勇敢一点//273

信念·方向//274

成大事者皆有大抱负//277

跋//281

试读章节

实力决定是花环还是花圈

在激烈的竞争中,决定最终胜负的基本因素是力量,或日“实力”。这就如同两个人打架,小孩打不过大人,衰弱的病人打不过强健的壮汉,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二者实力有别。

社会学告诉人们,力量是斗争取胜的基础,是人类角逐的基本依托。当两个人或两个集团相互竞争时,力量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拥有了力量,就有可能赢得胜利者的花环;不具备力量,就很可能要戴上失败者的花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东汉末年,朝政大乱,群雄并起。其始因在于东汉几代皇帝宠幸外戚、宦官。当然,外戚、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蛋——综观中国的历史,有能力、有作为、有忠义之心的外戚和宦官也不在少数,但是,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却绝对是致乱之源。究其根源,恐怕在于他们分分合合、你争我夺的根源,并非为天下百姓、汉室江山,而是为一己之私。自东汉“党锢之祸”开始,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便斗得不可开交。有点能力的大臣为求自保,就只能做好这道选择题:要么投靠外戚,要么投靠宦官。如同赌博中买大小一样,二者必居其一。由是,忠良之臣才无所施、德无所展,只得委曲求全。如此一来,宦官外戚作威作福,天下百姓灾祸尤深,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叫汉献帝。汉献帝的老爹汉灵帝在世的时候,非常宠幸太监张让等人。他把张让、段珪等12人封为“十常侍”,并且尊张让为“阿父”。于是,太监集团盘踞朝堂,太监子弟布列州郡,贪财害命,使得百姓倒悬、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张角看到天下即将大乱,遂扯起反旗,揭竿起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一个很鼓舞人心的口号。天尚可以死,作为天子的皇帝,当然也可以“去死”!于是,众多饱受荼毒的百姓纷纷加人到农民起义中来,一时间,大汉江山风雨飘摇。

黄巾起义爆发后,曾有个叫张钧的大臣上书说:张角之所以能兴起黄巾之乱,数万人之所以归服张角,实在是因为十常侍的父兄、子弟、姻亲、宾客搜刮钱财、残害百姓造成的。所以,如果能斩杀这些太监以谢百姓,那么,草寇自然会消除。张钧忠心可嘉,然而,当时宦官集团风头正劲,树大根深,朝廷上下爪牙遍布,正直之士大多畏若猛虎,以明哲保身之道缄口不言。如今张让等人看见张钧不顾死活,居然跳了出来,敢在老虎口里拔牙,在老虎头上打苍蝇,简直是粪坑旁边打地铺——找(屎)死!就暗中指使御史诬陷张均勾结黄巾乱党,收取起义军贿赂,把张钧关进牢房,拷打致死。从此以后,朝政更加混乱,敢秉实直言的人日渐稀少。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朝廷论功行赏,张让等12人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都得到提拔,被无功封侯。再到后来,汉献帝的老爹灵帝得病快死了,想把皇位传给太子刘辩,于是就重用刘辩的舅舅,也就是朝廷大将军何进。这样,何进逐渐掌握兵权,组成了外戚集团,和太监集团抗衡。不久后,灵帝薨,何进拥刘辩继位,因为年龄小,所以刘辩的老妈何太后临朝听政,让自己的哥哥何进辅佐自己的儿子。一时间,何进混得风生水起,外戚集团盖过了宦官集团,掌握了朝廷的大权。这样,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矛盾的激化也就不可避免,双方剑拔弩张,火并之势一触即发。  但是,自古以来,无论是军事斗争还是政治斗争,实力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有实力者,就更容易在斗争中获胜;无实力者,就只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了。何进手握兵权,又有当朝太后撑腰,总揽大权,所以实力稍稍占优,处于主动地位。太监集团张让等人,见何进实力太强,一时无法撼动,于是以退为进,转而贿赂何太后的母亲和弟弟,让他们在何太后面前为自己大唱赞歌。所以,太监集团也还能在下风中站住脚跟。

《三国演义》中说,何太后一家原先是杀猪的。何太后母以子贵,当上了当朝太后;何进兄以妹贵,当上了大将军。对何进而言,从杀猪到将军,这本来已是富贵之极。仅从个人享受来说,这似乎可以算得上是“车到码头船到岸”了。惜乎何进并不知足,他不能容忍太监集团依旧作威作福,和自己分庭抗礼,就想尽诛太监集团,以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权势。于是乎,何进跟太后建议废掉张让等十数个当朝太监。

所谓废掉,并非仅仅将其从权位上拉下来而已。须知在古代,政治斗争刀光剑影,惨烈非常。如果失去了权力,也就失去了保命锁和护身符,会将自己置于鱼肉之地任人宰割。所以,张让等人闻知此消息后拼命活动,大搞“银弹外交”。果然,最坚固的堡垒也能从内部攻破。何太后被收买后,对何进说,汉朝历来就有使用太监的传统,现在哪能全废掉呢?何太后不让罢黜张让等太监,何进见事不谐,就和手下人员商议对策。何进手下爱将袁绍建议,应传召前将军董卓带兵进至洛阳附近,以为护卫。同时,何进命袁绍等人掌握兵权,控制都城,做出一副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在如此压力之下,何太后被迫同意罢免张让等人。

但是,何进在力压张让等人一头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自古以来,宦官就和皇帝一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张让虽然被罢黜,但是,张让的儿媳妇,却是何太后的妹妹。于是,张让让他的儿媳妇进宫哭哭啼啼地向何太后求情。何太后到底还是心慈手软,就答应让张让回宫当差。于是,太监集团的势力又卷土重来。

这个回合之后,张让等太监集团受到严重打击。双方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势同水火,那么,你死我活的选择就摆在张让等人面前。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太监也是人,太监也会留恋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所以,张让等人虽然处境不利,也要同何进集团拼死挣个鱼死网破,而绝不会束手就擒的。

是年八月,何进进宫入见太后,要求诛杀张让等大宦官。哪知,消息提前被张让等人获知。他们在内宫布下机关,等何进一到,张让和段珪等人就把何进给抓了起来。在《三国演义》中,张让这样斥责何进:“汝本屠沽小辈,我等荐之天子,以致荣贵;不思报效,欲相谋害!汝言我等甚浊,其清者是谁?”意思是,你本来是个杀猪户出身的臭小子,是我们把你抬举到这个地步的,你现在富贵了,就想一个人独占。你说我们贪腐,那谁是清廉的呢?今天翻看《三国演义》,仿佛张让和何进就是两个为非作歹的黑社会老大,因为分赃不均而火并。张让斥责何进,无非是为了富贵而已。但张让和何进的矛盾实质是太监集团和外戚集团的权力之争。在史书上,明明白白记载着张让责问何进的话。他说:天下如此,也不能全怪我们。你们说宦官秽浊,公卿大臣谁又是公正清廉的呢?张让说这话的目的是想说,如今天下大乱,也不全是我们宦官所致。你们大臣(外戚),也都是些不忠不廉之辈。张让的这番话,将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权的丑态一语道尽!何进听到这种杀气腾腾的话,转身想跑,结果伏甲齐出,把何进砍作两段!

张让等人杀死何进之后,就假传诏书,任命自己信得过的几个近人掌权。大臣们听诏后迟疑说:“请大将军何进出来商量商量再说。”张让等人听了大怒。一怒之下,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做出了一个后来足以让他们的肠子都悔青了的决定:大将军何进的头颅,如同一个橄榄球般,划着漂亮的弧线,从宫里给扔了出来。接着,有太监宣旨:“何进作乱,已经被诛。”张让们大概以为,他们打着何太后的旗号行事,再加上又诛杀了领头的何进,诸大臣群龙无首,肯定不敢出头造次。所以,他们有恃无恐,把何进的脑袋当了一回球扔,过了一把瘾。

然而,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张让等人完全低估了诸大臣的智商。何进任用的手下,比如袁绍、袁术、吴匡等人,都是一时豪杰。《三国演义》把袁绍写成一个眼高手低之辈,其实在历史上,袁绍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带兵冲人宫中,见太监就杀,连那些不长胡子的男人也杀。当时,谁没长胡子,可就倒了大霉。史书记载,此次变乱,被杀的太监加上被错杀的非太监,总共大约两千多人。

张让等人低估了外戚集团的实力,结果引来了祸端。他们见变起仓促,只好事急从权,胁迫着小皇帝刘辩及皇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狼狈出逃。然而,当时也没有飞机、地铁之类的交通工具,想跑也跑不远,不久就被大臣王允追上。王允如切菜般,瞬间就杀了数人。张让见走投无路,又不敢弑君——再说就算把皇帝给杀了,自己也不可能取而代之,因为太监当皇帝,没人会心服,也生不出太子传袭江山——反复踌躇之下,看看实在没了活路,只得投河自杀。这之后,外戚集团势力大损,宦官集团土崩瓦解,继之而来的是军阀混战,东汉政权也随之瓦解。

P14-19

序言

尔虞我是三国——从三国权谋谈起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喜看三国的人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经过数番激烈的角逐,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集团。

曹操、孙权和刘备皆是人中龙凤、世之枭雄。在这三人中,孙权的江山得来最容易。他继承的父兄基业,只要守而不失即可。而曹操出身贵族,人脉丰厚,所以成事也相对容易些。最难的是刘备。刘备虽号称皇胄,但到他这一代早就沦落为草根阶层,以织席贩履为生。他能从普通老百姓一跃而成皇帝,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奋斗历程。所以说,他的江山得来最不容易。

按照此三人的出身不同,我把孙权集团、曹操集团、刘备集团称作太子型集团、贵族型集团和平民型集团。这三个人的出身,从太子到贵族到平民,基本涵盖了社会的统治阶层、中产阶层和草根阶层。重要的是,虽然他们出身不同,但都带着一帮人马杀出重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所以,读者无论是什么阶层,都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有益的借鉴。

《三国演义》是一本权谋经典小说。看《三国演义》不仅要看文笔、内容,更要看军事谋略、政治权谋。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传唱千古的故事一“空城计”,作者在写这段故事时,就暗含着非常高深的兵法和权谋。

当时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追杀过来,诸葛亮手中无兵无将,形势岌岌可危。可是诸葛亮从容不迫,很酷地摆出一个空城,轻松吓退司马数万兵。从军事角度来说,空城计这段故事暗含着兵法中“虚者虚之”的道理。

然而,如果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就会发现,作者安排这个故事并非仅是简单地讲战争和兵法,而是在更深层次上讲政治和权谋。当时,魏国的皇帝很忌惮司马懿,他曾经中了诸葛亮的反问计而罢免司马懿的官儿,强迫他退休养老。等到魏国打不过诸葛亮,这才迫不得已请司马懿出山。在魏主眼里,这司马懿就如同一只性情凶恶、善于咬架的狗——主人有危险了就放出来护驾;一旦主人的危险过去,主人害怕恶狗伤人,所以要么杀掉他炖成一锅,要么再次强行勒令他退休。

司马懿当然不傻。他不会蠢到让主子卸磨杀驴,使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即使诸葛亮犯了低级错误,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悲剧重演,他也绝不会对诸葛亮赶尽杀绝。而诸葛亮也很知道司马懿的为人,了解他的处境,明白他的顾虑,懂得他的无奈,所以也就放心大胆地摆出空城计。

这两人都是绝顶高手,所以才能如太极推手般上演这出险到毫厘却又平安无恙的历史剧。

我想,千百年来无数人推崇“空城计”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其实,《三国演义》只是本小说,但这本小说写出了三国时代军阀混战、你抢我夺的乱世纷争,也写出了不同政治集团问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斗争历史。

翻开《三国演义》,一个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三国乱世会呈现于眼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霎时间,无定河边白骨堆。人们的荣辱浮沉、江山的奢华凋敝,无一不与他们的韬略、权谋息息相关。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精通权谋的人,常常能够号令江湖、称王称霸;拙于权谋的人,往往只会任人宰割、一败涂地。读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我们能够品味到权谋的刀光剑影,能够欣赏到谋略的波谲云诡。

《三国演义》绝不仅是一本权谋小说,更是一本探讨人生的哲学作品。它的开篇就是一首发人深省的绝妙好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一首小词,简简单单,却把人生的纷繁幻化看了个透。

其实,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叱咤风云、大权在握的人,而是那些谈笑间江山入彀、抽身后泛舟五湖的人。这些人,能够洞穿人世的荣辱,将功名利禄轻轻抹去、爱恨情愁一笔勾销。这些人,是参透了进退、看穿了得失、了悟了生死的人。他们是我们要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本书写权谋,就是要以一副悲天悯人的大胸怀,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念,优游自在,纵横人生;在生命的竞技场上,实现命运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发起对极限的一次又一次挑战,最终战胜生命为我们每个人设置的顶点和底线,谱写各自辉煌的命运。今天,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明淘汰了野蛮,和平代替了杀戮,这是可喜的一面。然而,竞争仍然很激烈,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处在激烈竞争中的人们,应该读点谋略学,懂点权谋运用之道。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生存。

有首歌唱得好: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后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好诗,叫作《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人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的这首诗,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隐士”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隐居起来躲避世事的人,这样的人就被称作“隐士”。比如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就是隐居而不问江湖是非的人。当然,他们不问是非,是非往往偏要找上头来。隐士们被朝廷胡乱安个罪名就砍了头,这样的例子倒也多得是。

隐士这个“职业”分为不同种类,简单来说,即“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也。远离喧嚣,逃避红尘,在荒郊野岭随便搭个茅屋住起来,不论是自力更生,还是待价而沽,真正说来,这还入不了人们的法眼,即使勉强算个隐士,也只是“形而下”的隐士罢了。这种隐士,姑且称之为小隐。虽然有隐士之形,亦有隐士之德,但还不能算得上真正的隐士。更高层次的隐士,是那些掌握了天道而又?昆迹于市井之中的人。他们从来不会被人发现其“得道”的真面目,当然也不会离群索居或故作高人状而被人所唾弃。他们是有真本领、大本领、实本领的人,但他们又能和光同尘。他们可能化身为引车贩浆之流,亦可能化身为塾师工匠等。然而即使身为下贱,却又能安然度世。这样的人,就是白居易在诗中写的“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贫贱了无法生存,富贵了又被人算计,那还是保持中庸之道吧,做个不贵不贱的中隐,既无烦事之扰,又能平安过活,这样岂不甚好?最高层次的隐士,不是隐于野,亦非隐于市,而是隐于朝。这样的人,其实是那些得道之后,用官员的身份来度化一身皮囊的人。这样的人,熟知官场三味,但又居高位而不遇险,享荣华而不遭妒忌。悠游官场,了此一生,顺手做点善事,给老百姓造点福德。这样的人也是隐士,不是小隐士,而是大隐士。在中国古代的政坛上,就有不少这样的“大隐”。

闲云野鹤、夕阳炊烟、泛舟碧水、垂钓江雪……小隐士的意境虽然让人痴迷,但是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真正愿意当小隐士的人是很少的。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个“救世情结”。即使要当隐士,也愿意列于朝堂之上当个“大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终极信念。实在到了“吾道不行于世”的时候,再隐居起来当小隐做自了汉也不迟。由是,翻开历史,厚厚的史册中留下的多是出世者的豪言,而非遁世者的低语,其原因大抵如此。

既然大多数人都有救世情结,那么,读书从政当就是中国古人最理想的职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因为读书可以当官,学而优则仕。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其实是一部由官场精英架构起来的历史。但是,中国古代的政坛从来都是波谲云诡的。昨天还是高高在上,今天可能就成了阶下囚;昨天还是至亲好友,今天可能反目成仇。这一切,都是权力这只巨手从中拨弄的结果。因此,政治不仅是件很好玩的事情,也是个很可怕的事情。一个弄不好,可能就会输掉老底儿,甚至下场还可能更惨。

由于政治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它特殊的规律,所以不懂政治活动的特殊运行规律,只想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感情好恶行事,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在政治上暂露锋芒,但也绝不长久。而那些真正能悠游于政坛的人,则一定是懂得政治规律、深解官场三昧、明白进退之道的人。所以,中国古人特别专注地研究政治的规律,取得了汗牛充栋的成果。各家学说、各种谋略、各个大家,层出不穷。

政治的特征就是竞争。其实,不仅政治上如此,其他领域一样如此;不仅过去如此,现在一样如此。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的人们而言,要想在对资源争夺战中获得胜利,就不能不懂竞争之道。懂得了这个“道”,成功就如同水到渠成般手到擒来。不懂这个“道”,勉力而行,则犹如跨立而行,终不长久。所以说,凡成大事者,必懂成大事之“道”。这个“道”,就是赢得竞争的终极钥匙。而中国古人研究政治的各种思想和谋略,如果拿来指导今天社会领域各个层面日趋激烈的竞争的话,相信也是不无裨益的。

在这些谋略中,柔性谋略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个经典的权谋。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只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时候,就都需要用柔。在双方较量中,如果我方处于劣势,就不能硬拼,而是要暂时退让、容忍、屈服。在《三十六计》中,“走为上计”,就是强调当时局不利时要用“走”来保存自己,以争取今后赢得胜利的条件。这个“走”,就是柔。此外,即使一帆风顺、功成名就后,也得及时抽身而退,免于招祸。所谓该进时必须进,该退时必须退,见好就收,急流勇退,绝不可恋战,这也是柔。

柔道是一种很厉害的招数,要行柔道,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柔以存之。以柔弱求生存,不激化矛盾,不招致强者的打击;积极防御,以顺从为要;不跟强敌拼命厮杀和对抗;不在占据高位的时候得意忘形,不使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

柔以持之。以柔弱求发展;在时间上等待时机,以时间换发展,在力量上一点一滴积累,逐渐积蓄能量;不揠苗助长,不急于求成,不一蹴而就;照顾到曲折性,耐心忍耐痛苦;照顾到长期性,咬牙坚持到底。抓住有利时机,等待最佳状态,拼命发展自己,适时打击对手。

柔以霸之。积累柔弱乃至形成洪水滔天、波澜壮阔之势,令对手无从反抗,令任何人都无法叫板。到了最厉害的程度,别人自会不战自溃、甘心称臣。以不斗而斗,以利而不以力,用导而非用压。

具体到博弈领域,柔道就是不争而争。所谓不争之争,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欲取先与。通过与,模糊对立的两者间的界限,从而达到更容易取的目的。二是不得不争。则以退为进,通过退,显示自己不争的目的,迷惑并麻痹对方,令对方不再提防,从而一动而至,一争而得。三是以静制动,固守待机。不动是为了更好的动,是为了谋取最佳出击的有利时机。时机不到,争也白争;时机到了,一争就到。四是积蓄力量,以势取胜。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但是能抓住各种有利条件,积蓄并壮大自己。待到自己的力量已经形成汪洋大海之势,则对手已经无法再争,只得乖乖认输。这里的关键是时间,是在相持中慢慢积累实力。五是以“散”字诀巩固已经争得的东西。以柔性手段、迂回之道争取到东西,只是博弈的第一个阶段;将争到的东西巩固住而不失去,才是更关键的手段。都说打天下容易,坐江山难,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古人讲究逆取顺守,用武力压服天下,然后马上以无为而治的手段与民生息,这也是先争后给有利于巩固争的效果之必要手段。因此,就用得到“散”字诀,通过“给”别人以利益,赢得别人之支持,获得别人之帮助,而不是骄傲自满、不可一世,从而引发别人的猜忌和妒忌。古时不少富家子弟,富贵来得容易,所以自傲自满,一方面不修德行,一方面富贵不仁处处得罪别人,最终富贵都不长久。所以,以柔术争取到东西之后,还要乐善好施,这样才能广开善缘,从而为进一步积福得报创造新的条件。

简单点,其实就三个步骤:第一步,别人争的时候,我不争,而是用给的方法以求达成一致,谋得共赢。这样,最终就可以将成功争到手。第二步,被迫要争,也用不争的手段来实现争的目的,外表不争而实际争,这样就能让对手放松警惕而有利于争;暂时不争而谋时争,以静制动,而等待关节点和最佳时机出现后再争;此处不争而他处争,在自己擅长的、能够胜利的地方争取,然后再步步为营,拓展这种胜利,最终赢得整体的胜利;无力不争而蓄力争,力量不足时不争,慢慢积蓄力量再争。第三步,争到了之后,和光同尘、急流勇退,用知足知止来保持,用广泛施舍争取新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反面的例子。弱者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总算把巨大的困难给消灭了,迎来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好景不长,却败在了些微小的事情上。这正是得手之后,不知用柔的结果。

柔性谋略小有小用,大有大用,上至精英,下至百姓,都应学习并掌握柔性谋略的真谛。如再能进一步的话,柔就达到了“空”的境界。那时,也就不想争、不用争了。果然如此,不想争之时,偏偏会得到;不用争之时,偏偏要给你。天道往复,微妙难识,孰能知其极?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笔者并不懂道,只是勉强记录读史心得,仅博有心者一思、无意者一笑耳。

宁博士

2011年5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刀锋上的血色王冠--权谋教科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宁博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210106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4-49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6
17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