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
| 图书 |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 目录 导言 西潮东渐与旧学新知 一 学术转型与两代人的贡献 二 “西潮”、“古学”与“新知” 三 走向专门家之路 四 章、胡交谊及其象征意义 第一章 求是与致用 一 “学在求是,不以致用” 二 “殚精考索”与“兴起幽情” 三 理器之分与真俗之辨 第二章 官学与私学 一 “劝学”与“学隐” 二 “学在民间”之自信 三 书院讲学的魅力 四 救学弊与扶微业 第三章 学术与政治 一 参政与回向 二 保国或著书 三 讲学复议政 第四章 专家与通人 一 古老命题的现代诠释 二 “具有广博学识”的专家 三 “博学的人”与“国人导师” 四 从“开山斧”到“绣花针” 第五章 作为新范式的文学史研究 一 从“大胆假设”到“小心求证” 二 双线文学观念 三 历史演进法 四 《红楼梦》自传说 五 整理国故思潮 第六章 关于经学、子学方法之争 一 “治学方法上的根本问题” 二 《庄子》的挑战 三 清儒之得失 四 章、胡之戴震论 五 对于“汉学”的推崇与超越 六 以西学剪裁中国文化? 第七章 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 一 游侠之“逍遥法外” 二 “中国之武士道” 三 对于流血的崇拜 四 暗杀风潮之鼓吹 五 联络会党的策略 六 大小传统之沟通 附录 自立门户与径行独往——章太炎的学术品格 第八章 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 一 被压抑的“文艺复兴” 二 逐渐清晰的文学史图像 三 师心使气与把酒赏菊 四 乱世中的“思想通达” 五 “谬种”与“妖孽”的不同命运 六 千年文脉之接续 第九章 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 一 学者为何自述 二 自传与自定年谱 三 “我与我的世界” 四 “诗与真”的抉择 五 “忏悔录”之失落 六 “朝花夕拾”与“师友杂忆”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书名、篇名索引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平原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6427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38 |
| 版次 | 2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94 |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9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2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7.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55 |
| 高 | 21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