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内容
试读章节

姜太公名叫姜子牙,又名姜尚,字飞熊,生于商末周初时期。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胸怀济世之才志,可是大半生怀才不遇,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年轻时他曾经在商朝朝歌宰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面。岁月无情,转眼已到了垂暮之年,两鬓白发苍苍,仍一事无成。心里也非常郁闷,便想找时机一展雄才。

当时的商纣王荒淫无道,残暴不仁,整天沉湎酒色而不问民生疾苦,使得奸臣当道,无辜的忠良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不过,这时身为商纣王之臣子的西伯候姬昌却胸怀大志,爱惜百姓与有志人才,他四处寻访智谋贤士,准备统一天下。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不但内心清楚天下的形式,而且对周文王的为人与求贤谋业的心理了如指掌,他知道欲成大事者必是择尽天下良才,而渭河一带是周文王姬昌的管辖范围。于是他想为自己创造时机,便假借垂钓之名到渭水观望时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召见。

但姜子牙只是一介平民,姬昌是诸侯王,要见他是不太容易的,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还做了些不同常人的举动,他将鱼钩弄成直的,也没有放鱼饵,且离水面有三尺高。不但这样,他还一边垂钓一边悠闲地自语: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

有人见了,觉得他是个傻子,就走过来告诉他这样是钓不到鱼儿的。可姜子牙笑着说:不要心急,鱼儿自己会上钩的,老夫在此虽然是垂钓,但并非本意,该上钩的鱼儿自然会上钩。另外他还做了很多反映时局、预言形势和抒发自己志向的诗,如这样一首:

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人们听了他的诗大多不解,觉得他不是个傻子就是个圣人,就将他做的一些奇怪的事传述开来。不长时间,他的这种异于常人的垂钓,最终惊动了求贤若渴的姬昌,认为这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呢,就派人去请。没想到姜子牙看到来人是姬昌的手下,不理睬地继续钓鱼,嘴里还一边念着:“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来人只好空回报告。

文王姬昌是个有心人,他对这位垂钓老头儿的言行举止仔细地想了一番,终于恍然大悟:也许这个不同凡俗的怪老头正是自己苦苦寻求的天下奇士呢,自己应该亲自出马求教。

姬昌亲自去请姜子牙。他来到渭水河边,毕恭毕敬地施礼求教。这时,姜子牙纵论兴国大计,真是句句珠玑,滔滔不绝。顿时,使姬昌惊讶于这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竟对天下大事如此明了,不由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姬昌还发现姜子牙对治国之策、经济之道及兵将调遣之法都有很深的学问。于是他认为这位老者正是自己最需要的人,便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让他坐上自己的马车,自己则在一边随从。终于,已经83岁的姜子牙出山当上了西周的大国师。

在姜子牙的大力辅助下,西周国力果然日渐昌盛起来,国力越来越强。姬昌死后,姜子牙辅助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起兵伐纣,终将商朝灭亡,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历时八百余年的周王朝。

P4-5

后记

典故、成语、俚语、偈语是很有趣的,它会带有民族和国家的印记,带有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味,有其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是属于某个国家或民族独有的一种东西,并被这个国家或民族普遍而广泛地运用;而典故本身,其实又是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标志,直接反映了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特性,而本书所写,可说全是带有中华民族标志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与我们每个人有关的,需要我们了解的东西。

在生活与工作中,典故常被人们在交谈时应用,也被人们口耳相传评古论今,更被人们写在诗词文章中增色添彩,了解了典故成语、俚语偈语对我们丰富知识、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写作策划都是很有帮助的,并且在智慧领悟上也会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有其片面性,“任人打扮”的历史就不叫历史了,那是小说,历史是过往的时间发生过的事情,是固定下来的,我们用猜测、臆断、编造“打扮”出来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那么如何觅真求实呢?其实大部分典故成语、俚语偈语的形成,多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所以我们也能从典故中一窥历史之真相,并从中知晓人们的爱憎好恶,了解社会之公理,领会人生之要义。

最后,特别感谢何江华、李娟、刘明、陈海燕、李宏、张霞、刘影、吴维、蒋焱兰等人在资料、图中数据和资料考证等方面提供的帮助,同时也感谢读者朋友们对此书的关注。书中或有疏漏和失误之处,还望读者朋友能给予批评指正,特此感谢!

目录

上古、夏、商、西周时期

许由洗耳恭听巢父劝说/2

周文王羑里之厄演八卦/2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4

姜子牙爱屋规劝周武王/6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7

周公旦夜以继日理政事/9

造父驾车一日千里救国家/10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13

周厉王不可救药国人暴动/14

春秋、战国时期

郑庄公欲擒故纵平叛乱/16

屈瑕“抛砖引玉”灭绞国/18

曹刿一鼓作气胜齐军/19

管仲“老马识途”出沙漠/21

晋惠公一网打尽反对者/22

虞、虢两国“唇亡齿寒”/23

伯乐儿子相马按图索骥抓蛤蟆/25

联姻促成秦晋之好/26

晋文公退避三舍胜楚军/27

秦兵厉兵秣马被赶走/30

萧史弄玉“龙凤呈祥”/31

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32

程婴“李代桃僵”救赵氏孤儿/33

晏婴“二桃杀三士”/35

晏婴的马夫“得意洋洋”/37

齐国君臣上行下效/38

祁黄羊荐才大公无私/38

伯洲犁上下其手偏袒公子圉/39

子贡“心悦诚服”孔文子/40

“一鸣惊人”庄王称霸/41

华元尔虞我诈息战争/43

结草衔环,有恩必报/44

伍子胥吴市吹萧/45

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46

孙武练兵三令五申/48

吴军“如火如荼”惊诸侯/50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51

“高山流水”遇知音/53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54

“呆若木鸡”,天下无敌/55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56

孟子“明察秋毫”谏齐宣王/58

郭隗献策士争凑燕/58

拔苗助长,欲速不达/59

商鞅“南门立木”树威信/60

苏秦六国封相/62

苏秦、孙敬,悬梁刺股/63

张仪巧舌如簧/64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65

驱羊攻虎,自取灭亡/67

江乙用“狐假虎威”献媚楚宣王/70

孟子“一曝十寒”喻齐王/71

杨朱之理“一毛不拔”/72

杞人忧天,庸人自扰/73

燕国少年“邯郸学步”/74

探骊得珠,险中取利/75

宋国人守株待兔/76

“郑人买履”信尺不信脚/76

狡兔三窟,高枕无忧/77

“鸡鸣狗盗”闯秦关/81

蔺相如完璧归赵/82

蔺相如渑池之会斗秦王/84

廉颇负荆请罪/85

赵括纸上谈兵/86

信陵君窃符救赵/88

赵国“隔岸观火”解自危/90

孙膑围魏救赵/91

颜斶安步当车不做官/93

庞恭“三人成虎”喻魏王/94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95

威后问齐使“安然无恙”/98

魏国“抱薪救火”终被灭/99

吕不韦“奇货可居”捧异人/100

《吕氏春秋》一字千金/102

秦、汉时期

赵高指鹿为马试臣心/104

项梁先发制人杀官起义/105

韩信忍胯下之辱成大业/105

项羽破釜沉舟败秦军/107

刘邦约法三章得民心/109

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110

韩信背水一战/111

韩信声东击西破魏军/113

四面楚歌破楚军/115

项羽无颜再见江东父老/116

萧何立下“汗马功劳”/119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20

萧规曹随/123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124

枚乘以“安如泰山”谏刘濞/125

汲黯喻武帝用人“后来居上”/126

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27

司马迁“九牛一毛”不轻生/130

义纵做官,百姓不寒而栗/131

“一丘之貉”无差别/132

霍光不学无术/133

刘秀深根固本建东汉/135

刘秀推心置腹一军归服/136

疾风知劲草/138

刘秀“置之度外”做要紧事/139

冯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40

冯异披荆斩棘定关中/141

刘秀得陇望蜀定天下/142

刘秀闻义则服/144

宋弘不弃糟糠之妻/145

刘秀不听郑卫之音/145

刘秀治国乐此不疲/146

马援马革裹尸为国建功/148

班超投笔从戎/14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50

乐羊子妻智劝夫君勿半途而废/152

曹操贼喊捉贼坑袁绍/152

曹操割发代首示军纪/153

孙策调虎离山败刘勋/155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156

曹操“望梅止渴”骗士兵/157

曹操唯才是举得人助/158

陈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60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161

夏侯渊审时度势败马超/162

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164

刘琦上屋抽梯问生计/165

诸葛亮草船借箭/166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68

赔了夫人又折兵/170

吴下阿蒙,今非昔比/174

华佗医人“对症下药”/175

关羽败走麦城/176

魏、晋、南北朝时期

陆逊忍辱负重破蜀军/180

诸葛亮因地制宜治理南中/181

刘禅乐不思蜀/183

晋军攻吴势如破竹/184

杯弓蛇影/185

左思妙文致洛阳纸贵/185

范宁夸王忱后起之秀/187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88

祖逖闻鸡起舞/190

祖逖击楫中流/191

刘琨枕戈待旦/193

石勒示假隐真破王浚/194

“东床快婿”王羲之/195

世外桃源/196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98

达摩一苇渡江/199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201

宗悫“乘风破浪”做大事/202

谢灵运喻曹植“才高八斗”/203

沈腰潘鬓/204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205

拓跋祯“敲山震虎”除蛮匪/207

古弼顾全大局受重用/208

江郎才尽/209

隋、唐、五代时期

“一衣带水”隋灭陈/21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213

李世民赞李靖为“一代楷模”/214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215

薛仁贵瞒天过海/216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217

来俊臣“请君入瓮”治周兴/218

李林甫为人口蜜腹剑/219

一不做,二不休/222

天涯海角,情丝不断/223

一发千钧/224

三生有幸/225

张怀庆“生吞活剥”强作诗/226

“火树银花”不夜天/226

司空见惯,不以为然/227

一字之师/228

南柯一梦/229

敬新磨“指桑骂槐”救县令/230

打草惊蛇/231

宋、元、明、清时期

杯酒释兵权/234

范仲淹“割齑划粥”/235

郑氏“画荻教子”/237

苏轼感叹世事如“雪泥鸿爪”/239

赵开因势利导减刑罚/24l

文同绘画胸有成竹/242

名落孙山/243

元朝不修文治“过河拆桥”迅速灭亡/244

“墙头马上”一见钟情/245

刘荣以逸待劳灭倭寇/246

班门弄斧/248

张淳“引蛇出洞”捉盗贼/249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251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252

“万马齐喑”究可哀/255

参考书目/258

后记/260

序言

典故成语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常用的,也是一种很有趣味的语言现象,它往往是通过一个有意义的历史故事产生的,这些故事具有典型性,或让人们敬重爱戴,或让人们学习模仿,或引以为戒,或嗤之以鼻,之后被人们归纳总结,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概括,却能很好地形容或比喻某一特定方面的事物、道理或现象,表达某种独特的意思或意义等。

典故成语是历史积淀形成的,是历史的文化精华,时间越长,芳香越醇和,意味越悠长,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曾产生过无数的典故成语,这些典故成语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中华语言文字宝库,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因此它们不但作用巨大,也是有巨大的进步意义的。

本书汇集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各个时期产生的绝妙典故成语,以生动的文笔向读者朋友详细展示它的产生、由来以及故事背景等,每一个都蕴含深刻的道理,有良多的意趣让人品味,以及高超的智慧和公理哲言让我们领悟。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典故成语几乎可以形成一部中国历史,而且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从中你也将看到一种对历史的另类注解,得到一种新的读史感受。

本书按朝代阶段划分为六个部分,将各个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妙典一一精彩地展示给读者朋友,虽不能将我国历史上的精彩典故一网打尽,但本书内容丰富,典故叙述丰满,其出处及意义解释也确切详细,且趣味性高,知识点多,文风通俗易懂,文化品味较高,为其他同类同书所不及。因此,阅读本书,既有大量历史知识和语言文化知识的获得,也很有阅读的趣味性。让我们于轻松的享受中认识典故,认识历史,品味世事人生吧!

内容推荐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曾产生过无数的典故成语,它们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中华语言文字宝库,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作用和进步意义可说是十分巨大。本书所述典故故事丰满,语言生动,图文并茂,趣味性强,为同类图书所不能比拟!阅读本书,既可轻杉:获得大量的历史矢口识和语言文化知识,也能在品味意趣的同时洗涤心灵、开阔视野、领悟智慧。

编辑推荐

典故成语是历史积淀的文化精华,时间越长,芳香越醇和,意味越悠长。本书汇集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各个时期产生的绝妙典故成语,以生动的文笔向读者朋友真实细致地展示其产生、由来以及故事背景等,每一个都有深刻的道理、良多的意趣、高超的智慧让人品味和领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志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06581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1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