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层秘书(55位党政军领导秘书亲历)
内容
编辑推荐

领略高级干部卓越的领导艺术,记录高层秘书点滴的成长历程!

本书是55位党政军高层领导干部秘书的亲身回忆,真切、生动地叙述了他们在给高层领导担任秘书的一段独特而又难忘的工作经历。他们以亲历者的身份和参与者的眼光,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这些高层领导干部传奇的革命生涯、非凡的人格魅力、高超的工作方法、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秘书们在领导者的谆谆教诲和率先垂范下,逐步成长为学识广博、才能超群、洞察力强、工作严谨、纪律严明的人才。同时,本书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风云变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是55位党政军高层领导干部秘书的亲身回忆,真切、生动地记述了他们担任高层秘书的一段独特而又难忘的工作经历。他们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和参与者的眼光,客观、真实地记录了高层领导干部们传奇的革命生涯,非凡的人格魅力,卓越的领导才能。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风云变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汇集众多的高层秘书亲身讲述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与秘书之间的工作、生活交往情况,这在目前国内出版物中还是第一次,必将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目录

秘书之道序说 王贵胜/001

在毛泽东身边十二年 林克口述王凡整理

 我给毛主席当英语“先生”/001

 “先生”与“学生”/003

 毛主席几次向我谈及六祖慧能/005

 吟词谈典的历史瞬间/007

 读书甘之如饴/009

 读无字之书/012

 对青年寄予厚望/014

 严师益友/015

我给毛泽东当机要秘书 高智

 毛主席让我起草一个批语/017

 第一次外出调查/018

 毛主席说我是了解他心理的人/019

 毛主席为我们做表率/020

 你这个名字太厉害/021

毛主席告诫我们:“保守机密。慎之又慎” 沈同

 “出差守则”第一条就是“保密”/022

 行动要保密 工作要主动/022

 不要贼走了才锁门/023

少奇教我当秘书 刘振德

 工作上的“约法三章”/025

 上班第一天/026

 “一个字就换了一个人”/027

 “音差不多嘛,以后要搞清楚”/027

 “秘书工作好比一台精密机器上的螺丝钉”/028

 “自己实在不清楚就让清楚的人来”/029

 “我要的是实用、方便”/029

 “有急事就立即叫我,不要顾虑我的休息”/030

 “要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032

 不要称官衔/033

 一次家庭会议/034

 不让搞旧居展览/035

 “中南海要带头”/036

在周恩来身边的八年 纪东

 伟大和平凡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人/039

 永远谦虚谨慎,平等待人/043

 总理的保密习惯/046

 没有对立面危险得很/049

 唯一的一次“国骂”/051

 总理写错了一个信封/054

 两位老人的一次亲吻/056

 总理发脾气/057

 被总理批评之后/059

 按总理的教导做好秘书工作/061

西花厅二三事 赵炜

 初到总理身边/065

 一次严厉的批评/066

 要保密,不要对任何人讲/068

 总理教我开保险柜/069

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 李庚奇

 初到西花厅/071

 总理的工作/072

 保密的典范/074

周恩来对秘书的言传身教 陈浩

 对秘书思想上的培养教育/076

 对秘书工作的具体要求/078

 对秘书的深切关怀/079

周恩来对秘书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 赵东科

 文字水平要提高/082

 使用概念要准确/082

 通告用语要通俗/083

 数据计算要无误/083

 印制文件要规范/083

朱德总司令二三事 黄华

 初见朱老总/084

 为毛主席的安全担心/085

 最后的告别/086

小平同志的养生四法 张宝忠口述 周鹤整理

 一周吃几次粗粮/087

 午饭时,喝一杯/088

 心态常乐观/989

 坚持健身好习惯/089

在陈云身边工作的一点感受 朱佳木

 坚持真理 注重学习/091

 谦虚谨慎 淡薄名利/093

 摆正关系 磊落大度/094

 严于律己 公私分明/096

陈云:一切事都从微小之处做起 姜仕亮

 既装菜又装米的袋子/098

 “你那个联产承包,灵得很噢”/099

 90%和10%的工作方法/099

 不能让子孙们“逃亡”/100

 简朴至微的生活/101

近距离接触胡耀邦 曹治雄

 工作严谨 热爱青年/103

 博览群书 好求甚解/104

 生活简朴 不求闻达/105

 胸无城府 谦逊宽和/106

我的秘书生涯 陈维仁口述 陈冠军整理

 悲情邓拓/108

 怀念林枫/1 10

 难忘耀邦/112

忆董必武治学的往事 牛立志

 老去愈知学不足/116

 手不释卷/1 17

 勤学外语/117

 擅写旧体诗/118

 苦练书法/119

 勉励后辈/119

董必武与书 董良辇

 爱 书/121

 书在心里/123

 买书藏书/124

给宋庆龄当秘书的零星回忆 李云

 保管方志敏的遗墨《可爱的中国》/126

 收到一封恐吓信/127

 “我算不算党员?”/129

 从上海撤往香港/131

中办二十年 杨尚昆口述 苏维民整理

 “功劳不能记在我一个人头上”/134

 “中央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137

 中央办公厅就是为中央服务/140

真实的陶铸 宋群

 秘书就是这样当的吗?/143

 与傅作义进行和平谈判/144

 组成南下工作团/146

 广西剿匪/148

 一些悲剧性的经历/149

 作党的“忠臣贞妇”/152

给陶铸当秘书的一些往事 关相生

 保证首长安全是第一要务/153

 最讨厌唯唯诺诺的人/154

 严谨作风时刻不敢忘/155

 生活俭朴 公私分明/156

彭真对我的教诲 项淳一

 以最高标准要求工作/158

 注意方法 抓住重点/159

 起草文稿 精益求精/160

在薄一波身边的四年 贺光辉

 春风化雨 再续前缘/162

 注重调研 方法独特/163

 起草文稿 精益求精/164

 平易近人 诲人不倦/165

在习仲勋身边的日子 张志功

 心系群众 保持本色/168

 生活俭朴 廉洁自律/169

 生活多彩 风趣盎然/170

 关爱部属 别样情怀/171

秘书日记里的彭德怀 郑文翰

 改变“6小时一贯制”/173

 回故乡调查/174

 “小女孩多么苦呀!”/175

 不要再搞什么土特产/176

 “在对外活动时,要谦虚谨慎”/177

 “可惜个子再也长不高”/179

在陈毅身边七年 陈鼎隆

 “你先从‘秘’做起,慢慢学‘书’”/180

 “毛主席高瞻远瞩,洞察入微,可以纠正偏颇”/181

 “总理,你累了吧”/181

 “给我提些意见吧,也好叫我改正”/182

 “里弄是城市的细胞”/183

 “读鲁迅著作不读杂文咋行”/183

我给陈毅当“家教” 江承宗

 特殊的学生/185

 勤于思考/186

 平易近人/187

叶剑英读书的故事 张廷栋

 荣获全校最优等毕业生文凭/189

 写在枫叶上的抒情诗/190

 毛主席手书叶帅《远望》诗/190

 前后相隔34年写成的攻关诗/191

 抓紧时间工作 挤出时间学习 偷点时间休息/192

 一读 二记 三用/193

聂荣臻要我们这样做 陈克勤

 政治上要敏感/195

 为科技工作、为知识分子摇旗呐喊/196

 重视子女教育/197

 这套工作方法给了我们很大的方便/198

 第一课就是保密教育课/198

在粟裕身边工作的十四年 鞠开

 到粟裕身边工作的三步曲/201

 在淮海战役的日子里/203

 两让司令/205

 三十六载蒙冤/206

给罗瑞卿当秘书的日子 王仲方

 事情的由来/210

 重大的考验/212

 不小的风波/214

 深深的怀念/215

在张爱萍身边 贺茂之

 我从来不做廉价的捧场/216

 请茂之同志代表出席/218

 最应该感谢的是你/219

秘书心目中的陈赓 任金池

 “工作干好了,饭才吃得香,觉才睡得甜”/221

 “我对你无密可保,你对我的保密工作要完全负责”/222

 “我说怎么不通顺,原来给我抄丢了一段”/223

 “不要再来了,好好陪新娘子玩几天”/223

 “侬是上海人,阿拉也是上海人”/224

 “可能是怕我再说他,躲开不见我”/225

 “原来是你老兄把我的一颗星给抠下来了”/225

 “你们有什么权力剥夺我去学院的自由”/226

和许世友朝夕相处的日子 孙洪宪

 武官务文 啃上书本/227

 身居高位 不忘本色/228

 性格刚烈 情感笃细/230

我心中的叶飞 袁瑞良

 听没听人说过我很凶?/232

 凡涉及国事,家人不得插一言/233

 这类事,以后别来找我/234

 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检查/235

 你睡觉去,我自己写/236

豪情王震 伍绍祖

 来到王震身边/238

 一个性格鲜明的共产党人/238

 保持本色 不搞特殊/240

 做“知识分子的朋友”/240

在方毅身边做秘书的往事 郭日方

 要拜科学家为师/242

 文件包出了事,党籍就没有了/243

 我们的“官”都是科学家的小学生/244

 除了工作、学习,别无他求/245

在余秋里身边的日子 雷厉

 处理文件 一丝不苟/247

 接受教训 慎之又慎/248

 起草文稿 字斟句酌/249

 注重调研从善如流/250

给苏振华当秘书 乔崖

 这就是我的小秘书/252

 来来来,咱们打扑克/254

 你这个人太倔/255

 尽老秘书的最后一份责任/256

在王恩茂身边工作的见闻和感受 满宗洲

 开车前的嘱托/258

 坚持60多年写日记/259

 库尔班的愿望实现了/260

 不让搞浮夸的人占便宜/262

郭沫若勤奋治学二三事 王廷芳

 到郭老身边/263

 目睹《屈原赋今译》的创作/265

 完成170万字的《管子集校》/265

在吴晗身边工作的日子 闻立树

 追求进步 矢志不移/268

 坚持原则 廉洁奉公/269

 书生本色 勤奋治学/271

 诚恳待人 关怀同志/273

做钱学森秘书的故事 涂元季

 初任秘书遇波折/276

 尴尬的汇报/277

 正式成为钱老秘书/278

 难忘的生活细节/279

 亲笔写了几千封回信/280

 一生都注意资料积累/281

 600多个档案袋/282

 “一生干成这一件事也值”/283

我给周扬当秘书 露菲

 “我不愿当秘书”/285

 “给他俩当秘书,我赞成”/287

 “除了这事,秘书还干什么呢?”/288

 我当秘书,就是从这些小的地方做起的/291

我眼中的吴学谦 黄桂芳

 让我们在一起工作吧/293

 穿了几十年的西服/294

 从不搞小圈子/295

 稿子不要怕改/296

 重视调研工作/296

费孝通开展社会调查的往事 张荣华

 在“田野”里做学问/299

 “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300

 提出“文化自觉”的思想/302

忆王选 丛中笑

 这张名片是永恒的/304

 我知道你会有办法/305

 自己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306

 严谨平实的文风/307

 支持我写《王选的世界》/308

 返璞归真超越生命/310

特殊时期主政国家体委工作的王猛 王丁

 临危受命 结缘体育/312

 解放干部 恢复科研/313

 刚正不阿 宁折不弯/314

 再返体委 正本清源/315

 胸怀宽广 客观公正/316

与荣高棠相处二十年 王晓中

 五星红旗首次升上奥运村/318

 让贤国际奥委会委员/319

 荣获奥林匹克勋章/320

 始终不渝的奥运情怀/321

三任秘书忆铁瑛 方文 马寿根 应华

 临危受命 主政浙江/323

 当好“班长” 注重调研/324

 名利身外 上下自在/326

 实事求是 敢讲真话/326

 活到老 学到老 工作到老/330

 高山景行 风范长存一/331

在任仲夷身边工作 李次岩

 难忘的“第一课”/333

 一场特别的“面试”/335

 主政广东的第一个难题/337

 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名词:私营经济/337

 称职的人大代表和党代表/339

 淡泊名利 一退到底/341

 一个普通的广州市民/342

 各级干部决不是什么“父母官”“老板”/343

 悄悄地去/344

 欲知品高低,待看人离去/345

给李鹏当秘书悟出的道理 吕聪敏

 从外交部的一个“司”到“总理府”/347

 当好秘书不容易/348

在中办机构工作的日子里 李庚奇

 中办机要室的历史沿革/352

 机要室的工作流程/353

 领袖对秘书工作的重视/355

 从五湖四海来到领袖们身边/357

后记/359

试读章节

“中南海要带头”

1962年5月的一天,少奇同志叫我通知警卫局副局长李树槐到他的办公室。李树槐来后,小声地问我知道不知道少奇同志找他是什么事。我说不知道。他进少奇同志办公室,不到20分钟就出来了。一见我就说,难题来了,少奇同志说,今年是调整国民经济非常关键的一年,为了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全国要精减800多万职工,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重大措施。这都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好在我们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同我们党是一条心的,只要讲清形势,做好工作,就一定能把这件事办好。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带头,中南海要带头,我这里的工作人员也要减。少奇同志征求我的意见,看减几个好。我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一下答不上来,就说等我们研究一下,少奇同志马上说:“我看减去两个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无非大家辛苦一点。具体减谁,你们去商量,定下来后,再向我报告。希望你们做好思想工作,不要命令式。”

李树槐对我说完后,很为难地说,你看怎么办?我说,是不是开个支部大会,吹吹风,听听反映。李树槐同意并确定第二天就召开支部会。

少奇同志曾对我说过,开支部会要通知他,他如不能参加,可以请假。当天晚上,少奇同志散完步以后,我去通知他:明天下午准备开个支部会,讨论一下减人的事。光美同志问少奇同志是否能参加,少奇同志说可以。光美同志又对我说,这次减人,少奇同志的决心很大。

第二天下午4点钟,少奇同志和光美同志准时到了会议室。

会上我先说:上次少奇同志在我们的支部会上讲过,三年之内全国要精减2000万职工,今天我们讨论一下,在我们这里如何贯彻中央的方针。

第一个发言的同志说,坚决拥护中央的方针、政策,前几年我们这里已经减过了,现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减就影响工作了。第二个发言的同志说,我们这里的工作是连轴转,再减就拉不开栓了。第三个发言的同志说,刘秘书一个人干过一段,实践证明是不行的。好几个人发言,没有一个人说可以减,而且不能减的理由都很充足。

少奇同志说:“你们讲了你们的意见,我也讲讲我的意见。在人多一点好还是人少一点好这个问题上,我和你们是有分歧的,过去就有争论的。你们主张人多一点,分工细一点,轻松一点;我主张人少一点,提倡多面手,分工粗一点,工作紧张一点。这就是我和你们的矛盾。以前在我的坚持下也减过,但后来以种种理由又调来了。说是临时帮忙的,编制不在我这里,可实际上人在我这里工作嘛。算人家的编制,在我这里工作,这公平吗?人浮于事,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还有官僚主义,这恐怕是我们一些党政机关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总是解决不好。毛主席说过,‘砍一半下去’。我看砍它一半天也塌不下来,我在这个支部会上说过,非常时期就要有非常措施。这个措施不光是对人家说的,我们这里也不能例外。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考验我们的党,考验我们的每个党员。共产党员在和平时期牺牲流血的机会不多了,但是会遇上一些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还会有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现在就是一种不小的困难。不要以为中南海都是先进的,我看不一定。也不能说,不在乎我们这里个把两个人。其实具体到一个小单位,还不就是个把两个人?都说不在乎,那就减不下去了。你们说拉不开栓,我看不见得。你们的工作可以调整嘛。什么事情时间长了就容易习以为常,循规蹈矩,不求改进。困难来了反而能促使人们动脑筋想办法(光美同志插话:少奇同志的生活很简单,你们分工不要那么细,只要相互协作一下就可以节省人)。比如你们分内勤、外勤,可以统一起来嘛!内勤可以做外勤的事,外勤也要做内勤的事,值夜班也可以睡睡觉。我外出以后家里可以不留值班的,家里还有秘书,也可以帮助你们接接电话。我还听说,你们长期做内勤工作的同志,还有意见,不太安心。你们把内勤、外勤统一起来,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再比如大夫、护士也不要专为我服务,我这里也没有那么多事可做。有事找你们来,无事就可以到医院和街道去看病,这样医务人员也可以得到锻炼。我还有个想法,可不可以从医院里抽一部分医务人员上门去为群众服务。比如,到市民家里设立病床,送医送药上门,这样可以减少对医院的压力,也可以减少病人和家庭的负担。(光美同志插话:少奇同志这个想法已经给有关部门说过。)总之,这次精减职工的任务,是个硬任务,否则我们的调整工作就会落空。”

少奇同志在谈到调动工作时说:“在我这里是革命工作,到另一个地方也是革命工作。我们革命队伍里的人,历来都是经常流动的。在我这里时间长了也不利于你们的发展,到其他地方锻炼一下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我还有个考虑,以后形势好转了,不仅要恢复原有的工厂,还要建设许多新的工厂,在招收职工时,这次减到农村去的人,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优先照顾。我们经常说,个人的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无条件地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但并不是说,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在我们的国家里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少奇同志最后说:“有的同志到其他地方工作,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思想上也要有所准备。”

少奇同志的一番话,对大家震动很大,不仅为我们的精减作了有力的动员,还帮助我们改进了工作,想出了一些减人后做好工作的具体办法。大家一致表示,坚决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并表示如果减到自己,决不讲价钱,到农村到边疆都愉快服从。

会后经警卫局研究,决定从卫士组中减少一个内勤和一个外勤。内勤是个刚从部队上调来的青年同志,这次调到山西去了。外勤是跟随少奇同志lO多年的一位忠诚的卫士,他带着自己的家属共5口人到农村安家落户去了。此外,一位保健医生后来也调到西城区一个街道医院去了。

P36-38

序言

古往今来,中国有许多人才是秘书出身的。跟领导干部当秘书,能经风雨、见世面,锻炼领导才能。

第一,从事秘书工作有利于强化政治素质。毛泽东选秘书,从来都是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胡乔木从延安时期就当毛泽东的秘书,他对毛泽东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眼光有深切的感受,对毛泽东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在毛泽东的精心培养下,胡乔木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他敏锐的政治头脑也深得毛泽东赏识。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举荐下,胡乔木先后担任了新闻总署署长、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他把毛泽东“政治家办报”的思想贯彻到了宣传工作的各个领域。改革开放前后,胡乔木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之所以能够做到旗帜鲜明,与他过硬的政治素质密不可分。1978年11月25日,华国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代表中央政治局讲了8个问题,却没有讲到正在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胡乔木在小组会上发言时提出,希望华国锋同志在会议结束时能谈一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对这次讨论作一个结论。他说:“这个问题本来是一个理论问题,但在两个意义上也是政治问题。第一,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解放思想,搞好当前工作,加速‘四化’建设,正确处理遗留的各种案件等,都具有指导意义。第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多数省、市和大军区负责人都表了态,这也就不是一般的理论问题了。”后来,在会议结束时,华国锋表了态。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后,胡乔木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出色地贯彻了邓小平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宋平在担任周恩来秘书期间,也养成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对重大问题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1978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中第一个在报纸上公开表态支持。对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作出了正确结论:“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事实证明,胡乔木和宋平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支持,充分显示了他们在关键时刻对重大政治问题的坚定政治立场和鲜明政治态度。

第二,从事秘书工作有利于强化全局观念。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全局、懂全局、谋全局,是古今中外领导者必备的素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用兵如神,他的每一着战争妙棋都是用全局眼光精心布局的。胡宗南进攻延安后毛泽东之所以坚持不过黄河,继续留在陕北,主要是基于陕北对指导战争全局的战略影响;辽沈战役确定先打锦州,主要是毛泽东看重锦州“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的战略地位;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主要是毛泽东想把大别山作为“东南威逼京沪、西南直迫武汉”的战略跳板。毛泽东超越常人的战略头脑和全局眼光,首先折服了在他身边工作的秘书们。据延安时期担任过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回忆,当年毛泽东决定撤离延安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觉得中国的红色首都被敌人占领了影响不好。一天夜里,他骑马去王家坪见毛泽东,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高见”,向毛泽东建议尽可能保住延安而不撤离。毛泽东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高明。蒋介石‘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认为自己胜利了。实际上他一占领延安,就输掉了一切。首先,全国人民以至全世界都知道他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祸国殃民,不得人心。其次。从全局上看,我们撤离延安,能够吸引更多的敌人,减少敌人进攻解放区的兵力,进一步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毛泽东的这番话使师哲的顾虑一扫而光,特别是看到毛泽东对战争全局了如指掌的样子,他顿时增强了胜利的信心。毛泽东最后对他说:“你懂得出拳吗?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出去更有力!现在他可以打到延安来,将来我可以打到南京去!”听了毛泽东的话,师哲愉快地返回驻地,感到胸中有了全局,马上产生了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周恩来当年选总参作战室主任雷英夫当自己的军事秘书,就是看上了他的战略头脑和全局眼光。朝鲜战争爆发后,雷英夫判断美军有更大的战略企图,作出了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的判断。周恩来听了他的想法后带他去把这一判断报告给了毛泽东。后来的情况证实了雷英夫的判断。毛泽东高兴地对大家说:我们的小参谋能预测出美军在仁川登陆,而且是那么的准确,这可以说在军事史上都是不多见的。雷英夫当时之所以能作出如此正确的判断,靠的是对国际战略全局特别是对美国军事战略的准确把握,靠的是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

第三,从事秘书工作有利于强化求实思想。陈云是我们党内坚持求实精神的典范,他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反复提倡:“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他认为天天忙于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很少调查研究实际情况,这种工作方法势必犯错误。陈云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从不发表空泛的议论,每讲一个问题必定经过深入调查和周密思考。据陈云的秘书、国家安全部原部长许永跃回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后,陈云让他去南方了解乡镇企业的情况,并对他说:“你去了之后。就说是我让你去的,你是代表我去的。”当时许永跃去了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和南京,回来之后把调研情况向陈云作了汇报。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乡镇企业的情况,陈云又让许永跃去了广东的广州、东莞、惠州、深圳、珠海、中山、顺德、佛山和汕头,调查了珠江三角洲1100多家企业。后来,许永跃又到福建的漳州、厦门、泉州、福州调查了上百家企业。回到北京后,许永跃用了三个半天向陈云作了详细的汇报。1992年7月21日,陈云写了一篇文章,坚决支持特区建设。许永跃在回忆文章中讲:“其实,陈云同志让我前期做的那些工作,都是为了自己要在政治上明确表态而作的准备。他要向全党告知,陈云是支持小平的,是和小平的意见一样的,是关心改革开放和发展特区建设的。这是政治家的政治表态。他要告诉全党,告诉整个国际社会,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在支持特区发展问题上,他和小平是没有任何分歧的。”通过这次深入调研,许永跃进一步感受到陈云传授给他的求实精神让他终生受用。据陈云的另一位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回忆,陈云在对待领袖的问题上充分表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求实精神。1954年陈云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发言说:“‘毛泽东万岁’这是一个政治口号,但是毛泽东在生理上是不能万岁的。我在这里,在四中全会上,说毛泽东生命不能万岁,这似乎不太好,但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毛泽东实际上是不能万岁的。”朱佳木说,陈云这种真懂实事求是、善于实事求是、敢于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他一生学习的榜样。

第四,从事秘书工作有利于强化严细作风。周恩来始终对工作极端认真、极端负责,无论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凡属见报或下发的文件,周恩来都严格把关,凡引用经典著作的内容他一定要找来原著核对。即便是秘书帮忙核对过的他也不放心,还要亲自核对一遍。特别是对生产建设上的数字,对计划项目,每个数字他都要亲自再算一遍。秘书随时都带着计算器,以便遇到审查计划或财政预算决算时帮助总理计算核对。有时秘书见他太辛苦,就劝他说:“别人都算过了,总理就不要再算了。”周恩来讲:“要我签个字很容易,提笔一划就行。可是这事关国计民生、国家的资金、人民血汗,我是提笔千斤啊,不敢不慎之又慎!”秘书们听了都深受教育,什么事都不敢马虎。周恩来批阅文件,就像雕刻和绣花那样精细、一丝不苟,容不得任何粗枝大叶,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很严厉地提出批评。有一次,外交部报来一个案子,不太成熟。秘书陈浩接到报告后没有完全查清就送给了周恩来。周恩来一看报告中有许多提法不准确、问题不清楚,立刻严厉地问陈秘书:“这个案子你问清楚了没有?”陈秘书不安地说:“不太清楚。”周恩来把报告摔到桌子上:“不行,快去把他们叫来!”外交部主管副部长和有关司的负责人赶到后,周恩来严厉批评了他们,并把材料退回去让他们重新搞。有一次周恩来与廖承志讨论港澳问题,他随口问了一句:“香港和九龙的总面积是多少?”廖承志老老实实地问答:“不知道。”周恩来问负责港澳工作的秘书,这位秘书认为总理是随便问问,便回答说:“十几万平方公里。”周恩来勃然变色:“滑稽!浙江省才有多大面积?”这位秘书立即涨红了脸、低下了头。周恩来声色俱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蒙哄是决不允许的。”这让秘书们从中吸取了教训:对周恩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都“哄”不得、“蒙”不得。周恩来最听不得“估计”、“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话。因此周恩来的每个秘书都养成了精细、准确、严密的作风。1954年,有一次周恩来批评秘书韦明时讲了一句很严厉的话:“你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你是我的秘书!”从此以后,这句话像长鸣的警钟一样,伴随着韦明度过了跟随总理的全部时光。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他把在周恩来身边培养出来的严细作风点点滴滴地带到了工作之中。

第五,从事秘书工作有利于强化学习精神。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从1950年冬至1966年夏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为他管理图书报刊历时近17年,最了解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据逄先知回忆,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办公室、游泳池休息室里,在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书。每次外出毛泽东总是带着书,在外地还要借一些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的图书馆都留下了毛泽东借书的记录。毛泽东每年订阅的报刊有上百种,他有一句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毛泽东关于学习的经验之谈是:“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最后一次读书是1976年9月8日傍晚,也就是他临终前的6小时左右,是在医生进行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7分钟。逄先知深有感触地讲:“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一些,成为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这一点,凡是与毛泽东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是表示钦佩的。”林克从1954年秋开始担任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同时帮助毛泽东学习英语,前后有12年。毛泽东对他讲:“我要让学习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毛泽东学英语兴致很高,在国内巡视工作期间在火车上、轮船上,随时都挤时间学习,有时哪怕只有半个小时也要加以利用。毛泽东把《矛盾论》的英译本先后学习了三遍,并在封皮的内页记下了三次阅读的时间。受毛泽东“决心学习,至死方休”精神的感染,林克自觉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六,从事秘书工作有利于强化自律意识。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极严,决不允许他们搞任何特殊。1954年,毛泽东到杭州起草宪法,他的秘书叶子龙随同而去。当时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对叶子龙说:“过去我们缴获了国民党一批手表,存在仓库里,总放在那里没有意义,我们准备处理了。你们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很需要掌握时间,但有些同志还没有手表,我想处理给你们一部分,请你们统计一下。”叶子龙说:“我们这些都是‘困难户’,手头不富裕,太贵了我们买不起。”王芳说:“处理的肯定不贵,大家都登个记。”几天后,毛泽东身边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买了一块处理的手表,毛泽东的警卫员李家冀得到的一块瑞士手表仅花了30多元钱。大家以为这件事很正常,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没想到毛泽东听说后很不满意,严厉批评了叶子龙:“你们跟我到杭州,为什么不考虑影响?当地处理东西为什么不给当地人而给你们?如果不是你们的特殊身份能是这个价吗?以后决不允许发生这类事情。”这件事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以后在对待类似问题上大家都能严格自律。

周恩来生前严格自律的精神,更是让身边的秘书们永生难忘。据秘书何树英回忆,周总理住的西花厅阴暗、潮湿、陈旧,他几次想维修一下都遭到周恩来的拒绝。有一次趁周恩来去南方视察,何树英就擅自组织人把房子维修了一番。没想到周恩来视察回来后发火了,气得他不住家里而住进了钓鱼台5号楼。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说他亲自制止了一些楼堂馆所的建设,没想到自己家里却发生了这种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做到。何树英知道事情闹大了,作了多次书面检讨。有一天周恩来通知他去钓鱼台的办公室,总理对他讲:“小何,你跟了我这么多年,对我的性格还不了解吗?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是影响一大片。所以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而且真有人学着修起房子来,我还怎么说别人?这个头是我带的嘛。我一个人似乎影响不大,部长、副部长都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样一级学一级发展下去怎么得了?现在是既成事实,我搬进去住吧,我心里不安;我不搬进去住吧,你们心里不安。教训哪,你们这么搞对谁都不好。”没有办法,何树英只好带人将西花厅的地毯、沙发、窗帘、梳妆台、灯具等全部搬走,恢复了原来的旧貌,只剩下地板没法拆。这样。周恩来才从钓鱼台5号楼搬回西花厅。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何树英。从此他时时处处都注意严于律己。

后记

本书是55位党政军高层领导干部秘书的亲身回忆,真切、生动地叙述了他们在给高层领导担任秘书的一段独特而又难忘的工作经历。他们以亲历者的身份和参与者的眼光,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这些高层领导干部传奇的革命生涯、非凡的人格魅力、高超的工作方法、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秘书们在领导者的谆谆教诲和率先垂范下,逐步成长为学识广博、才能超群、洞察力强、工作严谨、纪律严明的人才。同时,本书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风云变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也使得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外,汇集众多的高层秘书亲身讲述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与秘书之间的工作、生活交往情况,这在目前国内出版物中还是第一次,必将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应该说,本书是一部难得的关于秘书工作艺术的生动教材。

最后要说明的是,由于编者水平的限制,本书无论在编排体例上和具体内容的叙述上都可能有疏漏和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月10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层秘书(55位党政军领导秘书亲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秘书工作杂志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805589
开本 16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6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