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卧底(解密余则成们的潜伏档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无处不在,胜利了不能宣扬,失败了无法解释。他们都是最天才的演员,永远隐藏着自己的真实面孔。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为主,兼及抗战中在日伪占领区卧底的国民党特工人员的事迹,内容翔实。书中选取了中共早期秘密战线“龙潭三杰”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与谢和赓、熊向晖、沈安娜、赵荣声等中共派遣到国民党军政高位身边的潜伏人员以及从国民党内部策反的郭汝瑰、侯镜如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事迹,还有抗战时期在对日伪斗争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国民党高官唐生明、基层特工詹长麟及其功绩。全书内容生动,过程曲折,描述精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梳理国共两党时期,包括抗战时期的一些惊险刺激的卧底案例,特别是在政治军事上造成了重大影响、发挥了“战略作用”的卧底人物,有“龙潭三杰”、谢和赓、熊向晖、沈安娜、赵荣声等中共派遣到国民党军政高位身边的潜伏人员,也有从国民党内部策反的郭汝瑰、侯镜如等国民党军界将领的事迹,还有在日伪斗争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国民党卧底高官唐生明、基层卧底特工詹长麟及其事迹等。本书结合史实与相关回忆录,采用现场感的文学语言,讲故事的笔法,较细致地刻画了活动在隐秘战线上的——谍报员——这一神秘人物的群像。

目录

序言(代前言)

第一章 毛泽东:李克农是个大特务

第二章 敌营中的暗哨——周恩来的救命恩人钱壮飞

第三章 胡马啸西风——悲情英雄胡底

第四章 插在日军心脏上的尖刀——平民特工詹长麟

第五章 世界上军衔最高的间谍——卧底汪伪的唐生明中将

第六章 国民党大员的红色“秘书”——秘书专业户谢和赓

第七章 身在曹营心在汉——“想回家”的侯镜如中将

第八章 卫立煌身边的“红小鬼”——“功亏一篑”的赵荣声

第九章 为国民党制订作战计划——“最大的共谍”郭汝瑰

第十章 把握蒋介石脉搏的奇女子——传奇速记沈安娜

第十一章 保卫中共中央的胡宗南秘书——红色暗剑熊向晖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敌营中的红色暗哨——周恩来的救命恩人钱壮飞

钱壮飞是中共早期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代表,中共党史上重要的功臣之一。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说过:“如果没有钱壮飞,我和党中央许多领导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周恩来还曾把他与李克农、胡底并列为党的情报工作“前三杰”。殊为可惜的是,英雄却魂断长征路,惨死在一个歹徒手下……

英雄少年多坎坷

1895年,钱壮飞出生在吴兴(今浙江湖州)。其父钱子如是当地经营丝绸生意的小商人。钱家在当地属于大姓,但到了钱壮飞这一辈,却已是三代单传。钱壮飞聪颖好学,6岁时就送进当地的洋学堂,12岁时考入浙江省立三中。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钱壮飞的少年时代是在动荡年月中度过的。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钱父因所经营的绸缎生意破产而郁郁寡欢,不久撒手人寰,留下母子二人艰难度日。钱母担心家财被族人霸占,被族人欺负,便急忙托人说媒,给儿子介绍了本地姑娘徐双英。那一年,钱壮飞18岁。次年,女儿诞生。

北京城里结姻缘

1915年,钱壮飞经族亲、著名的学者钱玄同的资助,考进了国立北京医科专门学校,住进了“安徽会馆”。学习期间,钱壮飞结识了比他大两岁的女同学张振华。张振华出身于安徽桐城名门望族,其祖上曾做过宰相,家境较为富裕。钱壮飞就是在她的资助和关照下完成学业的。互生爱慕,日久生情。1919年10月,两人结为伉俪。后来,母亲范氏前往北京探望儿子,才得知儿子已经另有所爱,并已生下一子。老人与张振华的关系并不融洽,但因为她为钱家生下儿子也就转怒为喜。之后,徐双英也来到北京,全家人住在了一起。张振华与徐双英两人心中虽有芥蒂,但也能以礼相待,互相照顾,一家人倒也相安无事。

然而,钱壮飞不得不面对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医专毕业后,钱壮飞便在北京长兴街挂牌行医,后来又转到京绥铁路局附属医院当医生。但由于收入十分微薄,难以维持家计,他只好白天去一所美术学校兼任教师,晚上去一家小报馆当编辑。而张振华则在天坛传染病医院工作。在这十余年拮据的生活中,钱壮飞做过多种职业,除了精通医术之外,还擅长书法、绘画、编辑、摄影和戏剧创作等,所以他也就具备了从事多种职业的本领。从外表看上去,钱壮飞文质彬彬。实际上,他是人情练达,有勇有谋。

夫妻双双投革命

钱壮飞在为生活奔波的时候,正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激烈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动荡、百姓的疾苦常常打动着这位血性青年的心。在这一时期,钱壮飞通过族亲钱玄同的关系,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社会进步人士,受陈、李的思想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另外通过张振华的关系,钱壮飞与张振华的弟弟张暹中来往密切。张暹中是中共早期的党员。在与他的交往过程中,钱壮飞深深地被内弟的进步思想所触动。

1924年,经过同学吴鹿鸣的介绍,钱壮飞在“安徽会馆”和胡底相识并成为挚友。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1925年,钱壮飞经张暹中介绍加入中共。此后,他与胡底、张振华一起,利用公开职务做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把党的秘密文件或标语、传单装进自己印着红十字的医用皮包,到中共的地下交通站或者联络点去“出诊”。有时组织上安排一些同志转移或者接头,往往需要化妆;而化妆所需要的衣服、箱子和其他物品,只要开个单子,钱壮飞夫妇准能及时买好送去。这对身穿白衣的医生夫妻,经常出没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尽管多次引起特务、军警的怀疑和跟踪,但他们总能机智地把敌人甩掉,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钱壮飞一家搬到了平安里13号一幢较为阔气的西式住宅,它是当时中共北京党组织的秘密据点之一。外表上相当气派,每天黄包车进出客人络绎不绝,但实际上,宅子的主人日子却过得十分拮据。中共党组织提供的少量经费和钱壮飞夫妇两人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如此大的排场。钱壮飞一家经常背着人偷偷地啃玉米面窝头,吃萝卜白菜、喝稀饭,艰苦度日。

1926年,在行医的同时,钱壮飞还和徐光华、胡底一起在北京护国寺路东的一所院落内创办了一个“光华影片公司”。这个公司当时拍摄了不少电影,其中一部故事片《燕山侠隐》十分有名,曾被送到日本放映。钱壮飞和胡底全家上阵,都有角色。据其女儿黎莉莉回忆说:“在影片中,我妈妈扮演爸爸的妹妹,有一场戏是爸爸的父亲要赶他出门,爸爸的母亲舍不得儿子,只是哭,我拖住哥哥(钱壮飞)不放,不让他走,同时还要哭。我哭不出来,反而笑,因为我觉得拖的是自己的爸爸,嘴里却叫哥哥,很可笑。这场戏拍了很多次都不行,后来妈妈生气地打了我,我真的哭了,最后拍成了。”办公司、拍电影,这都是钱壮飞为掩护革命的一种活动而已。

携家带口东南飞

1927年4月28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中共早期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惨遭杀害,中共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各级组织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李大钊的牺牲,更激起了钱壮飞的革命斗志。他暗暗地立下誓言:“要像李大钊同志那样,生则鞠躬尽瘁、战斗不息,死则慷慨赴难,从容就义。”

北方局遭到破坏后,钱壮飞和胡底也被北洋政府通缉,钱壮飞不得已带着家人东躲西藏。后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胡底化名“北风”,钱壮飞化名“南飞”,携家带口前往上海。

钱壮飞刚到上海时,由于人生地不熟,无固定职业,一时间又无法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他无奈之中只得一边四处奔波,谋职糊口,一边寻找党组织。为了维持生活,他曾给上海公用局写黄包车的牌照,后又在工厂画过窗纱和桌布的图案。这段时期,他曾一度与最亲密的战友胡底失散。

P48-51

序言

《卧底:解密“余则成”们的潜伏档案》一书,以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为主,兼及抗战中在日伪占领区卧底的国民党特工人员的事迹,内容翔实。作者界定其选材范围是对当时政治军事造成了重大影响、发挥了“战略作用”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书中选取了中共早期秘密战线“龙潭三杰”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与谢和赓、熊向晖、沈安娜、赵荣声等中共派遣到国民党军政高位身边的潜伏人员以及从国民党内部策反的郭汝瑰、侯镜如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事迹,还有抗战时期在对日伪斗争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国民党高官唐生明、基层特工詹长麟及其功绩。全书内容生动,过程曲折,描述精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在“讲故事”的同时,对那个时期秘密战线上的部分重要人物与事件进行了梳理,是一部兼具学术与可读性的作品,想必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书各章写的多是解放前情报特工界的诸位名流和他们的突出事迹。其实,这只不过是中国近代时期特工谍战历史的冰山一角。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角逐中,无不充斥着特工活动的身影。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情报人员,以其崇高的信仰支撑与高超的专业技能,大智大勇,在隐蔽战线对国民党的斗争中显示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总体来看,中共人员对国民党是“派得进”、“拉得出”,而且目标都是国民党高层甚至最机密的对象,反之,国民党的特务却在对中共的渗透与策反破坏中屡屡失败、几无建树。两者相比,中共的情报工作的确技高一筹。

国民党中统与军统两大特务组织,以效忠蒋介石个人、服务其政治集团为宗旨,在国民党内争恶斗和反共内战中,镇压人民革命,迫害中共与民主党派、进步人士,犯下过无数罪恶,在中国现代民主化进程中起着破坏和阻碍作用。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他们也曾在国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下,投入对日作战,并与美英等同盟国合作,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过不小的贡献。对此都应当给予实事求是、客观深入的记述和研究。

当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工活动的历史因其隐秘性和正规资料的缺少而鲜为人知,有关的研究撰述工作也相对比较困难,尤其具体细节史实的考证,很难达到尽善尽知的程度。本书中或许也还存在一些错漏之处,但总体来看,在资料与史实考证两方面,这本书是可读与可信的,这是值得特别指出的一点,也是几位合作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对中国近代史上特工活动史的深入研究,目前才刚刚开始,我也是其中的一名爱好者,对于本书的出版问世,甚感欣喜。这一课题的深化与拓展,有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尽管有档案封闭资料搜集不易,以及坊间野史泛滥,造成史实考辨混乱等诸多困难,但我们相信,因为这一课题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者,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爱好者们,加入研究队伍。同时也期待本书作者能在这一领域继续努力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员 马振犊

2009年7月6日于南京

后记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

60多年前的中国,硝烟弥漫,战火绵延。为了自由和独立,伟大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痛苦中企盼、在屈辱中抗争……在宣传中,我们知道了功勋卓著的领袖和将军,我们知道改变战争态势的战场和战争,但是,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在隐密战线默默贡献着自己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情报人员?他们是狼群中的战士,胜利了不能宣扬,失败了无法解释。他们是孤胆英雄,永远隐藏着自己的真实面孔。

在《潜伏》等影视作品热映之际,我的好友、世界知识出版社胡孝文主任在闲聊中希望我能够写一本有关潜伏卧底、反映“余则成”们这个特工群体群像方面的图书。盛情难却。在好友军事科学院刘俊博士、师妹顾碧和范裴裴的通力合作下,总算按时交稿。

客观地说,本书的写作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每一个章节要尽量采用当事人或者熟悉他们情况的人所撰写的文献材料,如无此类一手材料,就需要选取在知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或者权威学者所撰写的专著。惟唐生明一文,成文较早,曾在国内诸多门户网站的军事频道上转载,质量笔者较为满意,时间仓促,故未加注释,以待日后弥补。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是我们的团队——季我努工作室的原创写史的原则。虽然历史不是科学,历史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但是,历史可以尽可能地接近于事实。正因为如此,我会继续写下去,尽可能地让历史通过我的笔来说话。也许这个目标过于宏大,但是我不是孤军奋战,还有一大群与我有着同样的理念的朋友和我一起努力。季我努工作室关注重点是在抗日战争史,特别关注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各阶层的优秀中华儿女的抗战事迹、以及日本战争暴行。我们要讴歌在艰苦卓绝中挽狂澜于既倒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要提供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罪行的有力证据。我们不想把日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我们知道,这只是一句提气的空话,我们要的是正义,要的是日本政府正式的对遭受过它野蛮侵略的国家和残酷蹂躏的受害者的确定无疑的道歉和赔偿。

我在请马振犊馆长为本书撰写序言时提到,希望马馆长能够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特工在日伪卧底的情况。马馆长认为,一本书是有主题的,这本书的主体是中共方面的特工,序言是为整本书的主体服务的,因此没有作太多的介绍。

马馆长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的好友,他一直对我关怀备至。他说得很有道理,我想“补不足”,但是不能够喧宾夺主。即便如此,我还想说一句,在抗战中,国民党的特工人员也有过深入虎穴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都曾为中华民族的自由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我的写作计划中,国民党卧底特工的篇幅应该更大一些,可是限于材料的性质,只写了两位,因为他们成功了。中统的女特工郑苹如的事迹固然可歌可泣,但本书所选定的卧底,都是战略级的,他们的情报可以影响战局的发展。

现在大陆对于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功绩,评价已经相当中肯,大陆学界的国民党史的研究也日益开放。胡锦涛同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他的话,摆正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最近我才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我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因为我不仅仅是原创,我还翻译。抛开一些报刊杂志的编辑朋友的约稿之外,我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键盘上敲出的文字基本上集中于一个主题,那就是抗日。在此书之前,我从来没有写过任何涉及国共斗争的文字,因为我不愿意写,我不想写一个民族的内部争斗。

就在我犹豫是否接受胡孝文编辑重托的时候,我的女友,也是本书的文字校对史雪莲提醒我,历史不容假设,共产党取代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地位,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个道理,我懂,然而就是不愿意亵渎自己心中的那份神圣。她又劝我,我可以写国共两党当中为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进步做出贡献的人物,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们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她的思想工作很到位,我的思路开阔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人当中都有很多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一点上,他们是有共性的。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书。

说了这么多,读者朋友也许要笑话我太过于自恋了。我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我只想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有点价值而已,我不奢望有人能够记住我,我只要有些东西让自己能够认为对社会有价值就可以了。两年前,我留下了人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当我收获了学生时代一项无比荣耀的荣誉的时候,我的祖母溘然长逝,我竟然没有能够送她最后一程。不能够与我最敬重的人分享荣誉的快乐,荣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无论多么冒险的人,生活的压力都会把他变得平庸。最近我又听到一句精辟的话:“虽然我有形而上的理想,但是我必须要形而下的生活。我能欣赏阳春白雪,但是我首先要获得柴米油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杂志刘晨莹编辑语录)

《潜伏》中的余则成因为信念而越来越成为一名坚强的战士,但他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人。他在狼窝里战斗,但他首先要生活,他会爱,他也需要爱,所以他最后与翠萍做了真夫妻。本书中所有的卧底特工都和他一样,在不断经历着信念与现实的绞杀。我由衷地敬佩他们,不论他们是将军还是平民。我很喜欢陈数在《暗算》当中演的黄依依,我特别喜欢她的一句台词——徐院长,我求求你,让他爱我吧,我都活不下去了……

当本书定稿时,我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偶像,他就是克公李克农。我这个人偶像很少,周恩来是我政治上的偶像,他是我心中永远的人民的好总理;俾斯麦是我在外交上的偶像,因为他的纵横捭阖,把整个世界握在手心;孙立人是我军事上的偶像,因为他率领的钢铁部队,横扫日军如卷席;克公是我在秘密战线上的偶像,他简直就是秘密战线上的周总理。

写得够多了,也该结尾了。我想表示一下感谢!第一个要感谢的是马振犊馆长,他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本书撰写了言简意赅的序言。第二个要感谢的是胡孝文编辑,他的运筹帷幄让本书得以面世,他的精心编辑为本书增色不少。接下来,我要感谢我的合作者们,刘俊作为洛阳外国语学院的讲师,平时工作繁忙,且有求学之志,顺利考取军科院博士,他抽出大量时间撰写了本书的第二章和第十章;我的同门师妹顾碧,在面临毕业的紧张时期,毅然拿出大量时间,撰写了本书的第七、八、九等三个章节;第四、六章为范裴裴、钟灼寰合作。我的女友史雪莲承担了全部的文字校对工作,并将全部书稿的注释加以统一。另外,我想向我的好朋友《中华儿女》杂志任华南编辑、《国家历史》杂志马兰编辑表示感谢,她们对我的后记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人民出版社的张兆刚编辑、作家文摘报的孟醒编辑也给我许多中肯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我想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记者任捷的话作为结尾——“我总是要求自己写东西得做到几点,一要有意趣,二要有情怀,三要有意蕴,四要有担当……我珍惜我的位置和我的字”。前行的路很长,我和我的同伴们会继续努力!

范国平

2009年5月23日写于北京呼家楼,改于8月1日

初稿2009年4月12日

三稿2009年6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1940年,延安。饭桌上,毛泽东问李克农女儿:“你知道你爸爸足十什么的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处长呗!”毛泽东哈哈人笑:“错了!错了!你爸爸是个人特务。不过他是我们共产党的大特务!”1962年,李克农病逝后,关同中央情报局欣喜若狂,前无仅有地宣布放假三天,庆祝他们最难缠的对手“消失了”。

——李克农

1939年6月10日晚6点多,日本领事馆后门突然打开了,一个精悍的身影一闪而出,跨上一辆自行车后,消失在夜幕当中。70年后的一天,一个佝偻的老人平静地接受采访。当被问及被毒死的日本书记官与他私交还可以,他是否后悔时,老人突然激动起来,用拐杖使劲戳着地人声叫道:“我是诚心诚意杀他们的!我足中国人啊,我要报仇呀!我要我的祖国呀!”

——詹长麟

杜聿明临死前,把郭汝瑰叫到床前:“小鬼啊,事到如今,你总可以告诉我实话了吧?”“小鬼,你到底足不是共产党?”

这是在1981年。其实,早在淮海战役时,杜聿明曾直接向蒋介石明述他怀疑郭汝瑰是共产党。杜说:“我自己已经足比较清廉的官了,可郭小鬼更是清廉的让人难以理解,他一不好女色,二不贪财,甚至连自己家里的沙发都是打上补丁的!”蒋脸色一沉,大骂:“难道我堂堂同民政府的官员都要到处去捞银了才不是共产党,笑话!”

——郭汝瑰

1949年11月6日,中南海勤政殿。周恩来来宴请起义的国民党和谈代表团。请帖上的时间已过,秘书提示周思米。

周恩来笑道:“不急,还有一位重要客人没有到。”话音刚落,一个30多岁男子走进来。“这不是熊老弟嘛?怎么,你也起义了?”

“他不是起义,他是归队。”周恩来笑着说。

——向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卧底(解密余则成们的潜伏档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国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36329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