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兵团吗/中国文化探秘
内容
编辑推荐

经过长期的战乱,秦始皇终于统一了中国。六王毕,四海一,帝国之内洋溢着意气风发的昂扬气氛。秦始皇既要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也要焚书坑儒在思想上形成一统。这期间发生了怎样扣人心弦的故事?秦始皇的铁腕政策对中国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兵团吗?秦始皇为自己修过阿房宫吗?阿房宫是被后来的项羽烧毁的吗?……

内容推荐

“中国文化探秘”系列丛书的文字是通俗优美的,内容也是新奇迷人的,但它不是为了猎奇。它是通过对历史谜题的解读,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社会的功能,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何种关系状态。

丛书故事耐人寻味,真相扑朔迷离;拨开历史迷雾,秘密层层揭开……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兵团吗”一册。内容包括:秦朝的帝王枭雄、传奇人物、惊世国宝、考古发现、生活图景等。

目录

帝王枭雄

 秦始皇的千秋功过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霸王别姬的千古恨

 大风歌的豪情

 多面皇后吕雉

 汉武帝为何要写罪己诏

 谁把王莽推上帝位

 雅量超群的光武帝

传奇人物

 厕鼠与仓鼠的启悟

 韩信之死

 飞将军为何难封侯

 “滑稽之雄”的滑稽事

 贝加尔湖畔的牧羊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独留青冢向黄昏

 在水晶盘上跳舞的皇后

惊世国宝

 铜车马走出黄土地

 贵妇人的升天路

 玉做衣料金为钱

 艺术台灯也环保

 铜奔马:凝固的动态美

 汉代的陶俑“说唱艺术家”

 砖石里的仙境天堂

 摇钱树可否通天

关键时刻

 焚书坑儒的千古悲剧

 破釜沉舟不后退

 不怀好意的筵席

 化解白登之围得奥秘

 丝绸之路:从长安道罗马

考古发现

 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兵团吗

 古墓丽人

 景帝幕惊现裸体陪葬佣

 满城汉墓的惊险发掘

 古云南王的豪华墓地

 隐藏在山中的千年秘密

 神秘消逝的楼兰古国

生活图景

 豆腐是怎样发明的

 女子穿无裆,男人着裙裳

 湖阳公主的心思

 汉代人怎么玩杂技

 汉明帝的金人一梦

试读章节

汉明帝的金人一梦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唐僧确有其人,他就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为学习佛法、求取佛经,克服千难万险到达印度,最后将六百多部佛经带回中国。玄奘法师取经的事情发生在唐太宗时期,其实距此约六百年前,佛教已经开始由印度传人中国。

传说佛教传人中国与东汉明帝的一场梦有关。有天晚上,汉明帝梦见了一位神人,全身金色,头上有光,在殿庭上飞绕。明帝一觉醒来,感到非常疑惑,第二天向群臣说明梦境,并问道:“这是何方神圣?”学识渊博的太史傅毅回答道:“据说西方有一个号称‘佛’的大圣人,能在空中飞行,神通广大,皇上梦见的恐怕就是他。”

明帝很仰慕这位圣人,就派遣蔡情、秦景、王遵等大臣出使西方天竺,访求佛法。一行人走到大月氏国时,遇到了在当地传教的竺法兰、摄摩腾两位天竺高僧。汉使们邀请两位高僧到中国去传扬佛法,高僧愉快地答应了。于是,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经卷,跋山涉水,来到洛阳。

汉明帝非常高兴,请两位高僧居住在新修的房舍里。第二年,明帝又在洛阳城西面修建了“白马寺”,存放驮回的佛像和经卷。两位高僧在寺里翻译出了佛教的《四十二章经》,并为汉人讲解佛法。

以上故事虽然浪漫,却被许多佛教研究者所怀疑。他们觉得因为皇帝的一个梦而派遣使者取经,似乎不太可信。而且,故事中给明帝解梦的傅毅,实际上在明帝做皇帝时,还是个少年,不可能在朝廷做官。

晋代的一本书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劫灰”故事,有人据此认为佛教在汉武帝时就已经传人中国了。

传说当年汉武帝为了训练水军南征滇国,下令在宫中开凿昆明池。工人们挖到池底时,发现了一种奇异的东西,形状像石头,颜色如黑漆,敲一敲就发出金属的声音。

众人都不认识这个黑家伙。汉武帝就去问博学的东方朔,东方朔卖个关子说:“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不过某日将有西域的僧人经过中国,陛下可以去问他。”

果然,天竺高僧竺法兰不久就来到中国,汉武帝连忙向他请教。竺法兰答道:“这是以前旧世界遭受大火所留下的劫灰。”原来,佛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劫的末期会发生火灾、水灾和风灾三大灾。这种黑东西就是劫火的余灰。

后人根据这个记载推测,所谓“劫灰”,实际上就是煤炭。有人用这个故事来证明,汉武帝时,人们已经接触到佛教了。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这只是个故事,缺乏明确的历史依据。

汉武帝时还有金人的传说。汉武帝派霍去病向西征讨匈奴,霍去病大胜,得到了匈奴休屠王的金人,献给汉武帝。汉武帝认为这个金人是大神,恭敬地将它陈列在甘泉宫中。依照匈奴人对金人的祭法,不用牺牲祭祀,而只是烧香礼拜。

有人认为这尊金人就是佛像,这样一来,就能说明佛教在武帝时已传人中国。但是根据《史记》和《汉书》己载,这个金人是匈奴祭天用的,并非佛像。这个传说应该是后来佛教在中国流行后,人们根据当时的佛像形象及礼拜仪式,反推武帝时的匈奴金人就是佛像。

《三国志》注中引用的一段话,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这段话的大意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国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中国首都长安,他口授浮屠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太学生。这里所谓的“浮屠经”,就是佛经。

这段话载于我国的正统史书,而且当时佛教在大月氏国非常流行,口授佛经又是佛教传播的主要手段,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这段话是佛教传人中国的最早的可信记载。当然,这条记载也有一点漏洞。《三国志》注中引用的这段话是三国时人写的,距离汉哀帝时代已经有两百多年,记载不一定准确。

也有人认为这段记录是真实的,但这只是中国人开始接触佛教的正式记录,并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已经传播开来。到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佛教开始在贵族阶层中传播,楚王刘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族。

刘英和汉明帝所不能想到的是,一百年后,汉桓帝正大光明地在宫中立祠祭拜佛陀,佛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宫廷生活中了。而且从东汉起,佛教在民间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P145-147

序言

人类还在动物时代的时候,除了本能的遗传,不会有文化的记忆。而自从语言产生,文字发明以后,人类的创造就不再是清风流云,消失得无踪无影,文明随着口头传述和文字记载累积起来,并以一种加速度发展的态势,使人类奔驰在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因此,人类的求知欲望日益强烈,求知的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改变人类自身。

人类的知识积累,是从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神秘属性的探寻开始的,自生物体的生存之道到生存的意义价值,人们对于自我与世界神秘的探索一步一步把人类带人文明之境。

人的生存,需要吃喝与穿住,但人类自身不能提供这些,要仰赖自然赏赐。自然尽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却要通过人类的劳动才能获得。土地怎么能够长出养育人类的果实来呢?这样的神奇催生了人类思维的发展。简单的形体劳动只能造成动物世界的简单的世代循环,而创造性的思维及其劳动,则成为人类进步的彩色双翼。渔猎采集方式的生存,尚是动物化的生存,农业则是人类高尚的创造性活动,人工栽培、养护、收获,哪一样不是在对于自然的神奇的观察探讨中获得的灵感而用于人自身生存的劳动呢?农业的栽培,需要对于自然气候的掌握,在看似凌乱日复一日的时间中,找出其运行规律,于是就有了历法,自然的盛衰荣枯之理,生产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就被发现出来了。农业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能力于是大大提高。

人类迈进文明的门槛,更源于对人自身的神秘的思考。如果人仅仅是通过创造性生产获得更多的资源,而没有人文精神的增进,这样一群没有理性的生物体,不仅不是世界的福音,还可能是世界的灾难。如果不能控制调节本能,不能建立规则,人类将是悲剧性的存在,将会陷入相互残杀的灾难境地。一位伟人的词这样描述丧失人性的苦难:“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如果没有人文,世界将是多么的悲惨!于是,我们发现,关于人与人性的思考才是人成为“人”的前提。关于季节的观察发现,会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自然的荣枯与社会的兴衰可以关联起来,与人的生命可以关联起来,这样就是天人合一。人类也从动物世界选择学习了一些良性的规则,如猛虎不食子、乌有反哺之义,从中人们体悟出慈爱与孝敬的道理,形成了社会的伦理。中国古代的哲人把天文与人文奇妙地结合起来了,天理与人欲于是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带来人世间的和谐与宁静,人文让世界变得美好起来。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这些在今天的哲学家看来都还需要不断解说的论题,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开始思考了,并留下了丰富的充满幻想的关于人类由来的解释,也留下了充满理性的关于人性的思辨,我们不仅知道有女娲造人的故事,我们更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认为天道也是至善的,天人合一,人性就自然是至善的了。人性如何展开是自己描绘的,无论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自私的表述,还是大公无私普度众生的崇高理念,让精神左右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凭着欲望的驱使,这就是人!

当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世界上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历程,我们发现,人们对于“我是谁”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对天发问,而更多的是从前人走过的足迹中寻找依据,也就是说,历史是现实之师。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智慧资源,只有中华民族在过去的岁月里才会留下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献和口头传说。而当我们在享受这份巨大的文化资源的时候,却时时会陷入迷茫,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不解的谜题。一般说来,丰富的历史资源会留下清晰的过去岁月的图像,但事实恰恰相反,文化资源越是丰富,其谜题就会越多。就像浅浅的水流平淡无奇,而浩瀚的大海宝藏无限一样,中国文化中的无尽奥秘正是其博大精深的体现。或者因为文献有缺,事件不能连贯;或者叙述多样,表述不一,让人无所适从;或者时过境迁,往日的平常之举今日已不可思议;更有珍贵遗产的无奈失落,令人满眼迷茫……文化的迷宫让人流连忘返!

文化神秘如今已成为一种娱乐资源。但是,本丛书却不仅仅是提供给大家开心一笑的。丛书的文字是通俗优美的,内容也是新奇迷人的,但我们不是为了猎奇。我们是通过对历史谜题的解读,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社会的功能,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何种关系状态。古人其实很早就在这样做,如屈原就是一个文化探秘者,他在《天问》里这样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就是两个最大的谜,关于最初的宇宙形态是谁传下来的?宇宙是一片混沌的话,怎么能够考察得到呢?这是关于宇宙奥秘的问题。还有关于人生由来的困惑的问题,如:“女娲有体,孰匠制之?”中国的神话说,人是女娲造出来的,那女娲的身体又是谁造出来的呢?屈原的这个问题,我们至今还回答不完善。探秘不就是探究宇宙人生的重大问题吗?岂会仅仅是猎奇?对文化的神秘性的探寻是一条漫漫长路,永远地不停息地行走在这条充满艰辛而又喻快的道路上,这就是人类的本性,也就是人类崇高而又伟大的精神!

我们寻找失落的玄珠,我们想揭开千古的谜底,其实是想和读者朋友一起反思人生的价值,话题是严肃的,但我们的表述是轻松的,因为我们想和大家一起享受人生的趣味。苦思冥想不会产生思想的巨人,也不会理解人生的意义,相反会背上沉重的负担,丧失生存的乐趣。当我们感到文化的历史是深邃和奇妙的时候,就会产生探索的欲望,我们的境界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我们绝不愿意大家在历史的迷宫里不能自拔,而是希望把神奇的历史事件当做一个个突然落下的苹果,触动人们的灵感,开出新的精神之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兵团吗/中国文化探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81330
开本 16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3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2.0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