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演化/中国动物文学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三百万年前,大熊猫花耳朵家族的祖先自诞生开始,就和人类的祖先矮脚家族、剑齿象的祖先圆鼻头家族、黑熊的祖先白月亮家族,一路走来,演绎出一个个相依相存、相生相克的动人故事。这就是方敏所著的《大演化》讲述的历史。

大熊猫会灭绝吗?人类会衰落吗?我们应该怎么办?翻开这本《大演化》,寻找答案吧!

内容推荐

《中国动物文学大系》是对中国原创动物文学发展历史的回顾、梳理与总结,包括动物小说、动物散文等动物文学的主要样式,全面收录中国动物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是中国动物文学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

方敏所著的《大演化》为其中一册,《大演化》主要是想让读者对大熊猫物种的演化史,对人类和大熊猫的关系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大熊猫物种有过从兴起到鼎盛再到衰落的过程,人类也有着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在这些过程和发展中,不但天地万物在起作用,物种自身也会有变化和差异,从而有了灭绝和发达。

目录

总序

三百万年,我们一路走来(自序)

九十万年前 小种时代

七十万年前 巴种兴起

三十万年前 鼎盛时期

五万年前 大难不死

一万年前 现生种问世

五千年后 走向濒危

作家与作品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著作目录

获奖记录

施于自然和生命挚爱的文学书写——评方敏《熊猫史诗》◎李炳银

《熊猫史诗》:自然与历史深处的生命诗情◎季红真

试读章节

九十万年前 小种时代

一 五雄大战

四月的秦岭,依然是冰天雪地,这个绵延五百公里,横亘中国腹地的摩天峻岭,还在重温着几千万年前的旧梦,浑然不知我们已经来到它的身边……

古往今来,地老天荒,这个接受了几千万年天地之怂恿又经历了几千万年生死的阵痛才降生的巨人,这个得尽了几千万年天地之精华又经历了几千万年岁月熬煎的老人,就这样坚定不移地伫立着,面对着一场又一场远远近近的风霜雨雪在它的头顶狂放肆虐,面对着一代又一代高高低低的植被在它的身上厚薄疏密,面对着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种群在它的怀里兴衰死生。

它在冥想些什么?遥远的过去,凝重的现在,还是缥缈的将来?

它会有将来吗?是这悠悠千秋亘古不变的岁月,还是那瞬息万变灰飞烟灭的终极?

它将怎样面对那样的终极?是坦然的平和,是无尽的哀愁,还是绵绵的思念?

它会有思念吗?是为了初春的融雪,盛夏的花谢,深秋的落叶,隆冬的草枯?还是为了那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来了来了,便活蹦乱跳,去了去了,又踪影全无的飞鸟和走兽?

它们是怎样消失的?是天的灭绝,是地的收取,还是它们自己的放弃?

它们为什么会放弃?放弃了之后,它们还会努力吗?

它们会怎样去努力?努力了之后还会再生吗?

它们再生的路程有多长?再生了之后还会是它们自己吗?

无数个比树叶还要纷繁的谜底,无数个比黄土还要精妙的神秘,就这样紧锁在它那终年积雪的海拔三千七百米的顶峰上,包裹在它那绵延五百公里横贯两百公里的山体里。

就在这个早春的四月,当秦岭还在重温着它的旧梦时,我们的脚步已经踏上了它厚重的土地,寻找那个在三百万年前诞生的古老物种。

三百万年前,被岁月的风雨销蚀夷平的秦岭,借助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的威力,进行着大规模的山体重构。在一次接一次的天崩地裂,一次接一次的飞沙走石之中,一片又一片的灌木草甸被撕裂开来,瞬间就被吞噬得烟飞灰灭,到处堆积着厚厚的黄土;一棵又一棵的大树被推倒在地,眨眼就被埋葬得荡然无存,到处横竖着尖硬的石砾;一条又一条的溪流被拦腰切断,或是被抬上高山,像一把把悬在高处的利剑,去切断山崖寻求它们的出路,或是被甩进谷底,像一头头绝望的困兽,左冲右突拼杀出一条血路。

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足足持续了一百多万年的破坏和重构之后,时光已经流逝到了九十万年前。这时候,秦岭的山体已经覆盖了郁郁葱葱的草甸、灌木和树林,秦岭的沟壑已经云游着清清亮亮的溪水、河流和飞瀑。那些不知道是死灰复燃还是应运而生的飞禽和走兽,也早已经把它们的啼鸣和呼唤、身影和脚印,填满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崇山峻岭。

稀疏的灌木渐渐粗壮蓬勃,嶙峋的树木也有了更加滋润的枝干、更加舒展的叶和更加艳丽的花朵。特别是那片青翠欲滴,生机勃勃的竹林,就像一朵飘来荡去的绿云,诱发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和神奇。

一个美丽的脑袋,正在从神奇的竹林摇出来。浑圆雪白的头上,黑色的鼻头是精致,黑色的嘴唇是威严,黑色的眼眶是典雅,特别是一对黑绒球似的耳朵,俏丽调皮,耀眼夺目。

神奇的竹林在摇荡,美丽的始祖母在显形……终于看清了,大约一米长,全身雪白,只有一袭黑丝绒的披肩,拢住了前肢,罩住了后腿,又在背上打了个结,显得华贵俊美,典雅庄重。身材修长,步态轻盈,左右盼顾,又有了百媚千娇,风情万种。

美丽的始祖母在一棵高大的连香树前站住了,抬头眺望。

早春时分,雌雄同株的连香树正在开花,雄花枝上,黄褐色的雄花挤在一起,摇头晃脑,寻觅着中意的伴侣。雌花枝上,淡绿色的雌花独善其身,焕发光彩,等待着两情相悦。粗大的树干上,还有几处新鲜的爪痕,弥漫着一股酸甜的气味。

那是一只雄性大熊猫留下的,一个痴心不改的情种。他在这座大山里,四处游荡,留下痕迹,就是为了寻觅中意的情侣。

美丽的始祖母扬起头,朝着远山,一声呼唤,绵延不绝的回音,就从四面八方传来。

美丽的始祖母低下头,围着树干,转了一圈,对面的竹林里,就有了窸窸窣窣的声音,甜甜酸酸的气味。

是那只四处游荡的情种雄猫回来了。

美丽的始祖母站住了,竖起耳朵,睁大眼睛,等待着情种的出现。

就在这时,始祖母的身后又传来一声长吼,贴着地皮,震颤竹林。

始祖母转过头,一棵水青树下,一只雄性大熊猫,像个挑战者,虎视眈眈,也在等待。

P1-4

序言

人类对于动物,实在有着说不尽的永恒话题。

人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历史,先在地决定了人类与动物的天然亲缘关系和一往情深的亲和力。早在两三万年前,动物作为艺术形象就已进入了人类的审美创造视野,原始人遗留下来的史前岩画及其图腾崇拜物,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动物。而在漫长的文学史长廊中,动物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永恒形象。

人类的祖先早已通过作为东方文学源头的《诗经》、《罗摩衍那》和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古希腊神话》等,提出了一些具有永恒属性的命题以及对这些命题的理解。这些命题包括:人与神,爱与恨,生与死,正义与邪恶,荣誉与耻辱,战争与和平,人生的局限和无奈等,而人与动物的关系,则是其中格外绚丽多彩、别具意蕴的命题。

中国的《诗经》开篇即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种叫“雎鸠”的美丽乌儿,亭亭地栖在波光潋滟的河中央,关关地鸣叫着,开启了中国文学的华美篇章。孔子说,诗的作用在于“兴观群怨”,可使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诗教,岂止是希望人们熟识鸟兽草木之名而已,而在于引领众生俯仰天地,万物一体,广大心性,到达厚德载物、天人和谐的仁道之境。这就是中国文化、文学的元典精神。

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动物作为艺术创造对象与审美表现对象,都曾经历了渔猎时代的动物神话,农耕时代的动物童话、寓言和传说故事,以及现代的动物小说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动物主要是以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承续下来的,而且品类十分丰富。美国学者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列出的中国动物故事类型就多达299种。动物小说是现代动物文学的主要文体,或者说现代动物文学的核心是动物小说,此外还有动物散文等。

动物文学不同于以“原始一儿童思维”为特征而创作的动物神话(如《白蛇传》)、动物童话(如《狐狸列那的故事》)、动物寓言(如《伊索寓言》中的动物)、动物传说故事(如《狼外婆》)。动物小说是以动物作为艺术主角、按照动物“物的逻辑性”原则而创造的一种动物题材叙事性文学作品,并严格遵循现代小说艺术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原则。动物小说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三人称为主(偶尔也有第二人称),作者以身临其境的“在场感”直接表现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和生命意蕴,而且动物都“不开口说话”,即使偶有开口说话的动物也只是动物与动物之间“说话”,而不是与人“说话”。而动物神话、童话、寓言、传说故事中的动物,都能“开口说话”,而且主要是与人“说话”。

动物文学的主要特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动物中心主义。动物文学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人与动物的平等地位,呼唤人们关爱动物,尊重动物,树立“动物一生态道德”的观念,并进而从动物世界中反思、寻求人类的精神价值。

二是强烈的荒野意识。这不仅是指动物文学已将目光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视角,转向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丛林、高山、大海、草原等“荒野”世界,更是指人们希望在荒野中找回曾经失落的精神,寻求拯救地球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途径。正如创作不朽自然文学《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所说:“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而《论自然》的作者爱默生说得更彻底:“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

三是动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一般认为,动物文学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表现为:一是严格按照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二是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作品思想内涵应是艺术所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

动物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一个独具艺术魅力并拥有充分自主发展前景的文学门类。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文学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且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动物文学的这种“上升”态势,是与其独特的价值及这种价值在当今世界所彰显出来的重要性分不开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加以论析。

首先是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维度。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存危机,人类必须反思自身的行为,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的观念,培养人类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生态道德,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拓展道德共同体的界限,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赋予自然界特别是动物永续存在的权利,进而从征服自然、灭绝动物的狂热中走上回归自然、天人和谐的道路。而动物文学,正是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树立生态道德的最好的中介和读物。

动物文学的重要价值,还深刻地体现在对少年儿童“精神成人”的作用和意义上。由于少年儿童的精神生命对动物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因而动物形象自然而然地成为儿童文学最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动物小说也自然成为儿童文学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板块之一。动物文学对少年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其他文学样式不可取代的作用。动物文学的审美指向是执著于对“动物性”——与儿童生命世界有着最密切的天然联系的动物世界的探索,艺术地再现和描绘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生命原色,以及由描绘动物世界带来的对博大自然界的由衷礼赞。动物文学直接搭建起作家与少年儿童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自然等具有深度意义的话题平台,为少年儿童提供了比其他儿童文学样式更多的关于力量、意志、精神,关于野性、磨砺、挫折、苦难以至生与死、爱与恨等的题材和意蕴。阅读并领悟动物文学所具有的这种独特而深刻的精神内核,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不失为一种‘精神补钙”。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动物文学自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就已开始出现,鲁迅的《鸭的喜剧》、《兔和猫》,周作人的《百廿虫吟》,沈从文的《牛》,叶圣陶的《牛》,丰子恺的《养鸭》,萧红的《小黑狗》,老舍的《小动物们》,巴金的《小狗包弟》等,成为中国现代动物文学初创阶段的重要收获,并形成自身的一些特征:一是以动物散文为主,较少动物小说;二是描写对象以家畜宠物为主,极少野生动物;三是以人的主体性为主,借动物寄寓思考、抒发情感,对动物习性的观察、描写细致准确。现代动物文学的这种“寓言式文体”模式承续了很长时期,直至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才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并迎来了“风起云涌”的发展新阶段。这种“风起云涌”的局面突出体现在动物文学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审美追求与艺术重心的不断拓展。新时期以来的动物文学作家队伍主要由以下三股力量组成,并在动物文学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倾向与创作风格:

一是关注生态文明、力倡生态道德的作家。他们秉持新的人与自然观,足迹遍及高山、江河、沙漠、荒野,虽然作品的命名不一,被称为“大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环境文学”、“生命状态文学”等,但动物始终是这类文学锁定的主要艺术形象。代表作家有徐刚、刘先平、方敏、郭雪波、李青松、哲夫等。

二是一批以创作人间社会为主业同时也将目光转向动物世界的作家。他们的动物文学过多地包含了社会学的成分,借动物以折射人类,甚至是“事有难言聊志怪,人与吾非更搜神”。这类“人间延伸型”的动物小说,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如宗璞的《鲁鲁》,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冯苓植的《驼峰上的爱》等。新世纪的代表作有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等。

三是以儿童文学作为自己目标与志业的作家。他们的创作追求与审美取向,不但有力地扩大了中国现代动物文学的艺术版图与艺术成就,而且更是将动物文学的旗帜牢牢地插在了儿童文学领域,一大批优秀作品已成为滋润少年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钙质。代表性作家有:蔺瑾、沈石溪、金曾豪、李子玉、梁泊、牧铃、乔传藻、刘兴诗、朱新望、李迪、刘绮、薛屹峰以及更年轻的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

对于自然生态、动物的重视,儿童文学比之成人文学似乎觉悟得更早。毕竟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儿童的,而儿童的天性又更接近自然,热爱动物、植物,因而儿童文学也就自然而然地更关注自然万物,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与人的世界一起纳入创作视野。

儿童文学范畴的动物小说创作,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轨迹与艺术策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动物小说蕴涵着较为明显的社会学含量(这与同时期成人文学中的动物小说有相似之处),重在人的主体性,以人的视角看动物,以人与动物的关系隐喻人间社会,动物形象通常具有象征性和寄寓性,更多地承载着现实人世与文明秩序的道德理想和世俗期待。如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李传锋的《退役军犬黄狐》,朱新望的《小狐狸花背》等。

第二阶段的动物小说中,动物取得了艺术“主体”的地位,从动物的视角看动物、看世界;作品的场景完全是动物世界,只有动物与动物的生命较量、冲突与丛林法则,动物的生死离别、爱恨情仇、荣辱悲喜等错综复杂的“兽际”关系成为描写的重点。代表作如蔺瑾的《雪山王之死》、《冰河上的激战》,沈石溪的《狼王梦》、《红奶羊》,金曾豪的《苍狼》,方敏的《大迁徙》、《大绝唱》,黑鹤的《黑焰》等。

第三阶段的动物小说延续至今,还在不断探索、实验之中,其特点是力图从动物行为学的“科学考察”角度,深入动物内部本身,还原动物生命的原生状态。这有沈石溪的《鸟奴》,方敏的《熊猫史诗》等。

动物文学(主体是动物小说)已成为当代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重要类型。由于动物文学所具有的思想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艺术呈现方式的神秘性、可读性,艺术形象的鲜明性、独特性,因而赢得了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并成为他们精神补钙的上佳产品。这一现象自然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有关动物文学与儿童生命成长、动物文学与生态道德建设、动物文学与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动物文学的叙事艺术、动物文学的形象塑造、中西动物文学的比较等,正在成为文学研究新的课题。与此同时,系统梳理和评鉴现代中国动物文学的代表性成果,将最具原创力、影响力、号召力的一流动物文学主要是动物小说作品,重塑出版,使其在“人与自然和谐生存”与新世纪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这已成为具有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出版人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贯注重高品质童书出版的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在推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后,又组织专家团队,精选精编精印、高质量地出版《中国动物文学大系》,实在让人感佩!

《中国动物文学大系》既是现代中国原创动物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动物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相信这一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气象万千的动物文学书系,必将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人性基础、国民素质、生态道德产生更大的实质性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动物文学大系》高端选编委员会

(王泉根执笔)

2010年11月24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演化/中国动物文学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355010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小学生(5-1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