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恋人啊(爱与寂的暖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城市爱情最佳代言人,新锐作家方悄悄带给你最寂寞的爱恋,最能打动人的真挚和最纯粹的情感盛宴。

这本《恋人啊》是一本关于青春和梦想的小说。作者将爱情中的得与失娓娓道来。即使失去了,也没有丝毫怨忿,是因为有爱,才能如此宽容。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来,主人公那份寂寞和孤独,让你读了后,会心疼不已。

内容推荐

这本《恋人啊》由方悄悄所著,讲述的是:女孩林佳美受邀参加初恋情人的婚礼,到达后却发现婚礼现场一片冷清,新郎也已失踪。

最初以为一切与自己无关的林佳美,从婚礼归来后,却轮番遭受新娘、新郎前女友和警察的质询,生活瞬间失去平静。而最好的朋友,也在骗走她一大笔钱以后消失。

《恋人啊》是关于一个永恒的主题:拥有和失去的故事。

从孤寂的爱里走出来吧。因为爱,就要为了你爱的人,好好地生活下去。

试读章节

佳美:

这是我离开你的第二周,准确地说,是第十二天。

现在,是早上五点三十四分。

昨天我和同级的几个新生一起,在798画起了涂鸦墙。从下午三四点开始,一直画到天黑下来。七八点钟的时候。忘记了是谁提议一起喝酒,我们就像一帮不负责任的油漆工。把所有的颜料和工具全扔在了墙根,去了一家小酒馆,把所有人的钱都换成了最便宜的啤酒,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佳美,你知道喝啤酒喝醉的感觉吗?很难受啊!人只要一醉就会口渴得要命,偏偏肚子里又已经装满了液体。这是我这辈子第二次喝醉,第一次,是和你分别的那天晚上。

不过这一次,虽然醉了,我的脑子却还很清醒。像唱黄色歌曲啊,跳脱衣舞啊,违反交通规则啊,那种丢脸的事一件也没做。只是,我总觉得自己弄丢了什么东西,就中途和他们分开,想重新走到下午那面涂鸦墙那里找找看——结果,你猜怎么?我迷路了。

当我坐在脏兮兮的马路牙子上,心想着自己这下丢人可丢大发了的时候,才发现,我一直以为弄丢了的那块手表,正好端端地戴在我自己的手腕上!

我忍不住骂了自己几声“傻逼”,然后,我就在那路边睡着了。

我是被渐渐亮起来的天光弄醒的,大概还有过路菜贩三轮车的铃铛声。醒来的一刻,我好像不是在北京。而是坐在你家院门外的台阶上,一边控制不住地打瞌睡,一边等着你。

等着你穿着又肥又大、难看得要命的校服。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像被谁欠了钱似的板着脸,一路小跑着出现在我视线里。

不过一秒钟以后,我忽然清醒了,而且感觉这辈子都没那么清醒过。

因为我终于想起了,自己找了一晚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佳美,我现在正在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麦当劳里,一边吃着难吃的麦香猪柳蛋,一边用你现在看到的这张纸(是服务员老大不情愿从她的本子上撕下来给我的),给你写信。

因为我现在非给你写信不可。

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也许,自从离开你之后。这是我第一次清清楚楚地感觉到,自己来到了一座没有你的城市。和我们生活的地方相比,这座城市大得难以想象。没有人在意你是谁,没有人关心你在做什么,睡在街边也没有人多看你一眼,对我来说,这种自由的感觉就像喝醉酒一样,痛快得不真实。

就像从出了故障的游戏机里不断冒出彩色的弹子球,就像忽然宣布不限量供应啤酒的街边火锅店,这样的好运只能发生在梦里。而梦醒的刹那,我却又沮丧地发现,在这个自由又疯狂的城市里,缺少了一件最重要的东西。

佳美,我要告诉你一件事。一开始不是说,我画了一下午的涂鸦墙吗?

其实,我在那面墙上画的是你的脸啊。P5-7

后记

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人生

多年前,是从某位小说家的作品里,我学到了一条说谎的常识。

如果你想编谎话骗人(而不只是说着玩玩),那么细节就必须得真实可信。

据我完全不可靠的记忆,在我们极端不靠谱的文学教材里,曾经记录过“巴尔扎克抄菜单”事件。说的是巴尔扎克去某家餐厅吃饭,忽然对菜单表现出比菜更大的兴趣,于是借了一支笔将菜单仔仔细细地抄在餐巾的背面。

曾经我就是想不通,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

菜单这么形而下的东西,对塑造一个高贵的人物有什么用?!

直到我自己开始写小说,才明白了“巴尔扎克的菜单”对一部小说而言有多重要。

来吃饭的人是虚构的,饭菜却必须是真实的。

后者的存在感能为前者的虚无性提供切实可靠的支撑。

就算你不喜欢村上春树小说里的任何一个人物,却一定对他盯着闹钟煮意大利面的龟毛细节记忆犹新。

大体说来,小说就是这样一种细节真实而整体虚构的鬼把戏。

关于小说创作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其实都是作者自己的分身。

就算是哈利·波特的身上,也有着J.K.罗琳的影子。

这样的说法当然过于极端,不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小说家很难完全脱离自己的生活去塑造人物。换句话说,在小说正文里,作者可以乔装打扮,以凌驾于世人之上的形象出现,但总有一个时间、地点和处所,让他忘记伪装,本性毕露。

例如在你刚看完的这部小说中,作者恬不知耻,以自我幻想为蓝图,塑造了一个坚忍、温柔、藐视金钱的女生林佳美的形象,并且处处对你暗示:本人就是这样完美的女生!你快快来爱我吧!

但在后记里,这个八卦、三俗、花痴兼嘴碎的水瓶女,却按捺不住自我暴露的心情,蠢蠢欲动,呼之欲出。

1. 爱您是种恶趣味,但我会爱您至死

人人都爱帅哥。

我爱罗伯特雷-德福。

该人物对本小说亦有贡献。

小说里第一次提到罗伯特·雷德福,是在写到乔森这个人物时。

他忽然笑了。笑起来的样子很像好莱坞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带有自嘲和讽刺的意味。

除此之外,文中还用到了罗伯特·雷德福说过的台词,那是在《往日情怀》(就是《欲望都市》中女主角最喜爱的一部电影)一中,雷德福饰演的哈勃——一个享乐主义的小说家,与芭芭拉饰演的凯蒂——在咖啡馆打工的犹太女孩,一段针锋相对的对话:

凯蒂:(汉堡)要加洋葱吗?

哈勃:要,放在可乐里。

作为上世纪70年代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票房明星,雷德福的星途并非一番风顺。直到他三十多岁时与保罗·纽曼合演了一部《虎豹小霸王》才终于走红,80年代又搞上了劳什子的圣丹斯电影节,十年内只拍了四部电影。因此,他的美貌在大银幕上留存的时间其实殊为短暂,1984年的《走出非洲》已经是他容颜衰退的开始。很多人认为,雷德福英俊的巅峰就是在《往日情怀》里,那时的他还可以乔装大学男生,划船,跑步,玩橄榄球,在老师念到自己作文的时候尴尬得咬笔头。至于他穿一身海军的白军装坐在夜总会里打盹的模样,实在是导演西德尼·波拉克替全世界的女影迷YY了他一把,如此良人好不容易喝醉一回酒,不把他领回家实在是暴殄天物,是对帅的极端不尊重。

不过,说到最帅的雷德福,我认为其实不是《往日情怀》里的犬儒主义小生,也不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穿粉色西装的倒霉大亨,而是一部温吞吞的监狱片《布鲁贝克》里,那个正直到不近人情的监狱长。

当时的雷德福四十四岁,金发灿烂而蓬松,脸上的皱纹不多也不少,沧桑得恰到好处。

最重要的是,那时的他肌肉尚未松弛,整部电影中,你很难把目光从他那穿着工装裤的紧窄臀部上移开。

喜欢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的理由,但其中很多都经不起推敲。我爱雷德福,连带着爱他那半死不活的圣丹斯电影节,爱他酷爱抱怨又吹毛求疵的精神,爱他在电影里从未对任何女人说过“我爱你”。小资教母亦舒对雷德福的爱也出了名,她爱他爱到特意写一篇小说《客人》来YY他,写他山行遇险,遇到两个山中度假的香港女子(其中一个很明显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度过愉快的两天之后,依依惜别。

两位女主人公在“客人”离开后才揭开谜底。

永正抬起眼来:“什么时候发现他身份的?”

“那头金发一露就认出来了。”我说,“谁不认识他?”

女人爱雷德福,其实只要有金发一个理由便够。即使在他六十多岁拍摄电影《马语者》时,导演(就是他自己!)也安排他与女主角坐在水边,水面反射出夕阳金光,再投射至彼人永不褪色的金发上。

摄像机温柔地抓住了那一抹金色的幻影,仿佛女人永远无法从

他身上移开的、脉脉含情的眼光。

在第74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往日情怀》的女主演芭芭拉·史翠珊为雷德福颁发终身成就奖,不忘重复电影里的经典动作,伸手将他的金发撩到耳后。金发蓝眼的男人其实最不经老,七十多岁的雷德福面部已经整个垮塌,再不复当年翩翩迷人的丰姿。可是,“那时你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2. “A儿You Need Is Love”(《你需要的就是爱》)

在我的上一部小说里也用到了这首歌,用作女主角的手机铃声。

这不是我最喜欢的披头士歌曲,只是引用起来比较方便罢了。

据说,这首口号式的歌曲使约翰·列依本人觉得十分厌烦,因为他认为,当披头士唱着All you need is love(你需要的就是爱)或者We can work it out(我们能搞定!)这样含义明确、大众期待的歌词时,就已经迷失了最初的方向。

为什么我没有出生在披头士的时代呢?

约翰·列侬生前接受访谈,曾经说道:“人们总是喜爱那些处于上升期的艺人,而我已经过了这个阶段。”

保罗·麦卡特尼则说:“我以为我们大概能够流行十年。”

事实上,他们的音乐超越了时间,超越了流行,他们是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队,在我心里,没有之一。

就像他们自己的歌《佩珀军士之寂寞的心俱乐部乐队》里唱到的那样:They've been going in and out of style, but they guaranteed to raise a smile(不管是流行还是落伍,他们从未失去过笑容)。

连他们那偶尔狗屁不通的歌词、唱不上去的高音,我们都无条件地理解,那些东西甚至能加深我们对他们的爱。

披头士之后的任何乐队,无论多么才华横溢,多么标新立异,也再无法拥有那独一无二的Mersey beat(默西节拍)。

第一次听到披头士,就像第一次发现爱情、发现大海一样,是我们生活中值得纪念的事情。  和中国作家相比,日本作家对披头士似乎更为情有独钟,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和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书名都是披头士的歌名。

看得出来,村上舂树比较爱列侬,而伊坂喜欢麦卡特尼比较多。

豆瓣上有位叫做“恶魔的步调”的网友,建议日本作家千万不要让村上春树和伊坂幸太郎专美于前,再次采用披头士的歌曲做书名,并大胆在腰封上写宣传语:继《挪威的森林》、《金色梦乡》之后的重磅大作,“披头士三部曲”终结篇!

至于选择哪首歌,他的建议是《永远的草莓地》。说到这首歌,我想到日本有个服装品牌叫做Strawberry Fields(草莓地),它的老板大概也是位披头士迷。

那么,上文提到的罗伯特·雷德福和约翰·列侬有什么关系?

无聊的玩笑。

没什么特别的关系,只是那位爱读《麦田守望者》的青年杀手马克·戴维·查普曼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雷德福导演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普通人》让他的情绪暂时冷静,因此没有在1980年第一次到达纽约时,就去枪杀约翰·列侬。

3.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幸福

这句话其实是赤裸裸的剽窃,原句来自菲茨杰拉德不朽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

幸亏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期……

很多人开始看菲茨杰拉德都是因为村上春树,我也不例外。因为村上春树的大力推广,《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了一本文艺青年装逼宝典,但这丝毫无碍小说本身的伟大。

你从这本小说里读到了什么呢?

我的同事半岛璞从中读到了失落的纯真。

爵士迷从中读到了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

美国人从中读到了破碎的美国梦。

这也是美国电影史上被改编搬上银幕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目前以1974年的版本最为知名。在这一版本中,罗伯特·雷德福出演盖茨比。因为那部电影是当年的票房赢家,他还与饰演女主角黛西的米亚·法罗共同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现在看来,那部影片拍得并不成功,除了剧本改编结构失重以外,最大的失败在于:雷德福实在太帅了!

他帅到让人不得不质疑女主角,放着这么一个石破天惊的帅哥不要,最后还是跟了那个五大三粗的丈夫,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2011年,另一部《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已经开拍,这一次,盖茨比的饰演者是那著名的“发了胖的罗密欧”,长残了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这样一来女主角就没有被质疑的风险了,我真心觉得,这部影片能够获得成功。

有趣的是,在另一部雷德福主演的影片中,他所饰演的人物也说过这句台词。那是与米歇尔·菲佛合作的《战地之恋》,片中雷德福饰演一个过气的新闻主播,谈话中引用这句话时,还假惺惺地加了一句:“这是谁说的?海明威吗?”

他说这句台词的时候内心在偷笑吧?

写到这里,连我自己都不禁反省,我到底是有多爱罗伯特·雷德福呢?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白痴》

李安早期有部电影《饮食男女》,一个一脸衰相(最后果然劈腿)的男青年在麦当劳外等他那永不下班的女朋友,坐在摩托车后座上看一本砖头样的厚书。问他看什么,他就立马摆出一副对世间万物永恒不满的表情,回答道: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不管喜欢不喜欢,看完没看完,全世界的文青都会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讨论他至少代表:

(1)你关心人类命运。

(2)你拥有深刻的痛苦。

(3)你记忆力很好,记得住一大串拗口的俄国名字。

一般来讲,喜欢他的人说他什么的都有,不喜欢他的就攻击他有恋童癖。

但另一个恋童癖者一《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却很讨厌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他的作品没有一页值得被收录在俄罗斯文学史中。

另一位文豪博尔赫斯却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名,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不是以一页一页的文字,而是以整部的作品为人铭记。

在这本小说里我也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白痴》,完全是小说写不下去时的救场之笔。责编老师在那一段下画了很多红线,意思是:谁要是在平时讲话的时候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脑子肯定有毛病。

“就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留在那儿吧。”我请求,简直是可怜巴巴了。

因为善良,她对我妥协了。

顺便问一句,《白痴》这本书,有谁真的看懂了吗?

娜斯塔霞为什么要从婚礼上逃走?

阿格拉雅是不是个神经病?

我得坦白说,我没看懂,可这部留下无数破绽、无数缺陷的小说,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最美的一部。

即使在多年不读后,我仍然记得女主角娜斯塔霞那灼热的美貌和自尊,记得她将十万卢布扔进火炉的女王般的派头,还记得“两颗钻石般的泪水在她的脸颊上闪耀”。

每个写作者都有他的启蒙老师,一个远远称不上不完美,却让他第一次萌生“要当一个作家”念头的人。

在这篇不知所云、东拉西扯、完全称不上严肃的文字里,容我严肃地向我的文学老师——癫痫病患者、无可救药的赌徒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

5. 最后,是写给所有亲朋好友的道歉信

据说我的上一部小说,让所有的熟人都忙着对号入座。每个人物身上似乎都有着某个现实中人物的影子……据说还有人认真地为此困扰了呢!

这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

也许我是个贫乏的小说家,但自问绝对没有张爱玲那样的勇气和癖好,把自己的全部熟人乃至生活细节,全都搬进小说里,不厌其烦地鉴赏剖析。

写完这部小说以后,我仔细地检查了所有人物设置,发现不仅我自己从没画过画,而且连会画画的朋友我也一个不认识。

因此,除了我的确有一个当警察的远房舅舅之外,这部小说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方面,是做得很完美的。

不过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是必须郑重声明:

亲爱的朋友,如果我写的人物里带上了你的影子,让你有对号入座的冲动,请一定一定,以我平目的言行判断我对你的情感,不要被撒谎的小说蒙蔽了眼睛。

如果我的文字无意中伤到了你,那一定是因为我尚未能够娴熟地运用小说技巧,而不是我真的那样想。

虽然我是这样一个花痴、三俗、爱好嘲讽的问题大龄女,但在这一线温柔尚存的内心深处——

我爱你们。

最后特别致意B女士,您在看过我的上一部小说后,曾经郑重警告我,“不要在小说里歪曲事实”,“他虽然哭了但那不是因为和你分手而难过,而是因为太爱我”,今后,请“写那些你自己真正经历过的事情”。

可是,如上所述,小说在本质上就是谎言,小说家就是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根本不会为此内疚。

而且,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大度的女人”这种生物。

既然生活在这个如轮舞一般的诡谲人世间,恐怕我们迟早都得接受,自己曾经是别人弃若敝帚的前女友,或自己所爱的人乃他人萍水相逢的前男友的事实。

有什么办法呢?

这就是人生。

2011年4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恋人啊(爱与寂的暖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悄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17724
开本 32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8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9
15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22:47